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部启明 | 从袁了凡的成长轨迹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左滑图片有惊喜
八部启明亲子教育
教育基于生命本身做文章

诸位长辈、前辈、同学,大家好!

原来杜秘书长跟我发出邀请的时候呢,我定了个题目呢,叫“从袁了凡的成长轨迹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正好昨天太谷传统文化协会有个邀请,所以我昨天晚上就用这个题目,在太谷讲了一场,线上讲了一场。

首先说一下,下一步,启明灯过完年以后呢,会开始着手做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工作。准备是要在年后开一期“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索的家庭教育的一个师资培训。”有这么个想法,具体的方案还在制定中,有了方案的时候再说啊。

那么这一次,昨天我讲的时候呢,大致列了个提纲,主要是对照一下,现在教育和过去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当中的区别。

因为现在人们的教育,通常来讲,是过分关注分数,通常来讲是这样的。但是所有的家长,他们道理也都知道,他们也说分数好像不应该那么过分关注,但是同时呢,他也没有办法。然后他说:“你看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你看,把我逼到这儿了,你说我怎么办呢?不弄不行啊!”他就谈到这么一个话题啊。

他说“不弄不行”。那么实际上在这个话题里面,背后流露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啊?就是表面上看,背后流露出来的是一些社会现象。但是归到这个家长本身的时候,你会看到归到他本人,实际上是个恐惧感啊。就是他没有办法处理的焦虑,然后他把这个焦虑投射到社会上,就出现了这么一系列的这些问题。

那么实际上在传统文化的教育里面呢,它始终不离的那个宗旨是啥?始终不离的那个宗旨叫“道德”。

关于“道德”这个词,我们几乎在所有的讲座里面都会提到这个事儿,但是传统文化里讲的“道德”,和我们今天很多人理解的“道德”,恐怕不太一样。

今天很多人认为的那个“道德”,就是行为规范,或者叫一个品德状态,或者有的人甚至会很偏激,认为这是统治阶级给我们洗脑。当然社会上肯定是有这种人的,因为有年轻人就这么跟我聊过,就认为那个“道德”是很虚妄的一个东西。

但是传统文化恰恰不是这么聊的,传统文化把“道”、“德”当作两个最重要的词。

第一个词是“道”。这个“道”是讲什么呢?讲生命的真相。那么其实说到这儿,你就知道,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当中,它始终是围绕生命来做这个功课的可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

我前两天看了一个小视频,看完那个小视频,我觉得很开心,我觉得这个人简直太智慧了啊,讲这个道理。他是怎么讲的呢?他说:有一个科学家,讲过这么一个定理,说有一条鱼,把那条鱼腌起来,腌到那个咸盐缸里头,腌上一段时间,那个鱼就成了咸鱼了。是吧?这好懂啊,就腌成咸鱼了。

说为什么这条鱼就能腌成咸的呢?因为那个缸里面的咸盐浓度比较高,鱼的咸盐浓度比较低,这个高浓度的盐就会向低浓度的这个地方渗透,然后最终这个鱼就腌成咸的了。这个定理,好像我们听起来天经地义的,都觉得没啥问题。

但是,有人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这个鱼原来是在大海里生活的,大海就很咸呐,这个鱼捞上来的时候为啥不咸?你在咸盐缸里才腌了一个礼拜,可是它在大海里面生活了一辈子,你要是高浓度的盐向低浓度渗透的话,为什么低浓度鱼在大海里不咸?有没有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很好玩儿。我们好多东西,猛地一听,觉得天经地义,稍微一琢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然后呢,这个老师就给出来一个答案,他说:“其实很简单,大海里那条鱼是活的。”那么这个就说到一个什么呢?说到一个我们是关乎生命,还是关乎行动,还是关乎逻辑,还是关乎什么呢?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实际上一直是基于生命本身在做文章

它把生命的原始规律,生命的秘密————“秘密”这个词,我们一直在讲。它把生命的这个秘密用一个词来讲,叫“道”。

当然,正是因为这个东西,它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两句就说上来的。《道德经》上把它叫“道”;《中庸》上把它叫“中”;《易经》上把它叫“易”;《心经》上把它叫“心”;王阳明把它叫“本体”,等等等等,各种叫法不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馒头,还是馍馍啊,反正知道是个啥东西就行了,随便怎么称呼它。但是我们知道,在生命本身里面有个核,生命本身有一个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叫“道”。

那么接下来要说到这个“道德”的“德”。

“德”是个什么意思呢?“德”就是按照道去做,或者说在道的指引下去行动。在道的指引下去行动,这个叫“德”。

说“道德”这个词,在传统文化当中,从古至今——就是从最早古圣先贤开始。从古至今一直离不开这个“道”和“德”。实际上,道德就是传统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东西。

那我们很多人以为这个传统的家庭教育里边,比如说会谈一些什么孝、悌、忠、信,孔融让梨啊……就谈这些。这些东西它在行动层面。这些行动层面如果离开道的指引,那么这些行动,仅仅是个行动。如果这种意识离开道的指引,也无非是些执念而已。

比如说,我曾经讲过这么一个事儿。就是有一次我出去上课,完了另外一个老师,他就给我讲一个事儿啊。他说:“学传统文化,放的都是讲孝道的片子。”完了他的这个朋友听课,听完课以后特别感动啊,觉得以前老跟妈妈顶嘴,觉得特别不应该,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所以回去以后呢,就给老妈就跪下了,给老妈跪下说:“妈,对不起,我错了!”母子俩抱头痛哭啊。好煽情的一个场面。

后来这个妈妈呀,妈妈没听过这课,经常(习惯)断不了,还要叨叨几句。这一叨叨的时候呀,这个孩子“啪”就跪在那儿,说:“妈,对不起,我错了!”哎,这个妈妈挺高兴就不说了。后来这个孩子发现这个办法不错,只要妈妈一叨叨,这个嘴巴刚要张开,这孩子就跪那儿说:“妈,对不起,我错了!”每次都这样,屡试不爽。

最后这个妈妈变什么样了?这个妈妈这个嘴刚要说,刚要叨叨他两句,这个嘴巴刚张开“唉~唉”就变成这样了。

所以你看,表面看起来这个孩子给母亲下跪,孩子给母亲认错,说“妈,对不起,我错了。”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这么感人的行动。

但是你看到,如果离开道的指引啊,离开那个生命的指引——生命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一直在讲,生命其实就是那个体验(这个话题我们就不展开说了。)那么离开生命的那个指引,离开体验、感觉的指引,那么这个,它就变成一个干巴巴的行动啊,不具有任何说服力,反而令人作呕。

所以我们今天就会通过《庭帏杂录》的学习,通过《庭帏杂录》的一些片段,摘取一些片段,我们来看一下在传统文化里面的这个“道德”啊,它到底在生命里面是怎么应用的?

八部启明亲子教育
“道德”应用在生活中的六个方面

那么在开始《庭帏杂录》之前呢,先介绍一下,就是“道德”应用到生活里面,它会呈现出很多,就会呈现在很多方面。



笔记
“道德”应用在生活中的六个方面
关注生命
注重纲常
规划人生
心理建设
习惯养成
文以载道



01

第一个,我认为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这一个叫“关注生命”。因为我们不关注生命,你就关注事儿去了,关注语言、关注逻辑、关注道理、关注信念……关注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如关注生命。

比方说,昨天我听祁亮老师跟我聊这么一个话题。他就说去年,二零年的时候,二零年山东有一个小孩。这个孩子二零零一年的生日,这岁数够小的,到今年才二十一岁,就前年的时候十九岁。

这个孩子十九岁上大学,他爹有个坏毛病,老打他,家暴。结果打的他,那天就火了。那天拿起来尖刀就给他爹就捅了一刀,完他爹就往出跑,他就追上去捅他爹,完了他妈又拦呀,他爹也是又喊又求饶啊——最后他已经就是上头了,你知道吧。连续几刀,最后把他爹捅死了。就这么一个事儿。这个孩子昨天判了个无期(徒刑)。

昨天祁亮老师跟我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特别难过。我就觉得,你看这个孩子,当然包括他的这个父亲,整个家庭里面从来没有关注过生命,关注的都是道理,关注的都是脾气,关注的都是应该不应该(这个叫信念),关注的都是这些。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个不光是那个孩子,我们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关注生命。

什么叫生命

说到这个生命,我再举个例子啊。前两天也是有两个学生来看我,以前的学生来看我。来看我的时候啊,跟我聊一个话题——说生活习惯的事情。

我说:“你这种生活习惯啊,人家科学上讲究啊。比如说抽烟,你抽一根,生命就会缩短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就有这个说法。”

这个学生就说:“无所谓,该活多长,活多长。”

我想大家这种话应该也很容易听到。

我说:“倒是无所谓,就是活三十,活七十,活一百,无所谓,反正就是活完了,活完,俩腿一蹬,谁都是,最后都得game over。但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我这三十年也好,我这一百年也好,我得讲究个质量。你体会一下,我活多长吧,那个玩意儿谁也决定不了。但是活多长,我在这个长度区间里面,我得把质量活出来,这才行呢。”

所以什么叫生命?这就叫生命嘛。你体会一下,这不就叫生命么。就是优质的生命。

“优质的生命”是现在的说法,听起来很科学,传统文化的说法叫“命好”。命好、命不好。所以有时候,比如说谈到一些词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就给它戴上有色眼镜。

