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出来的秘密》(二十九):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活出来

何劲波老师:

看这一段,我当时看这段的时候笑了半天,特别有情节、好玩儿的一段儿。


一日,市中哄而诟就是一帮人打闹开玩笑。“诟”的意思是互相辱骂对方。这个场面估计是玩笑开的受不了,吵起来了。

有一人就说:尔无天理。

另一个也说:尔无天理两个人就对骂。

一个说:你欺心你昧良心。

那个也说:你欺心

先生之呼弟子王阳明听见把学生都叫过来,说快看,这两人吵架了。

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听到了吗?大家讲课呢!

弟子诟也,焉学?弟子说老师,不是讲课,这是吵架呢。

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你没听见他们说天理吗,没听见他们说心吗?这不是讲学,是干什么呢?学生就晕场了。

弟子曰既学矣,焉诟?老师啊!既然他们是讲学,怎么还吵呢?怎么互相骂对方呢?

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及诸已故也。他们俩在那吵,可惜呀!只知道让对方改变,不知道让自己变。你看一样的内容,对象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了。

你有没发现在现实生活里面,我们总是终生致力于改造别人,总是试图把别人改造好了,完了就以为自己幸福了。你说你多坏呀,自己幸福,要改造别人,让别人给你的幸福买单。然后气的不行还骂:你个没良心,不知好歹。对不对?其实我们要知道所谓的学习只有一件事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一句话挺有意思的,越砸吧越有意思。刚学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学过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十几年过来了还是这一句,这句的意思也越来越深刻了。

“行有不得”这句话讲的什么?字面上翻译就是我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但是没有得到结果。行了有不得,这个时候要反过来求之于己,但是你看看前面讲的行有不得,说明什么?说明行动不是决定性因素啊!行动了没达到你想要的那个结果,说明什么?说明行动不管用啊!行动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那什么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呢?——反求诸己。“己”才能达到你想要的那个结果,对不对?所以你看谁是决定因素?“己”是决定因素。上课上到这会儿,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了。原来说自己是那个肉体、小我,人们一说我是谁?拍着胸脯:我就是这个呀!可不知道那个“我”是谁。

这儿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是决定因素,行不是,所以才要让你调回头来求之于己。我们学到现在知道“己”是感觉的本体。可是很多人就一直困惑在那个“己”里边,这是前两天的课,这两天我们在方法上讲的多。己是“感觉的本体”,我们说这个己很容易混淆,一怎么样就是我,可是我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场合应用的是不一样的。

比如打电话你是谁呀?我!某某某。看到了吧,这个时候我是某某某,他以为这个某某某就是我。那么这个某某某是我吗?不是我!某某某是个代号,这个代号就像酱油瓶,叫它酱油也行,叫它颜料也行,叫他啥都行,是个标签,是个商标,里边的东西叫酱油,对不对?所以那个某某某是这个东西,不是我。再比方说坐公交车和别人挤一块了,对方踩住你了,你一瞪眼说踩着我啦。人家说你是谁呀?废话,踩着我啦,我是谁?那你是谁呀?你想想,我是谁?我是身体呀,我是谁,都以为就身体,身体是我吗?很多人都以为身体就是我的,身体是我吗?很难说呀。

举过这个例子,以前课上举过这个例子,就是有点下手太狠,拿菜刀把脚剁啦,你会怎么说?你说哎呀,剁了我的脚啦。有没有发现身体残缺了,“我”没变。下手再狠点,两条腿都剁了,“我”还是没变。胳膊腿全剁了,我还是没变呀,你就知道身体不是我。那你说剁到啥时候我就不是我了,没感觉了就不是我了,所以你就知道我和感觉有联系。我和肉体没联系。

