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绳纹”| 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印痕

文/闻双全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展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领导祝贺,勉励大家的第一条就是“严谨求实”。
“严谨求实”是什么,本人认为,“严谨求实”关键点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一切用实物说话,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臆想,不能推测,不能隐匿,不能编造,不能对证据於自己的学术观点有利则用之,於自己的学术观点相悖、不利则匿之、弃之。
仰韶文化的标志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本来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瑞典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然而学术界对其却漠视了。这个标志和特点就是灰坑,其实瑞典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也是根据灰坑发现上古人类生活的痕迹的。
河南渑池仰韶村崖壁上的灰土层(灰坑)不是仅仅仰韶村独有,是所有的仰韶上古遗址都有,而且其历史厚度最厚、密度最大的区域则在陕西省关中和甘肃省陇东。
用实物作证,仰韶村的新石器遗址已经是该时期的中期了。它既不是该遗址的核心区也不是该遗址的初始区。是中晚期和边沿区。
当然,关于这点模糊了也就模糊了,但是,如此大范围的和如此几千年历史厚度的上古遗留实物——灰坑,是干什么的?业界和学术界至今却不甚了了。本人在十年前已经有相关论文,明确上古灰坑是原始爨灶,然而业界和学术界的大佬和权威却集体沉默,集体做鸵鸟沙堆埋首状。然而本人观点在民间则能深入大众,颌首点赞者频频。看来在网络时代有人意欲“以愚黔首”,难矣哉。
这里有必要再重复明确一下仰韶文化的的范围和年代,仰韶文化以关中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西到甘、青接壤,南达鄂西北东到豫东,其早期可追溯大地湾遗址、北首岭遗址和老官台遗址达八千年前。
要讨论的是,灰坑直接打破了仰韶时期穿越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时期至西周,因为现在正在考证的沣镐遗址的太平遗址有灰坑群,山东的莱州吕村遗址灰坑534座。如此大半个中国的范围、如此数千年时间厚度的灰坑,如果继续漠视、掩埋甚至封杀灰坑是原始爨灶的社会声音,不是其职业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其人格道德直接出了问题。如此也是无法对社会、对历史交待的。
本文不是专门来讨论灰坑的,故就此打住。为什么要打住呢?因为在以前的讨论论文中间,灰坑是上古原始爨灶的观点,本人已经向社会交待清楚了。打住灰坑的讨论下来讨论什么?讨论绳纹。因为这是对爨灶的更深入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看来没有必要等业界的衮衮诸公良心发现大发慈悲严谨求实了。事实上也不可能。

为什么讨论绳纹首先提灰坑呢?因为灰坑的主残陶片是夹砂陶残片,完整的说,是绳纹夹砂陶残片。
由8000年前的粗夹砂陶陶罐(图1、2、3)到粗夹砂陶向黑灰细夹砂陶演变到细夹砂陶向鬲的演变(图4、5、6)。该陶的统一的特点一是绳纹,二是夹砂。

本文专论绳纹,绳纹是什么,就是在制作该陶器时,其陶坯使用了绳套模。
其实我们现在通过夹砂陶留下的绳纹推断,先民在制作夹砂陶陶器的时候,其工艺技术是绳套模。现在就有了四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绳陶模是什么样子?二一个问题是制作中操作技术和程序?三一个问题是绳套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四一个问题是使用绳套模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做成的陶器是什么形状,其绳套模就应该是什么形状。二一个问题回答就困难了,泥坯和绳套模怎么制作陶器,制作中还需要什么工具配合,仅凭想象是不行的,必须在制作实践中和坯工师傅在实践中体验观察认识。可惜的是几十年来尚没有机构和人来从事此考证工作。只能待后发掘了。三一个问题可以判断,应该是麻、葛一类的植物加工而成的。关于第四点,本人认为,使用绳套模工艺是为了制作毛坯陶器结实。在上古陶器中陶器基本分为普通泥陶和夹砂陶,普通泥陶在制作中一般是不使用绳套模工艺的(图7、8、9)。图7、8、9同时也说明,不使用绳套模工艺是同样可以制作精美陶器甚至大型陶器的。所以,使用绳套模工艺制作陶器,肯定是有特殊要求的。这个特殊要求是什么?在考证前,首先要明确夹砂陶在上古生活中的使用条件,其实普通陶器,无必要用夹砂泥坯制作,通过发掘的上古夹砂陶罐和夹砂陶残片,其一般都带烟炱,也就是说,夹砂陶陶器主要是在火中使用的,它就是当时的锅。锅做饭,是饪器,锅的使用,首先应该是结实,用而不会坏。

