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李家(1)

    秋日的一束光,让这个农家小屋的石磨显出了生气。

    过去在濉溪乡下,这东西很常见;现在的庄户人家估计已很少使用了吧。

    对乡村老人来说,它是记忆的一个点;由它,会想起许多往事。

    那光色会蜕变,转身往后走,它定是黑白。



    我们这代人也是。

    已经许久没有见到的毛主席的塑像,高高大大的站立在眼前,会有一些恍惚。

    毛泽东站像、画像、像章是我们记忆的一个点,它能照亮早已远去的那个时代,那些被我们尘封的日子。

     他的神奇牢牢的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想当年只要他老人家挥挥手,发句话,说到朝鲜、越南打美国鬼子就去打美国鬼子,生死无惧;说把世界上最大的反共分子尼克松迎到中南海我们也是欢呼雀跃他的英明。

    拉拉美帝的手,叫苏修难受,使之不敢轻举妄动,——多伟大的韬略。

    我站在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红色博物馆跟前,突然就冒出来这些想法。

    石磨是淮海战役前敌指挥所住处厨房里的家什。

    此处叫“小李家”,几十户人家的安安静静的小村庄。




    作为曾经的煤城,能源生产基地,小城忽略了自己的其他身份、角色已经很久了,尤其在自身历史开掘方面,留下许多遗憾。

    最大的历史遗憾就是身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纪念碑、纪念馆却让徐州早早的给抢跑了,先建了。

    刘邓、陈毅、粟裕在我们这块地方前后换了两三处指挥所,带领中野、华野打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仗。

    这场著名战役的纪念馆却落到了国民党指挥部的地盘上。

    很怪诞,也很奇葩。

    这就叫错失历史机遇。

    一九六五年徐州的气势磅礴的淮海战役纪念塔、纪念馆建好开放的时候,淮北这座小城还在集中注意力开掘煤田。

    一场大水让我们急匆匆的搬到相山边。

    压根就想不起来红色资源这些个事情。

    等到我们醒过来困,意识到红色资源极其珍贵,为时已晚。





    晚到什么程度?

    几年前我和几个同事到靠近淮北市的萧县丁里那边的蔡洼,去寻访淮海战役前指又一处旧址。

    踏着玉米苞残叶,看见了一栋摇摇欲坠的房子,上面蒙了一层厚塑料布,估计是屋顶破露了。

    近旁就是庄户人家的簇新的楼房。



    粟裕大将的骨灰撒在院落的一侧,凄凉到令人唏嘘。



    这么好的历史资源、红色文化就这样被荒芜着。

    所以我们活该憋屈。

    只能在双堆集、临涣、韩村小李家这些原址,零零碎碎的建纪念碑、纪念馆,终究不能支撑那场改变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的历史风貌。

    而徐州又建了淮海战役纪念的新馆,自觉理所应当。

    对我们而言,似乎就是在嘲弄。





    不止是红色文化,我们对这块土地的历史欠账也太多。

    相王建城这么大的事情,只有工会广场一尊雕塑以示纪念;宋国的陪都盛景,也仅仅在电厂西山处共姬的坟墓遗址可见。

    那个辖有200万人口的泗水郡、沛国与沛郡,那座苏鲁豫皖这一带最大的历史古城,湮没无闻。

    我们就不曾为这块土地的历史骄傲自豪过。

    我们的眼里只能看见“因煤而建,由煤而兴”么?

    还有小城可以独步世界的声响——古琴。

    桓谭、嵇康、戴逵一串大名家。

    人们甚至传说高山流水的知音历史就发生在小城的梧桐村。

    一个小小的石榴,竟能高举在显眼的气势恢宏的大博物馆里。

    打着历史文化旗号做文章,运河古镇却不祭嵇康,要敬和淮北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月老。

    非要再等到为时已晚么?




   我读到小李家的一则一家三代保护红色文化的故事,细细碎碎的事情,却着实让人感动。

   总前委转移后,小李家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李家的生活轨迹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守望家中的历史似乎成了爷爷李志本最大的心愿。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油灯,甚至是首长们喝过水的茶碗。

  李志本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光者又承担起保护的职责。尽管生活贫寒,李家却始终如一呵护着原址和原址里的每一件物品,哪怕是一块破碎的瓦片。

  坚守的接力棒传到李华松这代人,他就像承继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家宅院的房屋是土墙草顶结构,容易引起火灾,李华松定期检查灭火器,每天查看蓄水的大缸,保证里面的水时刻满满的。为了预防火灾,他有时还会取出院内的消防水带,边跑边将水带在四合院铺设开来,进行他特有的“消防演练”。

  由于年久风蚀,旧址房屋日渐破旧,在岁月的风雨中变得不堪一击。2007年的一天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敲打着院落,从睡梦中惊醒的李华松一直守在宅院。因为家中无力承担维护和修缮费用,他便到镇政府奔走呼吁。市、县领导被老人的精神感动,决定出资对旧址进行维修。筹到钱款后,他马上领着人连夜对原址房屋、庭院、门窗等进行抢救性翻修。当年,房顶的茴草在农村已经找不到了,他就和乡干部跑到韶山。施工期间,老人吃住在院里,整整监工273 天,风雨飘摇中的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又面貌如初回到人们面前。

  小李家成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后,李华松依依不舍地从四合院搬了出来。人搬走了,心却留在旧址。

     每天一早,他会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1 公里的老宅子,巡视一遍后就开始打扫房内的卫生。李家宅院共有22间房,每一间都是清一色的青砖底座、土坯墙、圆木大梁和茅草顶。院子最北头三间屋是总前委的指挥部,屋里摆有大方桌和椅凳。桌上放着总前委曾用过的脸盆、煤油灯,墙上则挂满了作战地图……

    作为四合院的守护人,李华松对院内的一草一木、每一件物品都倾注着真挚的情感 。

    这就是历史责任感。

    一个农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作者相关文章

武夷山下遗落的词魂

韶山遐想——纪念一个农民的儿子的诞辰

嵇康之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端芹丨红色守卫者
360doc网文摘手
安徽濉溪:运筹小李家 决战大淮海
【原创】行游豫东7: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图)
闵行这些“有内涵”的建筑,够你细细品味一整天丨老底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