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马誉炜|四十周年忆唐山(23)珍藏的记忆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第二十三回 

细数团队好领班 
救灾战场显身手

在我所在的步兵第341团,那个时候,官兵们最佩服的团首长当数老团长马志远,原因是马团长工作标准很高,什么事情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我们清风店营房通往京广线铁路公路旁那两排大杨树,那可是当初马团长亲自盯着,用炮兵指挥测量仪测距,一棵一棵认真栽出来的,无论你怎么看,都是横看一排排,纵看一条线,个个树身挺拔高耸,枝叶繁茂,如同两排迎接总统检阅的仪仗兵队伍。
前不久,曾担任过341团宣传股股长和团政委的《人民武警报》社原社长姜自申还写过一首关于营门前两排白杨的长诗。诗里写道:马团长亲自指挥栽植两排白杨/栽每一棵树/都要用测绘镜测了又测/量了又量/如同训练刚入伍的士兵/又像细心绣花的姑娘/栽完树,他指着这两排树说/这就是341团的工作标准/这就是官兵看齐的度量/我们这个英雄团队/要和白杨一起茁壮成长……
是的,在这之后,341团不管栽树还是训练、工作,样样都坚持一流标准。精品意识,争第一、创一流的精神深扎在每一名官兵心中。后来,还发生过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在341团与姜自申社长搭过班子、任过团长,后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军务部部长、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的谷兆峰少将,有一次到张家口驻军检查工作,想顺便看一下341团转业的一位营长,但又苦于没有这位营长的具体地址。他坐在越野车上漫无边际地走着,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发现有一条路上的树栽得笔直,横看竖看都成排成行,惊叫了一声:“找到了!这树肯定是341团出来的人栽的!”马上让司机顺着这条路去找老战友,果真很快找到了已在某县农林局任局长的这位战友。此事曾被我写成小说,刊登在《战友报》和《军队转业干部》杂志上。这是后话。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日子里,马志远团长的工作标准非常高,干起活来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糊。他还特别会用人,拉运尸体这活儿,不光是个体力活儿,而且要求人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派军务股参谋、后来当了团训练队长的蒋广绪来负责。蒋广绪,人称“蒋大胆”,辽宁大连人,白脸,眼珠有些发黄,每天在腰间扎着腰带,总像要出操的样子,在营区发现有人违反军容风纪,立即进行个别操练,最后,还要让连长指导员到大礼堂前认领。团里的兵们又爱他又怕他。他还爱指挥部队唱歌,指挥歌时,都要站在座椅上,两手在空中反复舞着,双腿一伸一收地很是好看……接受拉运尸体的任务后,蒋广绪俨然是一个运输大队长,开始那些天,一天不知拉出多少具尸体,反正累得蒋广绪嗓子哑了,满嘴起泡。装车时,他一再叮嘱战士们轻抬轻放,车装好后,蒋广绪都要整理军容,庄重地向死者敬上一个军礼。一转身往往都要抹一会儿眼睛,才跳上驾驶楼,带着车队缓缓向郊区驶去。卸车时也是这样,每次他都要亲自抬尸体,一个一个轻轻放好,生怕惊动了死者的睡眠。从那些动作,可以看出,这个蒋大胆是刀子嘴、豆腐心,是个地道的热心肠。地震初期,地震造成停电、断水、断粮,马团长就协调师团军需部门,把部队从营房带来的压缩饼干、肉罐头等发给驻地受灾的群众。要求每个连都要尽可能地为驻地群众提供些吃的、喝的。他发现地震把群众的炊具砸坏了,有的自行车也给砸坏了,他就安排师直修理分队成立“爱民修理服务处”,震后第一个修理服务处出现在街头:简单的窝棚,简易的工具,焊枪、板钳,能有尽有。白天,群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夜晚,灯火通明,榔头敲打铁皮声响个不停,及时解决了群众遇到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团政委蒋天喜是战争年代入伍的,河南镇平人,他的左额部有一个大大的疤痕,待人和蔼,平易近人,一说话就笑。他特别重视团队的文化体育建设,战士们在营区操场上踢足球,蒋政委经常当热心观众。到震区后,抢险救人阶段一结束,他就想到要尽快帮助中小学校恢复秩序,争取让孩子们早日上学。有一所中学的孩子们,震前正准备参加在辽宁丹东举行的中学生暑期蓝球赛,地震后,不少学生遇难或受伤。蒋政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责成政治处帮助学校恢复起篮球队组织,并派出团里几位篮球方面有特长的战士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去学校辅导孩子们打篮球,还为学校篮球队采购了运动服,保证了震区的孩子们的参赛行程。学校领导一个劲儿地向团领导表示感谢。经过团队帮助支持,地震后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都赶在9月1日如期开学。蒋政委还代表救灾部队出席了开学典礼并致辞。

