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坛“原创文化”

论坛“原创文化”

文/王玲


受“富平人网”主编孙文雄的邀请,我有幸参加“富平人原创文化论坛”,感到非常的高兴。冬月的天气,天寒地冻,但是富平人美术馆内却是春意盎然,气氛祥和。

我之前也参加过几次“富平人网”主办的论坛,去的人都非常多,富平人网主编孙文雄都是组织有序、安排妥当,我们只是来是凑个人气,根本轮不上我们发言。

这次可不同了,来到富平人美术馆后,我看到开会的地方很小,就问一起从铜川过来的付金荣老师:“付老师,这地方怎么这么小,能坐几个人啊?”付金荣告诉我:“就是二十多个人,我们去年开会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我惊讶地说:“就二十多个人?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呀?”她说:“我们来论坛呀,每个人都得说说自己原创的一些体会!” 

啊!我什么也没有准备啊,我可怎么说呀?于是我半开玩笑地对付金荣老师说:“付老师,平日里你伶牙俐齿、笔下生辉,求你给我说说该说些什么吧?”付金荣笑着说:“没什么,就是随便说说,我们重点要听听名家的论述。”   

我们到得早,开会的横幅还没有悬挂,于是,我一边帮忙布置会场,一边想着说些什么。工作人员给我们发了笔和纸,可以记录别人的体会,也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

论坛由“富平人网”的主编孙文雄主持,孙主编总是那么低调,那么谦和,那么的尊重来宾,从来不把自己放在显要位置。

孙主编首先介绍了到会的二十多位文友,然后按照座位顺序,从刘媛玲老师开始谈谈各自在原创方面的一些体会。刘媛玲老师是来自西安的一位退休教师,六十多岁了,尽管白发苍苍,但是他对写作的热情超过了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激励着我们不断创作,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她的诗作和散文。

我一边记录着,一边在思考着,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该我交流时,我已经有了一些准备了。我首先感谢孙文雄主编为我们提供的交流平台,让我有机会与我家乡的名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罗列了自己在“富平人”网上发表的几篇文章,《我到马坡看杏花》《富平人的花椒梦》《母亲为我叫魂》《微信群里的爱心接力》等等,谈了我与富平难以割舍的感情。我生在富平、长在富平,高中毕业后第一次走出富平,大学毕业后到了铜川工作,父母兄弟姐妹都在生活富平,对富平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重点说了说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浅薄体会:第一,文学来源于朴实的感情和高尚的人格。文学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所以,作为原创作家,我们首先要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第二,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的源泉,就看我们怎样去体验生活,因为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童心,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第三,文学来源于汲取。我们不但要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发现素材,更要从文学中、从名著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第四,要想有原创作品出现,我们必须要时常练笔。说得再好,你不动笔,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写作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不知不觉,我们每人都交流了自己在写作上的点滴体会,我也满满当当的记了七八页的笔记,最后,由重量级的人物、富平县文化馆原馆长李问圃老师谈他对原创文化的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与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去年参加富平人新春联谊会时认识了李老师,并且与李老师、商子雍老师合影。

这一次能够聆听李老师的文学见解,感到非常高兴。

我看到,在我们谈论的时候,李问圃老师也是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提炼,然后临场发挥,给我们谈了他对原创文化地深刻感受。


李问圃老师认为,原创文化应该有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热情是创作不竭的动力。他说,记得自己在上初中的时候,1963年毛主席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第一年,雷锋的名言“热情,像熊熊的火焰,是一切的原动力”的深入人心。学习、种地、工作都离不开热情。咱们在座的文友中,比如说倚(ji)新虎,如果没有热情,他不会开着车到处走访调研,甚至为了考证一个问题,给人家买礼物、请吃饭。再如荆铁老师,退休以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摄影、写作乐在其中,人也显得年轻了。还有刘媛玲老师,虽然六十多岁的小学退休老师,但是他对文学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
我还查阅了李问圃老师写给康凯鹏《拾麦穗》的序言,他这样评价康凯鹏对文学的热情:“白天‘农耕’,奔忙于田野,黑水汗流地干各类农活,种庄稼务果树,开门店搞农资经营,下田间做农技服务;夜晚‘笔耕’,在那盏与他相伴多年的灯光下,默默地用笔写或者用键盘敲击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时,只有这时,他才进入一个完完全全的忘我境界。忘却田间的劳累,忘却生活的艰辛,忘却那些说三道四的指指点点,徜徉并陶醉于文学创作的激情和乐趣之中。”

二是生活是创作永久的源泉。李问圃老师说,富平,就是“富庶太平”,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生活基础。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泡着,是否能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要多观察,写自己熟悉的事,写人生,写经历,那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还是在给康凯鹏的《拾麦穗》写序言时, 李问圃这样谈生活、谈家乡:“一个好的作家总是与他所在的一方水土密不可分,从血肉到灵魂。凯鹏将生命的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的土壤之中。为了生命的充盈与蓬勃,便拼命吮吸这片他熟悉并挚爱的黄土地里的营养和水分。依偎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众生,朝夕相处,苦乐相随,渐渐地不但语音相同,口味相近,甚至连长相也都有了几分相似,而生命的深层更是浸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这个熟识的世界里,作者会获取最实在,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切感受。故乡的一切,自然会化作流淌的文字从作者笔端汩汩涌出。”“ 家乡犹如慈爱的母亲,力图把怀抱中的每个人都养育成健康向上的儿女。哺育凯鹏成长的不仅是红艳艳的柿子和金灿灿的小麦,更是家乡色彩斑斓而又独具个性的文化,家乡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血型,也注入他奇特的精神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乡不仅是他生命的巢,更是他灵魂的巢。”