比如说我们一谈命运,我们就觉得很迷信;我们一说人生,就觉得很励志。命运和人生不是一回事吗?你说“命好”,就觉得迷信啊;你说“优质的生命”,哎,就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你就知道这人呐……这个是很好玩儿的一个东西。

所以你看到,就是像刚才说那个,那样一个悲惨的孩子,一个悲惨的家庭,还有包括那个,虽然还没有那么悲惨,但是我们也是活得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的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生命。其实生命本身更值得关注。

你像现在动不动就有小朋友想不开,经常听说,动不动就想不开。我是七零后嘛,我们小时候,我觉得听不到这么多这种消息,一定是这个人走投无路到走投无路了,走投无路的走投无路,他才会选择那样糟糕的路线。

今天人好像都觉得像家常便饭一样,稍微有点想不开,就给你来一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生命,我们太注重成绩、道理,太注重这些东西了,总是在说“他没道理”、“为什么”,总是在说这些东西。这是说第一个话题啊。

所以说,道德体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面,首先第一件事,叫“关注生命”。

02

那么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第二件事情叫“注重纲常”。道德反映在家庭教育里面第二个,叫“注重纲常”。

什么叫“注重纲常呢”?我说一下,什么叫“纲”?“纲”这个东西,我们讲叫“三纲五常”嘛,“纲”的意思就是纲领。纲领的意思就是主线索。你怎么活?你得有个线索不是?要不然不是瞎活么。

你现在去外面,你随便找个人,你跟他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给你把手一挥,说:“欸~瞎活呢!”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这样的。甭管多大岁数,“欸~瞎活了!”干活,“欸~瞎干了!”上班,“欸~瞎混呢!”都是这。为什么?因为它缺少一个“纲”。那么古人呢,就提到这个,叫“纲”。

“常”是什么意思呢?“常”的意思是永恒,永远的。

那么“纲常”是个啥意思?“纲常”实际上是个伦常的概念。“伦常”的意思是,我们讲叫五伦关系。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说我们今天讲这个父子。我出去经常讲家长课,我在一个幼儿园讲家长课,讲完家长课,有一个孩子他爸,孩子他爸(是)一个小伙子哈。孩子他爸就特自豪,拍的胸脯跟我说:“何老师,我跟我家儿子处得跟哥们似的!”大拇指朝后挑的,这特自豪,处得跟哥们似的。我就不怀好意啊,因为他课上说的嘛,他这么说,我就刺激他一下,我说:“啊,是吗?处得跟哥们一样。”我说:“那他怎么称呼你媳妇儿呢?是称呼嫂子吗?”你体会一下这个话。

他为什么那么自豪呢?因为我们今天有一句话叫做“跟孩子做朋友”。仿佛觉得这句话也是天经地义吧?所以他就觉得:我很民主,我很想得开,我要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像哥们儿一样。那我告诉他“他喊你媳妇喊嫂子吗?”这个话什么意思?他是喊你“爸”的,喊你是喊“爸”,喊你媳妇是喊“妈”。什么意思?就是做父母和做朋友运用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你体会一下。

三纲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是什么意思?就是爹妈是这个孩子的表率,爹妈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就是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纲领,就是未来的人生线索。你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这个父母是个爱占小便宜的,这个孩子长大一定是个扣扣索索的,一定是。这个父母为人不善,这个孩子一定是个气量很小的,必然是这样的结果。这叫“父为子纲”。

可是我们今天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做朋友。为什么会谈到做朋友?因为我们要尊重那个个体,把孩子当成个个体,不知道孩子是我家庭关系里的一部分,强调了他的个体,强调了他的独立性,减弱了他的联系性了。

朋友就不需要做榜样啊,你只需要尊重他就好了,只需要满足他就好了。所以朋友什么样的?这个爸爸就把孩子抱腿上,“孩子看啊,看爸给你过上一关!”爸爸打游戏,孩子在旁边:“我爸好厉害!”这就是今天做朋友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啊。

今天像我举的这种例子,我相信今天百分之八九十的家庭都是这样的。父母亲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孩子,妻子不知道怎么做妻子,丈夫不知道怎么做丈夫……所以我们下一步呢,就会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的事情。这是说第二。

03

第三呢,还要提到一件事儿,就是道德放在家庭教育里面,第三个它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人生规划上。我们讲叫“规划人生”。

那么说规划人生,什么叫规划人生?说我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个什么总经理,还是做一个白领,还是干嘛的,我难道要做这种规划吗?实际上也不是,因为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人生做了一个总规划。

这个总规划是什么呢?叫读书志在圣贤。但是今天人们反应不过来啥叫“圣贤”。人们老以为圣贤就是光芒万丈、神通广大,以为是那种人叫圣贤,云蒸霞蔚的那个。实际上那是《西游记》看多了,才是这么理解的。“圣贤”的意思,就是活出来的人。

人生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不管你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不管你的地位高低,不管你挣钱多少,你最终都是在实现那一件事,就是活出来活出圆满的幸福感,就是在活这一件事。在人生里面最重要最重要一件事。道德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规划。

04

还有呢,反映到具体的一些,就是我们今天所关注到的科目上,就咱们的话“降维了”。降了维以后,还会有哪些体现呢?还会有一个,叫“心理健康”,或者叫“心理疗愈”,或者叫“心灵健康”,随便怎么说。

你看,过去的人呢,他有道德做指引——道德是自然疗愈的,道德本身就是个疗愈。因为他有道德做指引,所以这个人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的心理障碍。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咱们现在大部分人嘛,其实都觉得——有一个词儿哈,都觉得好像司空见惯了,仿佛觉得应该就是真理了。

这个词叫什么呢?这个词叫逆反期,青春期。你有没有发现,这孩子到了这个岁数好像就应该闹腾了。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就这样类似的描述,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没有出现过一次。你想想,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要知道我们的中华文化,是使用文字最早的一个民族,现在使用文字有大约七千年的历史。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这么多年,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没有记载到说我们的青少年会有这个逆反期。你觉得这个事儿好不好玩?

那你说,是因为啥呢?是因为中国人太傻吗?他意识不到那个孩子会有青春期吗?还是那个中国人太自我洗脑了,他就骗自己,说就没有这个青春期,没有这个逆反期,还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你想一想,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压根就没有逆反期。你想想现在孩子,估计像八零后、七零后往前的,孩子的岁数差不多了,应该都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你那个孩子的逆反期了,深切地体会到你那个孩子的青春期了。

我相信就是你觉得这个孩子——诶,大家都是这样的嘛,孩子到了这岁数都是这样。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就你孩子现在的这个做法,放到古代那个词儿叫啥?那个词叫“忤逆”!同意我这个说法吧?那个词叫“忤逆”。

忤逆,不用你自己收拾你孩子啊,忤逆的孩子,官府就给你拖到衙门里面揍去了。还用你管么。过去像这种忤逆的孩子,十里八乡几十年不出一个,现在家家出一个,那个问题出在哪?就是我们把道德那个核心丢掉了,就这个最重要的,所以他的心理建设完不成。回归道德就是最好的心理建设。

05

然后接下来,还有一块儿呢,叫“习惯养成”。

比方说,我们的社交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言谈举止,等等等等。你会看到这些地方其实在传统文化里面都有指导。所以叫“习惯养成”。

06

还有叫学习方法,我们叫“文以载道”。

传统文化不是不学习的,但是它不是唯学习是从的,它不是只学习的。

学习很简单。你会看到,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在《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后来这段话在清朝的时候,被编到一本书,叫《弟子规》,编到开头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而亲仁有余力,则”你看前面说了一大堆,“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教你个孩子的规则,然后“哒哒哒~”说一堆,说完了,最后给了一句,“有余力,则学文。”就是前面的事情都做好了,然后,好,学学文化。

我想岁数大点儿的,七零后往前的,肯定会有这个印象,就是你小时候家长教你的时候,都说这么一句话,说:“不管干啥,都得先做人!干啥,都得做人做好了才行。”那这句话,我相信八零后以后听不到这种话了,或者说几乎啊,很少有能听到这种话啊。为什么?因为我们开始关注身外之物了,不知道那个人才是本啊,不知道那个东西。

所以我们古人很简单,古人(讲)“文以载道”,我学文还是为了载道啊。

所以我们列了六个提纲,我们接下来会围绕这六个提纲,我们来看一些他们的这个生活片段。

八部启明亲子教育
古代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教育

《庭帏杂录》这本书市面上几乎没有,网络上的版本也是我十几年前传上去的,书店里现在有一本,好像就叫“训儿俗说”还是什么的,里面有《庭帏杂录》的一部分。因为我当时有一个字没有校对,校成错字了,我从那本书看了一下,那个书上也是错字。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市面上用的是一样的东西。

结缘《蒙养启明》可联系明小伟:19103444327(微信同号)

那我们就这么一段一段来看吧。

《庭帏杂录》这本书啊,是袁了凡他们在父母去世以后呀,他们弟兄五个关于父母教育过程当中的,就是生活点滴,用我们今天说法——“回忆录”。

这个回忆录其实当时有很多,大约五分之四——因为明朝时候,浙江沿海那些地方闹倭乱,然后下雨什么的,最后那个书保存不好,五分之四都遗失了,现在留下大约是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以后呢,袁了凡的儿子——袁天启,咱们读《了凡四训》都很熟悉。后来又把这个整理出来。《庭帏杂录》就这么一本书。(袁)了凡弟兄五个的回忆录,就是这么一个。

