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李进章|食堂情思—“拆骨肉”(附作者原声内容提要)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点击上面绿标收听作者原声内容提要
1978 年,我们入学时,国家刚刚摆脱“文化大革命”的羁绊,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是一个一切都要凭票证的年代。我们的户口已从农业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每月粮食定量在三十六斤左右。按每月三十天计算,每天平均一斤二两粮食。
那时,年轻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根本就不够吃,没有办法,只好靠家里接济。城市的同学还好办,家里给寄些粮票,问题就解决了。农村的同学就比较麻烦了,要把家里的小麦、玉米、高粱等按一定比例交到公社粮站,用实物兑换成粮票。那时的粮食供应是粗细粮搭配,粗粮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细粮怎么做都好吃,这粗粮可就难办了,大师傅们要是肯于开动脑筋,将“粗粮细作”,那还好一些,但是几百个人吃饭,有谁会去花费这种心思呢?那按比例买来的玉米面,不是熬稀粥,就是做成“墙头”饼子。来自农村的同学还好说,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连肚子都填不饱,“饥时吃糠甜如蜜”,哪管什么粗粮、细粮,只要能吃的东西,都拼命往嘴里塞。城市的同学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每个月享受着国家计划供应的粮食指标,粗粮细粮按比例搭配,“饱了吃蜜也不甜”,他们家中富余的粮票可以和“进城换大米”的农民兑换,也可以用粮票换成鸡蛋之类,吃得大都是细粮,油水也大,伙食也好。现在他们天天都要吃粗粮,委实难以下咽哪。
20 世纪 70 年代末,石家庄市区的人口也就是七八十万,而且市周围的县大都是农业县,所以,当时石家庄市的物价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物价水平,花一角钱就可以买一脸盆西红柿。记得 1984 年,我结束了在吉林大学的进修,与广东汕头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起坐火车回来,他特意在石家庄下了车,在菜市场买了七八只白条鸡带回去,说是比他们那边便宜多了。那时,我们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比较便宜,除了“拆骨肉”略贵些,其他菜都是一角左右、五六分的,其中咸菜最便宜,三分钱一份。刚入学的时候,一个月下来,十五元伙食费不可能吃得好,但保证能吃得饱。那时上大学不收学杂费,国家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如果搁在现在,我们那一代人绝大多数根本就上不起大学。尽管这样,有的同学还是感到很困难。如我们班的张贵岭同学,家中有妻子、孩子和老岳母,尽管每月享受十七元五角的头等助学金。但是他为了省下一点钱,以贴补家用,每天三顿饭都是馒头或者“墙头” 饼子就咸菜,一天只花几分钱买菜。这从“牙缝里挤钱”,太苦自己了,张贵岭身体本来就瘦弱,时间一长,他脸色蜡黄,浑身无力。到医院一检查,因为严重营养不良,患上了贫血症。
那时,学校食堂有七八个炊事员,炊事班长是一个五大三粗、白白胖胖、慈眉善目的师傅。也许是长得太胖了,分布在大脸庞上的眼睛、鼻子、嘴都显得有点小,五官不是很协调。炊事班长人挺和善,说话瓮声瓮气,挺喜欢笑,笑起来小眼睛眯成一条缝。
那时候,食堂最擅长、最受学生欢迎的,去晚了就买不上的,是那好吃不贵、一角五分钱一份的“拆骨肉”。这“拆骨肉”食堂愿意做,因为买棒子骨、肋条骨不要肉票,而且骨头还可以卖钱。记得农村里每逢春节之后,小商贩就推车挑担,走村串户,大声吆喝着:“乱头发换钢针。”“骨头换洋火(火柴)。”这卖骨头的钱,用不着入账,大师傅们乐得分一点“份子钱”花。这“拆骨肉”学生们喜欢吃,因为“拆骨肉”也是肉,而且好吃不贵,一份才一角五分钱,所以都想买。但是“拆骨肉”毕竟有限,去得晚了,就摸不着了。
除了“拆骨肉”这道当家菜之外,其他的菜都是少盐寡醋,没滋没味,一个月难得见到一两次荤腥。据马誉峰同学的《茂林修竹》一书描绘:有一天,食堂的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食谱:
猪肉韭菜包子 1 两 4 分
蒜薹炒肉 0.30 元
油菜炒肉 0.25 元
同学们一看小黑板,不由大喜过望,今天终于吃上肉啦!当一个同学买了半斤猪肉韭菜馅的包子后,另一个同学连忙说道:“哎,掰开看看里边有肉吗?”于是,那位同学当众掰开一个,大伙一看,只见里边只有嫩绿的韭菜,并没有多少肉。有人大声嚷道:“肉呢,肉上哪儿去了?” 有人答道:“甭找了,那肉都跑到黑板上去了。” 提到这个笑话茬儿,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听老人讲过一个童谣:
……
隔着墙头叫姐姐
姐姐,姐姐你啥呢?
