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锺书&杨绛(5):牛津归来,日子就不是想象的那么浪漫了!

相爱:诗书酬和两依依

那个年代,钱锺书的清华文凭可能用处也不大,好多出国留学生,都要重修学士学位的。我们不需要过分给钱锺书贴金,这B.Litt学位的高低,已毫无意义。我想,对钱锺书这样的文化巨人来说,学位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不过,为了这张纸,钱锺书也苦恼过,特别对古文书学和订书学两门功课。你想,中国人研究甲骨文啦,殷墟文字啦,都难得激起兴趣,而钱锺书要研究国外的古文字,辨别国外古书的版本,岂能不头痛?哪能有兴趣呢?而学这些东西,又有何用?实在影响心情,考试不及格。杨绛安慰他,鼓励他,还请朋友帮忙辅导他,好不容易才勉强通过。

我深深理解钱锺书,钱锺书读书是为兴趣而读,不为功利,这学位就是功利,他非常羡慕杨绛的自由读书和听课。为什么呢?杨绛到牛津,打算研修文学的,可是名额已满,要读就读历史,否则,不能注册。本来,杨绛东吴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就给她拿到了官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但要学政治,她拒绝了。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不为追求虚名,而委屈自己,这就是杨绛。这次,杨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放弃学位,就做钱锺书的陪读,纯粹的旁听生。

不像我们有的同学,为了追求什么985或者211大学的名号,或者为了什么热门专业,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自我发展,挤进去就是硬道理。结果,要么混不到头,要么卷土重来,要么荒废四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非常聪明,16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北大,读了生物工程专业,似乎很热门,而这孩子偏爱文学,高中时就写着武侠小说,我看过他的稿子,真了不起。四年鸡呀鸭呀的学习,他兴趣全无,毕业了,也不找工作,留在北京北漂,还是念着他的文学梦,想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我朋友说,早知如此,应该要他读中文系的,说不定,早鼓捣出什么名堂来了。所以大家不要被社会、被虚名绑架了,爱我所爱,才是正道。

牛津的日子,这两口子,过得浪漫而充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中西书”。钱锺书学位选题《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攻读的目标就是英国两百年来的文学,文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等密切相关的,读了这两百年来的英文书,就等于对这两百年的英国了如指掌,加上中国书的比较研究,拓宽了钱锺书的知识视野,打开了时间、空间的通道,为他以后《谈艺录》和《管锥编》等巨著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圆圆(即钱瑗)在英国出生。我们都知道,国外法律,凡出生在本国土地的婴儿,不管你的父母是哪方人,高官?乞丐?还是罪犯?你一出生就成了这国人,一辈子享受该国人权保护,获得国家绿卡,即相当于中国公民身份证。英国如此,美国如此,连香港亦如此。现在,大陆好些富人,女人怀孕了,想千方设百计,把孩子生在英国,生在美国,生在加拿大,或者香港等等,因为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福利相当不错,失业救济金可能比我这中学老师的工资还要高。前几年,香港大规模抵制大陆孕妇入港,就是在抵制婴儿移民。

而我们的钱锺书夫妇,偏偏与众不同,毅然拒绝了女儿的英国绿卡,铁定心要回中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书呆就是书呆,学业完成,牛津大学想聘钱锺书为讲师,而我们的钱锺书先生却认为,自己的学问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深造,你看,这时候的钱锺书,开始谦虚了吧?决定之后,这对“书虫”,来到法国巴黎,找到同学盛澄华,注册了巴黎大学研究院,潜心研究起法国文学来。

出国的游子,离家万里,牵系的还是祖国。1938年,欧洲和中国战云密布,钱锺书夫妇心头的阴霾越来越沉重,书可以不读,祖国不能不回,这是他们两个坚定的信念。无所谓空洞的爱国口号,无所谓“学无所成”,他们怕蔓延的战火,阻隔了归国的路,切断了与亲人的联系,他们实在太想念祖国了,太想念家乡的亲人了。归心似箭,刻不容缓,祖国在呼唤,亲人在期盼,漫卷诗书,寻船回国才是真。

在归国之前,钱锺书就开始向国内求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用海纳百川的情怀,向这位昔日刁难自己的学生伸出了橄榄枝,恩师叶公超怕钱基博阻挠,还特意与其交流,聘请钱锺书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教授。毫无疑问,钱锺书鸿运当头,这教授职位,不是破格,也是破格,钱锺书博士没捞回一个,怀揣一个不伦不类的B.Litt,实在拿不出手,能给个讲师岗位,就算祖坟埋到了地方。可是,老师们偏偏就青睐这个口吐狂言的学生。

稍作安顿,为了生计,钱锺书离妻别子,一路奔波,赶赴昆明,任教西南联大。杨绛留学归来,学位没有,饭碗没有,有的是什么呢?一岁多的女儿!面对世俗的眼光,杨绛淡定,淡定,还是淡定,安安静静地回到上海,“做媳妇”,也“做女儿”。

为躲避战乱,钱家和杨家都来到了上海,且相隔不远。钱家有婆婆、叔子和小姑,还有叔父一家人;杨绛父亲年老,母亲和三姑母亡于战火,1940年秋冬,才得以安葬,杨家弟妹又多,也要照顾。杨绛两边跑,照顾老,照顾小,还要照顾幼女,堂堂清华大学研究生,留欧三年,回家就拿棒槌、扫把和锅铲,洗衣、拖地和做饭,样样精通,一副标准的“灶下婢”模样,全然不见大小姐、研究生、留学生的影子,这就是外表平凡而内在高贵的杨绛: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我们有的大学毕业生,回到家,做点家务,工作的时候,给领导端茶递水,似乎受了天大的委屈,和杨绛比起来,你想想,你算哪根葱呢?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久,杨绛的母校校长王季玉,听闻杨绛回国,亲自登门求贤,坚决聘任她为上海振华分校校长。杨绛被老校长的诚心和教育心感动,奈何不得,脱下围裙,正装上阵,创办振华分校,正式载入苏州十中光荣史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锺书同时代的几位B. Litt. | 陆建德
钱锺书在牛津: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
纪念那个“笨手拙脚”的钱锺书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在英国的日子,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钱钟书与牛津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