那我们主要呢,来看一下袁了凡的这一段。当然,谁的都挺好的,就是他们弟兄五个人的那个回忆都挺好的,都特别值得学习,但是了凡呢,因为我们熟悉啊,我们就专门说他。

总的来讲呢,以目前记载在《庭帏杂录》上的内容看,大约是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呢,记录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的一些点滴;另外一种呢,因为他父亲是一个文化人,所以有很多是关于他父母对于诗文、历史什么的,这些方面的考证。就是一方面说的是文化事儿,一方面说的是道德事儿。就这个意思。

我们摘一些关于道德成长的这一块,说一说。了凡他爸这个人呢,我在讲《了凡四训》的时候也说过,这个人其实也是非常非常厉害,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里面常客都是唐伯虎、祝枝山、王阳明、王畿……都是这些人,所以他父亲本身在当时就是个大儒。

01

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关注生命,这一段叫“癸卯除夕家宴”。

癸卯除夕家宴母问父曰:“今夜者,今岁尽日也。人生世间万事,皆有尽日,每思及此,辄凄然遗世之想。

父曰:诚然!禅家身没之日为腊月三十日,亦喻其有尽也。须未至腊月三十日而预整顿,庶免临期忙乱耳。

母曰:如何整顿

父曰:始乎收心,终乎见性。

说癸卯这一年,除夕,年三十嘛。年三十家里边吃饭,他妈妈就很感慨。

我顺便说一下,他妈妈跟他父亲的年龄比较悬殊,因为他妈妈是第二任妻子,前面第一任妻子三十多岁去世了,生了俩儿子,袁衷、袁襄。前面那个叫王氏,这个妈妈姓李,叫李氏,了凡的生母。李氏生老三袁裳;老四袁表,就是袁黄,就是袁了凡;然后老五袁衮。生了三个。所以他们岁数差不多,差三十来岁,岁数很悬殊的,不过在古时候不是个啥事。

这一年,这个母亲很感慨啊,年三十很感慨,她就跟(袁了凡的)父亲就讲呀。

她说“今夜者,今岁尽日也。”她说今天晚上呀,这一年就过完了啊,这个年就结束了。“人生世间万事,皆有尽日。”人啥事儿没个尽头?啥事儿也有game over那一天。所以一想到这儿啊,“每思及此,辄有凄然遗世之想。”哎呀,就觉得这个世界上还能留下点啥呢?觉得很感慨啊,“凄然遗世之想。”

“父曰:诚然!”老爹说可不是嘛!说“禅家”,说修禅的这些人呐。“以身没之日为腊月三十日。”就是他们去世的这一天啊,他们叫自己一生的除夕叫腊月三十,也是用来比喻这个人生是有尽头的。

所以要想临阵不慌乱呐,需要提前做准备啊。所以他讲:“须未至腊月三十日而预为整顿。”提前准备。提前准备什么?提前准备死。

其实说到这儿,我们很多人就不爱听这个话。我以前讲课的时候,好几年以前了,以前讲课的时候他们说:“何老师别说,别说,不让说'死’,别说,不吉利。”我说:“可以,可以,我可以不说,你有本事不死。”你做不到。人都要面对这件事情,没啥了不起的。提前准备,总比你逃避问题要好得多

人们都觉得不好听,觉得不吉利。其实这个说老实话——生死,禅家讲叫“参破生死”。什么叫“参破生死”?你要知道生死的真相是什么。你想知道生死的真相,你必须得了解生命的真相没有人去了解,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举个例子:

说“咱们去上课去吧?”

“哎呀,顾不上。我战友回来了,晚上叫喝酒呢!”

顾不上,你知道吧。

“哎呀,我答应下那个朋友了,我们今天下午要聊天,顾不上。”

知道啥意思了吗?

人呢,一辈子,好多事儿啊,都特重要,都特忙,就是顾不上关注生命。你知道吧。顾不上关注生命。

所以他讲,说“禅家以身没之日为腊月三十日”,用来比喻生命也是有尽头的,你要是提前准备,临期就不会忙乱了。

这个时候,母亲就问了个问题——我应该怎么整顿?我怎么提前准备?“如何整顿?”

“父曰:'始乎收心,终乎见性。’”说从哪开始呢?从哪开始下手?从“收心”开始下手,最终走到哪去呢?最终走到“见性”去。

当然这两个词,我觉得还是需要讲一讲。

第一个词叫“收心”。“收心”是干啥呢?我们为了讲“收心”,我把后面这段连着讲。后面这一段:

予初讲《孟子》,起对曰:“是学问之道也。”

父颔之。

了凡小时候要讲《孟子》呢。古时候都要学书,讲书。他讲《孟子》,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是学问之道也。”做学问的道。真正的学问,就是我们讲“生命规则”,是这么个道。父亲点头:嗯嗯嗯!还不错,这小子还不错。

我们学《了凡四训》的时候,我们知道袁了凡虚岁十四的时候,他爹就去世了。那么这一年袁了凡多大?说这句话,袁了凡十岁。这个事儿。

就是你要看看人家家庭里面聊什么话题啊!家里面聊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这个话题。我们一天到晚聊的啥?聊的这个明星王宝强是不是又娶媳妇了?你关心的都是这些事!那个谁,单位里谁又骂我来着,完了那个说打他……你关心什么呢你!

那么这一段,“《孟子》是学问之道”,这个提法从哪儿来呢?孟子有一段话,他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来看一下原话的出处。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而已矣”,就那点事儿。

前面说“仁”是人心。我们都讲“心”,“心”是啥东西啊?“心”就是感觉。就是你一理解感觉,心一下就简单了。原来就把它想太复杂,因为我们现在通常把“心”当意识讲。当意识的时候,你就把感觉忽略了,因为你在意识里面更多地强调的是信念和逻辑,你把感觉忽略了。所以我现在告诉你——(心就是)感觉!你就简单了。它和逻辑,和信念,和那些关系不大,逻辑、信念也是感觉里的内容。

他讲“仁,人心也。”“仁”是啥呢?我们今天也讲,说“仁”是爱心。那“仁”是不是爱心?那当然是。但是这个爱心从哪来呢?这个爱心是自发的,这个爱心不是训练出来的。什么意思呢?这比如说,看到一个孩子在大凉山挨冻,他上不起学。那么你一看这种情况,你心里面就挺愿意帮他的,哪怕是给他个祝福呢,说“加油!”你就很愿意,就这个感觉,这叫“人心”。就是自然的、天生的,人的这个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那有的人说:“我就没感觉,我看他就来气!”我告诉你那个不是人心,你那个叫人欲。人欲是个什么东西?人欲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匮乏,就是有很多伤痛,那个伤痛没有修复好,从伤痛出来,就自动难受;修复好了,从那儿出来,自动就是爱,自动的。所以他讲:“仁,人心也。”

我们今天讲的,孔子也讲嘛。孔子也讲,叫“求仁”嘛。孔子之道不就是仁道吗?那个仁道,我们都以为爱,拼命地喊:要博爱!这么喊。这么喊你得不了道。你归到良知上,你归到人心上,你就得道了。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我们今天讲五常嘛。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良知它是良知反应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程度我们把这个程度叫“仁”,这个程度把它叫“义”。仁、义、礼、智、信,就这个意思。

孟子又说,“义,人路也。”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义”啊,就是这个人活出来的这条道。我们不是经常说,“哎呀,活不出来。”为啥?你这个人不讲仁义,不讲道义。那个“义”是啥东西?“义”就是你自发地、自动地要去支持他,要去帮助他,就那么个心,就叫“义”。就是我们讲“见义勇为”。什么叫见义勇为?你一见,就想帮他,帮了他——见义勇为。

前两天,我还讲这个事儿。你过马路呢。就外边长风街,车流不息,哗哗哗~,大车、小车,唰唰唰~,——你过马路呢,外边长风街,穿流不息,哗哗哗~,大车、小车,歘欻欻~,你过马路呢,你这儿等着,说“我等个红灯,我再过吧。”结果有一个儿童,嗒嗒嗒嗒……就往马路对面冲,就从你身边就往对面冲。你什么感觉?你是不是“啪!”一把就给他薅住了!“咔”,一下就把他拽住了。

“人路也”,你就是靠着这个东西,就是你会用这个东西,你就活出来了。我们讲这个东西哪来的?这个东西也是自动的,也是自发的。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写,说“我正在等红灯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时迟那时快,从我旁边窜了出来,我当时心想:我说赶紧把他抓住吧!后来又一想,说万一让人家讹住我,多没意思呢!这时候雷锋出来,雷锋对我说:'加油,努力吧,把他救下来吧!’然后一个恶魔,一个天使,两个人斗争了半天,在头脑当中激烈地斗争了半天,最后那个天使胜利了。'咔!’把这个孩子抓住了……”作文都是这么写的啊。作文可以这么写,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事儿。因为现实生活中是瞬间一转,就“啪!”(抓住动作)出来,就完事儿了。就是那一下,那个东西就叫良知。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叫啥?我们叫“昧了良心”。什么叫“昧了良心”?良心出来,我故意不看,就叫“昧了良心”。

你比如说,老太太路上摔倒了,我这个心,“啪!”,起来,说扶一下吧!马上第二念起来:万一讹住我了。那这个就把它压到里头去了,所以就活不出来,这种人都不痛快。这种人,就这一件事,他能想好几年,他能回忆,“哎呀,我当时可是应该扶一下的……”就这事儿,他纠结好几年。你就知道,就这一件事让他这么多年活不出来。所以他讲“义,人路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这条路你不走。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放”是什么意思?“放”就是我们讲,把它逮住放了它,放了就是纵容了它,逃出去了,就这个意思。但是我们的心,我们的人心,我们的良知——良知跑出去了,你逮不住。“放其心”,良知跑出去了。“求”是找,你不知道去找。说“哀哉!”真可怜,真可悲。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人的鸡犬丢了,还知道去找呢!心丢了,你却不知道去找……所以他说“哀哉!”太可惜了!

