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二中拾零

蚌埠二中初中同学群里,我复制了一张合影的照片。

他们笑吟吟的看着我,我也盯着他们仔细瞅。

一群我在蚌埠二中读书时的老同学,与数学孙立均老师、语文盛秀英老师在校园合影。

盛老师当过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孙老师教数学,也是年级组长。此前不久年级叫“营”,一个年级里还有“一营”、“二营”,到我们这里改回年级。

我们的教室是一溜平房,面对着教学楼,中间是一片树荫。

当年念过书的几间教室,已经被茁壮起来的蚌埠二中完全抹去。

曾经的一帮小娃,也一身华服,满脸幸福表情。跟老师合影,再老也有当年读书时的样子。

看不出他们在一起拍照是哪一年。

孙老师此时已经担任二中校长,我们的班主任盛老师也在学校办公室任职。

不知他们因何事要聚在一起;看起来一个个都打扮得佷正式。

陈勇同学已明显开始败顶,我的发小钟业全穿出了西装革履;而生活在北京的孙健与在合肥教小提琴的朱亚军也赶回来,说明这次聚会一定有个缘由。

合影的后景是带着彩色玻璃装饰的教学楼,更远一些的为顶着天文馆的科技楼,都显示着蚌埠二中在雄心勃勃的走向二十一世纪了。

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所谓时代特征,新旧地标的更替是其显著元素。

照片里面没有我。

参加完1977年的高考之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回去过。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在校园最南面的那两排平房里冲击1978年的高考。

有一次我想回去看看他们,刚走到靠南墙沿的厕所跟前,一个不大熟的老师很警觉的走过来,老远就冲我摆摆手:“你没事就别来干扰他们了”。

一句话噎得我调头就走了。

我那一刻有些伤心也有些沮丧。

这个老师管过学校的黄山农场。我们去学农时,几个帮厨的夜里偷偷起来炸馍片吃,被他逮到,他就狠狠的凶过我们。

印象里二中老师温文尔雅的居多。

物理老师陈文真,精精瘦瘦笑眯眯的,说话声音细小;他和数学蒋学老师恰成比对,蒋老师敦敦厚厚的身材,出口声音响亮。

蚌埠高中的名师,二中原先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老师也大规模下放,返城时不少回到了二中,这算是二中的幸运了。

丁淼老师是代数的头块牌子,蒋老师则是以几何见长;陈文真老师的物理教学则能名副其实的坐上头把交椅。加上语文康云峰、刘金奎老师,主持蚌埠广播英语教学节目的王慈娜老师,还有点点划划让我记下、背下,高考历史就能考得不错的朱老师,他们都是在业界很有知名度的教书先生。

上课很温和,从不依靠声嘶力竭或是体罚学生来维系课堂的秩序。

丁淼老师有时会对调皮男生踢上一脚,但仅限于他的爱徒,而且是典型的做做样子。

回头去看,我曾经受教于、受益于蚌埠高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一批大师,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都能做儒雅的标杆。

在那个时间点上,有这些经历是非常难得的。

1977年恢复高考的格局尚未形成之前,这批大师在校园里默默无闻。

当时还是年级组长的孙立均老师,经常得拿着棍子在我们的教室外巡查;也是年级组长的外语金文章老师,拖着拽着捣蛋学生进办公室。

不知哪一会,外来的街头混混会直接闯进教室揍学生,老师们就得挺身而出。


最为经典的是刘金奎老师,深色翻毛的棉帽子,一条围巾很规整的前后搭着,对襟布制褂子也能笔挺,且一尘不染;蒋学老师的呢子鸭舌帽、风衣,裹在他厚实的身板上很是瞩目。

女教师中王慈娜的衣服是最鲜亮、最洋气的,她大约是上海或江浙人,举手投足中有一种轻盈魅力。

比他们稍年轻些的,比如孙立均老师,他是新派的典型,衣料挺括,样式也新颖;化学吴国梁老师,总有科大毕业的少年范,加之着力勾勒诗人气质,头发一边飘逸,围巾一边甩过去。

更多的是康云峰老师那样的打扮,稍有些皱巴的中式褂子,领角和口袋并不齐整,帽子也是极普通的;女老师穿衣少有刻意,像带我们年级的高玲玲,教语文说着一口道地的普通话毕老师,团委的孙老师,都很朴素。

声息也平易。

学校对奇装异服异常敏感,它的传统与保守竟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有呈现,如今想来是很奇怪的。

有一段老师值班在校门口拿着剪刀,专剪社会上流行的鸡腿裤,它被视作不良少年的标签。

我那时刚进二中不久,就觉得很稀罕。


严厉的老师是怕的,谦和的老师是敬的。

有的老师上课教室秩序混乱,大多和老师个人能力有关,班主任往门口一站,一言不发,很快就安静下来。

比如教我们的年轻的物理徐杰老师、政治韩老师,镇不住学生;徐老师急起来脸通红。也许正是有这样一份亏欠,他们在七七年高考恢复中,和我们提前选拔出的三个学生一起参考,分别考取了合工大、劳大(后并入安大哲学系),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我经历的唯一一次“暴力”事件,是二中北面楼房里有人打架。可能是夫妻动手吧,放学的时候,都围着看。偏偏女方的一块石头砸在了我的眉宇间,鲜血一下子流了一脸。

人家架也不打了,慌得把我扶到医院包扎。

到现在那道疤痕还隐隐在。

老蚌埠二中的场景非常令人怀念。

它的主楼是苏式的火柴盒格局,合计三层吧,教室对面开。

除了东南角的教工宿舍楼,校园里都是平房。

学校的行政区,教学的实验室,教师的宿舍,还有相当一批教室,都在平房里,比一中、三中要显得简陋。

西面的操场是泥土地,没有草皮;篮球场也很简易。孙立均老师就住在操场旁边,一片大树遮着。

那一片还有防空洞出口。

我们在这个校园里,从懵懂走向青春。

作者相关文章

师如灯炬,照亮我一生

初中老同学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

关注马尔的视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年级叙事作文--《我开学了》600字
忆母校——台东六路小学
记忆深处的小学
【来稿选粹】汪芳记|村里的学校
【学生佳作292】那一次,我真感动
No1225 红旗小学--黔阳专署大院印象(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