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李进章|谚 语(上)●童年那些事儿续(8)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联系电话📶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


古老的智慧口耳相传,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谚语,2016年11月30日,从泛黄的历史步入现代国际社会。这一天,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散发千年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必将激发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古老的民间谚语得以代代相传。
谚语,据《搜狗百科》的解释: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了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古籍中都早已经有了谚语的存在,至宋、明、清时期,谚语进一步发展成熟,新中国建立之后,对谚语的研究更加得到了重视。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的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精练生动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总结出丰富经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谚语,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气象谚语、农业谚语、社会谚语等。


一、气象谚语


人类在千百年来一直想准确的预报天气。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用以指示明日的天气是晴是雨还是风。不论是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正是通过长期对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实践,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些有效地观察气象的方法,从中提炼总结出了很好的有效的气象谚语。
我的父亲在村子里,就是一位观察气象变化的高手。记得大约是在1975年,正是三秋(特指秋收、秋耕、秋种)大忙季节,时令已经入了秋分,那时候的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种麦最佳节气已推迟至寒露),几天前,刚刚下了一场小雨,“雨过地皮湿”,于是,公社党委委员们都被分包到各个村子,催促着各个大队生产队抓紧利用墒情,播种小麦。公社武装部张部长负责我们村子,其他生产队都行动起来了,唯独担任第一生产队队长的我父亲按兵不动,张部长几次登门做工作,我父亲就是不听,说:“我估计着三天之内会有一场大雨,如果现在播种,麦粒会被雨水拍在地底下出不来,那就瞎子点灯-----白费啦(蜡)!”张部长说:“这几天火爆晴天的,怎么会有雨呢?耽误了墒情,这个责任咱可负不起,老李,还是按照公社的统一部署,抓紧播种吧!”我父亲说:“我观察了这几天的一些反常现象,如炊烟不往上飘,天上出现了火烧云等等,这些都是要下雨的迹象。”怕张部长听不懂,我父亲又解释道:“自古农谚说得好,烟头(炊烟)不起高,雨不过三朝”“火烧云,雨淋淋”。张部长见我父亲挺顽固,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放任不管了。结果,真如我父亲所预料,第三天一早起来,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提前播种了小麦的生产队,因为播下去的麦种都顶了“疙疤”(方言,指麦种被硬土皮封住,小苗钻不出来),不得不重新耕地播种,既浪费了种子,延误了农时,还影响了第二年的粮食产量。有一天,张部长从我们村子回到了公社,立即跑到我办公室里,连声夸赞说:“服了,我真服了,敢情你父亲能掐会算,连什么时候下雨刮风都知道。”
我自幼从父亲那里,听到或学到了一些关于气象的谚语及其观察方法。1970年至1976年,我担任公社协助员期间,曾做过县气象局的气象观察员,每天三次负责观测风向、风力、温度、湿度并上报;遇到下雨天,还要将雨量计测得的数据,及时报告给县气象局。因此,
我有一些气象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愿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
看风测天


俗话说:“天气成云致雨”。天要下雨,首先要有水气,水气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俗话还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云搅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其他看风测天的谚语还有不少,例如:
(1)“开门风,闭门雨”;
(2)“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3)“东风急,雨打壁”;
(4)“早刮东风不雨,晚刮西风不晴”;
(5)“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7)“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8)“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
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在我们老家一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云彩往东,一阵大风;云往南,大水撑船;云彩往西,大水没堤;云彩往北,一阵到黑。”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其具体含义,后来在与河北气象局一起修改《河北省气象条例》的时候,我咨询了气象局的专家。据专家分析说,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彩往东,一阵大风”。“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大水没堤”了。云向南移动,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彩往南,大水撑船”。云向北移动,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一阵到黑”了。其他有关看云测天的谚语有: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钩钩云,是指天空出现一端成为钩状的洁白云丝,这种云一般产生在锋面的前部,因此预示着锋面即将到来,将来可能有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流传十分广泛的一句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未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3
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例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晚霞行千里”。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其他谚语如:“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4
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1)天将下雨会出现:“燕子蜻蜓低飞”“蚯蚓封洞”“蜜蜂迟归”“蚂蚁搬家”“蛇过道”““鱼儿出水跳”“蝉儿叫叫停停”“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等,这些现象,都预示着雨就要来到。
以上这些降雨前的种种迹象,在我们老家,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因为是一代一代的人口口相传的。据气象人员解释,以上这些小动物们出现的反常现象,是因为快下雨时气压较低,小动物、小昆虫敏感地觉察到这种变化,所以有所准备。而且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着天要阴雨。
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很特殊, 叫做“牛尾指向西,天气晴朗;牛尾指向东,大雨将临。”这是为什么呢?据说,牛不喜欢面对大风,喜欢把尾巴夹起来。它类似于一个迟钝的风标,当它的尾巴冲着强劲的西风时,天气晴朗;尾巴冲着东方,指示风在低压中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雨可能就要来临。
(2)天将放晴会出现:“蜜蜂归窠迟”“蜘蛛结网”“知了鸣叫”“金龟子飞进笼里”“蚂蚁出洞”“公鸡登高报晓”“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等,这些都预示着晴天。 


5
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例如我们老家流传的“先下罗面(雨)无大雨,后下罗面(雨)没晴天”。这种情况是指一开始下雨时,如果降的是毛毛细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应当说明的是,气象常常是瞬息万变的,上述农谚仅是提供一种参考而己,不可不信,亦不可深信。 


 二、农业谚语


农谚是和农业相伴相生的,因此,农谚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也几乎是一致。事实上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的出现,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是在有文字以前了。即使后来有了文字,但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要还是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的。农谚就是其中的一种俚俗文化。它以特有的形式和鲜活的语言活跃、传播在广大劳动群众之中。在当时,农民拿多年生树木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的依据,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等物候农谚。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围绕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的谚语也不在少数,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一季节内各地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表现在农谚上也略有不同、尽显地域农业特色。另外,还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等带有哲理性的农谚。
农谚的语言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经常运用朴素语言讲述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此,也便于普通百姓的记忆和理解。农谚在古代农业社会,既歌唱农事操作,又抒发农民情感,是最为人们特别是老农们喜闻乐见的。
农谚,经常采用比喻、借代、铺张、比拟、省略、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加强其语言感染力。比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比拟),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省略),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的意思,对应着相关的天气变化。
长期以来,特别是农耕时期的农谚,为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作为一种历史符号永载史册,而且还将继续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发扬光大。 例如: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延展,来年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其他农谚如: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4)“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5)“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6)“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
(7)“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 
(8)“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9)“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10)“秋耕田地地发塇,冬雪渗下不易干。 ”
(11)“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一杆。” 
(12)“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 ”


(未完待续)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总     编   审:马    达
顾            问:姜自申
主            编:傅群雄
特约评论员:李庆国
美  术 设 计:安殿堂
总编审助理:焦龙宇

法 律  顾 问:            
              李进章(河北政法干部,教授)
          郑立申(北京网络法律专家)


特别公告:本公众号对故意扰乱的无理侵权行为将保留反投诉和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王  波

桃李芬芳

一米阳光

罗兰 伽罗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业气象谚语,学会这些预测天气农谚,再也不用看天气预报了
江海气象农谚
农谚与气象
《看云识天气》谚语大全
谚语里的气象知识-看风识天气
农业谚语,预测得八九不离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