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党四善 | 李因笃的家世

李 因 笃 的 家 世

文/党四善

01

三百多年前,雄峻的明月山麓、秀逸的顺阳河畔,出现了一位令故乡人引以为豪的大儒。

他,就是明清之际名满三秦、誉播华夏的思想家、教育学家、音韵学家、诗人李因笃先生。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又号中南山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自幼聪慧,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

他“生性忼爽,一秉秦中雄直之气”(顾炎武语),一如故乡峭拔的明月山;他的文采“风雅独步,气谊过人”(李颙语),恰似故乡秀逸的顺阳河。

他凝聚了故乡大地的风水灵气,传承了故乡人文历史的厚重韵脉。 

他为故乡山河增色,他为故乡声名添彩!

他,是镶嵌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颗耀眼的文化明珠! 

他是清初著名的关学大家,与周至李颙(二曲)、眉县李柏(雪木)并称“关中三李”。

他在经学、实学、史学、诗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相当造诣,其经学和音韵学成就堪与清初大家顾炎武相比肩。

他是清初陕西最著名的诗人,闻名海内的文坛名家,被誉为“西京文章领袖”,被推为清初关中文坛盟主。

他擅长书法,被誉为“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

他为人豪爽、热情,喜好交游。

他与李颙、李柏、王弘撰等关学同人素以兄弟相称,彼此互通声气。

他不仅促进了关学学人的往来交流,还频繁南北游走,往来于山西、京师、湖北、河北等地,积极宣传关学,并结识顾炎武、傅山、朱彝尊、曹瑢、阎若璩、屈大均等海内名流学者,博得“关西夫子”的尊称。 

他一生乐于教育事业,培养一代英才。他青年时期在私塾任教,中年时游学全国各地,曾在西安关中书院、武功朝阳书院、富平镜波园讲学,名声传至关中内外、大江南北。晚年在家乡举办私塾,收徒讲学,直到临终,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清朝的康熙皇帝早闻其名,称他与秀水朱彝尊、慈溪姜辰英、无锡严绳孙为华夏“四布衣”。

他与周至李二曲(颙)、华阴王山史(弘撰)、三原孙豹人(枝蔚)被当时的诗坛泰斗王渔洋(士祯)誉为“卓然自挺于颓俗之表”的“关中四君子”。 

他的生命是多维的。

他的生命是多彩的。

他的生命历程却也是极其艰难曲折的!

历经艰难曲折而达到辉煌,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逆流而上的进取精神,不畏险阻的抗争精神。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家风传承。

02

李因笃先生在《先府君李公孝贞先生行实》(以下简称《孝贞行实》)一文中略述及他的家世:“先世山西洪洞人,金元之间,讳义甫者,避乱关中之美原县韩家村,居焉,是为韩家村李氏始祖。明初县废入富平,数传至长一公讳兊夫者家始大。”(1)自此传四世,“生月峰公,讳朝观,商官。”(1)

李月峰是韩家村李氏兴盛的关键人物,他是李因笃的高祖父。

《孝贞行实》中所述李朝观到李因笃的传承如下

  (月峰)   (星麓)  (盛五)   (晖天)   (子德 )

    朝观 一一 希贤 一一 效忠 一一 映林 一一  因笃

《孝贞行实》中说:“月峰公起为边旁商,输粟延安之柳树涧上主兵常谷,客兵常谷,数千万石,食安边、定边、安塞军数万人。通引淮扬,给冠带,自按部御史以下,率礼待之。”(1)

这段话,记叙了李月峰人生最光辉的亮点,也纪录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

而这个历史事件的主角就是李月峰!

这是因为,他具有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

03

央视《探索·发现》“陕商寻踪”节目报道:地处陕甘宁蒙交界的定边县柳树涧堡,是五百年前明代长城沿线一座重要关隘。正是从这里起步,陕西人开始了纵横商界数百年的传奇。


李月峰,则是这一传奇的开启者。

首创输粮换引、发起结伙经营、带头闯荡维扬,李月峰的不断进取,引领了陕西商帮的辉煌。

首创输粮换引

当时,明政府为了防备鞑靼的入侵,在北部边界修筑万里长城,设置九边重镇。其中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归陕西布政使司节制,共驻军十四余万人,马八千三百余匹,是北部边防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军粮的供应问题,明政府把长期垄断经营的食盐贸易网开一面,实行“食盐开中政策”,规定:凡向边关输送三斗粮食,就可以换一个盐引(购盐的凭证),凭一个盐引到江南淮扬一带盐场,可以弄到一百斤盐,利润十分丰厚。