好多人认为我的边界在哪儿?我的边界就是皮肤表面,从里面到达皮肤表面,这个就是我,出了皮肤就别人。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反求诸己,是求这个“己”——感觉的本体,感觉本身,感觉自己,这个名叫感觉的东西就是“己”。感觉的东西,这个就是“己”。前面没听懂,到这会儿应该懂啦。前面听课也是蒙蒙的,走路也是发愁的,可能再走几天还有起泡的,昨天坐禅大家定住了,你会发现刚刚这个进入点感觉,明天就收工啦,所以说你在那个状态里就是妙不可言。不是语言能形容,就在那个状态里就是那个感觉告诉你对啦!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感觉说的,不是语言说的,也不是逻辑说的,感觉对了就对了,感觉不对就不对。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如果我行动上还没有达到结果,说明我走的方向不对,这时候调回头来,找感觉,这个过程叫反求诸己。

所以你看,《了凡四训》讲到这一句话怎么说?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行有不得不是因为我错了,而是因为我德未修,德就是感觉,能量,是因为我能量没到那个层级,所以感召没有出现,共振出不来。所以你需要解决什么,需要解决的是心态,需要解决的是感觉,解决的是这么一个东西。

再看下一篇。


南大吉,他是《传习录》卷下的收集者,陕西巡抚。这个时候是在绍兴府做知府。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叫文成公。

文成方倡道东南,四方负笈来学者,至於寺观不容。这个时候王阳明开始讲道,影响力到了东南方这一带了。四方负笈——负笈是干啥呢?大家看到负笈就很容易想到唐僧,不是连环画,而是历史绘画,就是背的那个东西。上头背着个箱子就叫笈。四方负笈来学者,来学习的人呀,以至于寺庙里面都住不下了。你想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宾馆啊,过去都是寺庙,因为寺庙是“公益单位”,十方供养,也为十方服务,所以没地方住就住庙里面了。但是寺庙里面住不下。

先生故文成分房所取士也,观摩之久,因悟人心自有圣贤,奚必他求?这是讲先生说的是南大吉,说南大吉看到王阳明先生分房所取士,就是根据大家分板块来收学生,看了半天反应过来。人心自有圣贤,奚必他求?吾性自足啊!活在感觉里头解决就完事了,跑到外边求什么呢?

所以这天就问王阳明先生,(问)于文成曰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说我做知府还有很多过失,可能是很多地方做的不合适,先生呐,您为啥就不告诉我一声呢,不指点我一下呢?

文成曰:(就瞪眼啦)何过?你有什么过错啊?

先生历数其事。

这个时候南大吉说您看我这个事情没做好吧,那个事情没做好吧?就一条一条历数其事

文成曰:吾言之矣。我现在就告诉你了。

先生曰:无之。没有啊!

文成曰:然则何以知之。那你怎么知道的?

南大吉:良知自知之良知知道的啊。

文成曰:良知独非我言乎你的良知就不算是我说的吗?什么意思?就是谁告诉你都是告诉你,我不是你良知里的吗?好不好懂我这句话?就是我们所有外在的呈现都是感觉。我们就是这个地方反应不过来,就是老认为有一个外在,它告诉我有个良知,你怎么知道不是良知呈现出一个外在,然后再告诉你这个东西呢?你总以为有个何老师,说哎呀何老师讲的真好,不是啊,是你心里面演了一个何老师。所以我告诉你你没有老公的,你只有关于老公的一整套感觉。我再告诉你,没有儿子的,前面跟他们说没有儿子,还哭半天:我没儿子,太痛啦这个感觉,有的只是关于儿子的一整套感觉。你说你也没上课,也没参加第十六期了凡禅,也没有把手机交给谁,你只是有关于这些事件的一整套感觉,只是有这个。

那你会说没有那个东西怎么会有感觉,那你做梦有什么?你只要有这个被称之为感觉的这个东西,就能创造感觉的效果。所以你就明白了,那你说诸法空相,既然诸法空相,那个东西怎么来呢?因为是打包的。比如说选择去感觉一下了凡禅,于是他就把了凡禅的一套打包过来了,上课呀,坐禅呐,站桩呀,交手机呀,喝汤呀,一整套打包给你。所以一体验就是一包,一个感觉包,就是这么回事!

