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自然活法》:圣学经典是这么讲“活出来的秘密”的(上)

这一讲文字有点长,但是讲了很多,而且这一讲的文字里边儿引用的特别多,一会儿《中庸》,一会儿《论语》,一会儿《大学》,一会儿《孟子》,来回引用,东西特别多,所以听起来有点辛苦。但是其实总结起来也简单,总结起来是啥呢?总结起来就是一件事,就是让做功课。

从这儿开始: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例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徐爱的问答,实际上引发了很多王阳明关于修学的一些具体的阐释,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个《传习录》。
那么徐爱现在问的这句是什么呢?他说我昨天听见先生您讲“止至善”。我们知道《大学》里面开篇就讲“止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过去我们学《大学》的时候,我说我自己,不敢说别人,过去在学《大学》的时候,老觉得是讲信念系统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定要爱祖国、爱人民,一定要对父母好,一定要……都是教这个的,以前认为是这种的。后来有一天,一下子就知道了,说《大学》是干嘛的?《大学》就是教你成大人的,成大人就是你活出来。我们这个《传习录》,前面的大标题叫什么?叫“活出来的秘密”。《大学》干嘛?大学就是活出来的学问,讲的再明白点儿,讲得再清楚一点,就是成圣成贤操作手册。
 
这么一看的话,你才知道《大学》,它实际上讲的都是非常具体的功课,具体告诉你一招一招、一式一式怎么过,教的都是这些东西。过去把它当成信念系统就好像啥?就好像研究说明书一样,比如说我买一个热水壶,配了一本说明书,这个说明书告诉我先检查什么东西,然后那个电线,插头怎么怼上来,怎么怼到那个插座上去,哪个灯亮了就显示什么东西,这是说明书。说明书之所以那样的描述,它实际上只是为了说明什么?只是为了说明那个热水壶是怎么工作的,然后你怎么去使用这个热水壶。可是过去不知道,干嘛呢?过去不知道,就坐在那儿开始研究说明书,把这个说明书研究的滚瓜烂熟,然后很多人还很赞叹,说这是研究说明书的专家。所以过去学《大学》就没有学明白,后来就知道了,《大学》就老简单了。
 

《大学》干嘛呢?《大学》就是告诉你说,你想活成大人吗?想活成大人三件事儿,第一件事情——“在明明德”……当然这三件事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只是用三个角度,就是三个“递进关系说”。
说“在明明德”,什么叫“在明明德”呢?我们先说什么叫“明德”?“明德”其实就是良知。良知是啥东西?良知就是直觉。我现在把它翻译的时候,就直接用现在那个词。什么叫“明明德”呢?“明明德”就是直觉起作用了。我们以前举过这个例子,就好像导航。你开车呢,你一开车这导航一启动,它在里边说“开始导航”,告诉你往前走多少米拐弯,哪个红绿灯路口调头,它给你讲这个东西。你听它的,那就叫它起作用,这就叫明了明德。你不听它的,这叫什么?这叫昧了明德,你就把导航就昧了,明明它这儿说,我就是不听它的,就昧了。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你要跟上良知去作用。
 
怎么知道跟上良知就作用?怎么知道是良知而不是你的欲望呢?那后面就讲“在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呢?“亲民”就是你“爱”的感觉出来了。其实这两句你看得很清楚,两句讲的全是感觉上的东西,没有技术层面的操作。

第三句讲干嘛?第三句讲“在止于至善”。那么这个话题呢,因为我们之前讲过好多次,我们不用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个事。我只是说一下,为什么它说要“止于至善”?因为只有“至善”这个地方才是大学,只有“至善”这个地方才是良知。你偏到哪边都是人欲。你没到,也是人欲;过了,还是人欲,我们讲“过犹不及”。
 
