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烧锅腔子人家



烧锅腔子人家
文/春雨沐青


锅腔子,汉语词典解释为:土灶。比普通大灶小,无烟囱,多用土或陶制。

网上有人考证说:“锅腔是里下河地区,过去船上用来烧饭的设备。它轻便可以捧来捧去,移动极为方便,锅上锅下只需一人操作。大船上舵手一手把舵,还能一手往锅膛里添柴。不知什么时候锅腔就上了岸,好些人家用它来做饭。

土垒锅腔子的源头也许可以追溯几千年,陶制的却不清楚产生年代。我在网上查看了自新石器到清朝的陶器图片,遗憾地没有见到一件实物。

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长圆形进柴口,一个是另一侧的圆形出烟道,一看便知,不会认错。我猜测,有石头的山区可以用随处可见的石块垒灶,用不着锅腔子,因此没有文物来源。里下河地区用的锅腔子,土垒的寿命不长是自然的,即使是陶制的,多用黄红土烧制,估计容易破损、风化,所以难以成为文物被发掘。

锅腔子的确是没有灶台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放锅的灶。在我们村,锅腔子都是安放或固定在土墙旁边。土制的有两种,一种用土坯垒,一种用稻草裹上泥围成,晒干后割出灶门、烟道即可。陶制的只能到杂货店买了。

其实,词典的无烟囱说法不周延。有的特困户不用烟囱,烧一顿饭就得先吃一顿烟,一进这样人家,就闻见烟熏火燎的气味,屋顶、梁柱、墙壁、家具,都跟熏肉是差不多的颜色。但我们村多数烧锅腔子人家还是用烟囱的,不过那烟囱都是在山头墙壁挖洞,用土坯贴外墙垒到半墙多高。大风或者阴雨天出烟不畅,往往倒流,那结果跟无烟囱一样。稍微有些条件,谁愿意成为“熏肉”受烟熏火燎呢?因此,如果用锅灶划分农民的贫富,烧锅腔子人家肯定归入贫农、特困户。



村里5、6家烧锅腔子的不是孤寡老人,就是单身汉。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一个烧锅腔子的哑巴。他是独身,对孩子很和善,没听说过有任何劣迹。他住在我家南边,跟我家隔一户人家和一道河。河上有道木桥。他家就在桥头西南角。他只有一大间草屋,梁柱是毛竹、细树棍,墙壁是用稻草裹泥绕在玉米、高粱杆上,排列起来,外面再糊一层泥巴做成的。屋面也是薄薄的一层麦草。他烧的锅腔子有土坯烟囱,面朝通大路的山头,烟囱旁边约一米远就是芦席做的门。

那天很凑巧,被我看见那个悲剧场景。

我才五、六岁,应该是吃过早饭,无所事事,出来闲逛,在桥北头驻足,漫无目的的观望风景。昨天夜里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黄黑的土路面还有些潮湿。河边的树木格外清亮悦目。

我忽然看见哑巴穿着蓝不蓝黑不黑的衣服,端着一只碗口外沿有青线的白碗出来,站在路上拿筷子吃粥。跟树木一比,哑巴真是卖炭翁一般“满面尘灰烟火色”。那时他也就30多岁,却像干瘦的小老头,显然活得不容易。大概是屋内闷热,外面有些小风,他从屋内出来一定感觉很舒适,哪里想到眼前会突发横祸呢?我见他吃了不一会,就忽然停住,吃惊地盯住他的房子看。房子是慢慢地向大路这边倾倒的,并不惊天动地,也没有扬起多少灰尘,只有一阵咯吱咯吱的声音,烟囱跟着倒塌的时候,响了几声低沉的“噗通、噗通”,屋面经过好几秒钟才趴伏在地,像一只巨大的死龟,不再动弹。

哑巴从吃惊跌进悲伤,顿时哇哇地大哭起来。他最大的财产转眼间化为一堆垃圾,那个土锅腔子差不多也毁了,早饭才吃一半,中午何处做饭?晚上何处栖身?这些基本生活难题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况且,他是哑巴,有苦难言。我也替他难过,就回家向大人诉说去了。

后来,哑巴有没有复建、怎么复建房子的,复建房子后烧的什么锅腔子,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没过两三年,他就彻底逃脱了尘世的艰辛。

其他烧锅腔子人家,倒没有发生过这种悲剧。


大约上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村里就告别了烧锅腔子时代,家家有了美观干净卫生的锅灶。到80年代后期,连燃料也由单纯烧柴草,逐步改成烧罐装液化气。进入新世纪,富裕人家也用电,烧起电磁炉、微波炉。砖土灶也追赶着锅腔子的脚步,渐渐走进博物馆。

社会毕竟在不断地进步,我坚信哑巴的悲剧是绝不会重演了。

 

写于2018.8.2

加主编微信,诉岁月心声;

写生活故事,与《运河儿女》同行!

《运河儿女》合作伙伴:端正果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袅袅炊烟起 转载
【3号作品】那消失的炊烟|杨成林
刘继红 | 往事悠悠14:老柴火灶
农村的天价彩礼,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啃老!
东北火炕
【西散原创】陈家法作品 | 拐灶锅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