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人类用火的考证——兼论燧人氏和燧

上古人类用火的考证
——兼论燧人氏和燧

文/闻双全


上古新石器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初始期。那么,这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初始期的标志是什么,它的内涵又都有那些?
我们可以直接回答,中华民族文明初始期的标志之一是火。进一步甚至可以说,火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载体。
人类是怎么产生的,至今尚无直接证据的直接结论,但是,人类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是有遗迹的,是可以考证的,而且其中华民族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具有着清晰的延续性特征。我们可以根据人类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遗迹以及历史典籍和传说来考证该时期的用火状况。
为了考证的方便,几个前提首先需要明确:1、上古新石器时期主要是仰韶文化时期;2、仰韶文化时期是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主体的;3、陕西省关中渭北台塬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区和密度最大区;4、渭北台塬其所以成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区和密度最大区的地理因素之一是其食盐资源,具体就是富平县的卤泊滩;5、渭北台塬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遗址的主标志应该是其所有遗址必不可少的密密麻麻的的灰坑;6;半坡类型新石器遗址密密麻麻的的灰坑是上古原始爨灶(本人有专门考证文章)。
明确了以上前提,就可以进行以下考证了。
一、旧石器时期用火状况
河南栾川龙泉2号洞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该“遗址发掘总面积约20平方米,揭露出一个龙泉洞人生活活动的较大活动场面,发现有1处灰烬及4处用火遗迹。其中用火遗迹H5,位于发掘区西北角,平面形状呈圆形,中间发现有灰烬痕迹,这些发现为我们复原古人生活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发掘区域的文化层显示人类在该区域连续活动。遗址年代经过贝塔实验室测定,距今约3至4万年左右”。
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位于第1地点南侧,与后者隔岸相对。地表出露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在剖面上可见到厚层的用火烧烤面和灰烬”。“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中的一个重要地点,该地点发现于1923年,是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与德日进命名的水洞沟遗址5个地点之一,但当时并未进行发掘,其文化面貌不详。自2003年以来,高星课题组在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进行了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平方米,发现7个文化层。碳同位素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万至2万年之间。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的11处用火,分布于第1至第4文化层中,为原地平面堆烧。用火痕迹周围与内部分布有大量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尤其是动物化石的分布与用火痕迹的关系密切,研究人员推测应该属于有控制用火。”。
云南元谋遗址发掘的结果是这样的,“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属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有40余种,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狞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现在,我们通过云南元谋遗址证明,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以前,通过河南栾川龙泉2号洞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证明,在旧石器时期的晚期,火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了。