李月峰家住富平县韩家村,村前面对着丰饶肥沃的关中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村后群山绵延历数百里抵达长城脚下。而从小环境看,韩家村一带正处顺阳河灌区,是家乡有名的“九峪粪田”的小麦丰产区。这些就造就了“以粮换引”的优越条件。

李月峰开风气之先,他推着木轱辘小车,载着沉重的粮食,翻山越岭,送往柳树涧堡,换取盐引。

群山逶迤,道路崎岖,孤身独行,对于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庄稼人,要从事这一颇有吸引力而又充满艰险的行当,不仅需要强壮的体格,更需要超常的胆魄。

一次,两次,三次,……李月峰没有退缩。

多次奔走,他积累了一些财富……

发起结伙经营

李月峰不仅是一个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肯思考问题的乡村能人。在多次往返陕北边防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际:一个是输粮换引虽然利润丰厚,但一个人弄,规模太小,若是几个人联会起来干,互相配合,输粮的数量就会大增,利润就更可观了。另一个是毕竟一个人势单力薄,不仅路上没人照应,若遇到大股强盗,人身和财产安全就都成了问题。

怎么办?

一个大胆的想法终于产生了!

他联络了富平县韩家村李家、亭口镇王家、盘石村石家、薛家村路家,一共五个家族,约定相互联合,共同走上输粮换引的道路。“把乡党叫上一块儿弄”(6),上千万斤粮食就靠马驮人背小车推,从富平运到边关去。

《孝贞行实》上说:“月峰公任侠好施,善骑射。凡往来荒徼中,挽强弓,乘骏马,不逞之徒,望风避匿,他商号或假其名号以自免。”

显然,五家结伙经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既有豪侠爽朗的胸襟又有一身高超武艺的领头人。

这,就产生了以乡土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商帮。

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由陕西商人到陕西商帮的华丽转身”(6)!

带头闯荡维扬

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扬州,是当时的淮盐生产中心。它地处陕西一千公里以外,却在五百年前,与陕西商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陕西人为谋重利,把粮食运到边关,换得盐引后,要得到盐的实物,就得到扬州去。所以,当时有大量陕西商人移居到扬州。

千里之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民俗迥异,历来安土重迁、祖祖辈辈厮守在黄土地上的关中庄稼汉们,是谁以百倍的勇气,西出潼关,走出闯荡淮扬第一步的?

“李月峰深夜闯江南”(6),专家们的研究表明:李月峰就是第一个踏上淮盐生产中心的陕西商人!

陕西商人就此来到了扬州。

据研究者统计,明中叶在扬州经商的陕西商人有五百多名。三原梁姓、泾阳张姓、西安申姓、临潼张姓等一批陕西商人都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大盐商。他们一方面把粮食运往边疆,另一方面安家扬州。一时间“吴侬软语娇无力,秦声压倒广陵潮”(6)!

明代中前期,陕西商帮是名副其实的扬州第一大商帮!

他们从事盐引许可证贸易,在扬州坐拥其利。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诗),温柔富贵之乡的扬州,并没有使“生牚楞倔”的西北汉子们缩手缩脚。相反,他们的粗旷豪直给花团锦簇、四季如春的扬州平添了雄浑之气。

陕西商人为保卫扬州城做出了贡献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7)冬天,倭寇兵围扬州城。一天清晨,陕西商人阎金登高一呼,召唤所有陕西商人登上城头,奋力杀敌。只见他一身戎装,力拉强弩,连续发射弓箭,最后射死倭寇首领,使气焰嚣张、激烈攻城的敌寇作鸟兽散!

陕西商人参与了扬州的城市建设

陕西商人何成曾写了一本名为《新城记》的书,正是他直接建议修筑了扬州外城(就是后来的新城),以防御倭寇的侵扰。

陕西人认为“盖房买地娶媳妇”是人生三大幸事,陕西商人就把陕西人盖房子的习惯带到了扬州。扬州许多私家园林都是陕西人盖的。一时间,陕西人盖的园林一家挨一家,不仅极其华美,而且彼此“借景”,成为一种时尚。

扬州最大的寺院大明寺(唐天宝元年,鉴真和尚东渡前曾在此传经)在明朝重修时,陕西泾阳商人赵裕花巨资包修了寺院中最大建筑大雄宝刹。

因了陕西商人的到来,陕西文化与淮扬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交融。

陕西人把秦腔等大量的北方文化带到了扬州,那粗旷的西北风给细腻温婉的江都平添了豪雄之气。氤氲千年的扬州特有的文化氛围也极大地影响和重塑着陕西儒商的气质。

这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二十八岁即高中状元的的陕西武功人康海,由状元到盐商的传奇经历就与扬州密切相关,现今扬州城东南那条历史悠久的康山街,就是康海的园林一一康山别墅的旧址。