文成曰:良知独非我言乎。

先生笑谢而去两人心心相印了。

再来看这是个功课: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这个也是很多人遇到的情况,不静坐还好,很多人也是这样,一静坐头脑中妄念纷飞,怎么办?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怎么办?我估计大家现在跟王老师坐禅,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一开始初坐的时候,确实觉得是个问题。咋回事儿呢!是不是我都不能坐呀!我肯定资质太差了,一坐就妄念纷飞,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你不坐禅的时候也是妄念纷飞,但是你不坐的时候,你看不见妄念纷飞,坐的时候看见啦,实际情况是这么回事。还有人呢,在静坐的时候,要止观,把这个观停止下来,什么都看不见,一片空白。那不好意思,那你变石头了。这个地方妄念纷飞,一定是有妄念纷飞的,还记得王老师第一天上课就说,要是没有妄念那肯定出问题吧。但是这个窍门是什么呢?是妄念出来我不跟着它跑

不是说我学了心学,我学了王阳明,我学了传统文化,学了古圣先贤了,就不刮风了,不下雨了。

不可能的。该刮风还刮风,该下雨还下雨,你就让它刮就好了,让他下雨好了。过去是什么样?是一刮风下雨,你的心跟着动,讨厌了怎么下开雨了呢?过去是这样的,现在是它下它的,你干你的,其实就这么回事。所以妄念来就来,去就去,如来如去好了,你不跟它跑就行啦。

但是问题是,你怎么就不跟它跑呢?告诉你,看见,就不会跟它跑了。你体会一下我说的这句话:看见就不会跟它跑,看不见就跟上它跑。打个比方,咱们上课呢窗户开开了,有只蝴蝶飞进去了,翩翩起舞。你有没发现你本来眼睛看着我呢,看见蝴蝶了,蝴蝶飞出去了,你眼睛还在外边呢。我说干啥呢,眼睛收回来!哦,收回来了。是不是这样一个情景?为啥呢?你发现其实你没能看见你发现蝴蝶的这个念头,你没看见你就跟着蝴蝶跑了,如果你能看见这个念头,一看到这个念头,我们的心“啪”就回来了,直接就回到你该干那个事情啦,这个功课叫闲邪。

闲邪存诚。《了凡四训》里边有:内思贤己之邪外思济人之急。就是这个邪,不是对峙的,因为我们老有一个概念,叫对峙烦恼,对峙烦恼就变成啥了?变成了你要和烦恼搏斗,然后我这个两个人打架,我把烦恼打死了,我就赢了。但真实情况是你打不死它,你解决不掉它,真实的情况是你观到他就走了,你越对抗它,它越来劲。有没有发现越压的厉害越压不住,所以古人讲石头压草能压的住吗?压不住。所以你受它,受它就没了,就是全然的接受,允许它,它就没了,这个功课闲邪存诚。邪念来了就闲它,不理它,一观就走。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说这个控制不了。

先生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制。干嘛呢?是想让你观那个萌动处,萌动处就是觉,本体,就是它没有属性。那你要怎么观那个东西呢?就是把那个有情绪的东西,其实就是把那个“东西”一接受就回归到本体了,为什么?因为它里面没信息啦,全然的接受,它没属性了就是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啊,这个时候就回到未发之中。

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你就观这个东西,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天理精明,就是你的感觉应该回归到没属性的状态里头,全自动的状态里。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就是各归本位,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回到那个地方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

《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什么意思?“知止”前面讲过的,止是至善,知止是知至善,你知道你要回归到未发之中,都回归到那个没有属性的原本,是要回归到那个地方,回到那个地方干嘛?是不是把它所有的属性都接受呢?叫全然的接受,这个叫知止。正因为你知道要去这儿,你才会定住。好不好懂我这意思?