二、新石器时期用火状况
陕西省关中渭北台塬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区和密度最大区,渭北台塬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遗址的主标志应该是其所有遗址必不可少的密密麻麻的的灰坑,半坡类型新石器遗址密密麻麻的的灰坑是上古原始爨灶,原始爨灶是用火做饭的。人类通过原始爨灶用火做饭,留下了陕西省关中渭北台塬密密麻麻的灰坑,密密麻麻的灰坑内积存了天量的上古生活灰遗留。
所以,火的使用,是上古人类特别是新石器时期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
三、上古人类取火办法
火分天、地、人。也就是说,火分有天火、地火和人火。
我们先讨论天火,所谓天火,就是大自然打雷闪电,击燃地面的可燃物。人类上古,也就是旧石器时期,所接触所认识所采得的火,或者说是火源首先当为天火。只是当时还没有掌握有效的火源保护方法,所以对火的使用几十万年乃至百万年都处于时有时无状态。这从旧石器遗址的灰烬存量以及用火规模可见一斑。
下来我们讨论地火,所谓地火,就是大自然地面产生的火。
大自然的地面能够产生火吗?能的,首先是地面的裸露煤是能够自燃的。而裸露煤在山西省,在内蒙古,在陕西省特别是陕北,是普遍存在的,渭北的铜川市有一个叫焦坪的古镇,其地方特征是有多处、多面积的裸露煤,所以其焦坪的地名也当来自于其当地裸露煤的自燃。而渭北铜川市焦坪镇当地裸露煤的自燃,当是新石器时期渭北台塬我们的祖先认识火和取火的源头之一。
当然,大自然还有磷和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自燃,不过相对于裸露煤的自燃就较小较少了。
再下来我们讨论人火,根据传说,人类首先人工取火的是燧人氏。燧人氏,《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官”。《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然钻木取火就有些存疑了。
火是有着其特殊特点的,首先是要有火源,二是只能在持续燃烧也就是在持续使用中才能够得于保存。而持续燃烧或者说持续使用是非常耗力耗材(柴)的。所以,火源问题一直困惑中华民族人类由上古、中古乃至明清民国时期。
有两个事例可部分说明问题,一个事例是:笔者在白河县游访,进入深山古村,惊叹山峻路险村远人稀,当地老乡云,上辈子我们这里家里如果火种断了,要到四十里外的大村子取回,来回八十里,推算当为民国时期。二一个事例是笔者孩提时期,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花甲老人们,大多脖子上挂一套烟具,烟具一端是一管长烟袋,就是纪晓岚用的那种,长烟袋铜烟锅明光铮亮,玛瑙烟嘴或者石头烟嘴光滑圆润。另一端是旱烟布兜同时挂一柄火镰和一个捥烟袋锅的铁钎儿。当然,当时老人们优哉游哉沉稳的鐅火镰的情景永远是童年无法消逝的记忆。
这个火镰鐅火的内涵至关重要,当明细解析:火镰鐅火须具备三种材料,一是火镰,纯铁制品;二是火石,也就是燧石,天然石块;三是燃子,有些地方称硝子,用用过的棉絮经硝水浸泡晒干而成。
把燃子撕蓬松放在火石适当的位置捏紧,然后用火镰撞击火石的合适位置并击出火花,同时使火花和燃子接触燃烧。
这种取火方法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火镰的使用是铁冶炼之后的事情,二是人类认识了硝的助燃。所以,火镰鐅火是和上古无缘的。因为铁的冶炼和使用是周以后的事情。但是,人类认识硝的助燃,是可以追溯到上古的。
还有必要发掘一下火镰鐅火中的燃子,在产棉花的地方,人们用旧棉絮制燃子,那么非产棉区呢?资料有载,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可做燃子用。还有陕北地区,用大蓟做原料,俗名“葛草”。因为其周身多刺,故加工时和艾蒿做法不同,不能直接“用手揉成絮状”,而是用石碓杵杵成絮状,晒干后使用。
这样,问题就进一步深入了,人类冶铁的时间是在周之后,新石器时期应该是没有火镰的。但是,一定要知道,石击石是可以同样产生火花的,不过是火花少小而已。
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理,火镰击火是石击石取火的延续。不仅仅推理,证据也还是存在的,这个证据就是上古人物燧人氏。
四、燧人氏和富平县的燧石
燧人氏何许人也?根据皇甫谧作《帝王代纪》索隐曰:“按其君钻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牺氏前,谯周以为三皇之首也”。根据《三皇五帝年表》:“燧人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燧人氏以火德王天下(钻木取火)”,燧人氏之后是伏牺氏(伏羲)。
为了讨论的方便,有必要讨论一下上古帝王名称的特点。
上古帝王名称最具特色莫过于有巢氏、神农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神农氏教民稼穑,燧人氏教民钻燧出火。可见这些上古帝王的名号是和其所事是一致的。另外其其所以被众民推举为上古帝王,是以该帝王的历史科技文明进步内容为条件的。当然,该历史科技文明进步的大约历史时间段也就轮廓清晰了。
现言归正传,燧人氏名称的来源是教民钻燧出火。也就是让大家掌握了取火技术,怎么取火?钻燧出火,当然,燧人氏也必然是钻燧出火的技术发现者。