绳纹夹砂陶做饭用而不坏吗?不是的。坏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司空见惯。所以就有了套装组合的设计,做饭中烂罐不烂饭。
使用绳纹套陶模就能够使陶器结实吗?是的,本人认为,是上古陶工在制作的过程中,用绳纹套陶模,可以挤压陶坯泥,使该陶坯泥更加密实。当然,用绳纹套陶模做出的陶器和没有用绳纹套陶模做出的陶器其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其关键点是绳纹套陶模工艺可以挤压陶坯泥,增加该陶毛坯泥坯的密实度。
何以见得呢?我们首先分析,用绳纹套陶模做出的陶器和没有用绳纹套陶模做出的陶器,那个结实?其实这个非常简单,就是上古先民不用绳纹套陶模是可以加工任何陶器的,而且不用绳纹套陶模加工陶器美观简单方便,这样问题就来了,先民上古为什么要舍弃简单方便的非绳纹套陶模加工陶器而用复杂麻烦的绳纹套陶模做陶器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用绳纹套陶模加工的陶器结实。结实的原因是工艺过程中增加了泥坯的密实度。
其实上古先民最先做陶是应该没有绳纹套陶模的,这个在万年前的上古遗址实物中是可以找到根据的。也可以说用复杂麻烦的绳纹套陶模做陶器是上古先民做陶器的技术飞跃。这个可以作为命题继续考证讨论。
因为陶器在火上使用非常容易坏,所以先民们在制陶中间反复试验结实耐用的火中陶器,这就有了夹砂陶和绳纹夹砂陶两个加工办法。所以有仰韶文化遗址中的灰坑就肯定有绳纹夹砂陶陶片。这个一方面说明上古灰坑是原始爨灶,二一方面说明绳纹夹砂陶是上古饪器非夹砂陶到夹砂陶到绳纹夹砂陶的衍进。
当然继续衍进经历了5000余年岁月的漫长,直至到轩辕黄帝试制成功烧不烂的砂锅——鬲,人们才从经常坏烂的夹砂陶罐饪器中解放了出来。
在这里,还有一个实物可以对该论点继续证明。什么实物?尖底瓶。本人考证,富平县卤泊滩有盐资源,上古先民生育生活,离不开盐。无盐的地区,是无法长期居住的。先民在富平漆沮卤泊滩长期居住,是以该地区的盐资源为前提的。当然关中地区的先民同样需要盐,这样,富平卤泊滩液态盐,是要运装至关中各地的,怎么运装,应该是尖底瓶,尖底瓶在上古陶器中是最结实的,为什么能够最结实,因为其工艺有二,一是泥盘条捏底,二是绳套模。其实关中的尖底瓶大部分都是绳纹的。
这样,尖底瓶运装液态盐;尖底瓶需要结实;尖底瓶确实结实;尖底瓶绳套模制作。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就清清楚楚了。
在这个完整的证据链中,我们最关注的是尖底瓶制作的绳套模制作和尖底瓶残片比普通陶残片结实这一事实(图10、11、12)。