康海的祖辈利用食盐开中政策发家,他的叔父康銮提出了“诚信,诚实不欺”的“贾(gu)道”概念,名标中国商业思想史。康銮因经商资助戍边军队而两次受到明朝廷封赏。

明正德三年(1508),宦官刘瑾专权,康海的文友、户部主事李梦阳因弹劾刘瑾而下獄。李在狱中写字条“对山(康海字对山)救我”托人带给康海。刘谨与康海是同乡,刘原来百般拢络康海,被康拒绝,但为了救文友,康只好屈就之。在康与刘瑾通霄宴饮后,李梦阳遂获释。但刘瑾伏诛后,康海却因这一夜宴饮被打成刘之同党,遭贬为平民,而李梦阳却对此不闻不问。面对官场的冷酷和友人的无情,康海肝胆俱裂,遂跟着叔父到扬州做起了生意。

这一幕从状元到盐商的悲喜剧着实令人感叹不已。据说马中锡的寓言《中山狼》就是讽喻康、李之事的。

陕西三原人孙枝蔚,字豹人,其家世为商人。孙在家散家财组织团勇抵抗李自成农民军,失败后,只身走江都,遂为富商。因盐而致富后,他沉溺酒色,后在扬州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决然奋起,发愤读书,肆力于古文诗词,成为清初著名诗人。


清末时号称“陕西首富”的泾阳吴氏家族,扬州就是他们的经商本部。从这个家族中走出了不少文人志士,例如号称“哈佛三杰”之一的著名陕西籍学者吴宓。

陕西商人在淮扬文化熏陶下开启艺术人生的典型例子就是富平乡党、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


刘少椿生于陕西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在他14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做食盐生意,往来于江西南昌和江苏扬州两地。当时的扬州聚集了众多的商贾盐梟,经济繁荣。1915年,刘家定居扬州,刘父在扬州主政总商号“裕隆全盐号”,在全国有三四百家分号。在古城扬州,刘少椿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一直扎根于这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着“营养”。1928年,刘少椿特意邀请博学多才的孙绍陶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古琴,终于成为一代名家。除在古琴演奏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之外,他还精通书法、武术、皮雕等多种技艺,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学多才的当代艺术家。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晋商、徽商之前,陕商已被誉为“天下第一商帮”了,而谁又能料到,这一光耀华夏几百年的辉煌,却是发轫于李月峰的木轱辘小车呢?

04

李星麓具有不畏险阻的抗争精神

李月峰性豪直,有闯劲,但“峣峣者易折”,晚年,有一奸猾豪绅侵占李家水渠田产,大概因为恶绅人多势众,李月峰“争弗能得”(1),这个刚强的汉子何曾受过如此屈辱,他嚥不下这口恶气,悬梁自尽了!

在家庭面临危难的紧要关头,其子李星麓(李因笃曾祖)挺身而出,他把仇家告上了官府,但地方各级衙门都收受了恶绅的贿赂,百般予以庇护,李家的冤屈难以伸张。

官绅勾结,隐天蔽日,如磐的乌云压向李星麓,但刚烈不屈的李星麓没有屈服!一介文弱书生的他,竟然“徒跣走京师”(1),光着脚越过千山万水,奔向京城,闯入朝堂,击鼓鸣冤。他的孝心烈行震动了朝野,皇上下旨严查,恶绅一伙人终于一一伏法。

李星麓以一介草民,秉持纯孝之心,置生死于度外,执着的抗争精神真令人不胜唏嘘!

李星麓“以匹夫之节,见称殿陛”(1),极大地提振了李氏家族的声名,以至故乡名贤、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阳先生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李星麓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上京告御状竟获成功,这是因为其父李月峰“通引淮扬,给冠带,自按部御史而下,率礼待之。”(1)。就是说,因为李月峰开展食盐贸易,输千万斤粮食于边关,为国家边防建设贡献良多,所以,明朝廷给他一定的官衔待遇,以致自“按部御史”以下的官员都对他要以礼相待。

虽说如此,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李星麓的拚死抗争!

试想, 如果没有他不顾风狂雨暴、不惧急流险滩、不计性命前程,跋涉数千里、苦行近百日的惊天地、泣鬼神、撼人心的孝行壮举,父亲的冤情如何能抵达高高在上的朝堂而得以昭雪呢?