再来看下一段,这是和陈九川的一段对话,一段挺感人的对话


一日,先生喟然发叹。九川曰:先生何叹也?有一天先生坐在那里长叹,九川就问,老师,您叹息什么?

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尘埋数百年。说这个道理好简单,学习成长的道理,现在大家还觉得很复杂吗?不复杂。好简单,我就想问能不能觉出那个简单劲来?其实它里面没有复杂,就是你观照它是谁,它的本来面目是个啥?这个东西是啥呢?就是感觉的本体,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场体验,只有体验是真的,形式不一定是真的。或者我们讲体验者是真的,被体验者只是体验里的内容。

什么是被体验者呢?就是它是个虚像。就比如这里挂一张画,画里画一头牛,画是真的,牛不是真的,牛在画里了。牛不是实体,画是实体。这个意思能懂吗?我的感觉是实的,感觉里的东西它不是什么实的。怎么简单?首先知道真相是怎么回事儿,然后知道怎么回归到真相,从现象回归到真相。真相是个啥?真相是个感觉,名叫感觉的东西。只是叫法不一样,可以觉、中……怎么回到它呢?办法肯定也不一样,把所有的评判拿掉就回到它了,所有的信息拿掉,怎么就把所有信息拿掉呢?全然接受,止于至善,无善无恶不评判,不分别的去接受。

古人讲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什么是随缘消旧业呢?遇上这么个因缘,比如孩子不听话啦,遇上这个,正好消在这个事件里的感觉,我遇到那个事儿,正好消那个事的感觉。只要有那个缘正好就消,这随缘消旧业!不是我攀,不是我硬要去找,硬要去消。比如有的时候你想去消除一下恐惧感,消除一下我的愤怒心,你会发现你这会儿不愤怒。所以那个缘分来我就消,没有那个缘分我不攀。

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全是当下。换句话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只有当下每一个当下,是不是?

接下来再看陈九川的那段对话。

九川说:先生何叹也。先生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尘埋数百年,这段很简单。但是悟到这个道理不简单,为啥?因为悟到这个道理我们得从现象里头跳出来,可是我们那个习气呀,都认为现象是真的,都是钻到现象里,解决问题都是各种行动,各种逻辑,所以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一个基本的一个描述是“我觉得”。比如我们过去描述:这儿有一盏灯。这盏灯成了主语,灯在这里,主语啊,真相是:我看到灯在这里。看到了吗?这个里头有一个主语,主语变成我了,不再是灯了,比如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听话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我认为这个孩子不听话。这才是真相!你会发现明明是我的事,我们全以为是外在的事儿。所以只解决一个“我”就完事了。我是谁呢?我刚好就是感觉本身。

九川曰:“亦为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宋朝的儒,主要是说朱熹,因为宋朝程朱理学都很兴旺的。而后来朱熹呢,当然我对朱喜不是批判,王阳明对朱熹也不是批判,把这关系要说清楚。因为朱熹整理了很多四书五经全给注解,注解了好多,其中最夸张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大学》改了,《大学》中不是有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认为“亲民”是“新民”的误写,新旧的新,他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新民。所以他就把大学之道,“在亲民”改成“在新民”,以至于宋以后很多人都读“在新民”。新民是啥意思?新民是每天要自新每天要进步。这样一改你会发现变成信念系统啦,对不对?它变成了我一定要进步,它变成这个啦。变成这个的话你肯定成就不了,你不在心上啦,跑到事上啦,保证出不来,其实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不是判断问题。有个最基本的感觉,是你只要一着相,着逻辑相,着信念上的相,只要一着相,保证出问题。圣贤之道就是告诉你怎么不着相,从一切相里出来,回归到本体里,教的就是这个。

