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庙“三奇”

老庙“三奇”

小时候,最爱听外婆讲故事。

一天晚上讲一个故事,不讲就闹得不睡觉,把堪称“故事大王”的外婆肚子里的故事也掏得差不多了。有一天,面对我的软缠硬磨,外婆想了想,便对我讲了如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山前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群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他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山前有一座庙......

我感觉外婆今天讲的故事和平时不一样,就像原地推磨子一样转圈儿,便打断她的讲述,发问:那座山在什么地方?远吗?外婆随手向东北方向指了一下,说:远,快闭上眼睛睡觉。

外婆讲的这个故事,一直陪伴了我的一生,现在想起来仍然趣味盎然,忍俊不止。长大后,便不再真地去追问哪是座什么山、什么庙了。想不到调入文化馆后,因为工作关系,跑遍了富平所有的乡镇。终于有一天,在富平县最东北端的老庙镇,我发现了和外婆所讲故事几乎一模一样的境地:山前有庙,庙里有和尚。可惜的是,经历世事沧桑、兵火焚毁,古庙早已不复存在,和尚更是不见踪影。

虽然没有寻访到和尚,却交往了几位文化朋友。一位是李印功,曾任《富平报》副社长、副总编,素以办事活、能力强、出稿快而著称,在富平新闻界是屈指可数的人物。另一位是党为民,老庙镇多年的文化站长,在发展基层文化、振兴老鼓艺术等方面功不可没,工作朴实,办事干练,吃苦耐劳,深受上上下下的称道。后来当上了乡镇领导,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有一位是杨汝见,中学美术教师,不但能画出许多好画,还有一手剪纸绝技。无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房屋、器物,只要你能说出来,他就可以剪出来,且色彩艳丽、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在省市县各级报刊中发表作品不计其数。一个大男人,竟有一手如此绝活,令人赞不绝口,这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恐也不多。

我曾为汝见先生写诗数首,内有一首云:

妙手挥动似有神,

一把银剪惊三秦。

古今多少美妙事,

尽在先生腹内存。

想不到多年以后,先生所在的笃祜村又出了一位在西安秦腔剧坛崭露头角的青年女演员,名叫杨升娟。杨升娟想必也是先生的学生。她受教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门下,得其真传。表演的《周仁回府》,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遂赢来“小爱琴”之美誉。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出色表演,令全国各地的观众对秦腔刮目相看,更对这一位由老庙走出来的秦腔新秀好评如潮。

关于老庙,史志上有如下记载:相传唐代此地为长乐驿,修有显圣庙。明代曾设常乐镇。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继以兵燹、年馑,镇渐毁没,唯古庙留存,即称其地为老庙。抗日战争期间,又恢复集镇,始称老庙镇。

许文蔚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庙人。他在《关于老庙镇地名的初探》中是这样说的:老庙镇原来是一个相当大的集镇,经过元末的农民战争,明嘉靖年间的大地震,明清时期的汉回起义的兵火和荒旱年馑时人民的逃亡,使这个相当繁华的集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到了民国初年,建筑物倒塌殆尽,硕果仅存者不过两三间街房而已,但显圣庙却巍峨庄严,不减昔时。因此,人们对这个集镇皆以老庙呼之,原来的镇名,竟湮没无闻了。

可见,常乐镇变为老庙镇,是民国时期的事情。这从清代光绪年间于显圣庙大殿前偏东方向所立的一通石碑中可以找出答案。吴古村名宿李星桓先生撰写的碑文起首一句即为“斛山之南有常乐镇”。碑文还记有明代大将军常遇春在这里大战元军于六和川,即横亘于新店与兰山赵之间的一条川道。在这次大战中,常遇春把元兵打得是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战胜而乐,故名常乐。”

许文蔚先生对此却提出了质疑。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明史记载,常遇春在徐达指挥下,平定山西,攻入潼关后,由于元将李思齐率部直奔甘肃临洮,便直接由东府奔向西府,经由凤翔、天水、巩昌、冯胜,攻克临洮,根本就没有到过富平,更无“大战六和川”之说。二是即使常遇春真的曾经在老庙地区大战过六和川,传说他的儿子却在战斗中阵亡。殁子村就是因此事而得名。那么,战争虽然胜利了,儿子却不幸为国捐躯,常将军能乐得起来吗?因此,他根据薛调在《无双传》中的记载,王仙客任富平县尹执掌长乐驿丞,说明老庙就是唐代的长乐驿。长乐与常乐同音而近义,疑名由此来。

