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深圳教育基因 | 深职院创校校长俞仲文:深圳人每一滴血都不安分

寻找深圳教育基因

在深圳建市40周年之际,这座以改革创新为立市之基的先锋城市,再获中央重任,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从探索试错到示范引领,任务的侧重点不同,但路径不变——还是要靠改革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涉及教育的表述,第一句就是: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事实上,40年来,深圳教育亦有诸多改革创新之举,比如深圳大学、深职院、南科大的“突围”,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学制创新乃至治理结构的变革,等等。

但不管是在1990年、2000年还是被赋予新使命的今天,不满足的深圳人更多的是在反思和求索:教育的改革是否落后于社会、经济层面的改革?教育的能量如何通过变革得到更好地释放?那些曾经石破天惊又胎死腹中的改革设想,是否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REC

基于这样的初心,“名师说”推出《寻找深圳教育基因》栏目,不定期梳理、介绍深圳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人事物。回顾,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更多线索。

第一期为大家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俞仲文,以及2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创校史。

 寻找深圳教育基因 

 第01期 

 文 | 庄树雄 

 图 | 深职院 

出生于上海的俞仲文在深圳工作了大半辈子,早已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这位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拓荒者、启蒙者的老校长已经72岁了,却依然精力充沛,行动如风,说话中气十足。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思想深处,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气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每个深圳人都有的“深圳特质”。

深圳人“每一滴血都不安分”

俞仲文出生于1947年,年轻时在黑龙江当过知青,1979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0年,还在读研的他第一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便被深深震撼了。“当时爱华电子刚刚成立,我们过来考察。深圳热火朝天的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非常感动。”

1982年硕士毕业,俞仲文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任教。虽颇受器重,他还是一心向往深圳。恰好当时深大草创,在全国延请人才,俞仲文也在获聘之列。一开始同济大学还不肯放他走。时任深大校长张维给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写信“要人”,才使俞如愿以偿。

1984年入职深大,1986年俞仲文就被推选为深大党委副书记,辅助时任深大党委书记、校长罗征启搞改革。作为当时深大最年轻的校领导,他还兼任校办主任,晚上睡学生宿舍,同时要讲三四门课。据说当时深大校领导坚持每周开一次午餐会,每人一个盒饭,和教职工们一边吃饭一边开会,一小时解决问题。后来深职院的很多行事风格与气质特点,都源于深大。

彼时的深大,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惊雷闪电:它最早实施完全学分制,把选择专业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早提出大学生不包分配;最早形成应用型大学的理念;最早提出并践行产教结合;最早进行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最早探索适合大学的职称评定机制;最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部施全员聘任制;最早倡导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精简机构,实行“一人多岗、一人数职”;最早提出让学生拿“双证书”,鼓励学生创新,等等。

在俞仲文看来,深圳的伟大之处,是把在这里打拼的人们,打造成“每一滴血都不安分”的奋斗者。这座城市有一种求新求变求发展求突破求差异的特质,这正是造就深圳奇迹的根本。“要说我也有这种‘特质’,那就是在深圳大学养成的。”

尚未获批就招生

领导“冒险”力撑深职院

1991年卸任深大党委副书记后,俞仲文曾在深圳教育学院短暂工作了几个月。1992年的一天,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林祖基找到他,希望他出任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改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组长。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深圳的教育者们就意识到,这座城市缺少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则直接促成了这个想法。离开深圳之际,邓小平对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怎样才能“搞快一点”?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及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答案是: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关键,而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是当时之急。

于是,1992年2月14日,就在小平离开深圳十余天后,李灏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深圳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问题。据说,与会者们只用了22分钟,就达成了高度统一的意见:建设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2年7月3日,市委正式下文,任命俞仲文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组长,全面负责学院筹建工作。

▲学院筹备组部分成员

万事开头难,更难的是,深职院的创办遇到了“寒流”。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曾有一批专项贷款,支持中国建短期大学、职业大学。但到了90年代,这些学校纷纷下马或改制。在那个“低谷期”,深职院的筹办可谓一波三折。1993年,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评审的时候,深职院项目竟未获通过。甚至有相关部委领导在深圳考察的时候,直接建议把其作为深大的一部分来建设。

但深圳方面却不改初衷。俞仲文回忆,1992年9月11日、10月13日、14日、30日、11月31日,在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林祖基的亲自主持下,连续召开了5次市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学院筹建的具体问题。林祖基曾说:“我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上了。”

▲建校论证会(1993年)

