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香一瓣】老父亲/马亚波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吃苦耐劳、崇拜文化的老父亲  摄于1957年


2023年农历三月初六是老父亲的生日,诞辰119周年。老父亲是身高一米八零的大个儿,凡事舍得气力,以吃苦耐劳崇拜文化著称。
1947年夏天,老家准格尔旗同家山大旱,到了农历五月底,依然不下一滴雨,土地干得种不进去,就连大树都旱得掉叶子。进入六月还是不下雨,阳婆红光光的,满天没有一块云彩,靠天吃饭的山区人家户户恐慌至极,不少人家被迫离家逃难。为了活命,我的父母也加入这个行列,离开那个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坡。
那时逃荒多数人家北上,父亲沿着走西口、揽长工的路线,一家6口人向北逃命。在经过纳林镇的时候,二斗米不过60斤就要将我卖掉,那时还不到一周岁,为的是逃命找一条活路。母亲不干,哭得死去活来。两位姐姐也不干了,加入哭闹行列,死活在一起。哥哥比我大3岁,不谙世事,忽眨着眼睛奇怪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卖儿鬻女,那是怎样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凄惨场面!
毫无目标,继续北上。拖儿带女,艰难行动,一天走不了多少路。到了黄河南岸几字湾,庄稼、野草、树木一片碧绿,好不茂密,一阵风过来,草波万顷,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地方太好了,哪里是干旱少雨不养人的同家山,大旱之年连草都没有几棵呢。山区人喜爱这里,异常留恋地住下了。割茅草,砍柳树,搭了一个人字形的茅庵房子,6口人相依为命地挤在一起。
1949年,第二故乡达拉特旗得胜营子解放了,共产党解救了多少穷人啊。紧接着进行土地改革,我家分到20亩连片的肥沃土地。
老父亲爱土地,抓起一把黄土闻了闻,如痴如醉。新分的20亩土地,他的作务堪称精耕细作。
在当地,老辈人穷死也要喂猪,一为全家人一年的油水还能卖点零花钱,二为得到农家肥。农闲时节便去拾粪、沤粪,猪圈勤垫沙土,20亩土地施肥全是农家肥。土地耕过了还要锄耧,至少锄两遍。“锄头上有三分水”;“立秋碰破皮,顶如耕一犁”;“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类似这样的谚语,父亲说起来倒像一个卖瓦盆的,一套连着一套。
20亩地里有了两窝老鼠。老鼠打洞刨坏庄稼根部,刨出的土又压坏了禾苗。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土地,岂容老鼠祸害。老父亲在2里路上担去井水浇灌鼠洞,事先用柳条绑好刷子,老鼠遇水跑出来较慢,全部打死了。土地命根子,谁也不能祸害。
有耕耘就有收获。这话不假。到了秋天,糜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总比别家茁壮,糜子秸秆宛然人的小指头粗细,亩产粮食300多斤,亩产量全村第一。20亩地,成为村里的一个地名,一直沿用到如今。
老父亲心细,庄稼地里总要不远不近地种点甜瓜,平时庄稼茂密看不见,待到收割的时候,甜瓜熟透了,金黄金黄的特别诱人。每当看见甜瓜,收割者就围坐在一起吃瓜,吃着香甜坐下解乏,庄户人其乐无穷。
亲眼目睹老父亲的吃苦精神,恐怕全村人没有比他更能舍弃气力了。
老父亲一辈子只会认写一个“馬”字,在我家木把的农具上都刻一个“馬”字。汉字简化以后,连“马”也不认识了。一个老农民目不识丁,却有浓厚的文化意识。这在当时的农村都是少见的。
刚解放,接着土地改革,一家人能吃饱饭了,花钱好难呀,说是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一点也不夸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获悉邻村乔来圪旦成立初级小学,学费一年一元五角,毅然决定二姐上学。在如豆的麻油灯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听父亲讲他艰难求人学字的往事,也讲他没文化如何以大小、颜色识别票子的心酸。以后,不管谁上学都要重复这些刻骨铭心的故事。
二姐学到四年级,学业在班里名列前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小学四年级也是知识女性了。后来,二姐参加了工作,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哥哥比同龄人早读3年书,乔来圪旦小学泥桌泥凳的初级小学读完后,每天步行20里到张大圪堵村读完全小学。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中专的农家娃。
我是考不逢时地上了中学,赶上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届300名学生就有230人退学。只读过一年初中被迫辍学回家。想起了父亲求人学字,想起了靠大小、颜色分辨票子,想起了把十块钱当成一块钱买东西,缺少文化实在不甘心啊。一旦有了时间就去艰苦自学。当农民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消息、通讯。后来又考上大学,语文考试名列前茅,数学却是倒数第一。依靠文化离开农村那个穷家烂舍,走进繁华热闹交通发达的城市。
老父亲的两点给后代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吃苦耐劳,二是文化意识。在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儿孙们以文化立身、立业、立言。用他的话说:“如今都是公家的人了。”
老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一个以算命为业的人说他是72岁的阳寿,人力是没有办法更改的。对此父亲半信半疑,稀里糊涂地活在人世间。在他72岁那年,我们要回去上班了,他拍着不谙世事的孙子脑袋,动情地说:“过年再回来,看看爷爷还活着不?”
农村人迷信,有时很当一回事。我在城里成家以后,年年回老家同父母一起过年。一方面是老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图个全家人大团圆。另一方面,满足父亲的迷信需求,让他尽享人伦之乐。
后来,父母进城安度晚年。那个算命人的话没有实现。进入耄耋之年的老父亲,虽然弯腰扒胯老态龙钟满脸皱纹,却是条条道道都在笑呢!
2023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诗人||【刘海新诗歌精选】
秋水落梅花:这么近,那么远|散文
故乡的毛毛雨
父亲的锄头(散文)
逝去土地的乡村人
比春天矮,比地里庄稼站得更高的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