这个地方“止于至善”干嘛?“止于至善”不但是一份观照,就是我们对自己那个——我们叫“心”,或者叫“感觉”,叫什么都好。你对心的那一份观照,它不但是一份观照,同时是什么呢?同时是一份工夫,就是你能不能把握在这个地方。所以叫“止至善”,“止至善”就是你做这个功课,那么这个功课是什么呢?这个功课就是全然的不评判。什么叫全然的不评判呢?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全然的接受、全然的允许、全然的赞美,就是全然的,就是无条件的,就是那个东西,叫“止至善”。我先把这个大的原理说了。


徐爱就跟王阳明讲,他说先生啊,您昨天讲“止至善”的这个叫法,“诶”我这一听,我觉得“功夫有用力处”。那我们讲功夫为什么会有用力处呢?因为你会格物了,你就有用力处了;你不懂得格物,就是你不知道格物是功课,你一直把格物当成道理说,那你就功夫没有用力处。
 
《大学》里面翻来覆去讲什么?就讲格物。“咔”那么长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推到格物,然后又告诉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又给你推上去,翻过来,掉过去,就说这个格物。那格物是干嘛?格物就是我们讲的功课,因为我们每天课上都讲,每次都讲格物、格物,对吧?接受情绪、观察情绪……接受情绪是这个东西——格物。
 
徐爱说,哎呀,我现在“功夫有用力处”。干嘛呢?开始知道观照感觉、处理感觉,这个功课知道了。可是他问题来了,他的问题是什么呢?他说:“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和朱熹讲的“格物”,想来想去,这合不到一起嘛。
朱子讲的“格物”是什么?朱子讲的“格物”是“格事事物物之理”,叫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就是你看杯子有杯子的理;桌子有桌子的理;人有人的理;猪有猪的理;马有马的理;牲口有牲口的理;蚊子有蚊子的理。各有各的理。他说格物干嘛?“格事物之理”,格这个东西。那实际上我们前面讲过好多次,就是如果按照朱子的格物的话,你格到最后是个啥?就是全格通了,且不说你这辈子够用不够用,就是“事事物物之理”,今天格杯子,明天格个桌子,后天格个板凳……且不说你的日子够不够用,时间够不够用,即使你把这个“事事物之理”,一件一件都格完,那么你格完的成果是个啥?格完的成果是个物理学家,是个“物”的、“理”的家,你还不是你自己的家,你是别人的家,物理学家对不对?所以这个原理,我们能看的很清楚,就是你往外格肯定出问题,对吧,肯定方向不对。
 
徐爱就讲,说“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那我们讲,王阳明讲“格物”是干嘛呢?实际上我们前面讲过,“格”是什么意思呢?“格”的意思是正,格正。什么叫格正?就是这个东西没放正,我把它摆正了,这个动作就叫“格”,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这个动作就叫“格”。什么叫不正呢?我们先不说,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物”?“物”的意思叫物境、环境、境界。“境”是什么意思?“境”就是我们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有没有发现,一切人事物实际上它主要是指外在的?对吧,杯子、桌子什么的——外在。你们;你们看我——“我”;他们。你看到都是外在。
 
那么正就是格物,怎么就把那个境转过来呢?格物干嘛呢?是转境呢。就是你怎么就能把它转过来?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个境出现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境出现的作用,就是让我照出我的感觉。
你比如说,老婆跟我吵架,老婆跟我闹事儿。你说这是不是通过境,我有了一个体验,有了个心(感觉),是不是这样的?你比如说,哎呀,天气凉了。天气凉了,给孩子加条秋裤吧,他不加秋裤我就着急了。你看到没?这个境和什么有一个密切联系?和我们的心有密切联系。对不对?可是你看到我们大部分人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大部分人直接去搞那个境去了。老婆跟我闹事了,行,今天我跟你吵、我跟你打、我跟你闹,是这个办法来的,对吧?孩子不穿秋裤,不行,我今天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非得让你把这条秋裤上。对不对?是不是一般人都是这个办法?可是现在他告诉你格物干嘛?格物是你在这个物里面产生的感觉,把那个感觉处理掉就完了,格物就是干这个事情的,格物就是处理感觉。
 