前面提到了笔者对钻木取火或者说钻燧出火的存疑,存什么疑呢?笔者认为,燧人氏当是击石取火而不是钻木取火的。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钻木取火和钻燧出火亲历亲见者几乎没有,而且钻燧出火在实践中好像不成立。用什么钻燧?怎么钻燧?火又怎么产生了?燧又是什么?人们绝大多数不甚了了。所以容易出现讹区。
当我们认为燧就是燧石的时候,答案好像自然就出来了。人类上古接触到大自然的石头,应该是太多太多的了。因为它是人类的主要工具,其所以独特注视燧石因为发现二石相击产生火花。所以该石也就有了庄严的名称—燧石。
发现燧石并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关键是如何把二石相击产生火花保存下来。所以,燃子也就在反复的实践中被认识被发现了。大蓟和艾蒿以及硝在上古,当然也是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上古燧人氏应该是用石击石取火的。当然这些还须继续发掘考证。
本人考证上古新石器时期渭北台塬其所以成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区和密度最大区的地理因素之一是其食盐资源,具体就是富平县的卤泊滩,所以富平地区是中华民族上古襁褓区的核心地带,无独有偶,富平县北部频山之阳有燧石。而且是击石产生火花效果最后的燧石。而且是裸露式的存在。而且至今当地人仍然称其名为燧。火柴打火机之前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当时当地的燧石是亦采(用)亦卖的。
笔者曾经访游过富平县北部频山之阳的香华山和万斛山。香华山草木葱茏,风景极美,上有二圣洞,洞前有古寺,清代复修。洞为喀斯特溶洞特征。富平县绿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邓本齐先生在该地从事野生灌木龙培芽茶的研究开发,同时整和当地文化旅游资源。邓本齐先生特地向笔者介绍了当地的燧石,并派员带笔者踏勘现场。现场的岩石里确实有一层约10厘米不等的燧石层,黑色若沥青,层状,部分裸露,散乱山坡。
当然燧石和木高速摩擦也是肯定能够取火的,但是燧石的效率和结果高于其他石类,也应该是肯定的。不然不会出现“钻燧取火”一词。
访游万斛山是由当地党项族裔石雕大师党亚龙先生游导的,万斛山也风景极美,山上有西魏时宇文泰所建宝塔(笔者考证),当为陕西乃至全国第一塔,至今依然俊秀挺拔,极尽沧桑。万斛山为富平石刻原石产地之一,排排古老而深幽的采石洞,沧桑而荒凉。山之阳也有燧石,和香华山状况相类同。
该燧石的普遍使用毋容置疑,但是最早使用是什么时代,尚待考证,但是燧人氏和燧石和燧石产生的火,确实就这么历经8000年流传了下来。
五、结论
渭北台塬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密密麻麻的新石器遗址,清晰的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辉煌的8000的历史,这个历史滥觞于燧人氏。富平县不仅有卤泊滩的盐资源,而且还有乔山之阳的燧石资源。所以富平的上古历史文化,不仅仅是5000年的轩辕黄帝荆山铸鼎试制炊器;不仅仅是新石器时期在卤泊滩扫卤溶盐和制造装盐卤的尖底瓶进而形成若山的炭疙瘩。而且还有8000前燧人氏用燧取火的成功探索。
学者们也不是仅仅在渭北探索轩辕黄帝荆山铸鼎试制炊器的痕迹和探索新石器时期先民在卤泊滩扫卤溶盐和制造装盐卤的尖底瓶的历史痕迹,还要探索8000年前燧人氏在渭北台塬识燧取火的痕迹。
当然,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8000年而不是5000年的结论页也就应该被揭开了。
当然,中华民族清明节就不仅仅是祭祀轩辕黄帝而同时更要祭祀燧人氏了。在哪里祭祀,当在乔山之阳裸存大量天然燧石的地方。
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人工取火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始。
六、当重视的问题
当重视的问题一,前面明确,、渭北台塬其所以成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区和密度最大区的地理因素之一是其食盐资源,具体就是富平县的卤泊滩,其盐资源在上古时期的作用有没有?应该考证,应当重视;当重视的问题二,笔者论证上古尖底瓶是当时液态盐的储存和运输工具,应该考证,应当重视;当重视的问题三、本文论证的燧人氏和燧石,富平有燧石,其击火使用的遗物痕迹在大量的渭北台塬新石器遗址中是否存在?应该考证,应当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邯郸学步” 到“削足适履”
燧人氏2—中华台028
“三皇”中燧人氏的相关考古发现,燧人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位女帝王
常识口诀|历史口诀-原始社会
科普知识:燧石,人类文明的重要参与者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燧人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