殁子村后来虽然改名叫磨子村,但从这里出土的许多东西却为考证老庙镇的历史和集镇规模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例证。近些年来,由于扩建宅基地,村民在城底挖掘出土了许多砖、瓦、瓷、石。从这些砖瓦和瓷片的造型、花纹、颜色,以及长达数十米的石子路面来看,绝不是近现代新制或铺设的。窥一斑而知全豹,古时候老庙镇的繁华与神奇,由此可知一二。

老庙镇附近有两座大的寺庙,一座位于老庙镇近旁,名显圣庙,祭祀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功赫赫的名将伍员。另一座则是位于稍偏东南方向、距老庙三四里地的广化寺,俗称“穿衣寺”。因唐代皇帝春秋二季祭祀唐陵,无论派员或亲临,均在此寺穿戴祭衣而得名。

那么,老庙镇是因这两座“老庙”中的哪一座而得其名?我以为是显圣庙。其理由是:第一,广化寺建筑年代似应于唐代,与万斛山上唐塔唐寺建筑年代相距不会太远,而其所处位置方便祭拜唐陵供帝王大臣休憩更衣,更有其现实的利用价值。而显圣庙则古老得多。根据其碑石记载,唐神尧皇帝亦即唐高祖李渊曾经给此庙的主神显圣加谥过“灵济”二字,说明这个庙的修建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至隋代期间。两相权衡取其老,自然非显圣庙莫属。第二,显圣庙近在咫尺,广化寺远距数里,舍近而求远,找一个更年轻的“老庙”为斯地命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总觉得老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细细思之,当有三奇:  

01

一是奇山


万斛山是东来富平第一山。这个山十分奇特,因为山上面平平仄仄蹲卧罗列着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状如斗斛一般的石头而得其名。其巅峰建有宝塔一座,当地村民亦称其为塔儿山。海拔1306米,峰峦峻峭,山势险陡,岩石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唐时,山顶有一寺,名万斛寺院。其中有玉皇大殿一座,屋顶全用铁铸瓦片覆盖,亦称铁瓦殿。寺内建有一塔,即富平三座唐塔之一的万斛塔。塔为砖石结构,呈正方形,七级四角空心式,高近30米。耸峙于万斛之巅,尤显崔嵬险峻。其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气势雄伟,虽历经上千年风雨侵蚀、战乱地震,兀自挺然屹立,笑傲苍穹,于数十里之外,亦可远望其雄姿。据说当年修建塔寺,由于山势险峻,交通不便,所有建筑材料皆由人背、驴载、羊驮。用羊运送东西,我以前还没有听说过,可见其艰难程度了。


寺庙修成之后,香火极其茂盛,不仅富平人络绎不绝,相邻诸县善男信女亦纷至沓来,有祈子嗣者,有消灾难者,有求财物者,有祛病疾者,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由于万斛山地理偏僻、空气新鲜、生态环境极佳,祖之辈辈便留下了“万斛山上留人种”的说法。若遇饥荒,进入山中,食野果,挖野菜,猎食野猪、野鹿、野兔、野鸡,生命得以延续;若逢瘟疫,避入山中,享受清新空气,如进天然氧吧,而传染性病毒细菌很难进入,生命得以保全;若遭战乱,躲入山中,凭借山高沟深的天然屏障,兵匪很难进入,可以免遭烧杀掠抢,平安度过劫难。

 此山又有三多:

一是石头多这里的石头虽不名贵,但用它雕凿成石囤、瓮盖、碾子、水槽、门楣、石碑,以及捶布石、石台阶、门墩石、压檐石等,却成为千家万户的必需之物,市场上很受青睐。

二是药材多这里遍地皆盛产各种中药材,有丹参、黄芩、葛根、远志、苍术、柴胡、连翘、蒲公英、淫阳霍等,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好的收益。

