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你知道是什么在拉低你的幸福感?


白计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教师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发现近50%的教师感到每天压力很大,还有很大比例的教师感到缺乏成就感,35岁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比例更大。结论不言而喻,教师的幸福感不高。    


我很难想象,缺乏幸福感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造成教师幸福感较低的原因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从学校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内在的原因。


人是关系的存在,人是从关系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学科(课程)”,从教师立场看,这三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分离”或“不和谐”。



教师与学科关系的分离


学科是教师最为关心的,投入时间也是最多的。教师为了能把握学科,就要有大量学科知识的储备,这也是教师能站在讲台上的底气。然而由于应试的背景,教师往往把学科整体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化为一个个彼此不相关的所谓的考点。


这样渐渐就离开了学科本质,于是教学中就有了做不完的试卷,讲不完的试题,导致知识越教越多,越讲越碎,教师们则在应接不暇的考试中疲于奔命,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有涯随无涯,殆矣”。


由此可见,当学科仅仅被当成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工具时,学科就会变得淡然无味,这些原本来自生活但被符号化的知识,教学中如果再不能还原回生活的时候,学科就会变得面目可憎。


教师和自己所授学科的分离还表现在一些教师不得学科精髓,不能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学科本质不能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语文老师刚刚讲完苏轼的“大江东去”,转头就纠结自己的不得志,其实每篇语文课文背后都是一种超越和大情怀,当教师不能体会文章背后自我超越的时候,语文就仅仅剩下语言而失去了文化了;还比如政治课教师刚刚讲完全面看问题,在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不会运用教给学生的方法论……


好的教师就是要追问,为什么要教授这门学科,这门学科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门学科给我自己带来了什么?要给学生最终留下什么?


知识是别人对世界的图解,只有不断追问,才能无限地接近学科的内核,才能走进学科的心脏,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一个人即使获得自己的机会和幸福感, 都必须能够越来越大地容纳周围世界的能力。


一个人是不能教给别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的,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和学科成为一体,学生也就不会亲近所学。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分离


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教育最本质的关系,没有教师就没有学生,同样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的规定性,两者是相对的存在。笔者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单向度的,只有教学,好像没有生活,不存在喜怒哀乐。


除班主任之外的很多教师眼中学生就分为两类:“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至于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特点、发展志向其实是不太关注的,甚至学生仅仅就变成了一个分数的符号存在,教师平时教研最多的是学科教学,对于教育的对象和主体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造成了教师专业性折扣,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是数学、英语物理等,而往往丢掉了教育,其实教师的专业应该是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等,这些教育往往被忽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剩下了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时又往往忽视了学,只有教,课堂有时候完全变成了教师在自言自语。


这样的师生关系看似近在咫尺,实则却是远在天涯。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大概是功利性目的太强,导致教育成为了批量化生产,而学生的个性特点被忽视了。


我们一定要认清,在教育中,“人”才是目的!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事业”,教育是要培养人的道德精神,培养人与人的关系依赖,其前提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不孤单,教师的价值是从学生的发展中找到的,学生也就成为教师生命的延续和使命的传递。



教师与自己关系的分离


一般教师用力最少的可能是对自己的研究了。认识你自己当然是所有人的共同命题,但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面对“教师、学生、学科”三者关系,教师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起着主导作用。不管是在强调“学生中心”还是“学科中心”,两者只有在讨论“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才能走在一起。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好的教育源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灰心丧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我们不断地建立自我保护,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也是使得我们变得孤单和恐惧……


现实一些教育的功利性力量包围了我们,这些功利性要求扭曲了我们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我非常认同帕尔默先生说的“教育就是试图从自我内部引出智慧内核,只有这智慧内核才有力量抵制谬误,用真理启迪生命。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反思的自明自断”。


召回自己内心最好的方法是静下来!社会在变革之中,教育也不例外,但在变革中找到不变的教育初心,回到教育原点。我们不是排斥新技术、新观念,但是不要被这些所谓的新概念迷失了本性,忘记了教育的本源,失去了教师的灵魂家园。


一位好教师的成长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科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一体、自我的身份认同,与学科、学生和自己都能和谐相处,实现教师成长的三重奏,从而奏出美妙的教育人生乐章。


                 


作者:白计明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创业者不是教出来的 但一定是实训出来的
作有思想的老师处理好课堂教学十大关系_白银学校校长挂职
功利化选择与通识教育的困境(修订版)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
教育在培养越来越多“技术工人”时,也在慢慢扼杀“思想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