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射阳湖工匠——箍桶匠董广田|柴胡

射阳湖工匠——箍桶匠董广田 

    “箍桶哦——!箍桶!”
        箍桶匠的吆喝声,在人们的耳边渐渐远去了,他们和皮匠、小炉匠、篾匠、铁匠等民间工匠一样,曾经撑起了百姓生活的半边天。
       董广田,我的外公,射阳油坊头人。人虽已谢世,但周围七乡八村的人们只要提起他,无人不知这位远近闻名的箍桶师傅,大小木匠活,圆作方作样样精通,手艺活堪称一流,多少人家还一直用着他箍的脚桶、洗澡桶。
        母亲的嫁妆有个两道铜箍的脚桶,一直用到我8岁那年才坏。已经在上海安家的外公回老家油坊头吃喜酒,妈妈见他还是老习惯,人不离作箱(工具箱),乘机请来我家把脚桶修好。
 

       那天早上,外公背着作箱来到我家。我跟在外公后面搬凳、拿板,屁颠屁颠地忙得不亦乐乎。
       修桶,其实比箍新桶难。旧桶要打散了重箍,要把高矮不等的木板换掉,铁箍蚀掉了要换,铜箍大了要重新铆接等等。
       外公打散了旧脚桶,发现要换五块木板。爸爸找来了一节“金木”(水杉)段子,外公一劈二锯三砍四刨,费好大劲才弄好了四块板。还差一块,爸爸怎么找也找不到相关木料,怎么办呢?
 

        外公拿起一块旧板,比画了好一会儿说:
      “这块就是短了寸吧,等以后有了木料再换吧。不过,这个脚桶的水位就由这块短板做主了!”
      我听了外公的话似懂非懂。后来读初中才知道有个“水桶定律”。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水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就是说,决定水桶容量的木板,不是最高的一块,而是最低的一块。  
      是啊!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创造历史的是外公这样的手工业者和广大劳动人民,不是什么救星和神仙、皇帝。
       外公把金木板在“朝天吼”(长推刨)上刨了又刨,十几块全都刨光滑了开始钻眼。

       外公从作箱里拿出自纤钻,左手握住钻帽,右手拉弓,在木板上钻眼。爸爸见外公很吃力,要替他纤钻打眼。外公换了人纤的大钻,钻杆上绕着绳子,爸爸纤钻,外公握住钻杆的帽子,“呼啦啦!呼啦啦”,一个眼很快纤好了。的确,人纤钻比自纤钻省劲,又快,没多大工夫,十几块木板全都钻好了钉眼。
       制作竹钉。外公拿着竹片,先劈再削,削成比筷子还要细的两头尖的一寸长的竹钉。一个、两个、三个,外公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几十个竹钉削了很大工夫。
       外公一眼一钉地拼接木板,十几块板全拼接成桶形后,又弄底板。底板厚,没坏,外公还是用“狗头刨”将正反面刨了一遍,他说出新容易上油,也省桐油。

。外公先整铜箍,他按新桶尺寸重新打眼,用铆钉铆接好。铜箍从脚桶底部套上去,再用钝凿(双口凿子)将其催到桶口不远的地方……
     “笃!笃笃!……”
     最后一道工序是“练麻”,就是将桐油、石灰和麻丝的混合物塞进缝隙。外公左手拿着专门练麻的弯凿子,右手拿起斧头不停地敲打凿子,凿子在缝隙间轻轻地、反复地捣着、捣着,“笃笃笃”的练麻声不停地响着……
     练麻结束,爸爸叫外公歇歇,他来上油。他拎出事先买好的桐油,用旧毛巾蘸油将脚桶里里外外擦了一遍又一遍。
       外公为我家修过脚桶后就回上海了,舅舅放弃了箍桶手艺,进了一家棉花仓库做工,舅妈在里弄电子仪表厂上班。
      我读书时,每年去上海,到舅舅家过寒暑假,经常听外公讲箍桶的故事。
        外公与夷家舍(今王坤村)余氏结婚后,先后生下了我妈、二姨娘、舅舅和老姨娘。外婆死得早,外公靠箍桶手艺将我姨娘舅舅拉扯成人,解放前把我舅舅和二姨带到上海,在上海安了家。
       我的老姨娘自由婚,外公气的没带她到上海。老姨娘婚后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闺女,五个孩子分别学会了木匠、瓦匠、铁匠、弹花匠和缝纫机手艺,成了油坊头有名的“工匠之家”。
       我妈排行老大,外公替我祖父修鸭船时看上了我父亲,才有了我父母的婚姻。父母婚后生下我大姐、二姐、我和小妹,因舍不得家里的几亩高田和一趟鸭子,一直留在了苏北。
       外公有九个孙子八个孙女,我在孙子辈排行老四,长的特像舅舅,外公和姨娘舅舅特别喜欢我。寒暑假去上海,晚上外公和舅舅争着要与我睡一张床,舅舅教我下棋,外公给我讲故事。
        外公说,木匠有大木匠和小木匠之分。大木匠造房子、木船,小木匠做家具。小木匠又有方作圆作之别,方作做台凳桌椅,圆作做桶、盆、锅盖等。
        外公还给我讲了他们祖师婆的故事。箍桶匠有个祖师婆,她是鲁班的妻子邓氏。
       传说过去没有木桶,人们要用水只有用荷叶包,洗衣服去河塘,很不方便。邓氏对鲁班说:
       “人家都说你是能工巧匠,你就不能替我们女人家捣鼓个装水的东西?”  
       邓氏两手在腰间围裙上一抹,生起气来。鲁班一看妻子的围裙,顿受启发,说:
      “有办法了,就照你这圆形围裙做”。
       邓氏根据丈夫的意思,坐在烧火凳上,将鲁班砌房子剩下的木料,连锯带劈又刨,用十几块木板,箍成了木桶。烧火凳后来演变成了箍桶匠特有的长推刨,因其刨舌向上,便冠以“朝天吼”的名字。
 

      如今塑料、铝和不锈钢制品大行其道,箍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淡薄,箍桶匠的吆喝声,和京剧《红灯记》中“磨剪子戗菜刀”的声音一样,只能在戏剧、影视剧听到了。

最近精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箍桶匠
农村这句俗语“牛蹄子,两半瓣儿”你听过吗?
被时代列车甩下的手艺匠人,年轻人知多少?
农村这8种匠人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都消失不见了?做过的都老了
正在消失的手艺——箍桶匠
小学做桌椅,木匠发现木板上刻有10个字,专家:是吴承恩的棺材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