三是灌木多丰富的林木,为人们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生产生活资源。烧锅做饭、烧炕取暖,完全用的是山上的柴火。山中藤条极多,细、长、韧、柔,可以用来编成各种类型的笼、筐、笆笆子,用场极大。又可制售锨、镢、锄、斧等生产工具的木把,坚韧耐用,不易折断。

这里还有一奇,即漫山遍野皆丛生着大片大片的马兰花,兰山村亦因此而得名。马兰花体态优雅,气宇不凡,叶色青绿,柔中带刚,临风摇曳,婀娜多姿,开花时节清香幽远,沁人肺腑。远观之则见其气势,近赏之愈觉其妩媚。马兰花在兰花家族中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却实在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妙品。含蓄起来,如娇羞的少女;开朗起来,如奔放的舞娘。绿到哪里,生动便到了哪里。香到哪里,气韵便到了哪里。开到了哪里,吉祥和兴旺也就到了哪里。


果然,兰山村便出了不少人物,人杰地灵在这里被演绎得有声有色。他们有的是优秀公仆,有的是部队首长,有的是科教新锐,有的是书画名家,有的是企业领军,有的是业务骨干......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上,兰山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兰山在外工作的各类人才,竟近乎二百人。一个小小的山村,人才如此之多,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吃惊而又欣喜的数字啊。

由于篇幅所限,我无法一一列举老庙籍的优秀人物,甚至连自已很熟识、很要好的朋友也未能提及,这是我心中的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庙出的人才实在是多啊。

02

二 是 奇 人

既然无法 一 一列举出众多的老庙人杰,那么我想通过一位最能代表老庙人特点的传奇人物,来证明老庙人的忠诚、正义、耿介、坚强、勤劳与学养。

他就忠国爱民的明代重臣杨爵。

杨爵(1493-1549)是老庙镇笃祜村人,曾在明代嘉靖年间出任监察御史,是一位忠心耿耿、铁骨铮铮的忠义之士。他清廉刚正、直言敢谏,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可以同当时著名清官海瑞相提并论,故有“南海北杨”之说。毛泽东阅读《明史》时,曾在《杨爵传》旁批注四字:靡不有初。一语道出了这位博览群书、谙熟历史的伟人对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从最初的励精图治到最后的奢靡腐朽而导致“鲜克有终”现象的灼见真知。在这简短的四字背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位伟人对杨爵这样一位忠臣义士含蓄的肯定与赞许。这四个字,岂止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更可以看作是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执政理念上的警醒与反思。


1493年的一天,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杨爵降生在笃祜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一直长到二十岁,才有机会读书。因为家贫无钱买回点灯油,只好点燃柴火,借火光夜读。由于白天还要下田耕种,他就把书本带到田间地头,利用歇息时间读上一阵子。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发愤读书,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后来,他又拜著名学者、陕西朝邑人韩邦奇为师,继续深造。其刻苦读书、矢志不渝的求学精神,深得这位老先生的喜爱,常常夸奖他有“刚大之气,百折不回。”

嘉靖七年秋天,杨爵告别家乡,赴长安应试 ,中第三名举人。第二年入京,考中进士,被安排到行人司任职。在此期间,他奉皇帝旨意,先后奔赴湖南、广州、兰州等地视察。所到之处,轻车减从,谢绝一切馈赠应酬,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他目睹中原灾情严重,饿殍遍野,就连树叶树皮也都吃尽,甚至连路旁饿死七旁饿死者的尸体,也有人割而食之,其凄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先生痛心疾首,遂写下了《山西行》、《鬻子行》、《鬻妻行》等许多优秀诗篇,用近乎颤抖的笔,描述了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抒发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胸臆。

如他在《鬻妻行》中写道:

愿割妾身肉,

充子一朝饥。

又在《鬻子行》中写道:

街头死者无人掩,

多是流民向此逃。

..............

眼中流泪口中干,

只得将儿入市廛。

..............

