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李进章|童年那些事之九:曲艺●听校长讲过去的事儿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曲艺
曲艺,据《搜狗百科》介绍,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 ,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技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 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 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曲艺种类繁多,有说的,有韵诵的,有坐唱的,有立唱的,有半说半唱的,还有连唱带舞的,各不相同。根据脚本特点、演出形式和音乐曲式,大体上可以归纳成评书、相声、快板、鼓曲、说唱大书等五大类。
小时候,最早接触并喜欢上的曲艺类节目,是在我们那一带广为流传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主要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源于清朝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逐渐流行于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以及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
西河大鼓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出现过不少著名艺人和经典节目。
西河大鼓演员,一般站立着演唱,书鼓用长腿支架。说大书者则略有不同,演员面前摆有一张桌子,上面放一矮架书鼓,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桌后有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弹弦子的师傅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
五六十年代,收完了秋,种上了小麦,便进入了“猫冬”期。所谓“猫冬”,是东北土语,很贴近词意,小猫是最聪明的了,外面冰天雪地的它就不往屋外跑了,成天就老老实实地在屋里炕头爬着。“猫冬”一词,便由此而来。
“猫冬”的日子很长,有三个来月时间哩,总不能每天“三饱(吃)一个倒(睡)”,于是村子里爱热闹的人们,就撺掇村干部,请说西河大鼓的艺人前来,每天晚上说上一场,也好打发时光。
那时候,说西河大鼓书都是成本大套的,如《呼家将》、《薛家将》等。也有中篇书目,其中《响马传》与《刘公案》的“书外书”最多,故有“说不完的《响马传》,唱不完的《刘公案》”之说。因此,一部书说下来,哩哩啦啦(方言,指拖拉)两个多月就过去了,到了离年傍近(方言,指要过年了),才算告一段落。说得好的艺人,第二年可能还会请来继续说。
听西河大鼓书,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第一次听说书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每天晚上,跟着“书迷”父亲,搬个麦秸编的墩子,坐在过道口井台的北边空场里,听那卜楞楞的三弦声,听说书人敲着书鼓,晃着铜板,口若悬河的白话,韵味十足的唱腔。
那一年请的说书人,好像是外县的,那说书人有四十左右岁,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皮肤白皙,浓眉大眼,穿一身蓝色裤褂,看上去很像一个教书先生。
那说书人嘴皮子很溜,仿佛抹了油似的,我最喜欢听的不是那成本大套的书,而是他在开场或者中场时为显示才艺,加说的绕口令,尤其是那段《玲珑塔》。
据说,《玲珑塔》是西河大鼓中的名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现今在快板、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当成绕口令或是贯口使用的。
《玲珑塔》的原文很长,其中老僧罚八个徒弟去数十三层宝塔的精彩段落,已经全忘记了,只记得开头老僧人和他八个徒弟那一小段,现根据著名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老先生的演唱录音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
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清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都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棒,六徒弟名叫把棒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名字就叫做倒随风。
老师傅教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棒会打鼓,棒葫芦蹦会念经。
随风倒他会扫地,这个倒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
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
这个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棒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棒的鼓,
蹦葫芦棒他念不了棒葫芦蹦的经。
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
哪个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
     ………
那个弹三弦的小伙子是说书人的徒弟,二十郎当岁,长得结结实实,模样不丑不俊,为人不卑不亢。但是,却经常成为师傅奚落、挖苦、出气的对象。据说,这是这一行当的规矩,说书的人总不能拿别人开涮或是作为褒贬对象吧。
那说书的师徒,平时吃住在香果大娘家,因为家里只有她和儿子李小吉,而且娘儿俩都是“听书虫”,不过吃的烧的,都是由村子里供给的。
香果大娘姓什么,不知道;娘家是那个村子的,也不知道。只知道她是二房太太,她嫁过来的时候,还时兴一夫多妻制哩。解放以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那个大婆不生育,离婚后没有离家,就在我们家附近居住,一个人过生活。从香果大娘肯嫁给富户人家做填房这一点看,估计她娘家日子不会好过,因为富裕人家的闺女,谁会嫁给一个老头子,而且是做二房呢。
香果大娘人长得好模样,穿戴打扮也很讲究,但这不是引人关注的地方。她与众不同的是,平时离不开吸旱烟袋,那烟袋杆儿长长的,烟袋锅黄铜铸的,阳光一照,金光灿灿,绣花的烟荷包,打火的火镰石,一应俱全。还有一样,别人都害怕蛇,她却喜欢蛇,见了蛇,捉住后,把蛇当腰带系在裤腰上。但是,她却最怕毛毛虫,一旦见着之后,会吓得变颜变色。
回头再说那说书人,他说得好,唱的也好,我也喜欢听,但听来听去,不知道说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只记得书的女主人公叫孟丽君,男主人公复姓皇甫,名少华。在我看过的小人书,大部头的书里,都找不见这么两个人物。
我是在写作本文时,经查阅《搜狗搜索》,再寻至《豆瓣电影》,终于弄明白,50多年前听到的那一部不知名的西河大鼓书,竟然大有来历,它是由三位女性诗人、作家先后完成的《再生缘》。清朝中叶,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前17卷,后3卷为梁德绳续,道光年间,侯芝修改为80回本印行。
《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昆明的三大家族之间。大学士孟士元有女孟丽君,才貌无双,许配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欲娶孟丽君不成,遂百般构陷孟氏、皇甫两家。孟丽君女扮男装潜逃,后更名捐监应考,连中三元,官拜兵部尚书,因荐武艺高强的皇甫少华抵御外寇,大获全胜,皇甫少华封王,孟丽君也位及三台。父兄、翁婿同殿称臣,孟丽君却拒绝相认。终因酒醉暴露身份,丽君情急伤神,口吐鲜血,皇上得知,反欲逼其入宫为妃,丽君怒气交加,进退两难……
第二次听西河大鼓,是1961年,刚读完全小学的时候。那次是在西两洼村旧大队部的院子里,大白天听的。这次听书,不完全是为听书的内容,因为《薛家将》的故事,早已知晓;也不是为了说书人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听易懂;而是为了去观看那个弹三弦的小伙子。
一个小伙子有什么可看的呢?但凡正常人,无非都是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两只胳膊,两条腿。这个小伙子当然也不会例外,那么他到底在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呢?为什么人送绰号“人样子”呢?都说做鞋的有鞋样子,绣花的有花样子,裁衣服的有衣服样子,都是有标准的,好样子的。这“人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成为“万人迷”呢?曲波在《林海雪原》一书里塑造了一个“蝴蝶迷”,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人样子”又会是何等模样的人呢?