三是网络是创作很好的平台。六十年代上学时没有网络,甚至没有写字的纸,今天看到这么好的稿纸,上面印着“南湖书院”,感到很敬畏。我不是说要回到过去,而是说我们对世界万物要有敬畏之情,要积极进取,要比对社会奉献。孙文雄一直认为我是在给他帮忙,其实他也在给我帮忙。他教会了我怎样运用网络平台,他把我的作品一篇一篇的从网络上发了出去,与大家交流。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要静下心来,多写作、多沉淀、多过滤,争取以后出书。

四是坚持下去、精益求精是创作的成功之路。写作不能中断,不能自满,更不能自吹自擂。齐白石在九十岁的时候画的下是最高的成就,谦虚地说他六十岁之前画的虾“只只是死虾”。相对于齐白石大师,我们都还很年轻,在座的我和刘老师、荆老师六七十岁了,稍微偏大一些,但是也要坚持下去。

我记得李问圃老师这样评价康凯鹏的坚持:“就这样,凯鹏一路走来。十年前写成一本《贾岛传》,十年后又捧出这部《拾麦穗》,真的是‘十年磨一剑’哪!”
五是不断发现、不断学习是创作的创新之路。说到发现,李问圃老师说,刚才有人说发现狗尾巴会扫地,写成一篇作品后,大家都给他点赞——这就是发现。其实我也熟悉狗的一些习性。我家以前养狗的时候,冬天我和狗走在雪地里,狗一直在我前面走,每当遇到岔路的时候它就会停下来,然后看我走哪一条路。等我选择走那条后,它他又飞快的跑过去,跑到我的前面给我带路。我给狗喂食的时候总是在空中给他扔过去,让他在空中接着吃,它每次都能很准确的接住,百发百中,万无一失——这也是发现。
再说学习。到书店看书时看到丰子恺的画,我知道丰子恺是著名的画家,但是我也看到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竹影》还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汪曾祺的写作涉及的生活面很广,他喜欢做菜,写的文章也有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像《端午的鸭蛋》《云南的雨》,我们作为文学爱好者,涉及的生活面越多越好,看的书越杂越好。

以前别人介绍李问圃老师时,只说了他是文学大家,后来一查,才知道,他在美术方面也很有造诣。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渭南市美术家协会首届二届理事、富平县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原富平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 

李问圃老师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北京、广州、长沙、西安、兰州、银川、深圳、渭南等地展出,并获多项大奖。作品曾被日本、香港、台湾等地收藏,并入选省、市美术展览,收入《中国西部实力派书画家作品集》等多部书画集。

如果没有学习与发现,李老师的画作不会有如此大的成绩;如果没有学习与发现,李老师难以写出气势恢弘的《富平赋》《淡村赋》。

记得作家麦家说过,父亲送他一句话,“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话让麦家满足于让文字来滋润自己,生活在文字筑造的虚拟的世界里,心安理得,其乐无穷。

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又何尝不是这样?

六是推敲、沉淀是创作的精品之路。李问圃老师说,一篇作品中,是绝对不能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的。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创新自我,提升自我。多修改、多推敲,就像咱大五的学生党瑶说的,她给自己定下的计划是的作品做出的承诺是:每写出一篇作品,一定要修改五遍,然后再发出去。发出去之前再仔细的推敲一下——态度很严谨。倚新虎是富平人美术馆常务馆长、富平人网的副主编,他写东西也是要搁置一段时间再去看,再去推敲、去修改,这样才能放心的发出去——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搁置一段时间再去看,时间会沉淀作品,你会发现,你当时写的时候可能有许多想不到的灵感,也可能发现有病句、错别字或者构思不够缜密的地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时,也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

从李问圃老师朴实的话语中,我们悟出了深刻的哲理,感受到文化大家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室外依然天寒地冻,室内却在春风化雨,文友们正在汲取着文化营养,享受着文化的大餐!


作者简介:

王玲,铜川市第二中学教师,“西北作家”之签约作家,铜川市王益区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铜川市王益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师报》《西北作家》《西北散文网》《铜川日报》《铜川经济社会研究》《铜川文化交流》《女儿花》《王益文苑》“中国媒体新闻网”“中国煤炭新闻网”“今日头条”“铜川热点”“铜新无邪”“E铜网”“富平人”“黄堡文化研究”“智慧铜川手机台”等报刊媒体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黄堡书院,走近和谷老师/宋文
白永祥:【读刘平安一书《途中》有感】
党益民很补实的一段实在话
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有个“陵前村”全村都姓党
【小说】大师
诗歌《文房四宝》组诗 李富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