05

李盛五毅然奋起,重振家业

李星麓虽拚死一搏,父冤得伸,但经此变故,家道中落。面对颓败的家势,其子李盛五(李因笃祖父)勃然奋起,立志重振家业。这个有着一身过硬功夫、获得武举人功名的关西汉子,毅然弃武经商,“益治边商之事”(1),使家庭财产由原来的宅院一处、田地三百亩,增扩为别置新宅一所、田地八九百亩。

家族中兴了,无论塞上还是江淮,都有李家的房产园林,韩村李氏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06

李映林刻厉治学,孜孜不辍

李家传至李因笃的父亲李晖天(名映林),家风陡然一变:他不经商不习武,专好读书治学,以至“不问家人产, 致上郡、淮扬产尽成瓯脱。”(2)

李因笃在《孝贞行实》中说:“府君生有异姿,六七岁即端谨,嚬笑不苟。弱冠则颀然独立,见者色肃。既受经,益自刻厉,孜孜终夜,寒暑不少辍。”“虽处暗室,必正襟危坐无惰容。”(1)

十八岁时,李映林登门求教于晚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冯从吾。冯“大器之”(1)。临终时,冯曾将自己小像一幅托家人转赠李映林。

冯从吾,陕西长安人,关学大儒,以鲠直著称。时人评之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能入冯儒之门,并获赠其小像,可见,李映林已被冯从吾视为得意门生了。

李映林不仅“尤敦孝友,居家之议,准诸家礼,不苟同流俗,里党取法焉”(4),“好义力行,乡邦所尊”(5),本家乡邻有大小礼仪或纠纷之事,都仰赖其安排或裁决,是一个人望所归之人。                                

李映林的尊儒尚文且专意于此而无旁顾,使素来从商习武的李氏家族焕发出耀眼的异样光彩!

07

李因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明崇祯四年(1631),李因笃诞生,但迎接他的却是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人世和屡遭沉重打击的家庭。

李因笃著作《受祺堂诗集》

此时,明王朝这艘已经千疮百孔的破船,在满族后金政权和农民起义军这两股洪流的冲击下,艰难漂泊,而李家则遇到了多重难以承受的灾祸。

崇祯七年(1634)七月,正在盛年的李映林偶遇风寒,却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其父李盛五素爱此儿,他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昼夜哭不休,又时时独往旷野呼儿名数千百声,“踰月亦卒”(1)。

李家顿失两根顶梁柱,陷入了困境。李因笃的母亲只好带着三岁的因笃和一岁的因材回娘家小住。

真是祸不单行。李父去世三个月之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利用诈降计冲出秦岭,关中大乱。一股农民军包围了韩家村,李因笃祖母杨氏率族人登楼避乱,谁知农民军欲举火烧楼。此时,农民军中有一人原为乞丐,可能曾受过杨氏的恩惠,此时紧急呼喊杨氏下楼,欲保其性命。但杨氏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她靠着窗户,三呼孙儿因笃姓名,慷慨赴死!此时大风刮起,李家一门八十一人遇难。

李因笃兄弟因随母走外家,幸免于难。

此后,在外祖父的照顾和教导下秉承李氏顽强奋斗的精神,于乱世困顿中,李因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08

人的一生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然而,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却为何有着巨大的差异呢?

这差别的产生当然是由于每个人所秉赋的各异的性格和更重要的每个人各自的努力。

反过来,在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中,良好的家风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助力。

家风,故乡人叫做“门风”,它是一个人的家庭乃至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性、标准性和传承性。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潜流,它若隐若现而又无处不在。

良好的家风是一种营养,它滋润着家族之树茁壮生长;良好的家风是凝聚剂,它蓬勃起家族旺盛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也可以使家庭(家族)从苦难中重新振兴。 

奋斗,奋斗,……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坚持奋斗,这是李氏家风的集中体现。

从李月峰到李因笃,从经商、习武到治学,开拓、抗争、进取,顽强奋斗的精神一以贯之。

“我李起盐䇲,种粟塞下,擅素封。历二百年,将帅比肩数十人。祖亦掇武科,自上郡、九原,南涉江淮,皆置园宅。”(3)的烈火烹油式的鼎盛,到一把火焚没八十一口的惨烈,再到虽颠沛辗转而学问人品灿烂夺目,正是由于坚持顽强奋斗,李氏家族终于凤凰湼槃:

在改朝换代的血风腥雨中,从屡遭变故的家门中,走出了李因笃这一旷世奇才!

参考资料

(1)李因笃,《先府君李公孝贞先生行实》。

(2)朱树滋,《李文孝先生行状》。

(3)李因笃,《先母田太儒人行实》。

(4)王宏撰,《孝贞先生墓表》。

(5)顾炎武,《孝贞先生墓誌铭》。 

(6)央视《探索·发现》“陕商寻踪”节目解说词。

作者简介:党四善,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在商言仕”的陕西商帮
多年前,中国最富有的一批人,之后,却因地利人和逐渐衰落了
历史治水名人——李仪祉
华州里仁巷(衙门前)来历的传说
曾受挫于徽帮,后资助清廷一统天下,终获“皇商”待遇
我国形成时间最早的商帮之一——陕西商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