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守候在四十年前的起点(2)



   蚌埠涂山算是个神奇的地方。

   那山其实并无伟岸之貌,四十年前要不是山窝里塞所南京空军干校,山正南坐落个涂山果园场,它也就是个野山荒岭。

    若从我们上学的蚌埠师专那里上山,没个正经路,很难走。

    山上有座禹王庙,为的是纪念大禹治淮,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个典故更像是个矫情而蹩脚的段子手的作品。

    中国的历史,凡被后人编得活灵活现的,一概可疑;即便是司马迁那样的大家,亦难幸免忍不住会书写历史小说。

    你看那关于大禹的叙述:“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这些定是无稽之谈。

    孟子的时代和司马迁时代比我们早,对这个说法的记述就有绝大出入。

   孟子·滕文公上》载:“ 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

    连时间都闹不准确的事情,一般也就是口头文学的样式,听听而已。

    但这事不算了,禹王庙前有个望夫石,形状极似妇人遥望淮河的样子,而且民间传说它还有祈子的奇效。

    这个功能,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那里也有,祠外树上栓个红绳,灵验得都有老太太裹着小脚,一步一步爬上山顶来为子孙求子。

    涂山是往石上扔小石子,在上面立住了,准保是男孩。

    当年把师专建在山脚南面就是个诅咒;我熟悉的好几个同学得的全是女孩。

    这个世界不可能有望夫心切到成石的事情,也就不可能捡到扔块小石子即可得子的大便宜。

    我们作了蚌埠师专的第一届是件倒霉的事情。

    初创的学校那时真是简陋,几排平房做教室,几排平房做宿舍,大棚子食堂;一间小图书室,龟缩在大礼堂里,空空落落的没几本像样的书。

    八个人一组围着一盆饭、一盆菜吃三餐。

    你要是吃过这样的三餐,这辈子什么叫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你都能学到极致。

    我们这一组亏好有李明宪老姐罩着我,在我学会如狼似虎吃饭之前,不至于忍饥挨饿。

    有几个带工资上学的,就耐不住“盆食”,时常骑着自行车回家打牙祭;也会带点好菜回来,开始还跟同屋的客气客气,几次以后被一帮虎狼逼得只好闭着眼自己享受了。

     



    我之所以每每往涂山上跑,全因刘淮同学。

    中文班的同学中,我是最被忽略、最受忽略刺激的一位。

    第一条是因年龄,一般相差四五岁,再大点就是十来岁了。

    一九七八年的十来岁就是代沟的深刻隔膜。

   这些老兄老姐,下过放,上过班,见识过什么叫饥饿,经历过血淋淋的文革的文攻武斗;有的已经拖家带口,孩娃都能打酱油了。

    大风大浪行船,阴沟里翻个自行车,啥都见过啥都经历过。

    我是家门到校门,从校门还是到校门;跑合肥免费坐火车看一次大字报,红卫兵接待站吃个不要钱的馒头,兴奋得一个月都在同学中间夸耀。

    第二条呢,确实存有辈分高低的交往距离。

    吴星星、白善诚是蚌埠二中的老师,白老师还收我做过美术学生,手把手教过。将师生关系转换成同学关系,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事情。我那时还不会圆滑,更没有嬉皮笑脸跟他们混个没大没小的本事。

   吴懋功、田尚青、李明科、张祖全、女小赵男老赵皆为本市现任老师考来;刘志俊、李忠仁、赵万鹏、黄自清等和他们又是一般的年龄。

    马炎这样从企业来的,却又和我父亲一个单位,此前作为父亲的同事,甚至到我们家来找我父亲讨要字画;武培权、夏志仁、朱保华又和他差不多年龄。

    无怪乎有同学到现在说话,都还有长一辈的派头;当年受用惯了。

    我们班这帮子同学,真有在蚌埠师专做大爷的资本。

    师专的老师原都是同事、同行,过去谁也不比谁高到哪里去。

    他们之间也有个同事、同行和师生角色拧不过来的问题,客客气气的彼此别扭。

    有个老师想摆个师道尊严的臭架子,在我们班碰几个来回就声息弱下去了。

    所以我也不想转角色了,就那么高不成低不就的被忽略着。

    但这事在我心里是有疤痕的。

    同班同学关系长期缺乏一种密切和亲昵,对一个处于十七八岁敏感期的少年无论如何都是个困扰。

     关键是没人拿你的困扰当回事。

     所以我和这班的大多数同学,就没有建立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那样子的一种关系和情感。