俺绣花呢。
绣的那花哩?
卖了钱了。
卖的那钱哩?
称了肉了。
称的那肉哩?
老猫叼了。
那老猫哩?
上了树了。
那大树哩?
大水冲了。
那大水哩?
老牛喝了。
那老牛哩?
耕地去了。
耕的那地哩?
老婆毁了。
那老婆哩?
吃白卷子(馒头)肉菜撑死咧。
埋得哪儿啦?
锅台角上。
铺的啥呀?
铺的冰凌。
盖得啥呀?
盖得星星……
那童谣掐头去尾,只说了中间这一段子,逗逗乐子。
食堂的饭菜花样不多,没有什么变化,卖饭的窗口也开得少,每次买饭都要排很长的队,遇到有人加塞,有时会引发争吵,甚至动粗,买饭成了同学们的一块心病。我们刚入学时,伙房实行的是“顿饭制”,即每顿饭都是事先按你的定量预计好的,即便你出去串亲戚或是看朋友了,不吃也算你吃了,饭票一概不退。少吃可以,少吃不退;多吃也行,用机动饭票买呗。
记得有一段时间,每逢开饭之前,男生宿舍的楼道里时常会传来一位男同学洪亮的歌声:“明天,明天,明天更操蛋。”这词是根据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歌改编的,曲调用的是原唱男高音歌唱家关贵敏的。不过,这位同学的男高音与关贵敏的有一比哩!同学们对食堂的伙食不满意,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是经济类院校,尽管开设了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但个别院领导的思想境界还停留在原来管理中专的水平上,保守僵化,缺乏办大学、管大学的经验。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批评建议下,在一些年轻同学“罢餐”事件施加的影响下,院领导才不得不让有关部门出面,对食堂进行整顿。但是由于抓不到点子上,食堂仅做了小改小革,将“顿饭制” 改为同学们强烈要求的“食堂制”。一次次屡提意见,都不见什么效果,同学们渐渐感到心灰意冷,是好还是赖,任随其便吧。
如今同学们见面,提及当年学校食堂的伙食仍唏嘘不已,但是说到那好吃不贵的“拆骨肉”,大家仍念念不忘,心生感慨:三十多年了,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喷香、那么馋人、那么好吃的“拆骨肉”啦!一角五分钱一份的“拆骨肉”已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情结。正如《千字文》里所说:“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当今的时代,人们早已吃腻了鸡鸭鱼肉,反倒是过去难以下咽的玉米面、小米等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随着时代变迁,食品也成了人们挑剔的东西。但愿我们的晚生后辈,不要忘记那曾经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三年困难时期”,不要忘记改革开放前“饥不择食”的苦难岁月!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重点推荐



因有茶,遇见爱的温馨。
“你若不认得我,我就说:你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你便知那人是我”。
敬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骨肉骨肉, 因为“骨”中有“肉”啊!
哇!二中食堂,好吃到流口水~
几凡•西安分校开课啦!西建大考研复习全攻略~
又到毕业季,怀念上学时
民勤文学 | 民勤二中读书记
火了!魔都这所让人发胖的大学,整整有6个食堂 1座美食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