等我挤进人群,近距离地观看了“人样子”之后,甭说,还真有点儿百里挑一、难得一见的“人样子”范儿。
他个子不高,上身长,下身短;后罗锅,前鸡胸;胳膊细,大腿粗;脑袋尖,脖子长;扁平鼻,张凤耳。最奇妙的是那一双眼睛,眼珠子往里抠,眼皮子朝下耷拉,把眼睛遮挡的严严实实,不露一丝光亮,就好比人家挂的门帘子,把门全给挡上了。为了给眼睛留出一条缝隙,他在两个上眼皮上各贴了一块胶布,强拉硬拽,把胶布的另一端都粘在额头上。
这“人样子”是哪里人氏?不知道。姓氏名谁?不知道。青春几许?不知道。怎么一问三不知呢?全知道,就是不能告诉你。
千万不要认为“人样子”,是胡编乱出来的虚拟人物,也不要以为这是对某人的丑化,绝无此意,只是在如实地素描一个人物。这个人,虽然长得有些异样,但却活得很滋润、很自在、很乐呵,比你我都开心、都幸福。要不,人家就不会出来弹弦子;退一步说,人家怎么着也比双目失明的人强得多吧!
对我来说,听西河大鼓,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消遣。尤其以听书这样的方式和大人们一起猫冬,犹如北方土炕上那只卧着的小猫,幸福极了。
据悉,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曲艺这个艺术殿堂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相声,虽然接触的时间比较晚,但一经接触,很快就被它所吸引,为它痴迷为它狂。
相声,据《搜狗百科》介绍,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1958年,我们一家与姐姐姐夫一家,居住在湖北沙市解放路36号大院。那是一个狭长的居民住宅区,只有东西面有一间间平房,看上去,就是一条宽胡同。在最里头东面的平房里,住的是王大爷一家,他的孙子比我还要大几岁,我们平时总在一起玩。王大爷有一台老式的收音机,他喜欢听戏曲和相声,夏天,吃过晚饭,王大爷就搬把藤椅,拿上收音机,在院子里乘凉。当收音机播放相声的时候,全院的小孩子都会围过来,静静地听,听到演员抖包袱,会发出叽叽咯咯的笑声。
正是通过收音机,才让我第一次知道了相声,并且喜欢上了相声。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最早关于相声的记忆,应该是侯宝林的《夜行记》和《关公战秦琼》。
《夜行记》,侯宝林大师口述的那个骑着没有闸的自行车的冒失鬼,打着纸灯笼袖子被火点着,最后为躲交警掉进了沟里的不拘小节的“骑车人”,已成了令人笑话的不文明交通人的代表。"除了铃铛不响,剩下全响"的词句,一直到现在也有人用在生活中。
《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脍炙人口,其大意是:一个有钱的人,请了一些人来唱戏。有钱人家里有的人喜欢看关公,有的人喜欢看秦琼,于是有钱人就逼着唱戏的人演“关公战秦琼”。试想,两个相隔数百年的人怎么可能相遇呢。所以说,这个相声极具讽刺性。于是“关公战秦琼”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用于讽刺那些瞎指挥的人。
还有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声演员是马三立。马先生与其搭档赵佩茹表演的《买猴儿》,其中那个“工作马马虎虎、办事大大咧咧、说话嘻嘻哈哈”的典型形象“马大哈”,便永远深人人心,成了我们生活中“吊儿啷当”一类人物的代名词。“马大哈”之成为现代汉语里的一个通用词汇,与马三立的相声说表艺术及其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
马三立表演的单口相声,更是魅力独具,不仅当时听着可乐,过后回想依然让人能笑出声来,很耐琢磨。比如《逗你玩》中,表现了一位母亲让孩子在门口看护自家洗晾的衣物,不要让外人拿走,孰料小偷技高一筹,告诉小孩他名叫“逗你玩”。于是当孩子告急有人偷东西时,母亲问是谁,孩子答“逗你玩”。事件本身听着可乐,但其中反映出的纯真被利用的可悲事实令人警醒。
听相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直到长大了,有了电视机,才得见两位大师的尊容。侯先生潇洒风流,自不必说。马先生天生就是一个逗笑的主儿,你看他长得倭瓜脑袋,招风耳,老鼠眼睛,芦柴肢,一切的一切都符合“逗你玩”的形象要求。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跳出来,盘踞你的脑海里……


(未完待续)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曲艺有哪些分类?
【曲苑杂坛】快板书——长治方言“diao cho”
杨永恩收徒仪式在北京举行
形式新颖笑声不断的相声三门拜师活动圆满礼成——省市曲协领导致辞恭贺,陈步峰应邀赠送书作
天津曲艺甲天下/西行文化
2023【聚焦两会 · 重点推荐艺术家——薛宗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