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 | 今天是史铁生的生日,别忘了这位在苦难中坚挺的作家!

苦难命运的救赎

——我读史铁生《我与地坛》(1)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 。尤其是对生死问题、母爱等的哲理思考。而笔者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却感觉到“生存的感悟”主要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  

史铁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的灾难——“等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呢?是对未来一片灰心,走向死亡的归途;还是感悟着生命的美好,继续勇敢的活下去?作者面对着两难的选择。面对苦难,每个人都会进而想到生死问题。因为在苦难面前,人很容易彻底打败自己,摧毁自己的斗志。所以史铁生在人生极为痛苦的时期,找到了一处安慰的地方——地坛。文章题为“我与地坛”,首先是因为地坛的荒芜与史铁生处境相吻合,昔年的辉煌现在已经子虚乌有了,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己和地坛已经获得了一种默契,人与地坛也便融为了一体。因为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曾拥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如今却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的地坛。正是找到了这一默契,作者在地坛里才会如此持久的留守,也才找到自己生命的动力。

因为地坛虽然荒芜却并不衰败,这里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展现着生命的律动。这里“蜂儿”、“蚂蚁”、“瓢虫”、“露水”都表现着生命的多彩,所以作者在感受着地坛的荒芜的同时也感受着地坛生命的律动,自然的律动和生命的伟力给作者以无尽的启示:人即使在最困厄的时候仍会爆发出生命的活力,仍然可以热烈的表现生命的价值。于是作者终于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那何不好好享受一下未来的旅程呢?

我们要明确的是,作者在此的确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并由此感悟了生死问题。但要注意作者是在极度的苦难中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不得时的思考,目的是要好好正视苦难,从而战胜苦难,而不是无端的发出对生死问题的玄乎的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了明白人在苦难面前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正视,勇敢的迎上去,力争自己好好的活下去;还是怯弱,以致被苦难所击倒,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作者在地坛对生死发出探求的意义根源所在。与其说作者在探究生死问题,不如说是在探究如何面对苦难这一切身的问题。

而对母亲的描写,很多人都看成是对母爱的讴歌,是用忏悔的方式去书写母亲的伟大。当然有这些内涵,尤其是单独把它抽取出来进行思考时是如此。但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文章岂不与作者另一名篇《合欢树》一样了吗?《合欢树》用树去纪念自己的母亲,围绕着母亲写了许多相关内容,对母爱进行热烈的讴歌。但在《我与地坛》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是讴歌母爱,为什么作者以《我与地坛》为题目?又为什么在后文牵扯进许多人与事?那么它们应该与“我”与地坛都有着某种内在默契性,那么这种默契性又是什么呢?


第一节已经完整的表露了作者与地坛的因缘——苦难的共同承担和对生命律动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自己的苦难,而造成了母亲更为巨大的苦难。而且作者写母亲并不像《合欢树》那样写到过母亲曾有的美丽容颜,写到母亲曾有的骄傲以及过往的一切,虽然都有思念,但本文更重在写自己心头的忏悔,尤其注重写母亲面对着“我”的突如其来的打击所承受的巨大的苦难,这是比“我”更为深重的苦难,她必然时刻替残废了的儿子着想,心中充满了太多的担心与悲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还必须为儿子想到今后的日子,如何去冲开生命的闸门,今后到底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作者是满含着自己内心的忏悔去写的,为什么要满怀忏悔而不去直接刻画呢?是因为作者所要表述的就是自己摆脱苦难最根本的原因——母爱,母亲给自己的巨大鼓励,正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作者太多的感悟,母亲都承担了这么重的苦难,那么自己的苦难就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了,为了母亲的爱自己必须坚定的活下去。母亲在一般人看来本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对儿女表达着自己的爱,受着儿女的感激而自己却没有觉得有多么伟大。正是母亲在儿子苦难中表现出了更坚忍的抵抗苦难的精神,儿子所受的激励才会如此巨大。

所以说,作者写母亲是为了说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如何一步步走向坚强,如何一步步战胜苦难。正视苦难,战胜苦难成为母亲为儿子孜孜以求探寻的道路。母爱将作者从苦难中一步步救赎了出来。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四季的抒情式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以地坛四季来对应人生四季,作者从自然中获得了彻悟。但和自己苦难命运的救赎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可以着重看一看“以心绪来对待四季”时的描写:“春天应该卧病,夏天应该失恋、秋天应该回忆发霉的东西、冬天应该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整个四季的心绪都是沉重的,都是以不幸作为生命的底色。作者在四季里的心绪都是因苦难而生,作者在孜孜以求追问的是面对苦难时人须拥有的心绪,不管是生病、失恋还是回忆发霉的东西,写并不发出的信,人都该拥有超然的态度,都应该带有感恩的心情,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因为这个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史铁生的命运还值得感恩吗?那不尽的灾难值得永远存在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在感恩什么呢?没有苦难的命运,作者也许根本无法认识到自然在苦难中透露出的伟大,也许无法感受到母亲对儿子宁愿付出一切的情怀。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人生遭遇,作者的思维才显得如此广阔,由自然社会人生自我展开了广阔的思考。

由此我想到中学语文课本里对本文的节选。中学语文课本里仅仅节选前两节,于是造成了很多误解,以为文章应该是写对生死的感悟、写母亲的伟大的,但两者似乎很难糅合在一起,因为对生死的感悟和母爱述写都是用以展现作者如何救赎自己苦难命运的。如果选编者能够将第三部分选编进去,或许能有效遏制这种误解,因为第三节“因为这个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具有总结前文的作用,明确表明了作者是要写从苦难中救赎出自己来这一主旨的。前三个部分应该成为一个整体。

       本文作者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此文来源于杨智慧语文工作室,原发表于《中学语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地坛(节选)》创新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课件(1)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活的透彻,死得明白”——史铁生看透生死
城关一中 冯刘萍 || ​品《我与地坛 》,悟百味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