母解怀抱将儿出,

儿将两手抱母衣。

跌脚投地气欲绝,

竟将母子强分离。

买主抱儿色凄惨,

妇人欲去步难移。

儿哭声,母哭声,

皆哭死者又哭生。

儿哭母毒舍我去,

母哭苍天叫不应。

这些字字含血、声声带泪的诗句,揭露了明王朝统治之下黑暗的社会现实,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

 视察归来,杨爵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向嘉靖皇帝上疏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离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势立待。纵使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这一回,皇上总算采纳了他的建议,开仓赈济,使许多饥民得以活命。

不久,杨爵升任为山东道监察御使。因为母亲病重,便告假回老庙侍奉供养。母亲去世以后,他结庐守孝满三年后方才离开。尽孝守丧期间,他与地方官吏无任何交往,而是正儿八经地种起了庄稼。春耕夏播,早出晚归。遇到收种大忙,来不及回家吃饭喝水,妻子便用瓦罐和盘子把饭和水送到地头。过往行人,谁会想到眼前这位推车送粪的乡野农夫,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当朝御史!

八年之后,杨爵又补授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腐败,国势日衰,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加之河套地区失守,边关不宁,老百姓啼饥号寒,流离失所。而嘉靖皇帝不思安邦治国,却整天沉迷于炼制丹药,以求长生。此时宦官专权,横征暴敛,奸佞步步高升,忠良人人自危。目睹这种现状,杨爵悲愤交加,欲哭无泪。他在诗中写道:

天上列星坠,

地上草木愁。

满腔都是泪,

只向暗中流。

翌年二月,杨爵愤而上书,揭露时弊,从任用非人、兴作未已、朝纲不振、信用方术、阻抑言路等五个方面谴责皇帝,希望朝廷能够痛下决心,采取措施,以挽救这种“失人心、致危乱”的局面。


不料,看到奏章后的嘉靖皇帝龙颜大怒,大发雷霆,立即命令将杨爵下入狱中。可怜杨爵被一帮酷吏拷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胡,奄奄一息。后来又被加上镣铐,严加禁锢,几次濒临死亡。并且不准家人探视,不准任何人送衣食等物。户部广东主事周天佐、陕西监察御史浦鋐等人为杨爵抱屈说情,竟被活活打死在狱中。从此,再无人敢于公开为杨爵说公道话,人人噤若寒蝉。

再过了一两年,又有两名官员刘魁和周怡都因为直言敢谏而相继入狱。此时,狱中的监管也松懈了许多。他们三人便聚在一起,切磋学问,赋诗作文,著书立说。杨爵在身陷囹圄的七年中先后完成了《斛山集》、《中庸解》、《易经辨说》、《狱中谏书》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明代牢狱的残酷和血腥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杨爵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顽强地存活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他认为:“今日之患难,关世道之升降,天下之安危,不是一身一家小小利害。大丈夫志在天下国家,不以生死存亡为念。”由此,我想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也想到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可见,为了拯救这个濒临危亡的国家,为了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同皇权和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早已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面对这样一个腐朽黑暗的王朝,面对这样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面对这样一个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的腐败官场,杨爵的所有希望、努力和抗争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注定了他是一位悲剧人物。可是,他忧国爱民、耿介刚直的赤胆忠心,却是天人共鉴,永垂青史,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在一声长长的叹息之后,人们更多的则是敬仰与缅怀。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嘉靖皇帝听信方士之言,“敬领神命”,释放杨爵等人出狱。但很快又出尔反尔,命令东厂这个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明代特务机关将杨爵再次追捕归案。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先生回到老庙家中不过十天时间,朝廷捕吏便追到门前。他神情坦然,和捕吏吃了一顿便饭之后便要求即刻上路,连捕吏也感到诧异。捕吏问先生:你怎么不安排一下家事?先生出人意料地隔着屏风对妻子喊道:“朝廷逮我,我走了。”说罢,抬脚便走。乡邻们听到消息,纷纷出门相送,无不垂泪叹息,一直将先生送到村外很远的地方。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两年之后,杨爵最终获释回归故里。其原因竟是缘于一场大火而因祸得福。嘉靖二十六年,皇宫一座玄殿突发大火,此时嘉靖皇帝正在露台上祭祀祈祷,隐隐约约听见火光中传来“杨爵是忠臣!杨爵是忠臣!”的呼号,大惊失色,以为火灾正是上天对他关押忠臣的责罚,当即下令释放杨爵。其昏聩、荒唐与色厉内荏由此可见。杨爵回家后,一边教书授徒,著书立说,一边耕耘田园,安度晚年。两年之后的一天早晨,笃祜村先生的旧居上空,出现了几只黑色的大鸟,一边发出令人心惊的鸣叫,一边来来回回地盘旋翻飞,久久不肯离去。病卧在床的先生平静地对家人说:我该上路了。三天之后,先生果然与世长辞。临终之前,自撰墓志铭曰:“平生欲做天下第一等人而志不逮,欲为天下第一等事而力不及。”既有自己报国无路、壮志末酬的无奈与喟叹,又有对后辈子孙的勉励和厚望。杨爵去世20年后,明穆宗方才为他平反昭雪,追赠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万历二十年又赐谥“忠介”。富平县城西侧的连城堡和美原镇分别建立杨忠介公祠供人们祭祀和纪念。这些迟到的追赠和赐谥,先生当然并不知道。可对于敬仰先生道德文章、喟叹先生不幸际遇的人们而言,总算有了些许安慰。好人终得好报啊。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为杨爵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给予先生极高的评价。故乡人评赞杨爵:学识纯正,力行无愧今古;忠肝义胆,精诚可贯云天。

