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陶子超|纪念我的恩师张承信先生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投稿:308286678@qq.com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作者与张承信老师、双全处长合影
每逢大事发生之前,大概都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心情总是莫名的纷乱。3月31日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途中,在哼唱那首熟悉的《枉凝眉》时,竟流下泪来。当晚,我真真切切地梦到了张老师,梦中的老师还是那么瘦,但精神很好,梦中的老师给了我一个塑料手提袋,里面满满的都是书……
第二天,我老是想着晚上的梦,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这天事较多,学校放假后,陪因急性扁桃体炎发烧的大女儿到医院输液,忙完已是下午。我拿出手机上网搜关于老师的消息,却看到了网上发布的讣告:著名诗人张承信辞世……著名诗人张承信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9日上午7时20分在太原逝世……
我感觉脑袋一下子大了,又看了一遍,还是不愿意相信。我跑到村子北边的麦田,拨通了在太原的师兄张双全的手机。
我问:“老师到底怎么了?”
张兄说:“子超,你不要激动。老师已经不在了。昨天火化了……”
我又拨通老师女儿张晴姐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张晴姐的抽泣……
麦田里的冬小麦已经返青了,那是种如宝玉般的碧绿,绿得那么晶莹,绿得那么通透,从脚下一直向前延伸。风从远方刮来,在耳际呼呼作响。风,你是不是要告诉我什么?
我和张承信老师相识于2003年。
那时,我在原63集团军军直防化营侦察连服役。1月23日上午10点多,我接到连队通知,说集团军与山西省作家协会于下午两点半,在军部招待所二楼会议室举行座谈会,我作为士兵代表参加。
这个消息对于我这样一个怀揣文学梦的基层战士而言,比立功受奖还要激动百倍。何况还能见到省作协的作家!
兴奋不已的我立即开始整理打印以前写的诗歌作品,冀以在会上能得到作家的指点。
下午,我早早地赶到了会场。两点半,座谈会开始,由直工处武艺干事主持。在介绍完与会的省作协作家和部队首长后,武干事说:“我们的战士还是带着自己作品来的。”
话音刚落,一位老作家说:“哦,是吗?把作品给我,我看看。”
这位老作家,就是张承信老师。
座谈会一个多小时,张老师几乎一直在看我的诗歌。散会后,武干事让我去找老师拿回作品。我尚未动身,张老师已向我走来。老师问:“你那里还有没有备份?”我说有。老师说:“那好。你的作品我带回去。”说着递给我一张名片,说:“这上边有我的住址。办公室我不常去,你别打办公室的电话。我告诉你家里的电话,随时欢迎你到家里作客。”
2003年的2月1日即是春节。1月30日,我备下薄礼来到位于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的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大门口。省作协的院落原来是阎锡山妹妹的住所,墙上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阎氏故居”的汉白玉铭牌。门口对面向南不足五十米,即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居。
我在省作协大门口徘徊许久,鼓足勇气拨通了老师家的电话。刚走进作协大门,就看到老师在远处迎接我。老师的家在一座幽静的老四合院里,老作家公刘、赵树理、马烽等都曾在此生活过,就连院中的那棵老槐树,都濡染了浓浓的书香的味道。
老师的平易近人和张晴姐的亲切关照,让我渐渐地不再紧张,也让在外当兵的我找到了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
3月份,我们防化营开赴位于阳曲县东凌井镇的训练基地驻训。除了准备参加北京军区防化兵大比武的战友外,其他人全部上山种树。“迎着无边的黄土与山风,为祖国遍植绿色与忠诚。”
一天,我正在一个山坡上种树,远远地听到郭纪军指导员在叫我。我跑过去后,指导员十分高兴地扬着从山下捎上来的书冲我说:“你行啊!杂志上发表你的诗了,跟咱们军陈副政委在同一本上!”
