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恩过往】“万佛”中的一尊佛/李庆国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18日上午,我到京西万佛华侨公墓妙音园祭奠老兵张利。张利长我九岁,在我当兵之初的几年,给了我和身边许多人关怀帮助。现在想来,他就是“一尊佛”。
1970年春夏,所在团队到师属望都县柳坨农场插秧种稻子。望不到边的田地,呼应着、稀释着团队官兵的工作热情和辛苦劳作。当时有个形容劳动强度的夸张比喻,“这边稻秧没插完,那边稻子快蓄穗啦”。我们营部通信班虽也有插秧任务,但比较连队战士,多少有多一点的直腰机会。我呢,插秧开始时凑活跟上趟,过个把小时就跟不上趟了,那真是心有余力不足。能弥补“遗憾或愧疚”的是,自己时不时为农场广播室写一两篇好人好事广播稿。广播室每天时段广播结束前公布建制单位的来稿数量,明显有评比的意思。营部通信员、卫生员写广播稿,是张利建议营部书记而推开的,得到了营长教导员认可。营所辖连队也都效仿,不再把组织写广播稿当作“添乱”“找事”。
进入5月,通信班抽郭虎锁、王留太和我去临时借住望都杨村卫生站一间房,负责上游水库水安全通过水渠流往农场。每天郭虎锁派活,一人沿水渠上行约20里,一人下行约20多里,巡渠看水。一人负责看家做饭。外出巡渠的人可以顺流游水,减少步行疲劳。看家做饭的人,得空也要沿渠上下走上一段路。一天早上,张利来了,是进京送稿路过这。郭虎锁王留太热情招呼,还开玩笑乐和。张利给我本《红旗》杂志,说这里有《沙家浜》剧本,你看看选几句台词作题目,写几篇体会广播稿。他说,写好人好事表扬稿,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写体会广播稿,是把自已感悟的想说的写出来。过了几天,张利从北京送稿回来又路过卫生站,看了我写的广播稿,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就回农场了。这样的事有几次。后来,通信班的战友传话来,农场重复广播了小李的稿。现在回忆起只能是题目了,又都是取自样板戏的台词,比如《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等。
到了8月,38军受领参加国庆阅兵。我们团组成一个方队,好像是第十四方队,由若干个横排面组成,每个排面七十人。参加阅兵的战士由营挑选推荐,安排单兵训练,团里组织合练。营里挑选参加阅兵人员,由参加过分列式训练的干部和老兵负责。张利入伍前是北京射击队运动员,队列动作没的说。营报道组杨瑞林军姿标准,是1968年入伍张北籍的高中生。一天,他俩到连队过目初选参加阅兵的兵。末了又集合营部的兵看队列动作。轮到我做队列动作,都说看着顺溜,就过关了。其实,入伍前在学校搞军训,学生几乎天天集合站队练齐步走正步走,队列动作不生疏。参加阅兵后当天,放假一天回家看看,我还回了趟学校看看老师和同学。心里好高兴。
转眼到了年底,营部搞年终总评。自己被评为“五好战士”,其诸多理由里,就有当初为师柳坨农场写广播稿多,还有参加阅兵能吃苦。总评结束不久的一天,班长王世亮对我说,教导员要找你谈话,你做好到连队的思想准备。教导员谈话直截了当,张利组长推荐你到炮三连当报道员。当时从个人感情讲,真不想离开熟悉的营部。但又憧憬连队报道员是个什么样的工作。
