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学校是怎样的?
【编者按】
今天“名师说”推荐的这篇演讲,摘录、整理自吴希福校长日前在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会上的主题发言,很好体现了吴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有人说,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人觉得校长没那么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只要生源好,什么样的校长都能把学校办好,所谓“高徒出名师”。师说君以为,片面强调生源的重要性,其实是一种遁词。无论学校底子怎么样,只要愿意做,校长、老师们就一定有所作为。
 
那么,校长的作用在哪里呢?有人说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有人说校长就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还有人说校长就是学校的“后勤部长”……个人比较认同这一点:校长应该是引领者。大家都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校长应该明晰地洞见未来的发展趋势,知道如何培养适应未来乃至引领未来的人才。
 
那么,校长如何成为引领者?如何成为好的引领者?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好的校长,一定会有生怕赶不上时代发展的危机感,一定是在不停地学习中。如果校长观念落后,知识老化,又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如何引领学校的发展?
 
那么,又是怎样的校长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呢?我觉得首先校长要谦卑,要意识到世界的日新月异,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可惜的是,现在固步自封、自满自足的校长也不少。另外还要开放,愿意吸取各方所长。但同样遗憾的是,现在太多校长热衷于“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好像吸取别人的经验很丢脸一样。
 
吴校长的发言,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固然让人神往,但更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理念、态度与学习能力。他说融合的策略之一是“拿来主义”,并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不去说哪个更好,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融合到一块儿为我所用”。他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但又强调信息技术应该退到幕后,让它为教与学服务。他带领教师团队,和家长、学生利用微博、微信和QQ,构建多元的学习平台。
 
吴校长引用马云的话说,“很多人一生输在对新鲜事物一是看不见,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来不及。”相信这样的遗憾,不会在文理实验学校发生。
——庄树雄

下文摘录、整理自吴希福校长主题为《跨界与融合 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探究》

“互联网+”是去年克强总理在两会上说的,我个人认为其实“互联网+”早在十年、二十年前都已经有它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了。“互联网+”一共有六个特点: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利用“互联网+”的第一个特征,跨界与融合,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跨界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能力、习惯、性格之间的跨界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跨界融合。

我今天主要谈的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之间的跨界融合。主要从师生与环境、学科与学科、互联网与管理、技术与教与学融合来谈。 



首先谈师生与环境的融合。目前在我们学校,有苹果系统和windows系统供教师、学生随心所用。
在深圳这座城市,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互联更加重要。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每个功能室都可以用PC、平板,甚至用手机上课。所以学校的有线、无线全覆盖,师生和环境无缝连接。
 
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我们主要是从课程统整这块进行探索。包括数学与语文、综合实践的融合,语文与美术、科学的融合,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
 

互联网与管理的融合。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平台的类似于物联网的学校办公平台。左边是全球对于互联网的APP做的划分,我们学校也把我们所搜索到的以及自己开发的APP分成五个类别供老师们使用。


 
技术和教与学的融合,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服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自己设计的特需课程。我们特别强调让信息技术退到幕后,让它为教与学服务。
 
融合策略之一是“拿来主义”。

前年,我在后海小学做校长的时候,举行一个全国的研讨会,当时来自河北的几个校长问我一个问题,“吴校长,你用微博、用微信、用QQ、用思维导图,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我说你问的太对了。我又问他一句,全球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先进的吗?他答不出来了。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很好,大家都在用。遗憾的是,在教与学这块确实用的不够。


 
我们借鉴网盘精灵搭建校内的云存储平台,里面有海量资源,涉及管理、教学、科研、安全、后勤等等。
 
我们利用腾讯微博搭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我2012年开始搭建的,在后海小学搭建,连同现在工作的学校已经五年了。5年来,据统计已经发表了有30多万副作品,据统计是中国最大的学习平台。我想说的是微博是学习社区最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平台。因为微信还只是半封闭性的。所以说在全球来讲,大家都知道交流最广泛的是微博而不是微信。这是孩子们在微博上发的作品,老师、同学、家长去点评,我们每位同学一学期就可以发几十篇,甚至几百篇文章,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我觉得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这也许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
 

第三个我们用的是苹果系统的APP。这里面有多少呢?据说有150多万个APP。我们学校老师们已经在上面淘到了100多种APP用于我们的教与学。所以这些“拿来主义”比我们去单独的开发,应该说简单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我们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我个人觉得,信息技术在这块更多的是应用。


 
融合策略之二:为我所用。
什么时候用?怎样提高效率?无法代替,增加趣味,以学定教。首先我们以小学为例。我们基本上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半学期学完全部语文教材,剩下时间大量阅读和写作。他无法代替,大家看到这些解剖、这些星图、星际的东西,我们传统的教学没法做。
增加趣味。现在我们的信息化当中有非常多的在玩中学。玩中学应该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方向。
 