这句话在《中庸》里面怎么说?《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而皆中节”,说喜怒哀乐出来了,出来干嘛?中节了它。什么叫“中节”?让它回到未发状态,回到全然接受,到那个状态就叫“和”,就叫“格物”。到这儿你就明白格物是干嘛?格物其实就是处理情绪,不是处理外在。

你一旦知道格物的要领在这个地方,《大学》立马就全通,“欻欻欻欻”后面就全明白了。因为啥?因为格物是个基础,格物是个地基。有了地基,上面“八条目”,上面的七层楼“啪啪啪啪”就盖起来了;没有这个地基,原来是这个东西搞不清楚,很多人就琢磨:是不是我把八层楼同时都盖起来?后来有的人反应过来了,说这个“八条目”讲的是“内圣外王”,上面盖四层,下面盖四层,说这四层同时盖,那四层同时盖,你有没有发现根本就无法操作。你只有回到格物上,这个才能操作的了。
 

徐爱问完这个话以后,先生讲了什么?先生曰格物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王阳明先生讲啊,说格物是干嘛?格物就是“止至善”这个工夫。什么叫“止至善”?我前面讲过,“止至善”——全然的接受。你格物干嘛?格物就是你去做“全然的接受”的这个功课,你就做这件事情。“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说你只要知道全然的接受,你格物的功课就会用了,“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昨天先生你讲这个格物,我觉得是隐隐约约的懂点了。

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你看人家朱熹先生注解了很多经典,朱熹先生他讲《尚书》上的“精一之说”,《论语》里面的“博约之说”,《孟子》里面的“尽心知性之说”,朱熹讲的这些东西,经典上是有证据的,这些地方看起来啊,我觉得我还是看不懂。这个时候你看到啥?你看到实际上徐爱往逻辑里走了。但是没关系,因为啥?因为感觉、逻辑、现象它是一体的。它不是说我们现在强调了心,然后逻辑就否定了,也不是说我强调逻辑,然后现象就否定了,不否定,它都是一体的。

 
徐爱问了,说这是书上的这些说法呀,我觉得还没闹明白。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书上怎么说的?先看“《书》之‘精一’”,就是《尚书》里面讲“精一”,它怎么讲。

这一段,你经常听的话,你太熟悉了。这段怎么讲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先讲一下这句话啥意思,一句一句的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讲的是什么?“人心”讲的就是你执着的那个心,小我的那个心,你非要去参与、控制的那个心,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试图去控制那个结果,那么这个心呢,它讲只有一个结果,只有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叫什么?叫“危险”,得不到好结果。

你用人心做,没有好结果。比如我们讲,这个孩子天气凉了不穿秋裤。你说不行,你必须穿。孩子说不行,我就不冷我为什么穿。你说不行,你这个孩子感冒了怎么办?对吧。
我们用一个角度,当然两个角度,其实你看这个孩子跟父母,这两个角度都是人性啊。你知道吗?都是人性。我们现在在一个角度说,因为现在咱们这个岁数,都是家长这个岁数,你看这个家长说:“你这个孩子,诶!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大人关心你呢,知道不知道啥意思呢你!”对不对?你看人心启动了吧。人心启动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危险。什么危险呢?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不和谐了,亲子关系出问题了,再接下来可能还有各种对抗,比如说孩子跟父母的这种对抗,父母可能长期处在一个心情不通畅的状态里边。对不对。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个里面,所有的相关人士都不会有好结果,“人心惟危”。什么造成的?就是“人心”造成的呀,就是人的这个感觉,小我的这种控制感造成的。
 
