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逝水流年】一把胡琴/马亚波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老伴吃完蛋白粉,空铁盒随手扔进垃圾桶。看着同胡琴筒一样大小的铁皮罐头,勾起童年的一系列记忆。
那是解放初期的1954年秋天,辖区有17个自然村,地处中心位置的得胜营子村有了供销社,以后又成立小学校。说是小学不过是一至三年级3个班,只有130多个学生。我是9岁上学的,这个年龄才7个人,在班里的年龄最小,其余的多是10岁以上,最大的同学可达14岁。可见那时候的学校有多么稀缺,农民后代念书识字多不容易。
当时没有文艺活动,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当地才有了二人台歌剧团,一年演出一两次。每当演剧的时候,人们扶老携幼赶赴演出地点或站或坐抢好地方等待开场。大幕还没拉开,乐队先演奏一番,当地人说是“丝弦过门”,实际上是牌子曲,也就是曲牌之类。二人台曲牌悦耳动听,修远悠扬,缠绵感人,听过多少次了,却是百听不厌,几十年难忘。
我羡慕那些吹梅(当地人将笛子称为“梅”)的人,就那么6个孔演奏出不同声调,笛声嘹亮,在宁静的夜晚传出很远很远。二人台歌剧乐队里的笛子、四胡、扬琴,有了这三样就可演出一台大戏,如果还有二胡、梆子、鼓板、唢呐等乐器就更好了。
我爱那些乐器,梦想拥有一两种。当时的笛子大概能卖1元,自己买不起。自制吧又无竹子,去哪里找空心木头啊?一把胡琴几块钱,更是买不起,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家演奏。
我开始自制胡琴了。人说“干活工具一半人一半”,我没有什么工具,只有一根火柱、一把菜刀,那时十一岁,刚读三年级,真是异想天开了。
西葫芦如果要留良种往往长得最老,外部颜色变黄,外壳变硬,良种才成熟了。我切开首尾两头,掏出种子,怕它不结实里外糊了牛皮纸加硬,就算胡琴筒子了。
用猪尿泡代替蛇皮,绷出空筒音乐,这些做法倒应了一句“饿了糖也充饥”俗语。火炷烫开西葫芦外壳小孔,菜刀修出琴杆以及其它配件。
万事俱备就差胡琴弦了。我打听好了,供销社卖弦1尺几分钱,为了省钱只买两根,大概6尺多就够了。向父亲要钱,他瞪我一眼说:“1斤糜米1毛钱,买弦要花去3斤糜米,差不多能吃两顿呢。”
我软磨硬泡,父亲没办法给了3毛钱,高高兴兴买回6尺多胡琴弦。
胡琴制成了,也拉响了,逢人就要显摆一番,成天吱吱哇哇,童心好不快乐。
胡琴外观不精致,玩了几天,新鲜劲儿就过去了。我请一个会用胡琴的拉了一下,吱吱的勉强拉出了曲调。它的音色太差了。如果当时拥有现在的铁皮筒,声音可能会好一些。不说自制胡琴有多么艰难,3毛钱愣是让我遭害了,想起来也觉得可惜。童年那时候穷得只剩下快乐了。
自制胡琴是“张石匠打石狮子,有了狗狗样”,虽不成功,毕竟心怀厚望,爱过、做过、玩过。童年时节欢乐多,这时候的学校又增设了四年级,以后一直增到六年级,我成了首届小学毕业生。
有了完全小学,省却跑校念书的辛劳。自制胡琴不成的烦恼,早丢在爪哇国了。
2023年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笛子音乐《亲亲的二人台》,吹的太给力了!
【广东】陈姿诺《我与“笛子”的相遇相知》指导老师:王亚亚
文具
《春到湘江》《八板》​陈涛 演奏笛子曲欣赏
飞马笛子、二胡演奏 胡琴情缘
献给“1980~1989”出生的人(不许哭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