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自然活法》三十二讲(4):只有站在真相上才能活出创造力



△左滑图片有惊喜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01条

【原文】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更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01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四句教》

第四个“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干嘛呢?就是我怎么就成了那个本体了?为啥要成了那个本体呢?或者我们用心理学这个说法,为什么我们要回归本体呢?

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有在真相上你才拥有创造力。

打个比方,我是个魔术师,我手里拿着手绢,搁台上一抖,就给你变出一只鸽子来。你在前面看,说:“哎呀,何老师真不错,拿个手绢一抖就变出个鸽子来。”结果你呢,你拿着手绢儿抖,你贵贱也抖不出个鸟来。是不是这么个意思?

因为啥?

因为你只看到现象,你没有看到真相。

如果你在后台,或者你看见我自己练习的那个地方,你看到我怎么练习了,那你就知道了,这叫真相。你只要站在真相上,你别说想变只鸽子,想变个恐龙都能变出来。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

这叫什么?只有你站在真相上才有创造力。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创造力;我们换一个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你只有活成真相,你只有明白了,你才能改的了自己的命。就这么一句话。

你比如说,我想有钱。是不是需要个创造力?我想身体健康,是不是需要个创造力?我想孩子听话,要不要个创造力?你会发现,你很需要创造力,你是贵贱创造不出来。

为啥呢?因为你不站在真相上,你不了解真相。人家拿手绢抖,你拼命跟上人家抖,你抖得胳膊都脱臼了,还是抖不出个鸟来。是不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讲,只有站在真相上才能活出创造力。

02

怎么就活出真相来了呢?

这儿讲这么一句话,叫“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善去恶”,他先定了义了,这个叫“格物”。

格物的内容是什么呢?为善。什么叫“为善”呢?就是我感觉好,我把它实现了。咱们经常说:该咋地咋地,想咋地就咋地。是不是老说这种话?

但是谁又能做到“想咋地就咋地”呢?谁又知道啥时候叫“该咋地就咋地”呢?“该咋地就咋地”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为善去恶”。感觉对,实现它;感觉不对,你要先把感觉不对处理完了,再继续。这叫“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这四句就讲这么个事。

换句话说,其实所有的经典讲的都是这么一个话题。

所有的经典,比如说《心经》,《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干嘛?“观自在”就是“为善去恶”,因为时间缘故不展开讲,大概知道这意思就行了。“观自在”这三个字就是“为善去恶”,就是格物这个功课。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干嘛呢?还是做这个功课。

然后讲“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什么意思?回到真相了。

回到真相能怎么样呢?“度一切苦厄。”全度了,“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讲的。

《道德经》上怎么讲呢?

《道德经》上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干嘛呢?这个地方就是格物,就是“为善去恶”。“以至于无为”,就到了真相了。

到了真相能怎么样?“无为而无不为。”你看,是不是“度一切苦厄”?这是《道德经》上讲的,当然《道德经》上好几段,我们就说一段。

你比如再讲,在《中庸》上讲,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叫真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叫干嘛?这叫格物。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对两件事情的描述,对“中”和“和”两个动作的描述。

然后说“致中和”,回到真相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度一切苦厄”,讲的还是这么个东西。

《尚书》里面怎么讲?

《尚书》里面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是干嘛?“惟精惟一”讲的就是格物致知。“惟精惟一”然后怎么样呢?“允执厥中。”——“度一切苦厄”。

所以你会发现,经典上讲的全一样。只要你明白你就知道,只不过这个用“馍馍”讲,那个用“馒头”讲而已。

你要明白就简单了,你不明白会怎么样?不明白你就会陷入,一会儿研究馒头,一会儿研究馍馍,越研究离馒头和馍馍的真相越远。你研究来研究去,研究出两套名词来,研究出两套价值体系来,但是你依然不知道它就是个发面团儿。就是这么个情况。

根据2020年9月26日在太原市丽枫酒店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方旭东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哲学阐释
对四句教的再体会
阳明先生“四句教”
《钱德洪录》
万化根源在乎一心 有情欲横流的危险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