后面讲什么叫“道心”,“道心惟微”。“道心”是啥意思呢?“道心”的意思就是全然接受的、允许自动发生的、接受自动发生的那个“心”,就叫“道心”。“道心”是什么?你会看到《大学》里面讲的那一句叫“止于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就是“至善”这个地方给我踩一脚刹车,到了“至善”就停在这儿,你停不住就过去了,出溜儿就过去了。什么叫“道心”?自动发生叫“道心”。你比如说天气凉了,我说“孩子穿条秋裤吧”,你看多正常啊,父母爱孩子的心嘛,这叫“道心”。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道心”很微。“微”是啥意思?“微”是微妙,就是你把握不住。为啥把握不住呢?你说“天气凉了,穿条秋裤吧”,本来是爱心吧,他说“我不想穿”。“腾”一下子就火了。你看到没?道心就没了,就这一脚——就是你到了道心这儿,一脚刹车踩不住就过去了,然后还说“天底下哪个父母不是这么爱孩子的?”“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儿不懂大人的心?”你看到没有,马上就变成这种的啦,这叫什么?这叫“道心惟微”。道心特别难把握啊,特别难把握。这个话给我们讲了什么?跟我们讲了你要观照,这功课你要跟上才行。
 
接下来讲“惟精惟一”,“惟精”就是你只有“精”。“精”是干嘛呢?“精”是提炼、提纯。什么叫提纯呢?我们前面也讲过,你比如黄金,黄金里面有杂质,你怎么就能让那个黄金变成精金呢?你得把那个杂质拣出来,它才叫精金,这叫提纯。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所谓的提纯是提什么纯呢?你看,人的这个心啊,它不是分两个心的,不是说我有一个道心,同时还有一个人心,不是。就是这一个心,放在中间叫“道心”,偏到两边叫“人心”。就像指南针一样,指南针的那个尖尖,正好指到“南”那个刻度上,正好指到那,你就是正南,稍微偏一点都不是南,这个意思就懂了吧。道心和指南针的那个意思一样,你正好瞄到“南”上,你有没有发现特别难?哎,你正好找那个东西。所以干嘛呢?所以你需要把两边的“人心”剔除,两边的“人心”拣出来,正好放到这个“道心”上,这个功课就叫“惟精”。

不断提纯就叫“惟精”。其实讲白了说,咋就提纯了?格物就提纯了。格物是干嘛?格物就是把我们原来不纯的那个东西给它扳正了。这就叫提纯,惟精就是干这个事的。这是讲“惟精”。

后面讲“惟一”。“惟一”是干嘛呢?“惟一”就是这一个功课就够用了,这个讲到根上了嘛,它惟一。

惟精惟一,结果就出来了。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允执厥中”。什么叫“允执厥中”?说“诶”拿住了,把它那个中道拿住了。什么叫中道?至善。这个里面好多词儿哈,你看儒家也讲这个东西,道家也讲这个东西,佛家也讲这个东西,王阳明后来把这个东西一总结,心学也讲这个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一讲,它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每本书上,每个经典,每个时期,每个圣人,它用的词儿不一样。他说一个东西,但他用的词儿不一样。
 
你比如说,这是《尚书》上讲叫“厥中”。“厥”是它的。这个时候就相信你拿住了它的“中”。“中”这是《尚书》上的说法。儒家延用了这个说法,《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致中和”,这不就干这个事情,这是儒家用这个中。佛家不用这个字,佛家叫“空”,叫“无”。你比如“格物”这个词,这是儒家用“格物”这个词,佛家用哪个词呢?“忍辱”。好多人以为“忍辱”是干嘛?“忍辱”是憋气呢,有火不发,我憋着,以为那个叫忍辱。那内伤就出来了,非出毛病不行,你绝对没有见过一个憋成功的,要么憋死,要么憋病,要么憋的爆炸了。对不对?你没见过一个憋成功的。所以“忍辱”讲的是这个功课。所以好多词,它用的不一样。你比如道家,道家用哪个?用“一”,用“无为”、“无极”,讲的都是这一个东西。比如儒家还“至善”。

词儿特别多,你只要知道它是啥就行。至于说它叫馒头,还是叫馍,还是叫什么,都不重要,你只要知道它是啥,这个更重要。好,这儿是讲“《书》之‘精一’”,《尚书》上讲“精一”是这么讲的。

根据2019年8月31日在太原市河汾书院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二百八十一
大学翼真 卷四
至善
在成功学流行的今天,这本皇帝读的书带你大道至简 | 思想食堂
行已有耻,止于至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