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洋湖版《大浪淘沙》|柴胡

       建立新中国

      ——广洋湖版《大浪淘沙》

原九江军分区政委潘立同志暨兰州空军原政治部秘书杨国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祭奠广洋湖版《大浪淘沙》主人翁“建、立、新、中、国”五位弟兄的英灵。     


 

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和杨如宽、余宏奎四青年结拜金兰投身革命。北伐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共产党员靳恭绶、顾达明怀着满腔悲愤回武昌找到了党组织,与战友们一起,初心不改,牢记使命,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斗争中锻炼成长,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余宏奎、杨如宽对革命悲观失望,丧失信仰,让“光荣”蒙羞,一个成了可耻的叛徒,一个当了逃兵。196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根据兄弟四人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的故事,拍摄了电影《大浪淘沙》。     

       
                    
       

宝应县广洋湖镇也曾有五位热血青年,改名“建、立、新、中、国”,结拜异姓兄弟,并肩参加新四军,抗日保家乡,演绎了一部广洋湖版《大浪淘沙》。广洋湖版《大浪淘沙》与珠江电影制片厂版《大浪淘沙》不同的是,兄弟五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没有一粒“沙子”被革命大浪淘汰,没有叛徒和逃兵,人人为建立、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七事变”后,日寇、汉奸肆意蹂躏百姓,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寇的铁蹄踏到宝应大地后,频繁下乡扫荡,无恶不作,广洋湖畔狼烟四起。

1941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射阳区广洋湖乡蒯家村的祗圆庵里,五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聚集到一起,谈论当天村里又有两位乡亲残遭日寇无辜杀害的事件,国仇家恨使他们无比愤慨。

“我们不能再忍受小鬼子的杀戮了!”潘永峰吼叫着。翟春华说,“我们五人结拜兄弟,去盐城投奔新四军,打日寇保家乡!”

“孙哥岁数最大,你就是我们的老大哥,带领我们去革命吧!”

潘永峰、翟春华、杨文友和杨国华用期待的目光紧盯着孙学富。孙学富读过几年私塾,他见大家义愤填膺,擦拳磨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瞒大家,我早就打探到了,盐城马家庄就有新四军。我准备用建、立、新、中、国五个字为名,改名不改姓,结拜异姓兄弟,一起到马家庄参加新四军”……

香案上,半支蜡烛不情愿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庵堂里怱暗怱明,三股香在微风下闪烁着星星红光。香案前,白鼠村的孙学富、潘永峰、翟春华和蒯家村的杨国华、杨文友五位热血青年,一字排开,跪在地上齐声说:

“苍天在上,黄土在下,今天……”

“我孙学富自愿改名孙建”……

“我潘永峰自愿改名潘立”……

“我翟春华自愿改名翟新”……

“我杨国华自愿改名杨中”……

 “我杨文友自愿改名杨国”……

       “我们结拜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投奔新四军,打鬼子保家乡,为建立新中国,兄弟同心,永不背叛!”


兄弟五人当晚在蒯家庄河里找了条木船,轮流撑船划桨,经西决溪荡,过东决溪荡,穿过兰亭荡,越过广洋湖,途经垛田庄、楼王庄和北龙港,冲破重重险滩障碍,走了60多里水路,天亮后到达新四军二分区所在地——盐城马家庄。时任分区领导、宝应县委负责人周兴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举行了欢迎仪式,为他们戴了大红花。

       
                       
       

      1942年,兄弟五人被派到射阳游击区吉个舍,编入新四军一师。在吉个舍,兄弟五人和一师的战友们参加打靶、投弹和舞大刀等军事训练,个个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杨中接受组织委派,回到老家蒯家村,改编、领导地方武装“东方大队”和顾河大刀会,使之成为党领导下的打鬼子除汉奸的抗日武装,构筑起保卫家乡的铜墙铁壁。

       
       

1943年3月19日,王锦斋带着汉奸武装扩充连一个小队,腰挎盒子枪,肩背“三八大盖”从双驹据点出发,直扑顾河村,企图绑架乡医王汇东,勒索钱财孝敬日本鬼子。顾河村站岗放哨的大刀会会员孙如俊发现敌情后,立即报告了东方大队指导员杨中。杨中得知详情后,认为是消灭汉奸武装的好机会,果断命令呜锣报警,召集大刀会会员,还亲自吹响了东方大队的牛角号。锣声就是战斗号召,号声就是聚集令。东方大队队长杨再纯听到号声,立即带来了一个小队,大刀会会长顾如干也聚集了顾河大刀会多半会员,两股武装将顾河村庄围得水泄不通。

       
       

汉奸王锦斋做梦没想到广洋湖畔的抗日力量发展如此之大,如此之快!企图夺路往杨个舍方向逃跑。杨中、孙如竣等及时赶来,杨中手起力落,一刀砍在王敬斋的脸上。另外几个汉奸抱头鼠窜,回头往广洋湖逃跑,在湖里抢了一条渔船,妄想从水路逃跑。杨再纯等撑船追到湖荡,用撑船篙子直捣汉奸,篙钻捣住了一个汉奸的头颅,其他几个家伙同时被抓到了祗圆庵

这次战斗缴获了两把手枪七杆长枪,打死打伤两个汉奸,俘虏九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斗志,壮大了人民武装。