原来,张老师在他主编的《大众诗歌》杂志“青年诗人”栏目中,以“子超小集”为题,一次发了我五首诗歌。这是我第一次发表诗歌作品,而且还是在诗歌界知名度和影响力十分广泛深远的杂志上。
我们上山驻训不久,“非典”病毒来袭。其后我因伤风感冒加之随队军医不敢使用青霉素,导致我反复发烧咳嗽达半月余,每天采血化验,十个手指采遍,两个耳朵亦未能幸免,病情反而愈重,症状越来越像“非典”。当时全国都陷入恐慌之中,太原又是重灾区,我在疫情爆发后曾回大吴村驻地绘制过平面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一度崩溃,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是张老师的《大众诗歌》给了我希望和信念。
跟“非典”同时传播开来的,还有63集团军要解散的小道消息。连长坚决不信,我们半信半疑。
八月中,部队开拔回营。
九月,为地方大学军训。
十月初,部队战略预备队建设成果通过验收。
十月后,63集团军要撤编的消息坐实。我也做好了退伍回家的准备。
十二月,部队撤编前夕,我到老师家作别。我说部队要解散了,我准备退伍。回河北老家后再上来就不易了。
老师问:“留不下你吗?”
我说希望不大。老师说你等一下,便起身去卧室打电话。我在客厅,老师说话甚至电话听筒中的话我都能听清。
电话是打给时任63集团军副政委、诗人陈世文将军的。
老师说:“陈政委,你们部队解散,有个兵,你看能不能留下?”
政委问:“哪个兵?”
老师说:“陶子超。我以前和你提起过,诗写得不错。”
政委说:“部队撤编,情况比较复杂,你问一下他是第几年兵,只要不是第二年和第五年,就有希望。”
老师用手捂住听筒,转身问我是第几年兵。我告诉老师是第三年。老师脸上闪过一丝喜色。
陈政委让老师把他的电话告诉我,让我明天上午九点到办公室找他面谈。
就这样,我们营的干部战士,分流的分流,转业退伍的转业退伍,只有我一个人留在了集团军善后办。
那才是我与老师的第三次见面。三面之缘,老师便如此鼎力帮助我,直到今天老师不在了,我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示谢意。
大恩不言谢。或许就是因为在大的恩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或许只有把恩情记在心里,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吧。
善后办两年过的很快。转眼又到退伍的时候了。老师又开始为了把我留在部队四处求人。最后,和时任天津警备区政委的任之通将军说好了,调我到天津去。
只是那时我已感到留在部队前途无望,所以背着老师办了退伍手续。
脱下军装的第二天,我去了老师家。老师从卧室来到客厅。当我告诉老师已经退伍了。老师端着杯子足有一分多钟一动未动,半天才喃喃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啊?!都已经说好了让你去津了……”
后来每当忆及这一幕,我都觉得十分愧对老师。老师从不为自己的事求人,却为了我到处求人。而那时的我又是那么不懂事,伤了老师的心。
后来,我去找时任宁武县武装部部长的张双全兄,在那里玩了两天。期间晚上吃饭时,张兄说:“你和张老师非亲非故,张老师却为了你的事四处求人,想把你留在部队,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我望着张兄,不知道该说什么。
张兄说:“我告诉你,老师是看你诗写得不错,是块写诗的材料。在部队上起码衣食无忧,你有时间和心思创作。老师就怕你回到农村后,杂事太多,把笔扔了……”
退伍后我在《山西日报》社文化部见习记者、编辑,后又在太原一家私企做秘书工作。
2006年底,我回乡结婚。
2007年1月10日,我离开了第二故乡太原,回到了老家河北省宁晋县。
在回去之前,我去老师家告别。及我出门,老师送到门口,双手合十向我作别,叮嘱我不要放弃诗歌,握着我的手说我们永远是朋友,永远是朋友……
回乡后,我不敢忘却老师的叮嘱,虽作品不多,但未辍笔耕。
2009年,我与我县的诗歌爱好者们印了本合集,老师为之作序。
09年后,我先后生育两个女儿,大女儿取名诗雅,小女儿取名诗雨,皆以诗为名。
有了孩子以后,生活变得具体起来,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其实宁晋至太原只有三百公里,往返不过旦夕之间,却因为工作生活的牵累,无暇前往,打电话又不知该说什么。每当思念恩师,就上网去看。
直到去年8月份,孩子稍大,才携全家去看望老师。
到太原后已是下午,给老师打电话,我说,老师,我是陶子超,我带全家来太原了,明天去看您。
能听得出,老师很高兴。老师连声说:“好,好,来吧,来吧。”
阔别六年,眼前的太原让我有些生疏。我在心里说:“老师,您不孝的孩子来看您了。”
第二天,我们到了老师家。
六年未见,老师真得老了,那么削瘦、虚弱。当时老师拿扫帚扫地上的狗毛,每扫两下就要停住歇会儿,气喘吁吁。
六年未见,老师和张晴姐待我如前。我爱人要孩子叫晴姐姨姨,晴姐更正道:“子超是我弟弟,要叫姑姑才对。”
老师说:“双全经常念叨你。你来,双全知不知道?”