“学问之道无他”,说活出来啊,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

“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你迷失的心找回来而已。

你看孟子讲得明明白白。

看完这一段呢,翻回来再看他父亲讲的,他父亲叫袁仁。袁仁先生讲的,说是这个“始乎收心”从哪儿开始呢?就是收了你那个跑出去的心,把你那个到处乱跑的心收回来。

什么叫收回来?观照感觉。这下就看懂了吧!那我们平常看不见感觉,感觉都是到处乱跑。现在好,观照感觉,看着我这个感觉。我感觉生气了,我知道生气了;我难受了,我知道是难受了;我恐惧了,我知道是恐惧了。你得知道。

祁老师讲他们那个,就是我们有个国学实验班,年会时候讲这个事情。他给我讲了一个案例,就是两个小朋友有点冲突,可能是玩儿的时候,可能谁抓了谁了,是怎么回事的,然后有一个孩子他爸呀,就有点激动啊。正好祁老师在场,祁老师就问他:“你在做这一番表达的时候啊,你是什么感觉?”你看这个话很有意思啊,我跟你讲,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他问这个爸爸,他说:“你表现出这个状态来的时候啊,你是什么感觉?”

他说:“我没啥感觉,我就是怕孩子们出事嘛。”你看没看见,这就是普通人的,叫凡夫的标准答案。

祁老师又问:“你要看看你什么感觉。”

他说:“我没啥感觉。我就是想的怎么怎么回事。”

看到了没?他说的还是想法,他还是没看到感觉。

这样祁老师连续追问,追问了好几遍,最后这家长说:“哦,我觉得我有点害怕。”看明白了吗?“害怕”——回到感觉上去了。

那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把感觉藏在事件后面、藏在情节后面、藏在逻辑后面、藏在信念后面,然后觉得那个感觉不重要,把它丢掉,放掉,然后我们去抓那些逻辑、信念,抓那些东西,抓情节。结果呢?结果还是没活出来。

“求其放心而已矣。”始乎收心从哪下手?从观照感觉开始下手。到什么程度就算是上路了?“终乎见性。”什么叫“见性”?知道真相了。说OK!哦~原来生命的真相就是个这!知道真相了。

所以你看,这个功课是个什么功课?这是关注到生命的家庭教育。为什么我们会谈到家庭教育?为什么我们说大人怎么回事?这个大人,你跟他讲,他能听懂,这多好呢。

02

我们再来看一段,看他怎么说。

说“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作圣之本”,天呐!秘密告诉你了,活出来的秘密就在这儿呢!那个秘密是什么?秘密就是常存良心。“良心未丧,常存此心。”存良心就是活出来之本。你觉得——哇,天呐!以前一看,觉得看懂了。现在再一看,发现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他这儿讲“童子涉世未深”,什么叫“涉世未深”呢?就是这个孩子,这个儿童,他受到环境的熏染比较少。

什么叫环境的熏染呢?两件事。一件事情就是普世价值观,就是大家都普遍认为的那个价值观。比如说,大家都觉得学习重要嘛,于是你就一窝蜂的,你也跟上它去抓学习去了。但是我没说不抓学习啊,我必须两面地说,说明白。比如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哎呀,想方设法呀,找关系啊,花上钱呀,要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好学校”这个词,很有意思啊。

请问什么样的学校叫好学校?

——大家说好的(学校),就叫好学校。

那么你为什么要找好学校

——因为大家要找好学校。

你有没有发现,一帮人给自己洗脑,就把自己洗进去了。你不知道这个标准,咱们并不是说不要给孩子找好学校,但是你不知道这个标准,你等于是花了钱做了一件稀里糊涂的事情。然后美其名曰:反正我们大人是使了劲了,不要让人家孩子将来有抱怨。你这话说的骗鬼呢!所以你叫什么?你叫“涉世太深”!你被他们的普世价值观,被公众的价值观洗了你的脑了。

另外一个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世界太强调事件了,孩子恰好是知道感觉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那孩子想尿,“歘~”就尿了;这孩子只要不说,“哇~”就哭。你不舒服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不舒服的时候,你装得,笑得脸上跟花儿似的,还觉得自己挺成熟。但是我也没说你不舒服的时候你也哭,我也没这么说。但是你不舒服的时候,你不知道,孩子知道,这叫“涉世未深”。孩子一直在观照着感觉。

人们有时候也讲,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给你讲,不可能。这个孩子这一世投胎做人,他就不能是一张白纸,他自带情绪的,自带他的业力呢。

我们在国学实验班,祁老师在年会上也分享来着。孩子们坐那儿格物的时候,也是“唰唰唰~”的,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但是他们很容易观照到。大人很不容易,大人连感觉是啥都不知道。

有多少人下了课问:“何老师,啥是感觉?”感觉你自带的,你不知道吗?但是为什么你会问我?你太长时间不用了,几十年不用,早就把它忘了。但是现在提起来这个感觉,你发现用了一段时间,可能你要用得好的话,几天,用得不好的话,几个月,你忽然发现——诶,感觉!知道啥是感觉了。有了这个观照能力了,重新唤醒了这个观照能力了。

所以这儿讲,说“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良心是什么东西?良知嘛。就是它能跟着感觉走,感觉让它干嘛,它干嘛,所以它叫“良心未丧”。

“常存此心”,就是我们常常能看着这个感觉出来,常常能看到这个东西,叫“常存此心”。实际上在《大学》里面这句话叫“致知”,王阳明先生叫“致良知”。我跟大家讲“致”什么意思?“致”就是活成那个样子。活成良知的样子,不是活成逻辑的样子;活成良知的样子,不是活成情节的样子;活成良知的样子,不是活成应该不应该的样子;活成你感觉的样子,你就活出来了。叫“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所以我们会看到,因为孩子很小,孩子的机会比我们多,所以我们不要错过孩子。那么其实再说到这儿,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拼命地——当然,我说的是小孩儿,特别是儿童阶段,给孩子报各种班,美术班、音乐班……因为音乐行业我不太懂,不了解,什么语言表演,乱七八糟,报各种各样的班。

因为我懂美术专业,我仅从美术专业,叫“以管窥豹”,我就从美术专业,我们来谈一下给孩子报的这个艺术类特长。

诸位,艺术类(课程)是干嘛的?孩子为什么要学艺术?

——孩子学艺术是为了保护感觉

注意我用的这个词——保护感觉。有的人说什么引导感觉、启发感觉。感觉用你启发?用你引导?感觉它生下就有,用你引导吗?你不要扼杀感觉就行了。所以叫保护感觉。

比如说举个例子,我们这儿出来一块颜色,这块颜色一出来,你一看这个颜色,哇!心情很好。诶,你换另外一块颜色,或者另外一组颜色,你就觉得心情很郁闷。诶,从哪来的?感觉上来的呀!这个颜色上写的来着?说你难受、你高兴。它没写。但是你看完,就这个感觉。

你会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自如地表达你的感觉,艺术类是干这个的。但是很不幸,很多儿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把艺术课全部变成技术课。这个事情非常不幸。因为那个老师就是学技术学出来的,这个老师还要应付到这个市场,因为家长跟你要作业,所以他必须通过技术给家长完成一张作业。

我自己原来就是做美术培训的,我特别知道这个行业里面的设计。因为家长要作业,好,那辅导孩子再弄一张。但是我不带孩子(干这事儿),我不敢干这事儿。完了那个家长一看,“嗯,不错!今天画了个小熊,明天画了个宫殿!”他觉得挺高兴。其实孩子就学一堆技术,早把感觉忘掉,小小的就把感觉忘掉了。

昨天祁老师跟我说一件事,把我气坏了,气得我大骂!祁老师说:“我们班上四岁的孩子,现在四岁半了。四岁的孩子画太阳,就在角上画四分之一个圆,画个弧线——构图好。”我说:“完了完了完了,直接教废了!”一个孩子,四岁的孩子直接就教废了。太阳在哪儿不行呢?太阳,我能不能充满整个画面?它的圆的那个边,冲出画面的四个边,有何不可以的?为什么那个太阳一定停留在画面里?为什么一定停留在画面的某一个,叫左上角,或右上角?为什么一定是露半个?为什么?