尖底瓶的形状何以如此,既是其实际使用的需要,也是其制作工艺的结果。
所以,尖底瓶绳套模制作是为了结实,夹砂陶陶罐绳套模制作也是为了结实。
先民们在漆沮卤泊滩发现盐资源,所以选择该地长期居住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漆沮卤泊滩就留下了非常多规模非常大的先民遗迹,仅一个炭村遗址,原来的灰疙瘩就120米长10米宽6米高,举世无双。中华民族起源富平的观点不是笔者认为如何如何,诗经在3000年前就明确“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当然还有器实物遗留,什么器实物遗留?尖底瓶。制作尖底瓶干什么?运装卤泊滩液态盐。
这里,应该澄清一个问题,有学者考证,尖底瓶是上古做酒的,而且还在尖底瓶的残留物上化验出了什么酒残留云云。甚至追溯到万年期的河姆渡文明,可能吗?其实该学者有把尖底瓶和葫芦瓶混淆之嫌,河姆渡绝对没有泥盘条底绳套模工艺制作的尖底瓶。前面说了,关中尖底瓶有泥盘条底和绳纹特征,而葫芦瓶不具备这两个特征。特别是有学者还列举大量的西方葫芦瓶和后来酒工艺葫芦瓶,但是他们都忽视了:西方葫芦瓶和后来酒工艺葫芦瓶均不具备泥盘条底和绳纹特征。这是不得马虎和混淆的。
现在可以把上古绳纹陶引申到上古绳了。
毋容讳疑,上古先民是首先掌握了制绳、绳编织技术,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绳套模技术的。所以,先民对制绳和绳编织技术的掌握,应该是新石器初期甚至新石器之前的事情了。
所以中华民族上古传说中的结绳记事是有根据的。同时它也把中华民族掌握制绳、绳编织技术上推至新石器之前。
我们的祖先不仅结绳记事,而且新石器时期的捕兽的网罟,捕鱼的鱼网,都是建立在先民制绳技术之上的。这里必然进入更加重要更加关键的编织衣的延伸。
会搓绳,会编织,然后掌握了制陶中间的绳套模工艺。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搓绳和编织在先民穿衣上的使用和发展。我们可以闭目冥想,就是现在我们所穿的衣服,那一件不是编织的制品?
前面我们讨论绳纹夹砂陶,追溯搓绳编织在爨灶饮食方面的作用,现在我们应该讨论搓绳编织是人类穿衣的必需。
上古用什么来搓绳编织人类之衣呢,当然是丝麻了,丝是蚕吐的据说是轩辕黄帝的爱人嫘祖开始养蚕缫丝的,距今5000余年,是新石器的晚期了。故暂不讨论。
应该讨论的是麻,根据夹砂陶,如果绳纹陶最早10000年的话,则中华民族最早使用麻编织,应该是100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中华民族古代,葛衣麻布在文献中比比皆是,麻、沤麻池在《诗经》里多处出现。
所以,中华民族语言的化石——关中话中就有因麻而形成的基础语言,如:麻烦、麻达、麻缠、麻利、品麻等等。关中语考证大师伍永尚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和麻密不可分,几乎沿水边村村种麻。所以在语言形成中融入麻的语言因子是必然的事。
当我们讨论中华民族古代穿衣内容时,一个基本概念还是要再次强调的,这就是现在全球普遍制衣的原材料——棉花。棉花是舶来品,是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所以它和中华民族的上古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讨论麻,还应该关注麻的孪生植物——葛。
这样上溯:前10000年到前5000年,人们衣以葛、麻、树皮、兽皮为主。前5000年开始养蚕缫丝,人们衣中增添了绸缎,至公元,棉花引入中国,棉衣成为人们衣的主角。
而我们现在研究中华民族上古,则搓绳编织在该时代的作用和意义,也就 一目了然。
现在可以明确,中华民族是绳文化和绳编织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在前5000年前,是原始爨灶支撑起了先民的吃饭,是搓绳编织支撑起了先民的衣。而且,原始爨灶的技术结构,还有必不可少的一块,仍然是搓绳编织。在搓绳编织的万年升华中,中华民族的穿衣吃饭也随之升华。当我们面对中华民族上古遗址的绳纹夹砂陶实物时,我们不得不敬佩和自豪。原来我们中华民族是在搓绳和绳编织的进化中自立自强的,故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毫无愧色的。
写到这里,还真不得不狭义的去认识一个问题。最近考古新闻,一个是山东烟台的吕村遗址,灰坑534个根据图片(图13、14)绝对有和爨灶(灰坑)配套的绳纹夹砂陶。一个是陕西省西安太平遗址(图15)173座灰坑也绝对有和爨灶(灰坑)配套的绳纹夹砂陶(图16),而且鬲已经面世。这样,这里还不得不议一下所谓“满天星斗”说和“一体多元”说。
根据河姆渡遗址和屈家岭遗址,本人手头资料短缺,但是该遗址好像没有关中式灰坑,当然也没有在该遗址资料里找到绳纹夹砂陶陶罐(图17、18)。
在前10000年,中华民族先民不但掌握了搓绳,而且掌握了编织,不但掌握了搓绳编织,而且掌握了绳套模为陶坯外加力技术。如果说通过关中的爨灶万年灶火未息而孕育了华夏,中华民族是一颗由星变为了独大的太阳的话,那么其它星只能忝入流星了。
所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智慧的民族,且一脉相承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移舟千古话三门——仰韶文化
陕西渭南的这两个遗址,为什么是我们追寻原始社会结构的范例
大河村遗址发现彩陶盆,竟发现锔痕,它是干什么的一般人想不到
遗失的家园 —— 二道井子遗址的今世前生
磁山:农耕文明里程碑,考古发现约14万斤炭化粟
草 佳《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肇始于远古先民的祀天祭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