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悄然变迁的水乡民俗|夏顺发


悄然变迁的水乡民俗

都说“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可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节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最有意思的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水乡民俗也在悄然变迁着。

过去的水乡,河网纵横,船自然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而带新娘的“喜船”则是一行驶得相对快点儿、整体尚好的农用木船或水泥船。结婚日的前一天下午,男方差人在“喜船”中仓里用竹篙、柴帘、塑料布等搭成一“人”字形帐篷,贴上红双喜,两端各挂一红色被面,算是“门帘”或“轿帘”,帐篷前端的两侧各插一杆红旗;仓底先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再铺一张细席,放一床棉被,可使新娘回来时或躺,或坐,或依而不受冷。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五十多年间都是这样,由媒人、伴娘和船夫等四或六人前往新娘家。现在不同了,村村通上了水泥或沥青公路,带新娘用的都是轿车,既挑选车子品牌的“高大上”,又讲究车牌号码的吉祥如意。轿车都用彩带、彩球、鲜花装饰得喜气洋洋,新郎亲自开车或随车同往,四辆或更多成双数的轿车一字排开组成车队,既快捷,又气派。

过去水乡人砌房造屋、办红白大事、贺生日满月都在自家里办酒席,俗称吃“六大碗”或“八大碗”。如果只是一两桌还好,桌数多了,不但要借桌椅板凳,借碗筷盆碟,还要借茅高、柴帘等搭帐篷。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考虑的就是经济省钱。现在不同了,家家几乎都是小康生活了,凡事都得讲个场面与氛围,要么聘请厨师上门,从桌凳帐篷到餐饮炊具,再到菜肴配制与人工服务,实行“一把包”,要么直奔“农家乐”或“大酒店”,那里环境优雅,服务周全,场面又热闹,大家吃饱喝足了,嘴一抹,账一结,走人,不像过去在家办酒席,散席后,女主人以及姐妹们都要收拾好长时间。

乡间一直有生小孩给亲朋、近邻送“红蛋”的习俗。以前,人们重男轻女,生女孩是不送的,叫“闷声大发财”,只有生男孩才“热嘈”,“三朝”或“五朝”那天大清早,请三五个做事“耍滑”的妇女挨家挨户送一碗糯米粥和三只或五只“红蛋”(煮熟的鸡蛋用那种叫做洋红水的染料染过的),被送的人家要当场回主家同样数量的生鸡蛋,若一时没鸡蛋回则给几毛钱。后来,实行计划生育了,不论生男生女都一样只送“红蛋”(已是未染色的生鸡蛋),不送谁都不稀罕的糯米粥了。现在人们是待小孩满月或双满月一边请亲朋好友吃酒,一边回送用大红塑料桶装的79或89或99只鸡蛋,蛋上再压一张小方形红纸,意为“红蛋”;也有的人家在喜铺批发包装精美的盒装喜蛋,通常都是3、40只。而送给一般同事或左邻右舍的都是用红色方便袋装的或5只、或9只、或11只不等的“红蛋”。

以前,水乡人过生日都按农历出生日当天举办庆贺活动,且都是为小孩或老人逢十才做的“整生日”。如今,随着人口的流动,许多人家的亲戚分散在全国各地,到过生日这天很难到场聚齐。于是,还没到生日的也提到春节、“五一”、“十一”来做了,主家本想乘小长假亲朋好友都在家,既能团聚又凑热闹,可这样的扎堆日,也难坏了那些亲朋好友,为了“赶人情”,不但要“突击消费”,还疲于赶场子吃酒。过去,为长者贺六十以上的高寿,主家都会给邻里送一碗煮熟的长寿面,以享同寿。现在做生日,若是六十岁以下的,主家一般都回出人情者一个价值三、四十元的礼品,若是六十岁以上的,主家除回出人情者两只“寿桃”和一个礼品,还回一碗或两碗“大碗面”,再整个一生产队或一个自然村挨家挨户送上两只“寿桃”。

过去,家有长者辞世后,要在长子家堂为逝者立牌安灵,由孝子供奉早、中两餐,直到两年后的过冬前除灵为止。再者,从长者逝日起每七天要烧纸祭叩一次,叫“守七”,共守七个七。现在不同了,很多人家子女在外,不可能每个七都能到家烧纸祭拜。于是,就有了做“六七”一并除灵脱孝的新做法,更有甚者,长者火化后,既不留牌位,也无须“守七”,即一烧了之,一了百了。若是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去世,即被认为不算丧事,一切祭祀活动权当作喜事来办,主人家还要备上“寿碗”若干,在亲戚朋友前来吊唁时,与毛巾等小礼品一一分发,寓为“讨寿”。

春节拜年虽一直都有,但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的年礼都比较简单,或一包红枣,或一包果子,或一包苔酥,只要不空手而去则行,既因那时物质贫乏,家家经济拮据,又因做长辈的都不计较,图的是家人团聚,热热闹闹,这样,吃吃喝喝两三天是再正常不过的,虽没大鱼大肉,更无山珍海味,但每一餐都是有滋有味,充满食欲,充满温馨,充满亲情。而今拜年,晚辈虽带着不少的大包细盒,也挺舍得破费,但往往是开车而来,丢下礼品,聊不上一时半会,便匆匆而归,也有的虽能与父母吃上一顿团圆饭,但往往都是父母精心张罗饭菜,儿女们却食不甘味,而一同而来的孙辈则看重红包的大小,全无“合家欢”之趣。

在我们水乡,其实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变迁着。这些民俗,虽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但在人际和代际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传承中已是百姓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类文化,一方沃土,一种标识。

最近精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弥月之喜?
一款让你面若桃花的药膳——当归红枣红蛋汤
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四:庆生
【中国民俗文化入围作品】苏木红蛋之时I宋静
【端午特刊】粽肥艾香迎端午|张邹晗
【签约作家】湖北 熊向阳‖梦里水乡狮子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