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因风雅存

“马孔多”这名字特别,看着还有些眼熟。猛然想起前几日《同画家一道去写生》的文章推出后有一条留言,就是马孔多所为。

言曰:某日晨醒刷屏,在朋友圈无意间看到本家马尔先生的文字,连追数篇大叹过瘾,然后加了关注。以如此热情关注一个私人公号乃是首次。马先生的文笔潇洒极了,漂亮极了。

我历来是个很需要以别人的肯定来加持内心欢喜的人,马孔多先生一夸,至少让我心情大好了一上午。

加上微信闲聊几句,忽而就有些发蒙,她竟是我投稿时代所熟悉的《新安晚报》编辑马丽春老师。当年虽无缘当面请教,因她编发过我几篇文章,便记下了她的名字。

她是个很容易让人记住的人。

由医学硕士转身文学,做了报社的文艺版编辑,这种事情小说家余华干过,不过他是个在乡镇医院拔牙的,而马丽春的医学硕士年代是很受仰慕的省城大学府大医院的专业人士身份,那时的码字或编发文章早已从八十年代的火红不断的被边缘化,没有一种情感的厚度支撑,很难做如此的乾坤挪移。

我去体会这种转身,人需极富个性,干出不合时宜的事情也能安之若素。转身就是要将心里面的扭曲的身段矫正过来,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

2012年在报社退居二线之后,马丽春立即变身“马孔多”,编辑、作家标签改往画家、作家、编辑身份上转,学画习画成为其头等大事。

我读着她发来的几篇文章几幅画,渐渐的读出了感觉。

文字大多是小品,浅白如家常语,细若溪流;有一种文雅的品质托举,文字里充盈着声息与趣味。比如《几件小收藏》一文,花钱不多买来的信呀画呀的几个小件老东西,描画出故友、熟人的场景,那么自然而然的流淌出内心的情谊。

她的文字有一种拉扯你带入画面的力量,其雅趣雅意也自带感染力。

作家与画家的地域文化特征往往最是显明,马丽春是出生浙江永康的女子,那种地域气质会在文字里显现出来。

比如行文绵细而缜密,从容不迫的姿态,文字书写的节奏舒缓而动人。

朋友圈里初看她发的习作画,对其浓重的墨迹有些讶然。

我得承认自己看得不细,周边的画家朋友也少有这种重口味,几团黑墨,几条浓重的粗线,这样的花鸟画面构成我看着就有些突兀。

忍不住对她的墨色偏重与墨意的枯润交错感妄加评论了几句,甚至做起墨分五色、六彩的普及来。

后来想,我之所以会出这种糗,先是因为有一种假定,她是作家群里偶尔戏耍笔墨的,属于某些文坛成名大家总要以书画来丰富自己的那一类;而我是码字的里面看画看得比较多的,多少有些识见。

或许在我内心里,仰视她文字的同时,也努力的想在她的画里找出些平衡感。

我还煞有介事的夸了夸她的字。

说是面目极具个人标签,质朴当拙,秀气如人。

那时我还不知她是原省书协主席张良勋先生的学生。

一看她私聊发给我的山水笔墨,才知道自己的糗出大了。

画面的构成,笔意、墨韵,显示出是在道上奔跑多年的人。

我把一个老手、好手当新手待了。

好像要进一步强化我的尴尬,她发给我早期的几幅油画作品,更是让我对自己的眼拙窘迫不已。

有两天都没好意思跟她搭话。

待把尴尬慢慢的遣散掉,反过来去想,与马孔多先生的偶遇,也是我的造化。至少遇见了一个人让我明白了,与画家们几年的亲密厮混,文字刻写的相关印象和感受,并不足以让我对绘画的认识达到火眼金睛的地步。

在这条路上,我阅历的风景远远不够。

马孔多是幸运的,她有马丽春文字的历练垫底支持,她起步的平台与人脉,她所具有的见识与体验,使她的笔墨感觉从第一笔写下就是有一定来由、有一定高度的的。更重要的是,文字功底所具有的构成能力,对语言的重视转化为对笔墨色彩的深研,都会让一个徜徉于书画世界的人,知道如何深植于传统,如何在文化传承中与当下对话。

也算是有缘,我和马丽春有个相同的境遇,2017年从管理岗位转身退下,有一股学画的冲动,和这些画家的亲热就是在做阅历积累与情感铺垫。

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学书画的想法,若将语言和笔墨放在一起,我可能更欢喜也更熟知语言的表现特性,码字也正在步入随心所欲的表达状态。

进一步深挖,适合或不适合上说事都是表面,我觉得自己码了四十多年的文字,存有个大缺憾,就是还没有达到优秀画家那样的境界,具有那么自如、自在、自由的勾画或写意事物、景象的能力。

我不想带着这个遗憾离开。

近十年的书画磨砺,我不知马孔多是否出过画册,但知她写了《画画这事儿》一书。

她在文字与绘画方面的跳来跳去,已经超出了坐揽右抱的审美愉悦或欢喜心。

细细读她的画,品味她那些与画画如影随形的文字,就知她其实一直在寻找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内心澎湃的情绪表达方式。

这是对古代文人的文化情怀的一种接续。

像王维、苏东坡那样的人,诗文、书画的精通以及成为后世的风范,并非在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能,也不仅在展现自己的文化品味。他们都只是直接或间接的在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诗文、书画恰好成为了他们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与造个私家园林屏蔽俗世的初衷是一样的,能对困扰与镣铐自己的外部世界做出选择,选择介入,或是审美似的旁观,或干脆拒绝。

马孔多每日发一幅她的习作,我都会认真去看,但再不会轻易评说。

不是因为她十年道行够深,其画已呈斑斓状貌;也不是由于省内外一批画界高人很赞赏她,会给她更内行的意见。

一个寻觅与丰富自己表达方式的人,一定会在功力和技法上深耕。至少在目下,她还没有表现出对绘画语言的驾轻就熟,那种自如感自由感,还在养育之中。

她画得不急不躁,我看得也就不急不躁。

作者相关文章

张此潜“画秘”

君子之交可淡亦可醴

同画家一道去写生

关注马尔的视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书画为什么有“书画同源”一说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国画技法讲座·半工半写花鸟画技法(十一)
国粹艺术名家——张勇智
大家风范 圣裔丹青孔维克
艺术先锋人物 | 孔昭君国画作品展
书法艺术在中国画笔墨中的美学地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