看起来,杨爵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已经成为老庙人,乃至整个富平人永远的骄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岿然屹立的丰碑。

03

三是奇鼓

天下名鼓甚多,然阵势最为汹汹,气象最为煌煌,舞动于地、声闻于天者,何也?

答:富平老庙老鼓。

富平老庙老鼓是一种以鼓为主、以鼓带舞的套曲型民间鼓舞,是民间艺术园地中的一枝奇葩。能够名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名录,便是证明。

老庙老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8年,秦代大将军王翦曾在金粟山下的黑鹰沟屯兵养马。距黑鹰沟数里之道的雷古坊便是王翦的军鼓号宿营和训练的地方。雷古坊原名应该是擂鼓坊,在社会的演变中被人们叫转了音。

金粟山前,老庙镇的孟家、尹家、上河、南昌、新店诺村一字儿排开。这里的人们便祖祖辈辈受到老鼓文化的感染熏陶,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取战鼓壮军魂、鼓士气、聚人心之意,用以祭神祈福,故而老庙老鼓亦称“神鼓”。直至清代末期,这里还兴盛着鼓乐“迎神”、“祭神”和“送神的盛大活动。

民国以后,多在春节、元宵节耍社火时同时表演,因此又叫迎春鼓”。届时,老庙镇周围四十八堡寨,村村锣鼓喧天,到处一片欢腾,数百名锣鼓手云集一处,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数十面老鼓同时擂响,声震十里八乡,场面十分壮观。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民翻了身,老庙老鼓也跟着红火起来。响遏行云的声声锣鼓,抒发出农民当家做主人的无限欢乐和满腔豪气,表达出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憧憬。终于在1955年,一个朝霞似火的早晨,尹家村鼓手田宏智—这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由西安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光荣地登上了中国艺术最神圣的殿堂。周恩来、贺龙、陈毅、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农民鼓手的精彩来,表演。亲切的接见,巨大的鼓舞,为老庙老鼓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之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中国大地,也吹红了老庙老鼓。她古木逢春,再一次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敲红了陕西,敲红了北京,敲红了上海,敲红了深圳。在沈阳第二届国际秧歌节大赛中,代表陕西参赛的老庙老鼓队技压群雄,荣获多项大奖,为三秦人民争了光。庆祝建国45周年,老庙老鼓再次晋京,在天坛公园为中外宾客和中央领导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又相继在清明节黄帝陵祭祀大典、陕西电视节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登台亮相,为海内外所瞩目。

