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俪生教授来富平

赵俪生教授来富平

——访问清初关中学者李因笃故里记释

文/刘登锋

赵俪生教授,名甡,字俪生,以字行,生于1917年6月14日,山东省安丘县人,中国著名史学家。

赵家本为书香门第,但至赵教授出生时其家已破落。因赵先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加之赵家素有重视文化的传统。赵先生早年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以至于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后入读清华外语系,进入清华,他担任过清华文学会主席,编写过《清华周刊》。

他思想激进,在校内就与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颇有来往,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自始至终是积极参加者,曾执掌清华大学门旗。当清华地下负责人蒋南翔动员他加入党组织时,他以自己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约束为理由,宛然拒绝了邀请。他说:“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卢沟桥事变后,赵先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山西,参加抗日,这一时期,他以“冯夷”笔名发表了一些以抗战为题材的报告文字和小说。

大致到1940年前后,赵先生读了清人全祖望文集,受此书感染,从新文艺转向史学,他首先研究清初明遗民,勾勒出北方遗民生活的轮廓。赵先生在乾州中学执教时(1940年——1942年),就委托郃阳县的一个学先代为搜集康乃心诗的零星刻页,(《二曲集》)和残本《三李年谱》那时已经有了,常到西安南院门的旧书坊和私人藏家买到一些理学家的集子,如:《冯恭定公全书》冯少墟的集子,以及富平李因笃的集子。高陵吕柟的集子和三原马理的集子或语录。在关中的八年泛览明末清初关中的理学,并追踪江东大学者的顾炎武在关中活动的踪迹。

像他说的:一个人的最亲密的朋友,总是最值得探索的知情人。他找到了王山史的《砥斋集》和《山志》,李因笃的《授祺堂诗》《续刻授祺堂诗》和王山史的几种《日札》。

1946年,他撰写的第一篇史学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受到胡适先生赏识,并被推荐在《大公报》上发表。1947年后,历经了河南大学、华北大学、中国科学编译局、东北师范、山东大学。到1957年从山东大学调至兰州大学历史系。1991年赵先生离休,但依然笔耕不辍。2007年11月27日,赵先生病逝于兰州,享年91岁。赵先生治史,有三个研究重点,即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和思想史。在这些方面,他显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4年三月底,赵先生决意要到关中三位学者的故里进行访问,一是周至西关外的李二曲故里,二是富平李因笃的故居和遗迹,三是华阴王山史(宏撰)居住之地(有三处:砥斋、潜村、小涨村)。

今笔者就赵先生来富平访问李因笃故居及遗迹的详细情况【1984年老先生发表在《兰州学刊》第五期,《清初关中学者故里访问小纪》90——91页】梳理及释义成一小文。

一九八四年四月六日清晨,陕西省社科联派车送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俪生同志,偕兰大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数人来富平访问李因笃的故居及有关遗迹,邀请我县考古学者安峥地老先生做指导。赵俪生教授与安先生同岁,安先生长赵教授21天,赵教授先了解熟悉了富平的许多掌故与遗事,开车先到齐村乡的亭子村,这里原来是朱家的亭园,名“镜波园”。当时建筑已无存,仅余龙爪槐一株而已。按《富平县志》朱崇德之子朱国栋,朱国栋之子朱廷璟(山辉),祖孙三代都是明末清初的缙绅。

顾炎武曾两次来到富平,在这里讲学(讲《周易》)。后来康有为也曾来过,并留有诗句,曰:“一代孙杨有大名,而今人道李天生,文昌水曲扶万宅,我继亭林到富平。”按:孙指孙丕扬;杨指杨爵;扶万指张鹏一。均系明清富平名人,李二曲住富平军寨村孟家五年,距亭子村不远,但当时因道路过车不便未能前往访问。【李因笃曾和江苏顾炎武、山西的傅山(青主)、华阴的王宏撰(山史)、周至的李颙(二曲)、眉县的李柏(雪木)等南北学者,先后在“镜波园”、军寨孟家、明月山下故居著述讲学,辨析程、朱、陆、王各家理学要旨,一时称为盛事。】