我们不断地在强调一些信念,不断地在强调一些固定的模式结果早早就把孩子的人心禁锢了他是自由的一颗心,他的感觉是飞翔的感觉他有飞翔的感觉,他才能活出来。但是不好意思,他已经学成个死人了,你不觉得很悲哀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

如果再不关注家庭教育,你就知道像那种——现在经常听说什么孩子杀父母。孩子杀父母,你得知道他内心得多压抑,他才能干这种事情!多么不痛快,才能干这种事情!你得想一想这个事情,他绝对不是说这个人有多坏,绝对不是。

所有的坏人,他都有一个心理扭曲的过程,因为人天性都是良好的,天性都是有爱的。再坏的人,他看到自己孩子也是亲的,说明他里头有那个东西,但是他后面怎么扭曲呢?这些东西,绝对值得我们今天在家庭教育当中做深深地反思。

03

再来看一小段,太极图这段。

父与予讲太极图,吾母从旁听之。

父指图曰:“此一圈,从伏羲一画圈将转来,以形容无极太极的道理。”

母笑曰:“这个道理亦圈不住,只此一圈,亦是妄。”

父告予曰:“太极图汝母已讲竞。”遂掩卷而起。

就这一段,太好玩了这一段。他爹给他讲太极图,诸位,你要知道,这个时候了凡十四岁,以前用今天的算法,十三岁。十三岁往前数,几岁不知道,父亲给他讲的太极图!你今天给他讲的什么?你孩子十三岁,你给他讲的是什么?当然我不是说,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你要讲的内容啊。反正我自己,我十六岁还看儿童文学,搞得我妈很郁闷,我妈说:“你都多大了还看儿童文学!高二了,还看儿童文学。”后来我妈说了,我就不看了,结果看武侠小说。

这儿说“父与予讲太极图,吾母从旁听之。”你看到这多么和谐的一个家庭氛围啊。父亲在给孩子讲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秘密,妈妈在旁边听着。

然后父亲讲到某个地方的时候,“父指图曰:'此一圈。’”这个圈,伏羲当年就这个圈,这么一画,就把太极、无极的道理画完了。太极、无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有、无嘛。如果咱们一直在课里面,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

结果他这儿一说完,妈妈从旁边来了一句。“母笑曰:'这个道理亦圈不住。’”说这个道理,你画个圈能圈住吗?“只此一圈,亦是妄。”就这个圈儿,其实也是妄。“妄”是什么意思?现象。就这个圈儿,也是个现象。

所以“掩卷而起”,他爹一听这话,讲到究竟处,讲不下去了,都讲到究竟处了。“太极图汝母已讲竞。”你妈讲完了,我不讲了。“嗒”,书一合,走了。

你看看当时的这个学习场景,在孩子这儿是多么美好的一段记忆啊。

说到这个美好的记忆,我们今天大多数孩子,我知道至少四分之三以上的孩子,他的那个记忆就是父母亲无休无止的争吵。父母亲的那种声色俱厉的、面目狰狞的那种景象,就在他脑海当中挥之不去。

这是这一段。我们时间不早了,这是讲了关注生命。

04

我们来看几件纲常上的事件,伦常上的事件,我们来看一个袁裳的记载。

夏雨初霁,槐阴送凉。父命吾兄弟赋诗。余诗先成,父击节称赏。时有惠葛者,父命范裁缝制服赐余,而吾母不知也。及衣成,服以入谢,母询知其故,谓余曰:“二兄未服,汝何得先!且以语言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褫衣藏之,各制一衣赐二兄,然后服。

“夏雨”,夏天下完雨了。“初霁”,刚刚放晴。“霁”是天晴以后,天边出现的那个红色,叫“霁”,所以叫“霁红”嘛。有一个词叫“霁红”。“夏雨初霁”,夏天,天刚刚放晴。

“槐荫送凉”,大家在槐树底下乘凉。

“父命吾兄弟赋诗”,弟兄几个写诗呢。

“余诗先成”,我的诗先写成了。

“父击节称赏。”“击节”,打拍子。父亲读的诗,打的拍子,读完了:“好!”称赏嘛,“好!这诗写得不错。”

“时有惠葛者。”“惠”是赠送,“葛”是粗布。正好有一个人送来一匹布。

顺便说一下,这个大户人家,他们家也是好几百亩地呢,大户人家一般是什么情况呢?一般他们上街买东西不是常态,小商、小贩、小作坊呀,这个东西做好呀,要送到府上去,一直到解放前都是这种习惯。你看到老电视剧什么的,有的地方还能有这种描述。

你比如说“益源庆”醋弄好了,那周围的几个大户,头一年酿好的时候,就先送了。东山上的酱油酿好了,就送了;谁家的豆腐好了,就送了。直接就送进来。送进来以后呢,完了大户人家赏,这不叫买,叫赏。你看这人情都在,这个社会就很和谐嘛。

这儿讲呢,有一个人正好送来一匹布。“父命范裁缝制服赐余”,父亲让范裁缝做了一件衣服,赏给我了,赐给我。

“而吾母不知也”,这个事情呢,母亲不知道。

“及衣成,服以入谢。”顺便说一下,我们经常说衣服衣服、衣裳衣裳。传统文化里面这词很有意思,每个字有每个字精确的意思,上面穿的这个叫“衣”,下面穿的这个叫“裳”,有的是“裙”。有的是那种的,那个叫“裳”,叫“衣裳”。那“衣服”是啥意思?外头的叫“衣”,里头的叫“服”,叫“衣服”。

“服以入谢”,你就知道穿了个内衣,给他做了件贴身的衣服。所以说“舒服”,就在里头呢。

“及衣成,服以入谢,母询知其故。”母亲一问,了解了情况。

“谓余曰:'二兄未服,汝何得先!’”说你俩哥哥都没穿上(新)衣服,你怎么敢穿到前头去!

今天家长到这个地方就卡住了,就看不懂啊。因为今天家长的概念是什么?今天家长的概念是谁学习好,我奖励谁。学习好嘛,人家诗先写成了嘛,先写成就应该奖励,我不但奖励,我应该大大的奖励,用来刺激那个学习不好的。我跟你讲,那不是。

你这个做法,让得到奖励的起傲慢,没得到奖励的怨恨,这个做法不划算。这个做法的代价是什么?代价是众叛亲离。最终大家讲究绩效,一个家庭里面讲绩效,不讲亲情,这个就冤枉了,你是管理企业的办法,这不是管理家庭,家庭是讲亲情的。

所以妈妈这儿很清楚这个概念,“二兄未服,汝何得先!”说你俩哥都没穿,你怎么敢穿到前头去!

“且以语言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因为你的技能,因为你的本事,你把两个哥哥比下去了,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我们家!你有再大的本事,你也要尊重你哥!

听明白这意思了吧?今天人不懂,今天人觉得就应该,然后还对他俩哥说:“你看弟弟,人家学习好,我就奖励,你们也赶紧努力。”你说完,你觉得这种话奏效吗?

于是呢,这儿讲“衣藏之”。“褫”就是脱下来。把这个衣服给他脱了,收起来。

“各制一衣赐二兄,然后服。”看到没?一碗水端平了。这是个智慧的母亲。

当然这个里面关于他母亲的事情记录得很多,因为他父亲岁数大,走得早嘛,后面他母亲的事情很多,这次就不讲那么些。这是关于伦常的事情。

05

我们再来看上一段人生规划。

毋以饮食伤脾胃,毋以床笫耗元阳,毋以言语损现在之福,毋以天地造子孙之殃,毋以学术误天下后世。

“毋以”,不要。不要没有节制的吃喝,最后把身体搞垮了。你看到这几条,你看到入手啊,其实都是从浅入深,从近及远。身体很重要。这个身体是什么呢?身体虽然是个——我们讲叫“色身”,是个假象。但是身体毕竟是个法器。什么叫法器啊?古人讲这个词,叫“存道之具,载道之器”。

什么叫“存道之具,载道之器”?是个存载道义的器具。什么意思?容器。这个容器里面装什么?装能量。这就好懂了,容器装能量。我给你讲,电池。这下就懂了吧?电池里面装了多少安的能量,这个电池里面装的能量比那个少,那么这个能量高的电池,它的用处就多;这个能量低的电池,它的用处就少。那个能量高的电池,它就放在重要的岗位上用;能量低的电池,就只能过平庸的生活。这就懂了。身体就是干这个事情的,所以叫“存道之具,载道之器”。

所以我们经常也有这么一句话,叫“借假修真”。我们借着物质的这个身,修我们的灵魂

“毋以饮食伤脾胃”,这是第一个。

第二句讲“毋以床笫耗元阳”。有一个词——“床笫之欢”,有的人念“床第之欢”,错别字啊,这个字仔细看看,放大一下看看,就是“姊妹”的“姊”,底下是那半边儿,看到了吧,这个不是“第”。

“笫”是什么意思?“笫”是睡觉时候铺的席子。搁到今天讲,床单。“床笫之欢”,今天讲叫滚床单。就说你别太迷恋在那种欲望里头,在欲望里头“耗元阳”,把你能量的身体糟蹋掉了。脾胃是物质的身体,元阳是能量的身体。

这个原理呢,我们非得知道。生命分很多层次,不明白的人老以为生命是物质的。比如说,人们都养生。这个“养生”很有意思,它养的都是身。养身,不是养生。“养生”是养这条命呢;“养身”是养这坨肉啦。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做的一切工作,全是要养这坨肉。这坨肉养得很好——“块、肌肉”,命不好。这个很有意思的。

有的大夫,也分啊,都是给人看病的,也分了。有的人就会看身体上的病;有的人就越过身体,看身体更高一个维度的事情。它不同的维度啊,它不是不同的角度,它是不同的维度,它不是一个频道里的事儿。物质是最基础,最基础的。

我以前讲过这么一个例子,你熬了一砂锅药,最后喝完那个药,病好了。请问是那个药渣子,固体的那部分让你好的呢?还是液体的那部分让你好的呢?其实是啥?其实是不在液体和固体,是你喝进去的那个药性,让你给康复了。是不是这样的?药性起作用了。但是不明白的人,老以为是药渣子起了作用。

所以古时候,富人家的药渣子从阴沟里倒出来,穷人就在外面捡人家的药渣子,也不管治啥病,反正渣子捡回去,心说就能治病。过去就是这样的呀。为什么他这么认为?因为他认为物质的那一部分解决问题。但是物质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物质只是最基础、最基层的那个东西,就好比药渣子。你说药渣子没用吗?有用,固体毕竟承载着那些东西呢。但是是它解决的问题吗?恰好不是它。所以物质是最底层的。