我到炮三连,同曹文述老报道员交接班,很快熟悉了三营报道员队伍。当时营报道组是张利、曹文述,七连是杨国际,八连是刘志军,九连是刘宝庆,机枪三连是吴广谨。到连队之初,得到连长高登阶,指导员秦乃清,副连长董道理、夏正良,副指导员卢修金等干部的很多照顾。但自己感受深的还是张利。记得是4月初,张利带我去易县狼牙山区一个村子采访,那是1969年部队施工建飞机库时住的地方。采访后的当天晚上,住在当年的房东家,住进他儿子儿媳腾出的新房。房东大爷用大米饭和两根咸豆角招待我俩。大爷说,你们解放军帮我们种稻子,你俩尝尝这大米,多香。睡觉前,张利说,这的老乡生活苦,咱们吃的大米饭,他们过年才能吃上一顿。张利还说,明早咱们早早离开,不能再打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放下饭钱和粮票,没打招呼就上路了。这次采访,主要是核实当年军民关系的一些事的细节,采访成果颇丰,其中《狼牙山下稻花香》上了新华社通稿,那个时候稿件署名统称本报通讯员,没有留下张利的名字。采访活动本身对我是一次业务实践,又是一次社会体验,更是一次思想教育。
在炮三连,每天经历都是平平常常事,能写成新闻故事的不多。张利告诉我,换个思路还可以写点体会,也就是言论评论什么的。报道组开会说故事线索后,张利就给念叨几个类似评论言论的标题,特意启发说团里写言论的报道员就两个,一个在机关,一个在团直属队。我在意张利的话,他念叨的题目我都划拉出来,三五百字一两页纸。有时再见面就拿给给张利看,听他说几句怎么改。我觉得他说改的稿子,算是凑合沾稿子边的。在炮三连,我见报的第一篇稿,就是小言论,篇幅有烟盒那么大,题目是《要认真看书学习》,刊登在1971年3月18日《河北日报》第三版,署名是“宣东”。后来营报道组署名常用“山鹰”。这段经历,对我后来挺有影响的。我当团报道组长后,1978年战友报首次开展评“优质稿”,十五篇中有我的一事一议《淘米现场会》,执事编辑对其中的“议”肯定有加。退休后,【我的卧虎湾】公众号聘请我为特约评论员;友人推荐我当【瞭望中国新媒体】特约评论员。这些后来事和当年这段经历似乎有续,同张利关心付出肯定有缘。
1971年底,营部报道员曹文述调到后勤处当报道组长兼文书。这之前,张利对曹文述关心帮助成佳话。曹文述家里不宽裕,担心在家乡结婚开销大,张利建议以到部队结婚的名义到北京来。张利在自己家里为曹文述夫妇办了温馨的婚礼,腾出一间房布置成婚房,邀他俩小住。曹文述的几位同年入伍的玉田同乡、同时期报道员刘宝庆、史同林、郑云全知道这事后,都念叨张利好。
张利在营部的人缘好。我入伍那年,部队还没有完全摩托化,有骡马化的尾巴,我们营部还编制一个大车班。班长姓马,张家口人,还记得有位姓付的驭手,也是张家口人。他俩或其他驭手出行到连队拉粮送菜,准到张利那打招呼,张利有时就搭车去。张利到北京送稿,到保定办事,也都到大车班吱一声,帮有的人捎代买点东西。几年前战友聚会,说起我进京送稿给战友捎着带那。其实那是照搬张利的做法。
1972年1月,我到营报道组不久,党支部大会讨论接收我入党,张利和通信班长杨良义作为介绍人。现在想不起大家发言具体是怎么说的,但有共鸣的一点是,当好一个报道员。那一年,连队报道员给人印象深。七连是江永多,八连是孔辉,九连是贾森,机枪三连是先是吴广谨后是荣发,炮三连是夏立群。在张利组织影响下,每个报道员都很努力,在师团报道队伍中成为很有影响的战士报道员。
在张利的墓前,献上一束绽放的心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悼:亡故北大荒知青史迹
知青:遭遇狼群的回忆
蹉跎岁月 | 从云南知青点走出的音乐家赵曾茂:人生——知青篇
痛定思痛“5.28”——悼念北大荒遇难知青战友
重返查哈阳的记录(不全)往事只能回味
到农场连队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