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年眼中的世界——在细雨中呼喊

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的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在细雨中呼喊》

之前读过余华的《活着》,惊叹于作者冷静的笔触,像编年史般记录了那些贫困与苍凉,以至于后来没法看据说是张导最好的片子,同名的《活着》。余华的文字给予了我太多画面空间,张导只表现了他的理解,不是我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三部曲中的青少年时代,出版于1991年,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此书在国际上声名斐然,我捧起来读,却没有一气读完的意愿,感觉不如《活着》。

全书以少年孙光林的视角展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依旧延续了作者不动声色的文字特点,看似平缓却又残忍的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悲怆的故事,是小碎片,通过孙光林的记忆不按时间顺序的被讲述。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说他的家庭,第二章是少年时代的友情,第三章是家族的过往历史,第四章是曾被送给养父母的那五年。

因为有着被送走的五年,孙光林再次回到血缘之处时,已经成为融入不了的外人。他本身也不曾有过积极的融入愿望,似乎在把这个家当成未成年人的饭碗,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悲哀。他的父亲是那种农村里常见的泼皮,在苦难中迅速将自己活成一个无赖;他的母亲是传统而沉默的妇人,在家庭里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他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的大部分性格,暴躁,粗俗;他的弟弟尚且拥有一点儿天真烂漫,却在父亲的压制下日渐呆板;那个每隔一个月就出现在他家的祖父,是狡黠的,也是无情的,毕竟在祖父的人生里吃饭才是最大宗的事情。

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孙光林,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并没有给予正面的描述,只是一味的让孙光林的看见变成文字呈现给我们,其实,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少年日后的性格。通常作者的第一本书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我很担心这个少年就是余华的一部分。不曾被温柔相待过的孙光林,对于弟弟的意外身亡,依然有着些许悲伤,他意识到“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人们同样“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比如蔬菜比如猪羊,而“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家族的历史是我最不忍心读下去的一章,需要掩卷回归到现实来片刻才有勇气继续读,那是比《活着》里更可怕的过往,是我们民族曾经的沧夷。孙光林说过“你凭什么要我接受已经逃离了的现实”,那是不忍翻开的一页,人们总在说牢记历史,历史有时候真的不能去回味,太疼。我只能庆幸我们的现在一天比一天更好,早已逃离了那样的苦难,而我们每天的努力,也是为了不再回到那样的苦难之中。

孙光林的少年与青年阶段也注定不会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对于外部能够遇见的友情分外珍惜,也包括他在养父母那里的五年。他得到过的养父的疼爱,养母的信任,有过抱团取暖的小伙伴,还有彼此交心的苏宇。这些孙光林被善待的时光,在作者笔下终于有了温度。孙光林后来常常想起苏宇,是有月光的夜晚,在河边,“苏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声音,在那个月光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他还多次想要回呆过五年的孙荡去看看,在那里他得到过的温暖已经成为他心底的一抹柔软。

关于祖父在孙光林父亲与叔叔家轮流生活的描述,很细致,细到祖父如何跟父亲为了一口饭斗智斗勇,细到祖父用预测死亡来完结自己的生命。这已经不是故事了,这种情形至今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残存,甚至是在孔孟之道的故乡。我早先听到的时候很是震惊,完全不能相信,特意去搜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字,包括若干位网友笔下的真实记录。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自称“百善孝为先”的民族身上,不可思议,难以想像!

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被温柔以待!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在笑和泪中感悟生命成长的沉重
豆瓣9.2!为了虐哭书粉,余华又放狠招了
2018年·读书笔记·第52本·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你的孤独,从来没有人感同身受
【原创】陕西省|赵艳峰:细雨中呼喊着的每一个生命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