那你说是药汤子治病吗?药汤子肯定比药渣子强,但是药汤子也不是解决究竟问题的。是那个药性,是那个无形无相的那一部分,脱离物质的那一部分。用我们今天讲,大概有一个词比较像,能量的这一部分,它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不懂这个维度,你就看不懂这玩意儿,你还当角度看呢,“谁跟谁角度……”越看越糊涂。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今天有的明白的中医,他们就很感慨,他们讲:“现在人研究生命,他没法研究,他只能研究机体,只能研究身体。”他要研究生命,先把一个生命弄过来,也是我说鱼罐头那个老师讲的,讲得真好。他把那个生命弄过来,然后杀掉,然后开始研究身体,这就是他们对健康的研究。这就太好玩了嘛,把生命剥夺了,然后研究生命,开什么玩笑呢!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个老师当时抖音上一小条一小条的,我听了这条,我觉得挺赞他的。

这儿讲“毋以床第耗元阳”。

“毋以言语损现在之福。”我们讲那个语言嘛,语言是祸福之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是祸福之门呢?咱们讲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语言为什么是祸福之门呢?因为语言表示你的心声。你要是心情好,你说出来的话就中听;你要心情不好,你说出来那个话,你用词再对,听起来也是“讨吃鬼”,也是那种讨厌,你受不了。为什么?因为它直接表达心情。

所以你开始观照语言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这个语言出去不光是伤人呐,伤人之前你其实伤的是己。你骂他之前,你就已经火了。对不对?所以“毋以言语损现在之福”。

你的这个语言出来,你的这个心情一动,背后就代表了什么?背后代表着你的福报。“福报”这个说法不容易理解,就是你的能量匹配着你的现状。你能高频的,你就匹配的高频现状;低频的,就匹配低频现状。所以叫“毋以言语损现在之福”。

再下一句,叫“毋以天地造子孙之殃”。说我们不要在环境上瞎折腾。现在人搞环境的,各种……不过越来越好了,主席提出来这么一句话,叫“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真是太感人了。主席上来,整个的导向,方向就开始对劲了。所以他讲“毋以天地造子孙之殃”,我们对环境的任何破坏,最终买单的都是我们的子孙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学的那个课文,叫“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富饶。”比如说,“地下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上小学就学的这个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来短短的三十年过来,据目前的勘探,我具体的对不上啊,反正就是石油、天然气、煤,这三样,有个数字能对上,这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按照当时的开采节奏的话,不一定是对应的,但是分别是三个数字,一个是十一年,一个是二十年,一个是六十年,就挖完了。我们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呐!小时候多牛逼啊,我们的祖国……挖完了,不敢吭气了。现在开采,叫可燃冰,不断地要发掘矿藏,不断地要找到新能源,你就知道。

我不光是说这个事情,我们现在的,比如说塑料袋、电池、农药,最后谁买单?你是想的把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吧。古时候人太明白了,古时候人根本就不干这事情,所以“毋以天地造子孙之殃”。

“毋以学术误天下后世。”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能说、能写、能讲的人,这个就得小心点。你别出来大嘴叉子一张,嘚吧嘚,嘚吧嘚,说两句完了。就真的有信徒——我跟你讲,说啥都有信徒,现在就是这,信息时代嘛,说啥都有粉丝。你话不可以乱讲,有些东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说的说,不能说的算,不能说的闭嘴,意见领袖不好当。有时候身份不对,你比如说,我是个老师,(或者)是个官员,身份不对,你说出来的话就误子孙后世。

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格物”这个词。朱熹老先生把格物给你一讲,说“格事事物物之理。”完了,从朱熹之后没有一个能活出来的。顺着这个办法,你格事事物物之理,格来格去,都格成物理学家了,他不知道格物是干嘛的。多亏后来出来个王阳明,倘若没有王阳明,那岂不是都跟上格事事物物之理去了嘛。所以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说话越是要严谨。

06

来看一段习惯养成。

父每接人,辄温然如春。然察之,微有不同。接俗人则正色绒口,诺诺无违;接尊长则敛智黯华,意念常下;接辈则随方寄海,诚意可掬;唯接同志之友,则或高谈雄辩,耸听四筵,或婉语微词,频惊独坐,闻之者未始不爽然失,帖然服也。

这一段讲的是袁了凡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习惯,学到的待人接物的一些习惯。

他说父亲每次接待人。你想,他父亲是个名士嘛,肯定客人不少。

父每接人,辄温然如春。”很温暖,像春天一样温暖。

然察之”,细细地体会,有细微的不同。虽然都很热情,但是还有不一样的地方。

接俗人则正色缄口,诺诺无违。”“正色”,就是一本正经的,不随便。乱开玩笑,随便的话,张牙舞爪的,或者躺没个躺的姿势,坐没个坐的姿势,就这种的,给人感觉觉得不合适。

为啥不合适?他这儿讲,叫“接俗人”,就是一般人。这表示什么?表示交情还有点浅,这个人的水平(不太够)。什么叫水平也有点不太够?就是分别心还是比较重的,他喜欢去判断外在。就这样的一些人。

那么遇上这些人呢,自己就一本正经的,也不放纵,然后也不多说——“缄口”嘛。“诺诺无违”,你说啥,我都是:“对对对,好好好,是,你说得有道理。”

为啥会诺诺无违啊?因为这种水平的人很容易受伤。你去见他,还是这样的。“哎呀,来了?坐啊,都自己人,我就不招呼你了。”他觉得:你咋这么傲慢呢?我咋了我,你为什么看不起我!他难受。他出去没准可能伤和气。所以遇上这种人,我们要很客气的,“好的,没问题。”是这样的。

接尊长则敛智黯华,意念常下。”什么叫“常下”?谦虚,往低走。那么见了长辈,“敛智”,自己觉得有点小聪明,有点才能,收起来。觉得有什么不含糊的,收起来,不要卖弄。在长辈领导面前卖弄是浅薄的行为实际上不是说在领导面前,所有的人面前都是这样。

了凡在前面《训儿俗说》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有言不能忍,有技不能藏,此只是浅,此只是薄。”有话我忍不住,我非得说;有点本事了,藏不住,我非要拿出来,要卖弄。这就说明这个人浅薄,就咱们讲,能量太低。

你就看有的人,哎呀,就忍不住,嘚吧嘚,嘚吧嘚……贼能说。你以为不说的那些人是没听见吗?哎呀,可是显出你来了!完了他自己还观照不到,可能觉得很兴奋,“哎呦,我这一瞬间,我成了众所瞩目的明星了!”这时候要检查,你要是这个心,要检查是不是那个匮乏。就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我们过的第一关。我们讲学习要过关,第一关其实就在这个地方。

接俊辈则随方寄海,诚意可掬。”接后辈呢,“随方”,“方”是药方。根据他的情况,我给他送上教导,把我的教导送给他。但是我送给他教导,并不是我很牛,不是我不含糊:“诶,你懂个啥!听我说……”不是这样的。“诚意方”,真诚的,不是卖弄自己。检查自己,我有没有那个——我们叫“骚劲儿”。有没有那个?我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跟你说。

而且这个里面,其实我还应该再说一句。

古人慎言,不但非礼勿言也。《中庸》所谓庸言,乃孝弟忠信之言,而亦谨之。是故万言万中,不如一默。

体会一下这句话。就是你一万句说出来,一万句说得全对,都不如闭嘴。知道吧?我们要经常检查,有没有一个特想说就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好苦啊!那就是第一关。

然后接下来又说,“唯接同志之友,则或高谈雄辩,耸听四筵,或婉语微词,频惊独坐,闻之者未始不爽然失,帖然服也。”别人一见,诶,服服帖帖。跟哪些人在一起,能聊得他们服服帖帖?同道中人。

就是大家第一,水平接近;第二,志向相同。你志向不相同,你说得都不好了,大家就互相伤着了。你水平不接近,也要有受伤的。他是高水平的,我的这个心就是一个恭恭敬敬的,一个学习的心。所以朋友们在一起志同道合,道友们在一起,好,我放开,大家在一起聊。是这么一段。

07

我们再来看一段,这是父母亲对他的告诫,就是“八戒”这一段。

余幼学作文。父书'八戒于稿簿之前,曰:'毋剿袭,毋雷同,毋以浅见而窥,毋以满志而发,毋以作文之心而妄想俗事,毋以鄙秽之念而轻测真诠,毋自是而恶人言,毋倦勤而怠己力。’”

这是讲了一段袁了凡开始学着写文章。写文章和写作文不是一个概念,今天我们一说作文,就觉得是写作文,现在好多时候写作文,都是机器造出来的。知道啥意思吧?优美词汇堆砌进去,然后有套路的,“有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老师带着我们春游,来到了什么地方……”套路的,那个不算。

这个作文,要把你感觉写出来。了凡说“如自家屋里人,说自家屋里话,方亲切有味。(出自《训儿俗说》)”就是坐自家聊天就聊出来了。讲课干嘛的,一样,都是这个道理。你聊天,你聊就行了嘛,你一本正经的,那是另外一个效果了。

那么这儿讲,“余幼学作文。”

