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平人物 | 唐·土门令李大亮事略

唐·土门令李大亮事略

文/党四善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光耀中国历史三百年的大唐开国。

刚刚恢复建制的土门县。

隋末战乱刚歇,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又遇上灾荒,饥民哀号,疫病流行,偏又盗贼蠭起,杀人越货,搞得民不聊生,惨不忍睹……

形势逼人,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畏葸不前,还是求告上峰?

面对这个烂摊子,临危受命的县令李大亮出手了!

他挺身而出,“召亡散,抚贫瘠”(1),把四处逃荒的老百姓招集起来,劝大家“垦田”,生产自救。为了解决灾民们购买农具和种籽的资金问题,他毅然“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1),为贫弱百姓解决燃眉之急。在他的热情鼓励和精心组织下,频山之麓,顺阳河之畔,到处锄镢挥舞、犁耧递进、人拉牛拽、一片繁忙。夏秋两季,到处麦浪翻滚、金粟飘香,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
    “民以食为天”,粮有了,人心稍安。李大亮又重拳出击,“间出击盗,所至辄平”(1),扫平了祸害地方的流贼,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秦王李世民来到京畿北部边境巡视,看到土门县百业兴旺,民风循循,一片祥和气氛,惊诧李大亮这么快就使土门县由乱达治,感叹、赞赏之余,“下书奖劳,赐马五乘,帛五十段。”(1)

不久,突厥又来进犯,兵压县境,铁蹄所过,烟尘蔽日。刚刚过上安定生活的土门县黎庶,又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了。

又一次紧急事态。

是丢下百姓逃跑,还是以卵击石,率领区区地方戍卒和手无寸铁的民众与强敌做有去无回的硬拼?

李大亮选择了智取。当然,这依仗的是雄才,透出的是胆略。

只见他单骑而出,纵辔疾驰,向西,向西,……耳畔回荡着频山“嗖嗖”的风声,眼前闪动着顺阳河的波光……

孤身闯敌营,突厥人大为震撼。李大亮遂“召其豪帅谕以祸福(2)一一对突厥人的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群胡感悟”(2),“遂相率降”(1)。李大亮杀掉自己的乘马和他们一起宴饮,然后单人徒步返回土门。这一壮举四处流传,突厥人先后降者有千余人,于是土门县境得以安宁。

李大亮效法刘秀,演出了大唐版的“推心置腹”美谈!

李大亮救民、击盗、招降,书写了仕途上光彩夺目的第一笔。自此后,他先后受到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的重用,屡次被委以重任,为肃清唐王朝周边劲敌,拓展和巩固大唐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著名的大唐开国勋臣。

故乡富平县,自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设频阳县起,将近两千五百年间,分分合合,曾出现过好多个名称各异、地域参差的县级行政单位。

那么,土门县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还要从故乡玉镜山上的苻秦离宫说起。

在东晋时期(317—420),频阳县一度由苻秦(前秦)(350—394)统治。苻秦统治者看中了这块山水俱阳、藏精蕴气的宝地,就在频山山脉的中段揣天山半坡,劈开山包,铺设平台,修建了一个离宫(其遗迹被当地人称为“刀斩石崖”,文人墨客们则美其名曰“玉镜山”),做为消夏避暑之用。期间,还在离宫之西十多里的山坳里设置了“土门护军”(故址在今陕西省富平县土木坊)。

护军自秦朝开始设置,原为军中监督之官,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军事重镇长官称为护军,十六国及诸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尤多,管理辖区军事和民政。到符秦时,大概护军已由官职名演变为军事兼行政单位的名称了。

土木坊位于频山主峰脚下,背山面水,是一个战略要地。以笔者愚见,苻秦在这里设置土门护军,主要是为了拱卫玉镜山离宫,以保障至上者的安全,同时保障离宫的物资供应。就是说,这是从频阳县划出了一个特区。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地併入同官县(今铜川市)。宣明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故址在土木坊附近的陕西省富平县薛镇),隶北地郡。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併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

