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虎湾】郭同久:龙口夺食话麦收●逝水流年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客服微信号WDWHW66054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眼下,正是麦子成熟、开镰收割的大忙时节。
朋友,您可曾对麦收有过亲身感受吗?当您家人团聚,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时;当您生日寿诞,香喷喷的蛋糕摆在面前时;当您工作一天劳累饥渴,正享用香甜可口的美餐时,您会否想到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兄弟?是否体验过龙口夺食的艰辛劳作?能否想象出从初秋到寒冬,从开春到盛夏,从麦浪滚滚的田野,到香气四溢的餐桌,一粒麦籽变成金灿灿的麦子,要经过何其遥远的漫漫征途,倾注了农民兄弟多少心血汗水啊……
说起麦收,最清晰的记忆是土地承包后。那时,既没有现在的机械化,又失去了生产队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只能一家老小齐上阵,去拼着命和老天赛跑,和时间赛跑。要知道,如果不能用最快速度和最短时间,把已经成熟的小麦抢回来,一场突兀奇来的大风,或者是不期而遇的连阴雨,就可能让即将到手的一年收成化为乌有。
从开镰收割,到颗粒归仓,无论是割麦、收麦还是打麦,麦收的每个环节、每时每刻,可以说都是对体力耐力的极限挑战。



晋南一带土质粘,水地少,小麦多,全是用镰割,无法像有的地方那样连根拔。割麦时,人几乎要弯成一个大锐角,右手拿镰刀,左手搂麦子,一割三垅,一垅一搂,一搂一割,还要把割好的麦子放成“铺”。如此架势,不一会,便会累得腰酸背痛。一旦直起腰,麦就没法割。镰刀不到,麦子不倒。人在龙口不夺食,龙会顺口吞下去。所以,但凡生在长在农村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夏收一到,拿起镰刀,再苦再累,也会咬牙坚持、再坚持。腰酸背痛的不知道酸痛了,成片成片的麦子,才能利利索索的割下来。当年在生产队时,就有过硬的割麦能手,不在乎腰酸背痛,更不屑针尖麦芒,可以不抬头、不直腰,一口气割上一半亩。一望无际的麦地里,都是这样的汉子先开镰,割头垅,让人佩服的不得了。
收麦,就是把割好的麦子收起来、捆成“盏”、运回家。如果说割麦需要一股狠劲忍劲,捆“麦盏”,更多需要的是技巧。晋南一带捆麦用的绳子叫“格杷绳”。捆麦时,要把一铺铺的麦子,抱起放到“格杷绳”上。一条“格杷绳”,要捆连杆带穗五六十甚至六七十斤的麦子。等麦铺放到一定高度时,要先用绳头穿过“格杷”尖头的“眼”,尔后顶、压、拉,直到把“格杷绳”勒的最紧最紧。接着,再用绳头打结别在“格杷”尖头上。一个“麦盏”就捆好了。整个动作,在“格杷”尖别绳子头最关键,必须用力连贯,一气呵成,不然就会前功尽弃。“麦盏”最忌捆成“鸡头”。一头大一头小的“麦盏”状如“鸡头”,稍微动动就松了散了,装不成车,运不到家。不是经验老道的把式,很难干好捆麦这个活。
“格杷绳”的精妙,在于那个20公分长、3-5公分宽,一头尖、一头方,两端有中指粗细两个“眼”的原木“格杷”。麻绳一头打结穿在方形边的“眼”,捆麦时,麻绳另一头别在“格杷”的尖头,捆能捆得又紧又牢,不拉绳头开不了;解能解得快捷,只要一拉绳头,立马就能散开。仔细一想,在那些不起眼的传统生产工具上,凝聚了老辈庄稼人多少智慧啊。



打麦之前,要把“麦盏”一车车拉回到打麦场。拉麦前,要用粗木棍加宽加长小平车,以便尽量多装多拉;装车时,要用“格杷绳”绳头,把“麦盏”一个个连接紧,再一茬压着一茬装。到了麦场之后,还要把“麦盏”整齐的垛起来。垛麦时,先在下面铺垫些上年的麦桔,再像房子“坐瓦”一样,把麦垛用散乱的麦杆“盖”好。夏日的天,小孩的脸,一天三变,不知啥时会下雨。即使联系定了打麦机,说好了打麦时间,也要一项不拉、一丝不苟的垛好麦垛。“麦盏”在场园垛成了垛,收麦人才能喘口气,才能开始睡稳觉。
打麦,又是麦收期间一个要紧三关的活。从80年代起,逐渐淘汰了麦场碾麦,用上了脱粒机。虽然机器打麦强度大,价格也不菲,但打得快、打得净,各家各户都要用。机器一进场,就要开始干,没人浪费时间,不能延误别人。所以,只要机器响起来,几千斤是它,上万斤也是它,总之,一口气要打完。打麦时人手要多。要有人从麦垛上下“麦盏”,要有几个人不停地往传送带上送,更要有一个特别能干的人把住机器进口,比较均匀地把麦子连杆一起送进去,既不能送太多卡机,又不能送少了空转。还要有人及时清移麦桔,等等。一家一户干不了,一般都要请人帮,尔后再去帮别人。毒辣的太阳,刺耳的噪声,尤其是打麦机突突往外冒的粉尘,一场麦打下来,所有人都会成为大花脸。真是“火炉倒扣汗如雨,粉尘扑面不能防。为了打麦不出差,宁愿日头更暴烈。”其中矛盾的心理,劳作的艰辛,难以言说。
直到此时,黄灿灿的麦穗,终于变成了金灿灿的麦粒。焦虑疲惫的人们,才会面露微笑;那颗紧悬的心,也会稍微静下来,开始享受收获喜悦的抚慰和滋润。
……



时光荏苒。曾经的三夏大忙,难忘的龙口夺食,早就定格在了梦境中,留存在了记忆里。
这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广泛而普遍的应用,现在收麦子,一点也没有了“龙口夺食”那样的紧张刺激、辛苦劳累。村里人会开着摩托,带着啤酒,坐在树荫下,天南海北的说着话,静候收割机的到来。机器一到,刚刚还是成片成片的麦浪,立马就变成了成袋成袋的麦粒。有些性急的人,前边是联合收割机,紧跟的就是旋耕机和点播机,不等收好的麦子送回家,玉米就已经下种了。甚至,还会连化肥一起让机器撒下去。眨眼功夫,夏收、夏种的活就干完了。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粮食汗八瓣”的农民兄弟,如今的农业生产,也坐上了时代发展进步的快车,享受着机械化、现代化所赋予的轻松曼妙。即使如当年龙口夺食一样的夏收,似乎也有了别样的闲情逸致。只是,省力了,却费钱了;人闲了,钱却更难挣了。这些年,种麦成本连年上窜,从播到管到收,一亩小麦收到家,少说也得四五百元成本,“抬步就是钱啊”。一斤小麦却只能卖块儿八毛,在其它价格翻几番甚至几十番的当下,比几十年前竟然多卖不了几个子。粮贱伤农!家乡好多人的地里,甚至几年都没再种过小麦了。喜乎?愁乎?这变化可是真大啊!



广


凡本公众号刊发的300字以上的文字稿件,均有机会推荐给《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网站,拓展宣传,扩大影响。欢迎有更多朋友关注链接!


重点推荐





共建平台,服务你我


自愿支持公众号,奉献爱心品德高
广告
广告位招租
联系微信:WDWHW6605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南部进入繁忙麦收季 农户“龙口夺食”
种粮大户葛浩新
麦收,记忆
山西农机化的“三夏”是啥样?
麦收往事|温习父辈的劳作
麦收记忆 || 马文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