     毕业后绝大多数立即失联。

    海琦老兄好像三十多年前到淮北一中来看过我。

    他长兄一般的温厚关心,让我这个中文班最小的同学,悬于外地的孤独感更为深刻而强烈。

    我现在想,和我有同等遭遇的中文班的戴老师、高老师、蒯老师都是很厉害的。

    一九七八年是百废未兴,他们没有教过高等教材,手里又无现成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我们上课用的课本都是他们刻写、编辑出来的,一大本子油印书。

    还要面对同事兼同行的一批老熟人做学生。

    印象最深的是古汉语高老师,他是王力的研究生,被运动整得没一点脾性,从工厂里抽过来。

    面目有些早衰,头发稀稀拉拉,长的还会飘荡在前额。

     他讲古汉字确实显出功底深厚,一个字能扯大半节课,我们都饶有兴致的听。

    拉我上山的刘淮同学不和我一个宿舍,上课离我也隔着一排。

    但他是个别异的人。

    眉清目秀发稀少,抱着《古文观止》整日里琅琅声不断;不大和班里的“当权派”、主流人士拉呱,一付拒人的清高的样子。

    他倒愿意俯身屈就和我近乎。

    我那时很吃他这一套,以为读书人就该有个读书的样子,老老实实读书,心无旁骛的做学生。

    他家书多,我就去借。

    张公山附近他家住的砖楼,启窗满目山水,未曾人工整理,风景极佳。

    后来他谈个西区医院的护士,温柔贤良型的,也和我熟识。

    我分到淮北后,班里同学就他关心,帮我联系过蚌埠接收单位;我家里拆迁时,他已是中区领导,有情况找他反映,也很热心。

    但我那时年轻气盛,心里又窝着许多东西憋屈着。眼里、心里对文人和读书人有把尺子量着,一直很苛刻。

     都是读古书、古诗词把脑子熏坏了。

     刘淮同学做了官员后,我便立即和他疏远。

     官场的习气很奇特,连上班穿什么,如何对不同人说话都有潜规则;你很难不沾染,熏出来一样,就让人掩鼻而遁。

     我执拗的以为,我的读书人朋友,就该始终是个纯粹的读书人。

     平生最厌恶装模作样。

     其实想想,这是你自己的毛病。

     你当个老师也得在课堂上端住,大家一样。

    很多人一见当官、发财的同学,就要摆出逢迎或不屑的两端样子,都是自己心里出毛病了,容不下比自己显而易见的好,眼境也窄小。

    怨不得人家当官、发财的同学。



    如今戴副眼镜的刘淮同学,眉宇之间还残存涂山读书时的一点气息。

    师专上学时他经常失眠,人也憔悴。

    他时常拉我上山,踏着杂草碎石走,去找禹王庙的老道士给他扎针。

    那老道士样子已经模糊,但却真能下得去狠手,密密麻麻一头,扎得他满头渗出血点,有的地方血一条线径直流下来,挂在脑门、面颊,惨不忍睹。 

作者相关文章

我守候在四十年前的起点(1)

蚌埠街的老景、旧事——蚌埠有条华盛街(15)

乡音里的本相——蚌埠有条华盛街(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年二九,你家春联写好没
📝 “高考大佬”一往情深——
【温健康随笔】温健康:邯郸师专中文系91-1班毕业30周年同学会上的致辞
忻州师专梦
犟人老张
同学聚会相关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