稿簿”,父亲就在我的作文本前面写了八条戒律,八件事情不要做。

第一个,“毋剿袭”。就是学习呀,要拿出来自己勤恳的态度

第二个,“毋雷同”。别人说过的话,你不要再说了,要挖掘新意。

第三叫“毋以浅见而窥”,就是你不要简简简单单就那么一看——“知道了”。“毋以浅见而窥”,要深入学习。

第四讲“毋以满志而发”,不要觉得自己不含糊,不要在骄傲的状态上写东西。有好多人很骄傲的,有时候都按耐不住,说“哎呀,我好了哇!我好了哇!来,快赞我一下,求点赞。”当然他有可能不这么说,但心里面就是这么个心理活动。你就知道好苦啊——“毋以满志而发”,不要骚包

毋以作文之心而妄想俗事”,就是你该做文章的时候,不要东想西想,乱七八糟的东西。专心致志写你的事儿,学你的习。

毋以鄙秽之念而轻测真诠”,不要用你的凡夫的心,去揣测圣人的经典。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次事情,听一位老师讲孔子,他说:“孔子想不想当官儿?要我说太想了,不是一般地想!”哎呀,把我听得,我难过坏了!我说:“我这么垃圾的一个人,我尚且都没有那么惦记当官发财这种事情。孔老夫子都活出来的人了,稀罕那点东西嘛!太'小人之心,夺人家君子之腹了’。”

他可能需要一个平台,甚至可能一直在努力一个平台,但是他未必是那个可怜巴巴想当、想要的那个心。世间有点修行的人都不会那么苦,孔老夫子能那样的吗?所以叫“毋以鄙秽之念而轻测真诠”。

你也不要把圣贤经典上讲的那些东西胡乱讲。因为圣贤讲的那个东西,叫“一以贯之”。是在“一”上面讲的,一元里头讲的,除了一元,剩下全是二元。二元里面还分很多维度,很多层次呢,你还不知道在哪个层次。你只要讲到二元,你肯定不知道他说的是啥。所以你看,现在出来讲经的,出来解经的,各种著书立说的人得有多少,胡说八道的太多了,这就太危险。

接下来又说,“毋自是而恶人言。不要老觉得自己对别人说你不爱

其实这个地方,我倒是觉得对很多人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挺好用的办法——就是只要人家说,我就检查两件事。

第一个,检查我有没有恶念就是我不爽,很不开心,我检查“我看不起你,还说我呢!”你有没有那种恶念,检查这个事,第一件。

第二件事,检查我自己的行动上是不是确实有人家说的那些情况。如果没有,从他说的那些地方发射出来看看我有没有这些问题。

所以一个是看自己的心,一个是检查自己的行动,这两个事情都值得观照。

当我们真的就是每次他这么说,每次我在检查,无论对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每次都来检查我的心,有没有那个恶念的时候,你发现你每次都会特别感恩他。人家讲感恩批评你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这个话不是个信念。你这个功课做过来的时候——因为你每次在格物,你每次功课做过来。你都特别感激他。因为他每次都给你提供了训练的机会了,你真的就是“真感激,又是一次机会。”就这么个感觉。

第八叫“毋倦勤而怠己力”,不要觉得怕出力气,舍不得干活,别偷懒呗,厌倦勤奋,而放纵自己的力量。

08

我们接下来把下面这段也看一下。

韩退之符读书城南诗专教子取富贵识者陋之吾今教尔曹正心诚意能之乎

予应曰

心若何而

对曰无邪即正

意若何而诚

无伪即诚

叱曰此口头虚话何可对大人须实思其何以正何以诚始得

余瞿然有省

“韩退之《符读书城南》诗。”韩退之,韩愈。诗的名字叫《符读书城南》,这么一个诗。咱们很多都学过的,有的个别都学过的。

专教子取富贵,识者陋之。”说这首诗里面专门教孩子,教年轻人,“取富贵”。今天家长全是教孩子“取富贵”,今天家长怎么教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连媳妇都娶不上!”是不是“取富贵”?“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吃啥?喝西北风啊你!”谋生的。当然这两个都是最低级的。

还有,“你看人家那个谁谁谁家大哥,谁谁谁家姐姐,人家现在清华大学毕业,人从美国留学回来,人家一个月挣几万,人家一个月挣几十万。”你看,这不就是教孩子“取富贵”嘛,你给孩子引导的那个人生导向就是这些东西孩子不会快乐的,因为他的人生里面全是“药渣子”。

“富贵”是物质维度的,是生命的最低维次。你说他在这个里面,他即使全是富贵,他能快乐吗?你体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标准立得那么低,给自己立得高一点。古人多明白,“读书志在圣贤”,直接活出来。活出来,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你觉得活出来的人,还解决不了财务问题?你觉得活出来的人,还解决不了个情感问题?活出来的人,还解决不了个健康问题?真是的。人家一劳永逸,人家以一当百,你是得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不划算呐!

韩退之《符读书城南》诗,专教子取富贵,识者陋之。”知道他这个意思的人呢,看不上他。“陋之”。

吾今教尔曹正心诚意,能之乎?”这是袁仁在训了凡呢。他说:“我现在教你们正心诚意,能不能做到?”你看,父母教孩子。你是不是也经常问:“能不能做到?”孩子说:“能!”你看他说,“予应曰:'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能!”

“问:'心若何而正?’对曰:'无邪即正。’问:'意若何而诚?’曰:'无伪即诚。’”对答如流。看出来了吧!对答如流。

问:“心怎么就正了?”

说:“不邪就正了。”

“怎么就诚了?”

“不伪就诚了。”

“叱曰”,结果挨一顿骂。“叱曰:'此口头虚话!何可对大人!’”你这说什么漂亮话呢在这儿!“口头虚话!何可对大人!

须实思,其何以正,何以诚,始得!”这个话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自己也是经常哄自己,经常说:“你干嘛?”“格物呢!”、“哎呀,我格物去呀。”对不对?都是大忽悠,忽悠完别人,忽悠自己。“须实思”,实际地来观察怎么就是正,怎么就是诚。我们今年年会《不装的人生》,你没发现人特喜欢装,装一个有钱的样子、装一个快乐的样子、装一个不装的样子,特喜欢装,为啥呀?太恐惧了!装得很有本事、装得很有才华、装得很有修为,太能装了!

结果这个话一说,“余瞿然有省。”给了凡吓一跳,了凡十几岁吓一跳,“哇!”有个反省,有个观照。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省啊。

09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心理健康。

野葛虽毒,不食则不能伤生;情欲虽危,不染则无由累己。问:'何得不染?曰:'但使真心不昧,则欲念自消。偶起即觉,觉之即无,如此而已。’”

“野葛”,我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估计是一种什么植物,名称我也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野葛虽然毒,但是你不吃它,它就伤害不着你嘛;情欲虽然很危险,但是你不要去招惹它,它就累不着你。

“问:'何得不染?’”问题就来了,这就有意思了。

问:'何得不染?’曰:'但使真心不昧,则欲念自消。’”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地方干嘛?这个地方,这不就是心理疗愈嘛!

但使真心不昧。”什么叫真心?本来的心,本体。什么叫本体?知道着,仅仅是知道着。你这个功课一启动,叫“真心不昧”。

如实表达,“则欲念自消”。你在“知道”上,你不在事件上、不在情绪上了,你在“知道”上。所以“但使真心不昧,则欲念自消。

说“偶起即觉,觉之即无,如此而已。”这个感觉一出来,一出来就去觉,一出来就知道着,仅仅是知道着。你看到没有,他随时随地都在“觉”上,随时随地都在功课上,不在事儿上。所以“如此而已”,好简单。大乘教法,太了不起,这个法。这是这么一段。

10

最后我们来看上一小段,最后看完这一小段,我们收工。

丙午六月,父患微疾,命移榻于中堂,告诸兄曰:'吾祖吾父皆预知死期,皆沐浴更衣,肃然坐逝,皆不死于妇人之手。我今欲长逝矣。’”遂闭户谢客,日惟焚香静坐,至七月初四日,亲友毕集,诸兄咸在,呼予携纸笔进前,书曰:'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须知灵运终成佛,焉识王乔不是仙!身外幸无轩冕累,世间漫有性真传,云山千古成长往,哪管儿孙俗与贤!投笔而逝。

遗书二万余卷,父临没,命检其重者,分赐侄辈,余悉收藏付余,母指遗书泣告曰:'吾不及事汝祖,然见汝父博极群书,犹手不释卷,汝若受书而不能读,则为罪人矣!予因取遗籍恣观之,虽不能尽解,而涉猎广记,则自蚤岁然矣。

这儿讲说,这一年了凡虚岁十四了,父亲七十。父亲有点不舒服,“父患微疾”。

然后就让把床搬到堂屋。“堂屋”怎么理解呢?客厅。咱们北方没有堂屋,南方有堂屋,北方的建筑没有堂屋。

告诸兄曰”,然后对我的哥哥们,我的兄弟们,就是对孩子们讲啊。

说“吾祖吾父皆预知死期”,就是袁颢、袁祥都是预知时至走的。你就知道这一家子都是修行人,祖辈的修行人。

古时候读书人,净是修行人。因为啥?读的全是圣贤书,那个叫传统文化。就是关乎生命成长的,那个叫传统文化。不是说什么念哪个诗了,唱了个《弟子规》了,演个皮影戏了,唱一段戏曲……那个不叫,顶多叫传统曲艺形式。文化就是能化你的那个东西,叫“文化”。

所以古时候这一帮人啊,“吾祖吾父皆预知死期,皆沐浴更衣,肃然坐逝。”看到了没,提前把自己就收拾好了,自己换好衣服,然后“肃然”,很严肃的、很庄重的,都是坐那儿走的。

皆不死于妇人之手。”什么叫“妇人之手”啊?就是家属哭天抢地的,家里面谁没了,家属扑上去,“哎呀……哎呀……”拼命摇动。其实那个人啊,就是他那个感觉还有一部分还在呢,他很难受。你想想,你感冒的时候,昏昏沉沉,旁边有个人大声说话,你都火得不行,你是实在是没有精力骂他,提不起个骂他的劲儿来。是不是这样的?你就知道,要死的那个人也是。诶,实在不待了骂你了!