自从公元五世纪中叶设置土门护军起,到公元七世纪中叶,土门县断断续续存在了两百年。

在故乡建制史上,土门县前承频阳县,后启美原县(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内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虽存在时间稍短,但仍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有关土门县的历史资料和文物遗存十分匮乏,使它的面目变得十分模糊。近日,笔者阅读新、旧唐书,发现大唐开国勋臣李大亮初任土门县令,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兼资文武,志怀贞确。”名相房玄龄称之“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新唐书》称他“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

仰赖李大亮在历史上的夺目光彩,故乡历史上的土门县终于拂去岁月的尘埃,露出了一缕明亮的光点。


     李大亮(586-644),京兆泾阳人,唐朝开国功臣。原为隋将庞玉部下行军兵曹,与瓦岗军作战被俘,随即获释。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辅助李渊开国有功,先任土门县令,后被封为金州总管司马,旋擢任安州刺史。贞观年间,历任交州都督,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晋封武阳县公。贞观八年(634),领兵击败吐谷浑,俘获其名王二十人。贞观十五年(641),击败薛延佗番将,受封行军总管,在此职位上,对唐初政局贡献极多。唐太宗征讨高丽,留李大亮协助房玄龄驻守长安,不久去世,年五十九,家无余资,甚是清贫。太宗恸哭不已,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懿,陪葬昭陵。

李大亮出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陇西李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氏谱谍学者的研究结果,陇西李氏乃颛顼孙皋陶之后,传到秦国的司徒李昙,其长子李崇任陇西郡守,李崇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此为陇西李氏之开基。汉代“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李氏传承中的重要人物。而李广十六世孙、东晋时期西凉武昭王李暠(据《晋书》列传第五十七)则是陇西李氏家族传承中的一个关健人物。他的后世不仅王侯将相辈出,而且文采斐然,氤氲华夏历史数百年,比如唐皇室和唐代“三李”大诗人都是李暠后裔。

李大亮,祖籍陇西狄道,也是陇西李氏之裔,且是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

李暠有十个儿子,唐皇室李渊家族是其第二个儿子李歆(西凉后主)的后裔,而李大亮家族是其第七子李预(《北史》、《新唐书》等书作“豫”)的后裔。李预官至新城太守。

根据史书和学者考订,李大亮的三代祖先情况如下:

曾祖父李琰之(?—533),字景珍,乃李预曾孙。《魏书·李琰之传》记载:“弱冠举秀才,欲有隐遁意……出帝(北魏孝武帝)初,征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533)薧,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文简。”

祖父李纲(《新唐书》作“刚”),随北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宜州刺史、仪同三司。死赠武阳郡公,为陇西李氏武阳房始祖。

父李充节,隋开皇中,多次以行军总管征讨突厥,因功进位上柱国、武阳郡公、荆州总管。后被人诬告谋反,召还回京,忧愤而死。
    
    仕途从土门县令任上起步的李大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兼备众多优秀品质的官员。固然,他仕途顺利,久居高位,两位开国皇帝都对他宠信有加,恩遇亟深,但他却始终头脑清醒,守身如玉。混迹官场几十年,他一以贯之,无谄上之媚骨, 毋傲下之骄态;怀悯人之慈心,行扶弱之善举;有直谏之忠耿,持远谋之奇智;报旧恩竭尽心力,抚孤独体贴入微。

他是一个罕有的德、才、胆、识、廉、文兼备的大唐开国功臣。

勤政
    李大亮忠于职守,严谨履职,连妻子儿女也从来不见他有懈怠的表现(“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2))。
     贞观十七年(643),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2),承担着皇帝和太子两宫的警卫任务。轮到执勤时,他常常不脱衣帽,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感动的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2))。