接着来看:宋儒从知解上入,宋儒只是试图把道理讲清楚,所以他在解的里面一直探寻逻辑,结果他们认为认识神为性体。识神是什么?就是咱们讲的灵魂,他认为灵魂就是本体,灵魂是个相,灵魂是假设的一个东西,说:灵魂出体啦,灵魂怎么了……叫做灵魂的东西,它实际上只是个相,你认为有个灵魂的东西,它就成相了。你有这么个认为,我能在你认为你。可是你不知道灵魂在哪里?灵魂在你认为里,你认为里有个灵魂。在灵魂里,认为才是真相,这个叫“认为”的东西才是真相,灵魂不是。

所以这里讲: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因此他们的学习就越来越日益,往多的攒,靠积累。因为它是个逻辑,在这个系统里面必须得靠着大量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靠这些东西来堆砌,文件是一天天越来越多,知道越来越多。

我们知道“所知障”,你越知道越障碍信念,所以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矣。现在先生您把“良知”两个字捡出来了,这个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人的真面目啊。

其实有每个人吗?体会一下这句话,没有每个人。这个世界只有“我”,只有觉!没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都在觉里。

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呀。

先生曰:然。真的是这样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辨?只需开圹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过去有人假冒我是谁谁家的子孙,把别人家的祖坟当自家的祖坟,问怎么就能分辨了?把坟开了,把子孙的血滴在骨头上,如果滴上血一下吸进去啦,这就是一家子;如果滴在骨头上渗不进去,那就不是一家的。所以就讲真伪无可逃矣,我有验证的办法,真伪就一目了然啦。

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对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良知这个东西是啥?良知就是验它是不是真学问。是不是圣圣之道的一个。彻底觉悟,是圣圣的点滴骨血,你只要看看是跟着良知解决问题,还是跟着行动解决问题,跟着信念系统解决问题,跟着什么解决问题,跟着良知解决问题都ok,不跟着良知解决问题就知道不是真的。

其实佛陀当年讲经说法,这很有意思啊,佛陀讲经说法,讲的最后八年的时候开始讲《法华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是大课,一开课五千比丘当场站起来就走了,五千学生当场不听了,站起来走啦。佛陀讲我前面讲的全是戏言,别的法都是戏言,我以前讲的都是开玩笑呢。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前四十年讲的全是故事呢,开玩笑呢,火了,全走了。你就知道每个人的理解,很有趣的。

法分两种,一种叫究竟法,直接告你真相解决,一种是这个法,所以古人把这个法叫什么呢?叫一真法界。就一个,真的!一真法界,一乘法,究竟法。那么其他的法是什么呢?其他的法是把你接引到究竟法上来,叫方便法。什么意思呢?比如现在我们要去北京,去北京坐动车很方便,太原南站“欻”就去啦,多方便呀!可是呢,要到太原南站是不是还得搭个车?那么从南站到北京,这叫究竟法,从这儿到南站这叫方便法。好多人是在方便法里面觉得不对,人家说到北京高铁三小时就到啦,你说啥呀,我们一直都是打车去南站的。他一直以为去南站这条路很在乎,着这条路的相,着这个法的相,所以告诉你:诸法空相。

它的本质还是感觉,诸法空相,所以不着相。但是不着相不意味我不用这个法,《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呀,最后也是要放下的。何况现在手里拿的还不是个法呢。法是什么东西?法就是一条船,我要到对岸,坐船过去了,过去就过去啦,你用不着背着船继续往前走吧,很多人就是这样啊,还没过去呢,原来的东西舍不得放下,背着沉重的东西上不了船,这叫何况非法。不是个法你还背着它,反正就这意思别执着。

下期预告
     《活出来的秘密》(三十)  
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幸福还是幸福感?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情绪是怎么影响良知的?我们要怎样去除私欲?
​《传习录拾遗》摘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文敏霍渭厓先生韬
【268】道即是教
去人欲,识天理
觉知功夫如何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