李天生名李因笃,故里在富平北约60余里的明月山下,村旧名太和堡,现为薛镇之韩家村。李因笃:康熙朝博学宏辞时曾授翰林院检讨之名,故一般称为“太史”,所以家院称“太史第”。“太史第”原型已不存在,大房大院均被分割为“厦子”,房小窄院,后代子孙取出大砖数块,异于新砖,乃“太史第”旧物也。顾炎武的诗句中有“及门初拜母,让齿忝为兄。”“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跪拜烦儿女,追陪有弟昆。”“云开王翦庙,风起魏公原。”等句,(见《顾亭林诗文集》第407页《顾诗汇注》第1152页——1158页)。(宋张浚率吴玠曾在此驻军,故魏公名原)从诗中看来顾与李已是异性昆弟之情谊。

据赵俪生教授的回忆:当时听地方人士说,富平在“文革”中是重灾区,故李氏遗迹已荡然无存,李因笃卒日,乡人谥“文学先生”。墓在明月山下,于1958年“大跃进”时夷为耕地,墓园石刻已毁,幸墓宫未掘发。返途过北周宇文泰陵,现为小学,陵之封土割开掏为窑洞,养猪其中,哕哕之声,不绝于耳。

十七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江南昆山的大学者顾炎武几次来到陕西关中,并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准备在华阴定居,(事实上是在河东曲沃逝世),这是清初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意味着江南学术和关中学术的交流。顾自谓有“关中三友”。一是李颙(二曲),一是李因笃(天生)。一是王弘撰(山史),他们在哲学体系方面,在考据方面,在生活节操方面,都有相互间的切磋和砥砺。

从2023年8月31日出土的李因笃之父李映林的墓碑上出现“东吴通家眷姪顾炎武谥、燕山通家眷姪陈上年题、太原通家眷姪傅山书”可知顾炎武、陈上年、傅山对李因笃以自家兄弟相称,可见关系非同一般,且据赵俪生先生的《清初明遗民奔走活动事迹考略》所说,当时活动之人,除沿途受到供应外,亦沿途受到清朝官吏之良心未泯者之保护,如李因笃(天生)一托于陈上年,二托于郭传芳。

按陈上年,字祺公,保定清苑人,曾任泾固兵备道,李因笃29岁即受聘为陈课馆教子,儿子陈立。陈转任雁平兵备道,李因笃跟随到雁门,首尾八九年,李因笃曾云:“予从陈祺公先生游凡九年,而八见其初度矣。”陈上年后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三藩起,在梧州被幽死。顾亭林屯田之事,想来会得到陈祺公之帮助。

郭传芳,字九芝,大同之威远人,任富平县令达七年,后调四川达州,旋卒。傅青主曾云:“九芝郭丈令频阳,……为予历诉生平艰难苦毒,至于二人终天饮泣,舌卷不可忍听。”李天生亦有《醉时歌(赠郭九芝)》云:“……朝来新购鹅溪绢,好手装成净若练。过我索书囊底诗,徘徊涕泣被颜面。”何以他们感情激动到如此状况?其底蕴也就只好寄之于“胡猜”了。

故提请我县能以恢复“镜波园”及李因笃故居为要,我想对富平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繁荣是很有利的。

最后附县考古学者安峥地老先生当时送赵教授有感记录一篇于小记后:

附:

安峥地:(1917.6.24——1993.7)早时是富平小学教员,1963年后调文教局文物调查组,考察富平县境内的文物古迹及社队调查实况。后任富平县政协委员,省考古委员会委员。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坤、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子合称清初三先生。

傅山(1607年——1684年),明末清初医学家、书法家、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号石头、石道人、朱衣道人、酒道人。

陈上年(?——1677年),字祺公,直隶清苑(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1659年出为泾固道,1660年转任山西布政使司参议,管按察使司副使事,分巡雁平道。康熙六年(1667年)载缺归里,康熙十二年(1673年)再起用为广西分巡右江参议道。吴三桂反清,扣押巡抚傅弘烈,并威胁上年投降,上年不为所动,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幽挚而死。

2023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刘登锋,富平宫里人,喜好鉴赏收藏,自由工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一)
【人文青岛】一代史家童书业的传奇经历
难忘篱槿堂老人赵俪生
幼年印象中的童书业先生
张女对冥事-下
【长安万年】之三百四拾七:知礼好古,经世致用,“关中三李”的学术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