报恩
    大概李大亮幼年丧父,受其兄嫂多方照管长成。他对此铭记在心,以后不管地位多高,官有多大,一直“事兄嫂同于父母”(2)。
    隋大业十七年(617),在隋将庞玉的行营任兵曹的李大亮被进攻东都的瓦岗军俘获,李密的部将张弼见到李大亮“异之”(2),就把一起俘获的一百多人全部斩杀,只留下李大亮。经过长谈,二人成为至交。后来,李大亮投奔唐朝,官越做越大,但心里总记掛着张弼的救命之恩。但到处找不到张弼的踪影,故常怀报恩无门之叹,担任将作丞的张弼也刻意躲避不见大亮。有一天,李大亮在路上认出了张弼,拉着他痛哭失声,要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推让给张弼,但张拒不接受。大亮就向太宗表示:“我能够侍奉陛下,全是张弼的功劳啊,我愿意把官爵职位全让给张弼。”唐太宗就升张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李大亮知恩图报,张弼不夸功自矜,受到世人称赞。  
直谏
    李大亮任凉州都督时,有一次唐太宗派遣台使者来凉州,他看见李大亮有一只名鹰,就让他献给皇帝。李大亮就秘奏太宗:“陛下谢绝打猎已很久了,而今天使者向我求鹰,若是陛下之意,这就严重违背了您过去的旨意;若是使者个人意见,显然您没有派对人。”唐太宗回书称赞李大亮:“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有臣如此,朕复何忧!”(2)于是赐胡酒一瓶,并赐荀况《汉记》一部。

李大亮临终还上表太宗,“请停辽东之役,又言京师宗庙所在,愿深以关中为意。”(2)对于征辽这件大事,众大臣全都噤声,而他却不怕太宗恼怒,大胆仗义执言。后来征辽失败,太宗深悔之。
行仁
    在唐初平辅公祏的战争中,李大亮战功卓著,唐高祖李渊特赐给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他们说:“你们大都是官宦人家子女,今天败落到这种地步,我怎能忍心把你们当贱奴使用呢?”全部放还了他们。高祖知道这事,很觉诧异,为之感慨良久,于是升李大亮为越州都督。

李大亮此举,在漫漫几千年的华夏历史上,闪耀岀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翻开汗牛充栋的华夏典籍中的任何一部,但凡记载战乱争斗的篇章,无不把人性之恶暴露到极致:屠城者有之,灭族者有之,坑降者有之,火烧民房者有之,掠民为奴者有之……而身处战乱之中,李大亮却心怀悲悯之情,毅然开释战俘,还他们自由之身,此情此景,真令人感慨不已!

清廉

 李大亮仕途通达,声望显要,但“居处卑陋,衣服俭率。”(2)没有高大气派的府邸,平时的服饰也十分简朴,不显摆,不张扬,更以奢侈为耻。他在越州时写书百卷,在调离时,全部留在当地官舍。

李大亮平生清廉为官,更常扶助贫弱,以至于家人为他穿衣入棺时,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太宗闻他死讯,悲痛大哭。

义举

由于隋末动乱,造成大量鳏寡孤独人员,一些老人,没有后人,生活艰辛,丧葬善后成为大问题。李大亮竭尽自己家财,收葬本家宗族无后者三十余人,送终之礼,也十分隆重。他还收养了本族中许多孤儿,以至他逝世后,有十五人像儿子一样为他服丧。人们对此感慨万端。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2)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3)韩生贵,陇西李氏宗支世系梳理(二)(博文)


作者简介:党四善,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唐十八陵最著名的三个陵墓
关陇集团的最后一个权臣:大杀宗室,却为他人嫁衣,最后被赐死
李世民为何不叫唐太祖,要叫唐太宗?
李治为何敢公开纳武则天为妃?因为李唐并不是纯正的汉人王朝
唐朝头号开国功臣,灭三国打下近半个天下,晚年纵情酒色暴病而死
魏征去世后墓碑为何被唐太宗推倒?被两大贵族集团博弈所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