1993年中,在学院获批前景不明朗的时候,李灏专门批示:要把深职院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与深大不一样的定位来。接替林祖基分管深圳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李容根对俞仲文说:“老俞,我们不是争取1993年招生,而是必须在1993年招生!市里面的问题我来协调解决,招生问题你想办法解决。”

但当时深职院还没正式成立,没有“户口”怎么招生呢?一开始深圳想协调一家兄弟院校给深职院“挂靠”招生,却被对方断然拒绝。后来省高教局规划处处长何玉芝给俞仲文支招,先按省大专班的名义招生。

招生“户口”解决了,但怎么考试、怎么招生,又成了大问题。俞仲文等人为此专程前往广州拜访当时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卢钟鹤。卢直截了当地说:“老俞,你就单独命题、单独招生吧。”

▲俞仲文在建校论证会上发言(1993年)

“那是1993年啊!和前几年全国刚刚施行的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相比,足足提前了20年!”回忆起当年力撑深职院的各级领导干部,俞仲文依然激动。深职院成立三周年的时候,曾搞过一个建校成果展。他曾写过一段话(大意):不管过了多少年,当我们回头看深职院创建这段历史,都会深深为当年决策成立这座高校的领导同志们感到感慨和折服。

改革只讲热情不讲策略是不行的

1994年4月4日,广东省政府下文,批准深职院正式成立。七八月间,俞仲文相继获任学校党委书记、院长。9月25日,学校从临时办公的市教育学院迁入西丽湖永久校址。深职院的改革大业进入全新阶段。

▲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在教育学院阶梯教室举行

在俞仲文看来,深职院的成功,得益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两个轮子一起转”。

人才培养方面,深职院开创性提出要培养“灰领”:既有大学的专业水平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能工巧匠。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跟社会发展。“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的专业就办到哪里。”学校最初的几个专业,是俞仲文带着筹备组采访了几十家深圳企业后敲定的。

深职院还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学校老师是配角。最高峰的时候,有几百位行业精英参与进来,参与相关专业计划的审定,参加毕业答辩,接收实习生,到学校讲课,等等。这一做法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后来被教育部推广。除此之外,深职院的课程设置、工业中心建设、“双证书制度”、创新教育等,都曾引领国内职教界之先。

▲第一届院领导合影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俞仲文用数年时间实现“能进能出、能多能少、能上能下”。1999年,在经过一年的酝酿后,深职院1.0版本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始试水。学校推行“有年限聘任制”,聘期从一年到四年不等,也有数名教职工被缓聘。

第一期改革,俞仲文埋下“伏笔”,设置了岗位津贴,但按照职务来分,没有切这块蛋糕。两年后,第二期改革启动,校方拟定五大能力模块,其中有几十项指标构成的对照表,教职工的工作达到某一个标准,就可加分。分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岗位津贴就会上涨。“有的人一个月涨了四千块钱,也有些人降薪了。”

▲俞仲文介绍建校情况

干部的“能上能下”,也是改革的关键。干部任期结束的时候要填两张表,一张卸任报告,一张自荐或他荐报告;学校的副职领导,由学校中层干部打分。而作为党委书记、校长的俞仲文,则坚持让全校近千名教职工测评,无记名投票。他曾公开表态,如果民主测评不及格,自己会主动辞职。但一直以来,他的测评优秀率都在88%到89%之间。

为了加强校内民主督导,深职院还专门成立一个督查委员会,二十多个委员由学校教代会选举产生。校长的年终奖金拿多少,就由督查委员会给出的系数自主决定。

▲俞仲文在二期建设工地现场指挥

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一门艺术,在俞仲文看来,改革只讲热情不讲策略是不行的。“不要期望一步解决所有问题。你要让人接受,必须扯着他先走半路,当他觉得可以了,再走半步。”

从1992年出任筹备组组长,到2007年11月离任,俞仲文为深职院工作了整整15年零5个月,把这所差点“难产”的学校,打造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赢得“高职院校中的清华、北大”的美誉。而创校校长俞仲文,则颇为罕见地于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荣获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全国高职院校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其本人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启蒙者。

“深职院的成功,不光是一个学校的成功,她还代表了一种类型、一种模式的成功。”俞仲文强调,深职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深深植根于深圳改革创新的土壤中,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及无数改革创新同道者的共同努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当代深圳人锐意改革、顽强拼搏的最动人、最精彩的缩影和结晶之一。”

作者:庄树雄

编辑:王子薇

回复更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示范高职校长交替面临“青黄不接”
深圳“鞠躬校长”下课背后 教改革模式拷问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
学霸入局双高校,如何领导职校打赢崛起之战?
封面故事 | “深职模式”可以复制吗——许建领校长谈“高水平职业学校”办学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