以学定教,大家看到这是我们今年上半年南山区举行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八千个老师参赛的校园百花奖大赛。40多个特等奖当中,我们学校有3个获得特等奖。这是特等奖的一个老师,现场用iPad进行教学,获得语文特等奖第一名。这是我们中学的生物老师,利用信息化来进行错题的纠正,也获得中学生物的特等奖第一名。这是我们的科学老师利用我们引进美国的3D动画教材进行月球的一个讲解,也获得小学科学组的特等奖第一名。 

融合策略之三:按需定制。
比如说我们根据英语教学当中的阅读量不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这么一种困难,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国内比较优秀的英语学习平台——文理ABC,里面涵盖了听说读写练和分层学习社区。还有我们引进美国的250余种3D虚拟动画教材,包括小学数学、科学和中学的数理化生物学科内容。
 
我们引进并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来分析中学生学习状况。我们开发了一个叫“小思阅读”平台,大量阅读就在这里。这和传统的电子阅读不一样,上面提供的书,孩子们把纸质书读完以后在上面写自己的笔记,往上面去添加。
 
融合策略之四:打造自己的团队。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信息化管理团队非常重要。
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20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省级课题研究《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说话、作文的能力》,获得省级首届普教系统成果的第二名。由此,35岁我被评为特级教师。从此以后,信息技术20多年来和我结下不解之缘。
我是当时学校第一个买电脑、第一个用电脑做PPT,第一个用电脑打字写文章备课的。所以我觉得信息管理团队很重要。第二个是技术团队。三是特别强调应用团队。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思想,有了技术,我们老师们不知道怎么用,不会用,恐怕也不行。

在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让人欣慰的老师。比如说这个工作室的中学教导主任兼数学老师,他个人公众号里面有几百篇文章,关注度很高。这是刚刚语文特等奖教学的获得者,南山区教研员听完她的课以后说,在她的课堂上,真正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是一位美术老师,是南山区的慕课技术导师。我想一个学校的老师非常重要。

 
融合策略之五:探索路上的思考

我做校长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认为信息技术不要强调某一个软件、某一个平台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在全球范围,哪个最好用、最适用、最能够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效率的,它应该就是最好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不去说哪个更好,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融合到一块儿为我所用。


 
信息技术刚才我说了,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也没有那么多设备。我觉得把我们全球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用好,用在工作、教学和生活当中,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做一些变革、重构和创新。
 
视野决定未来。信息化走到今天,如果我们还认为它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我觉得恐怕是来不及了。记得2013年的时候,腾讯发红包。马云在几个月以后的一次演讲中说,自从马化腾发了红包,他三个月没睡着觉,原因在哪里?马云认为马化腾的发红包让IT行业提前10年发展。从此以后,他认为马化腾要进入金融行业。马云接着用支付宝和余额宝。现在看来,3年过后,今天微信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到什么程度了?没有这样的视野,我们如何去引领我们的信息技术乃至学校的发展?
 
培养自己的团队,这一点我非常认可,因为我们有的学校,或者我们也在其他地方看到,经常在外聘技术专家来指导好以后,专家一走,这个学校的东西用不成,怎么办?放下了。我觉得自己的团队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当中很重要的问题是普惠的。我本人作为校长,但是我希望我们学校有特色、有亮点,甚至有拔尖的东西,但是校长不能做发烧友,为什么呢?校长不能因为我来做了一个3D,就把学校的3D做极致,其他东西不要做。也不能因为这个学校当中只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会,这就是学校信息化平台。信息化的普惠程度是什么?让所有老师、所有孩子,包括家长都可以应用学校的平台,运用相应的软件做教与学的事。这个学校的信息化才达到普惠的程度。


 
信息化的定位一定是一个技术的支撑,它不能代替人的思维,所以说我们只有把它技术用好,我们再做后面的事,这一切都是人的问题。
 
进行“互联网+”与教学的探索,这样做就是构建无边界学习行为,就是培养筛选、收集、融合、编辑、应用、创新能力,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今年11月份,我们在南山文理实验学校和南科大实验学校、港湾小学,我们三家学校将联合举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课程建设研讨会。陶老将亲临这几家学校看一看信息化在南山,在这些学校里到底用到什么程度了。

关于信息技术,我们最后还要说一下,它是双刃剑,我们应该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尽量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我在湖北讲课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同时也要小心“互联网+”。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搏的自己。这是我们学校借鉴麻省理工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一句话。最后想借马云和甘地的话结束我的演讲,马云:“很多人一生输在对新鲜事物一是看不见,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来不及。”甘地说:“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校长:信息素养知多少
校长不可不知 | 传统学校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之道
未来教育 | 未来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校长谈教师专业化——有爱有道有术
2011年学科作文教学研究大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