我因丢过手机,很多号码遗失。老师拿出通讯簿,找出张兄的号码。张兄现在省财政厅工作,得知我在老师家,一下班就赶过来。吃了饭后,老师拿出他的诗集,送我们一人两本,并签字留念。我们一起和老师合影留念,并与老师相约过段时间,等身体好转,和张晴姐一块到河北宁晋住段时间。
老师非常愉快地答应了,并说:“河北东部,对于我来说是个空白。我要抓紧时间养好身体,争取早点过去。”
下午,我们告别老师。不曾想,这一别竟是永别。
老师是个腼腆的人。我们约定来河北,我怕自己招待不周全,故委托我县一个文学团体,届时老师来了,一起接待,这样显得既隆重又会周到些。老师得知后,便要为我县的文学团体发一批作品。如今作品发表了,老师却已无法到宁晋来走走、看看……
老师是个重感情的人。2013年,老师的友人雷抒雁去世了,老师眼含热泪写下了《小草青青、抒雁不老》的祭文,字里行间都是对友人的眷恋与不舍。2015年,友人张同吾辞世,老师强撑着风烛残年的身体,为老友作了纪念专刊,也是老师生前主编的最后一期刊物。
正如讣告所说,老师为人“ 豪爽达观,胸怀宽阔,是山西诗人乃至全国诗坛的‘伯乐’和智者。”
老师3月29日上午7时20分去世,到31日上午便火化了。全国各地来不及向老师做最后道别的人太多了。不知有多少像我这样深受老师帮助的人要抱憾此生。
或许这是老师的遗愿,老师一辈子都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
愿老师安息。

学生陶子超于丙申年清明夜泣笔
自媒体时代✅我们要打造精品名牌
🌟这里是一《我的卧虎湾》公众号


敬告作者:凡向本公众号投稿被采用者,经平台发布后,至次日17时前点击量没有达到50人以上者,一般不再采用该作者来稿。本平台为免费编辑制作和无偿用稿,旨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投稿者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且不想主动传播,抱着可有可无、敷衍塞责的心态,就不要参与创作和投稿,以免浪费你我时间。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本公众号,积极写好稿荐好稿。谢谢!

重点推荐



因有茶,遇见爱的温馨。
“你若不认得我,我就说:你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你便知那人是我”。
我的卧虎湾
微信:13960233130
308286678@qq.com
弘扬主旋律 激发正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 文 || 我与两位恩师的流金岁月——读凸凹先生《京西文录》有感
世界诗歌作协Ⅱ热点诗人:刘其祥《七律.恩师》
诗歌||记忆中的恩师
我与省作协的三次缘分
85年钱国梁任27集团军军长,他的搭档政委是谁?两人后来何军衔?
【六一儿童节专刊:诗歌】六一特献/灵秀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