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赴老庙调查了解老庙老鼓的特色和现状,并参与了老庙老鼓上县、进市、赴省的组织排导工作,还交了不少老庙老鼓队的朋友,写出了散文《老鼓情结》,还写出了论文《谈富平老庙老鼓的演奏内容》。虽然不敢说对老庙老鼓知之甚多,但知道一点皮毛却是事实。总觉得老庙老鼓不同凡响,堪称奇鼓。奇,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独具特色。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老庙老鼓的出奇之处:

一是有歌有谱。  老庙老鼓的乐器配备虽然和其它鼓种并无太大区别,主要是鼓、锣、镲和引锣,但其表现手段却比其它鼓种大不相同。它把节奏、旋律、配器等音乐手段,通过鼓歌鼓谱组织成和谐的音乐进程,塑造出光彩照人的音乐形象。我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请教过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开方先生。李先生告诉我,老庙老鼓属套曲型民间鼓舞,音韵古朴,热烈奔放,节奏变化比较复杂,具有盛唐乐舞遗风,是一种较为完整和较高发展层次的民间艺术,并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较为固定的曲谱套路。这在其它鼓种甚为少见。 经过民间艺人祖辈相传,今人所知道的歌谱多达三四十种,而业已整理出来并在现时表演中经常应用的歌谱就有十六种。其实,歌谱是一回事,指的都是老鼓的乐曲。有歌谱才能传承,有歌谱方可延续。,歌者,唱出声音之谱;谱者,写诸纸上之歌也。

二是曲目丰富。 考证老鼓曲目,方知其所表现的题材异常广泛,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曲目有:《摘豆角》、《滚核桃》、《推土车》等,表现军旅征战的曲目有:《擂鼓》、《跑鼓》、《过桥》等;表现生活风情的曲目有:《盘帽根》、《缠穗子》等;表现动物内容的曲目有:《鸡上架》、《鸽子踅窝》、《打虎》、《狮鼓》、《猴鼓》等;表现自娱自乐内容的有:《吝鼓》、《滚绣球》、《一二三》、《转鼓子》、《梅花鼓》等。比如《吝鼓》。吝为关中方言,含有得意、牛气、炫耀等诸多意义。表演吝鼓时,鼓手把各式各样言的姿态、吝的动作、吝的表情同鼓乐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使人觉得吝得夸张,吝得可爱,吝得有趣味。  

三是有文有武。 老庙老鼓虽以高昂、激越、热烈、奔放而著称,但却并非一味大轰大嗡、蛮敲猛击到底。这是由它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细致来决定的。威武起来,如雷霆万钧、惊涛拍岸,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舒缓起来,如雄狮小憩、暴雨骤歇,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四是鼓手老幼同台。考诸其它鼓种,鼓手或为年轻后生,或为妙龄少女,或为彪形壮汉,或为翩翩少年,皆有一定的年龄区段,而唯独老庙老鼓特别,爷爷孙子老弟兄。上至七八十岁的白发老翁,下至尚未入学的孩童,均可随口念一段鼓歌,顺手敲几套鼓点。老少同台献艺,乃为平常中之平常。倘若不信,老庙走走便知。


五是规模可大可小。 老庙老鼓有单人敲、双人敲、四人敲、多人敲等多种形式,不受场地等客观因素制约。进可表演于广场街市,任万千人众观看。退可展现于厅堂舞台,供部分宾客欣赏。最少时只有一面鼓或三两面鼓,作小规模展示;最多时数十面大鼓依次排开、上百名鼓手挥槌上阵 ,蔚为壮观。

 六是表演乐舞兼备。  老庙老鼓的表现形式包括两个艺术门类,一曰鼓乐,以耳听之,一曰鼓舞,以眼观之。鼓乐为鼓舞烘托气氛,鼓舞为鼓乐增添看点,。二者巧妙结合,给人以飒爽、强悍、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之感,大大增强了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力。


稀奇、稀奇,稀少方可为奇。我尊重一切优秀的民间艺术,绝对没有扬此抑彼之意。但我仍然要说,同时具备这六点妙处的鼓舞不会太多,老庙老鼓实在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腔名家——杨升娟(后起之秀)
富平人文丨环游富平说老庙
琼锅糖溢香 老庙鼓狂放(秦人的春节连载之十四)
樟林乡村风情录——北联
富平尖柿
新泰大圣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