我们今天医院里面临终关怀。现在医学,就是无论中医、西医,都在讲临终关怀,就是让老人安静地,安详地去世,避免过度抢救。什么叫过度抢救?折腾呗。就是那个肉活着,完了那个感觉走不了嘛,那个肉一直活,那个感觉一直停留在上头,很难受。避免过度抢救,这是医学上说的,这不是我说的,不代表我的观点,科学的观点。

我今欲长逝矣。”说我现在也该goodbey,该准备走了啊,长久的告别了。

遂闭户谢客。”“户(戸)”,就是门扇子嘛。两个户对着写,就是“门(門)”。把门扇子一关,不接待了,“闭户谢客”。

日惟焚香静坐。”每天啥也不干,每天就在那儿静坐,养自己呢。

至七月初四日。”你看,坐了没多长时间嘛。六月不舒服嘛,现在七月初四,没多长时间。

亲友毕集,诸兄咸在。”所有的家人都在,亲戚朋友全在。

呼予携纸笔进前”让我把纸和笔拿过来。

纸笔进前,书曰。”写了一首偈子。

附赘乾坤七十年。”我七十岁,到了这时候了,我这辈子七十岁。

飘然今喜谢尘缘。”哇,老头儿走的时候这感觉!

“飘然”,就很潇洒。“今喜”是今天好happy啊,今天好轻松,好高兴啊,我要走了。天呐!你听说过谁走的时候(高兴的),哪个走都不是眼泪汪汪、可怜巴巴的,我舍不得你们呐!哪一个不是这样的?要不然咽不下那口气儿,你不给我报仇,我死不瞑目!他不想好好走。人家高高兴兴的,拜拜了。来的时候好好来,走的时候好好走。

那你要知道生命真相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一期体验结束了,可以开始下一期体验了。人家是参破生死。

他讲,说“飘然今喜谢尘缘。须知灵运终成佛,焉识王乔不是仙!”这是讲典故。

说你知道这个谢灵运和这个王乔,你知道他们是不是活出来了呢?你怎么知道他们的人生的结局是个什么结局呢?

说“身外幸无轩冕累,世间漫有性真传。”幸亏啊,我没有那个惦记身外之事。就我们今天讲,担任各种社会职务呀,忙得不可开交呀,我也不惦记那些东西。幸亏没有那些东西来拉扯我。“世间漫有性真传。”我知道是什么东西一直永流传。

什么东西(永流传)?

那个“性”。

“性”是什么?

“性”是真相,本体。

就这个本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叫“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说“世间漫有性真传。云山千古成长往,哪管儿孙俗与贤!”我到云山住去了。“云山”,白云缭绕;“千古”,永远。仙境,住那儿去了我。孩子们的事情,我该办的,七十年前我都办完了;七十年之后,我快快乐乐的,拜拜了我~

哪管儿孙俗与贤!”体会这感觉。“啪”,走了,潇洒。

人生活到这份上,这叫潇洒啊。所以我们讲“五福临门”呢,第五福讲“善终”,就是走得好。

遗书二万余卷,父临没,命检其重者,分赐侄辈,余悉收藏付余。”父亲留下两万多卷图书啊。这个我也曾经讲过,两万多卷图书。临死的时候呢,父亲就把大部头的赐给别的孩子,“分赐侄辈”。然后剩下的全部收起来,交给我。

“母指遗书泣告曰”,父亲去世以后,母亲指着留下来的这个书,哭着对我说。

吾不及事汝祖,然见汝父博极群书。”就是我进你家进得晚。我不是前面讲过,我进你家进得晚,而且他父亲年纪也就够大的了,这个袁仁是袁祥的独苗,独子。她进门的时候,袁祥就已经没了,所以“吾不及事汝祖”。没来得及照顾你爷爷,没见过你爷爷。

但是我看你爸呀,这一辈子,叫“博极群书”,没有没读过的书。就这种的。这个《庭帏杂录》前面有记载,就是你有搞不清楚的,你有什么东西,你只要去问袁仁,袁仁脱口而出,马上告你什么书,第几卷,就这种水平。搁今天跟百度差不多,就这么厉害的一个读书人。

说“见汝父博极群书,犹手不释卷。”人家读了那么多书,就这,每天书都拿在手上。你现在“授书而不能读,则为罪人矣!”你接受了你父亲给你的这个遗产,接受了遗产,你没有读,你不就成了袁家的罪人?对不起你爹,对不起你们老袁家。

其实这一段呢,我们今天教育上,家长们喜欢使用这种手段。说“你记住!你怎么……”但是不好意思,你缺少一个,叫血脉传承。你不相信祖宗,你最多相信到爷爷,爷爷往上你就不信了。你孩子知道他爷爷的爸叫什么名吗?往上就没了。

有的母亲特奇怪,清明、十月初一,还有什么节日祭日了,说出去烧纸,带着孩子吧。那个母亲说:“别去别去,不让去,对孩子不好。”谁告诉你的?不都是自己猜的吗?我曾经跟他们讲,我说“现在就是你没了,你百年之后,你的子孙,一个小朋友来祭奠你,你会不会跑出来吓唬他?你会不会干这事儿?”尚且不干这事,怎么把你老祖宗那么龌龊呢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就是你自己内在的恐惧感。你把你的那个恐惧投射出来了,然后就编了。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缺少一个链接。他不知道我有祖辈,他不知道我的祖上是谁,他不懂历史。今天普遍都不懂历史,今天人出来都是恶搞古人,恶搞圣贤,编小故事给他们。完了把那些经典都编得那么官场化,那么世俗化,都编了那些。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太不了解历史了,他们不知道古人做过什么事,所以他们就太随便了他们以为只是一个人物,他不知道这个人物是有传承的,一代、一代,从他的祖先一直传到今天,他不懂。

所以袁了凡到这儿,他妈能跟他这么说,她说你要不读书,你是个罪人。是因为这个家族里是有传承的。逢年过节,你有没有说我谁家,我老张家、老王家,我老祖宗的牌位,我有没有往这儿立一个。现在农村还有挂族谱,一代一代一代,那上面写的。有那个东西,你忽然就觉得:哎呀,我有了归属感了。知道吧?

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姓郭。你突然发现,诶,我是郭子仪的后人!你马上感觉就不一样。你马上就觉得:诶,我不是一个飘荡的灵魂了,我是个有归属的灵魂,找到组织了。

所以这个孩子的这种归属感这个仪式感很重要但是我们今天都认为仪式感、归属感,是很迂腐的东西,我们排斥它,嘲笑它,可是你知道他的心灵没有升华感觉没有提升,所以他的人生不能幸福

然后接下来说,“予因取遗籍恣观之,虽不能尽解,而涉猎广记,则自蚤岁然矣。”说我于是就把父亲留下来的这些书——“恣观”,就是使劲看,拼命地看。“虽不能尽解”,虽然我不能每本书都能看懂,但是从小博览群书,涉猎广济,从老早我就开始了。十四岁他就开始。就这个事情。

其实后面有一段哈。

予随四兄夜诵,吾母必执女工相伴,或至夜分,吾二人寝乃寝。

这是老五讲的。他说,我跟上四哥(袁了凡),每天晚上读书,我妈就在那儿做针线活,“女工”嘛,就在那儿做那些针线活什么的,陪着我们熬夜,陪着我们读书。有时候到半夜,到半夜我们弟兄俩都睡下了,母亲才睡。

还有一段,“四兄善夜坐,尝至四鼓。”“四鼓”,是几点?差不多得四点、五点了吧。你想,古时候熬夜,熬到这一会儿,就够厉害的了。古时候七八点就睡了觉了,天一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农村也是,只要不看电视,早早睡觉,八点钟、九点钟肯定睡觉。

那么这儿说,“四兄善夜坐,尝至四鼓。余至更余辄睡,然善量起,四兄睡时母始睡,及吾起母又起矣,终夜不得安枕,鞠育之苦所不忍言。

你想这孩子睡得晚,妈妈就陪着;孩子起得早,妈妈就起来。所以这个老五就想,说我妈养我的这个苦啊,养育我的这个苦啊,我都不忍心去描述。

从一些片段里面,我们就能看到袁了凡读书怎么读,袁了凡是这么读的。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面说“好彻夜长坐。”那干嘛呢?人都在这读那些书。这就是他在这个里面养成的行为习惯,他是这样学习那个知识的。

这是关于我们从这个《庭帏杂录》里面摘取了几个片段。

我们摘取的这个片段,总的来说,在这本书上来讲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可能最多有五分之一的样子,反正就很少。但是大致呢,能看到一个古时候的,一个有向往的家庭,有志向,愿意活出来的一个家庭,他们是怎样做这个家庭教育。我是在就家庭教育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是特别值得反思的。

那么这一次的这个学习呢,我们就到此处。谢谢各位!(全文完)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僧妙语】透过眼睛看一切
不要让孩子失去真诚之心
【道德经】&智慧人生 第四章
心空漫谈 - 不可思议
生命中曾经有你【情感美文】
外在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