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平农村旧物 | 水 瓮

水 缸

文/刘媛玲

水缸,也叫水瓮,专门用来储水,也可腌制咸菜,做米醋柿子醋用。

我家就曾有一水缸,由于灶房小,水缸也就偏小些,只能容约两三担水。为做饭方便,把它放在灶台边,让它紧贴着灶台,和灶台相依相偎几十年,像一对不离不弃的夫妻,承受了岁月的清冽,互动着温情的烟火。

我还小时,父亲工作忙,又住在单位,只有在吃饭时才能见父亲一面。母亲常年有病,家中就只能买水吃。至今还能记得那位卖水老人的模样——柱一根棍子,戴顶破了檐的烂草帽,大概是常年挑水的缘故,背部隆起,挑一担水慢慢地走着。水在桶里轻轻地晃着,手里的棍子随着脚步敲击着青石板地面,发出笃笃的声响。跨进厨房门,卸下扁担,略微喘口气,将桶里的水吃力地提起,倒进水缸,伸手接过卖水赚来的二分钱,用别在胸前的辨不出颜色的手帕擦擦汗水和鼻涕,拿过扁担,挑着水桶,柱着棍子又缓步走出大门。

长大一些,父亲为我买了一对小铁桶,我就开始在景家巷的水井挑水。我不敢像大人那样两手贴在辘轳上让辘轳转动着把水桶咕噜噜地飞速放下去,只能两手转动着辘轳把,一下一下把水桶放到底。等打上两桶清亮的水,便满心欢喜地小心翼翼地挑起来,唯恐洒出一点。扁担在肩膀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像一曲美妙的音乐。一路走走歇歇,在乐声的伴奏下,好容易挑到家,长出一口气,用双手费力地提起水桶至缸沿,腾出左手在水桶底往上一使劲,"哗”的一声,一桶水便倒进缸里,水在缸中打着旋,就像我心底涌动的喜悦。

承担了挑水的任务,便有了一份责任。要时常保持水缸满满的心里才高兴。为了不使任务过重,便时常看看水缸,发现可以容下一担水了,便赶快挑起水桶去挑。有时兴之所至,还多挑一担水放在灶房,洗衣洗脸盛水也方便些。

遇到下雨天或我懒一些,没能及时去挑水,缸里的水下去很快,母亲就趁此机会舀出缸里剩余不多的水"清缸"。母亲上身几乎全部探进缸里,用竹刷把缸从上到下细细刷一遍,然后吃力地按倒缸,把缸底泥沙全部用刷子清出来,再舀进清水连冲好几遍,直至彻底干净了,这才将缸放回原位。每次清完缸,我并没感到有"压力",反而干劲更大。给空空的绝对干净的缸里盛满清亮的井水,看水波微微晃动着,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件愉悦的事。

冬天,为了不使水缸冻裂,母亲早早就用麻袋片把它围起来,像给水缸穿上一件棉衣。尽管这样,每天早上我还是听到厨房传出"咚咚”的声音一一一那年月的冬天多冷啊,经过一晚上,水缸里的水又冻住了,需要用刀砸开冰层才能用水。舀进热锅里的冰,迅速融化成水,而缸中四周仍然是厚厚的冰层,顽强地占据着它的领地。让缸中能暖和起来,让冰层尽快融化的办法就是去挑水,挑回冒着热气的井水倒进水缸,看冰层在水缸里破裂直至土崩瓦解是我乐此不疲的事,直至第二年春天水缸中冰层消失,又重新泛起层层涟漪。

水缸虽然不会动,却会有"出汗"的时候。每当水缸外表出现了层层"汗珠",母亲便叮嘱我们天要下雨了,上学去时别忘记带上雨伞。对母亲来自生活的经验我深信不疑,每当发现水缸"出汗"了,也赶快给水缸把水挑满,水缸在我们眼里成了我们家的晴雨表。

八三年我们搬到老城上,家里有了自来水,再不用去井里挑水吃,水缸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每逢过年,家里蒸的馍、包子多了,就晾凉后放进水缸里盖上盖,那跟随了父母几十年的水缸,又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现在父母都相继离世二十多年了,家门紧锁,我们也很少再回去。那口水缸,也就孤零零地守着空空的家,陪伴它的,只有破损的灶台和尘埃遍布的案板,想象着给它倒水时那发出的美妙的声响,几十年了,它应该还完好无损吧。

作者简介: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石缸
【洞庭作家】赵光/水缸
庭院里的水缸
微小说 张二
江南旧闻录之水缸里的记忆
遗落在时光里的习俗之‘’满缸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