孙建在吉个舍军训中夜以继日,刻苦训练,很快练就了双枪齐发、百发百中的绝技,区长王坤念他读过私塾,文化水平在战士中名列前茅,提拔他担任了区委秘书兼警卫员。                      
       


1943年深秋的一天,王坤去新四军二分区开会,孙建随身护卫。他们在途中遭到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的追捕,被逼进了团头荡。孙建只身泅水到肖个庄找来一条小鸭船,让王坤在芦苇掩护下,撑船直奔东边的楼王方向,自己反向往西边肖个庄泅水,手持双枪左右开弓,吸引日军兵力。王坤脱离了险境,顺利到达了新四军二分区所在地马家庄。孙建凭借从小练就的水性,不断扎猛子潜游,很快游离了敌人的视线。

1946年,年仅31岁的孙建和年仅28岁的杨中,先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烈士的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后,王坤带领潘立、翟新和杨国到广洋乡吊唁,深切怀念曾经的战友、兄弟,表达对有功之臣的崇高敬意。

潘立、翟新和杨国三兄弟随部队转战南北,去安丰,到扬州,先后参加了宝应战斗、高邮战役,打鬼子除汉奸,参加战斗几十次,多次立功受奖。   

       
       

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拉开帷幕,潘立、翟新和杨国在同一条木船上,面对不断飞来的炮弹,兄弟三人毫不畏惧,同舟共济,拼命划桨,朝长江南岸冲去。登陆后,兄弟三人并肩作战,英勇杀敌,分别荣获了渡江战役三等功。

潘立、翟新和杨国三兄弟在向大西南进军中,几次离合,再聚首时已经实现了当初“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此,从广洋湖畔走上革命道路的三兄弟在腥风血雨的洗礼中茁壮成长。

潘立在渡江战役后随部队去了福建,不久晋升为福州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71年被任命为江西省九江市6214军工厂政委,1976年调任九江军分区政委。

翟新在全国解放后两次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1995年,作者有幸与已故朱学宽老科长采访了66岁的翟新同志,他向我们介绍了“391”高地反击战的经过。                   
       

1952年10月12日,朝鲜“391”高地反击战打响之前,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87团3营500多名官兵,秘密潜伏在距敌前沿阵地约60米处的草丛里,等待配合大部队进攻。不料,埋伏点草丛被美军燃烧弹击中起火。为了不暴露部队的埋伏点,翟新和战友们忍受烈火烧身的煎熬。翟新、韩远泉等亲眼看到战友邱少云身上烈火熊熊,想爬过去拉他一把,但战场纪律约束了他们,他们亲眼目睹了英雄卧地不动,双手插入泥土,紧咬牙关,最后牺牲在烈火中的全过程。潜伏19个小时后,下午五点半钟,攻击“391”高地的战斗打响,我军发起了冲锋。

“为邱少云同志报仇!”500多名战士喊着口号,个个似离弦之箭冲向敌人阵地,不到半个小时就攻占了“391”高地,全歼170多名守敌。“391”高地争夺战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线往南推进了十多平方公里,为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有利态势。

翟新荣立抗美援朝二等功后回国,与彭德怀元帅同去大西北,为建设大西北作出了很大功献。翟新功成名就后,响应党的号召,到地方去工作。在甘肃省安西县工作期间,曾任安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杨国在渡江战役后与兄弟分别,随部队参加了厦门战役。后来刘亚楼将军奉毛主席、中央军委之命组建空军,杨国奉调到兰州空军政治部工作,任政治部秘书等职。     

       
       

       1980年底,潘立、翟新和杨国兄弟三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广洋湖,在杨中、孙建的墓前三鞠躬后,他们伫立着,默默怀念曾经的战友、兄弟。流血不流泪的三位硬汉,思念的泪,怀念的泪,骄傲的泪,戎马一生,革命成功后自豪的泪!兄弟三人潸然泪下……

       杨国当场念出了四句打油诗:

       “兄弟墓前泪涟涟,

        告慰杨中与孙建。

        饮弹浴血四十载,

        革命理想终实现。”

       广洋湖人不会忘记他们:

       孙建,原名孙学富,广洋湖镇白鼠村人,1915年出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射阳区区委秘书等职,1946年牺牲,年仅31岁。

       潘立,原名潘永峰,广洋湖镇白鼠村人,1922年2月出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曾任福州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九江军分区政委等职,2004年6月19日去世,享年82岁。

        翟新,原名翟春华,广洋湖镇白鼠村人,1929年8月出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抗美援朝荣立二等功,曾任甘肃省安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2014年元月去世,享年85岁。

       杨中,原名杨国华,广洋湖镇蒯家村人,1918年出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蒯家东方大队指导员,1946年9月牺牲,年仅28岁。

       杨国,原名杨文友,又名杨辅仁,广洋湖镇蒯家村人,1922年出生,1941年参加新四军,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曾任兰州某空军政治部秘书等职,2001年年底去世,享年79岁。

【注:本文故事源于1995年采访笔记和《水韵荷乡广洋湖》,作者授权《运河儿女》首发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许可,本文及图片不得转载、改编、摘录和公开展示等他用。】

最近精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水门桥》,强烈要求九兵团这些硬仗必须搬上大银幕!
【浪淘沙令】春湖
1949年国民党少将遭处决,临刑前毫无惧色嘱咐到:兄弟,打准一点
喋血赤山
鄂州历史革命故事之夏家榜事件
抗日往事:曹喜元舍命救乡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