参谋长潘景武是抗美援朝时期入伍的,也是东北人,记得他抽烟挺厉害,常常咳嗽,说话声音尖尖的,东北口音浓,个子不高,有点驼背。他军事素质好,懂参谋业务,讲话干脆利落。进入唐山震区后,他带领部队负责救灾物资保管和押运工作,执行任务期间,常常几十个小时吃不上饭,可当直升机空投的面包、饼干等食品落在自己脚下时,他立即指挥战士们抓紧集中起来,组织部队尽快发运,及时送给受灾群众,即便是那些摔坏散落在地上的食品,他也让战士们收拾起来,集中发给群众,自己忍饥受饿一点也不吃。一次,潘参谋长组织部队担负警卫和从废墟中扒药品任务。中伏的天气骄阳似火、热气灼人,战士们挥汗如雨,喉咙像要冒火一样。潘参谋长也和战士们一道,从废墟里一箱一箱地向外搬运药品,汗珠挂在他瘦瘦的脸上。水!在烈日下奋战的官兵们多么需要水啊!药品库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见状,从部队官兵扒出的药品中翻出一箱葡萄糖来,送到潘参谋长面前:“首长,您下个命令,让战士们喝下去吧!不然会中暑的!”潘参谋长告诉他们:“我们部队能坚持,还是留给灾区更需要的伤员用吧!”多好的军队!多好的子弟兵!地方同志流下感动的泪水。

341团政治处部分官兵合影,前排穿大衣者右三为宣传股长姜自申,右四为政治处主任李之云(后任武警总部政治部主任),右五为政治处副主任王家壮,右六为宣传股干事肖振富(后任114师政委)。
政治处主任李之云,1962年8月入伍,河南太康人,个子高高的,很是魁梧,也爱抽烟。他有一个习惯动作,就是爱皱着眉头,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思考问题。那时候,我经常被团政治处的肖振富、郭永良等干事找去抄材料,经常看到李主任和股长、干事在一起挑灯夜战,研究材料,商量事情。有时还看到几个人有的在稿纸上执笔写材料,另有几个人围坐在桌子上,你一句我一句在凑材料,李主任抽着烟,在屋子里也不坐着,而是转来转去思考着什么,听到谁凑的句子好,就用拿烟的手挥挥说:“这句话好,赶紧写上!”有时不赞成谁的意见,他就倒背着手,皱着眉头说:“你那个话不行,不能那样说!”多少年以后,我也到了政治机关,才知道这就是“推材料”,是政治机关最常见的场面,也是机关领导和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当然,现在机关的“推材料”也先进得多了,不仅有过去常见的茶杯、烟灰缸,还增加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刻录机、课件资料……信息化装备一应俱全。只是好像这事儿累人甚至烦人的特性丝毫没有减低。前几天有一个微信在流传,名曰《机关推材料赋》,调侃说:“机关有善材料者。聚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幕布,投影仪摆幕布对面,一长、二副、三干事、四参谋、五助理,如此而已。众人团坐。少顷,但闻首长说‘开始’一声,满座静悟、思考,无一敢喧哗者……”乃真实写照也。
李主任很会抓问题,看问题尖锐,工作有预见性和魄力,是我在部队这么多年佩服的领导干部之一。在唐山救灾期间,他组织政治处机关总结了我们连发扬“打得好、团结好、纪律好”传统,抗震救灾战场立新功,还有二营四连弘扬“博山连”“无坚不摧”作风,在震后13天抢救出女工卢桂兰,三营九连看守成百上千吨食品物资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经验,有力推动了团队各个阶段抗震救灾任务圆满完成。李之云主任还与政治处机关同志一道,按照师团党委的部署,深入开展救灾一线入党立功活动,他把这项活动看作是战争年代杀敌立功活动的继续。通过重大任务识别部队,识别官兵,历来是我们这支部队的优良传统。在火线入党活动中,团党委还特别强调要发展少量新战士入党,这个少量也就是掌握在每个营2名左右。我就是当时这个政策规定的受益者,刚入伍半年就在唐山抗震救灾一线加入党组织,救灾结束时又荣立三等功。第二年就被团政治处列为“干部苗子”,第三年的年底,被提升为“行政23级干部”,成为年轻的军官。第四年的6月又由机枪一连排长提升到团政治处干部股任干事。说真的,这一切,都是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的,都是党组织的关怀培养,是当时以政治处李之云主任、宣传股姜自申股长、干部股吴永乔股长为代表的那些领导干部无私关心帮助的结果。那时的政治生态的确是绿色的。

我们团后勤处长史进发,河南郑州人,大个子,性格爽朗,业务熟悉,也是比较精明强干的一位老同志,里里外外一把手,是团队的好管家,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政治处副主任温之寿、王家壮等首长,都是独当一面的好领导。至今,我很想念他们。只是因为我当时还是一名新兵,无法更多走近他们。有的虽后来工作上有过接触,人比较熟识,但也已失联多年,杳无音信。有时偶尔能得到一些消息,知道其中许多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写到这里,向曾正确领导并悉心指导过我、热忱关心与倾心帮助过我的唐山抗震救灾时期的团首长,以及司政后机关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图片由吴庆义等提供,鸣谢!)


重点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8年汶川地震,那个在废墟中哺乳9名婴儿的女警察,现在怎么样了?
干部拖着病体赶队,追上部队很后怕:没追上的伤员,都落入敌手
军旅故事 | 我那有污点的军旅老师(朱宇光)
【军旅琐忆】张发奎||战友一生不了情
【郢都故事•八一特稿】 特殊年代的军营“逆袭”故事
小说||新闻事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