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行陇上觅远古(续)

我行陇上觅远古(续)
——中华民族10000年试研讨
文/闻双全

辛丑六月陇上行,回西安完成了《我行陇上觅远古》一文,发表后意犹未尽,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遂思绪重返陇上,再追根溯源,便有了以下补充与大家商榷。

甘肃定西彰县没有尖底瓶?亲赴彰县博物馆参观,确实没有,该馆负责人亦如是说。查阅当地文史资料显示:大地湾以西彰县的“徐家坪·岳家坪遗址”、“晋家坪遗址”、“西堡子遗址”等,皆属“马家窑文化” (图1)和“齐家文化”(图2)范畴。而最具代表性的“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的晚期,这一区块相比大地湾文化8000余年历史,直接就晚了约3000多年。为什么?这首先说明大地湾文化在前3000余年尚没有涉及彰县地区。

我们再由“大地湾遗址”向东考证,则甘陕的关山、千河就不可回避了。千河由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石庙梁发源, 由华亭县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陇县中部,经千阳县凤翔县,于宝鸡县冯家嘴注入渭河。我们在这里可以先肯定,关中新石器彩陶、爨灶和农耕文明是一体的,农耕必须要争取广袤的宜耕土地。所以千河河川宜耕土地被开拓,是上古的必然。根据线路,关中凤翔、千阳和陇县,必有和大地湾文化同时期的新石器遗址。佛学有“法不孤生”的论点,其实上古遗址也是“不孤生”的,所以“大地湾文化遗址”,是关中彩陶文化向西开拓的痕迹。
当关中彩陶拓展到了大地湾的时候,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这个冲突相持了几乎3000多年。当地土著民族应该就是后来的番羌,番羌当时还处于游猎和穴居阶段。“马家湾文化”和“齐家文化”,应该是番羌接受和学习东来农耕文明的结果,它不得对当时的鸟图腾(图3庙底沟)侵权。
我们现在可以回溯这3000多年的当时是怎么回事。根据上古遗物和地理特点,脉络便隐现了:“彩陶文明”实质上就是农耕文明。一方面是番羌不接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东方华夏族的技术壁垒。反正这个3000多年的断层期绝对是漫长的,其所以“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文化标志明显的变异,其番羌的痕迹是明显的。当地土著族群接受关中华夏文明,只是接受了爨灶做饭和尖底瓶储运液态盐而已。当然在接受和学习爨灶做饭的过程中,必然也要逐渐学习和接受关中的农耕文明。所以番羌文明文化和华夏文明文化的斗争融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地湾无疑就是当时的桥头堡了。图腾的区别说明了族群的对立和区别,“齐家文化”和“马家湾文化”的尖底瓶和灰坑爨灶遗址,是番羌汲取华夏文化的结果,区域界线也一目了然。
现在,一个反证摆在了我们面前:关中的华夏族群,在其地域稳定固定的生活繁衍几千年。支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地域特点,关中黄土地的宜爨宜耕,山河险固;二是爨灶的使用。因而使华夏关中族群的发展繁衍,形成了其她民族所不具备的族群文明,而且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的雏形。所以在轩辕黄帝之前,彩陶文明孕育的中华民族的国家雏形,应该予以确定,这样,中华民族的文明史10000年也就言之有据了,也就落在实处了。
这里要明确的是:彰县居番羌腹地,当时的液态食盐是与大地湾隔绝的,大地湾的食盐应该还是来自于关中富平的卤泊滩。所以有关“彩陶文化诞生于大地湾,然后东传至半坡、至庙底沟”之说,是经不起详细推敲的,可做以下观察、讨论和认识。
观察、讨论和认识一:大地湾区域支撑不起新石器文化的源头

这个新石器文化,以大地湾的发现为依据,典型为半坡类型至庙底沟类型,其实也是爨灶的鬲前类型。而爨灶鬲前类型的组合器具:夹砂陶陶罐、红陶缶、陶环、鹿角钩等,其器型,由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漫长时期的技术衍进,这个衍进过程在大地湾遗址中没有遗痕。如红陶缶,先民初开始制作的应该是直沿缶,由于使用中包裹及罐内层垒的需要,便衍进成熟为后来的缩口缶。这个衍进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应该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实践中技术积累的结晶。而且缩口缶(图4)的制作相对于直沿缶(碗)的制作,其难度是成倍增加的。所以这个民族的实物衍进不得回避,尚需继续寻觅,其痕迹必在关中。还有尖底瓶,其实各地平底瓶也是有的,但是惟尖底瓶泥盘条捏底(图5),这个统一特点也不是在大地湾衍进生成的。

观察、讨论和认识二:关中新石器标识宽带纹缶(图6)

人面鱼纹盆(图7)和庙底沟鸟图腾盆(图8)大地湾均有

非常漂亮的庙底沟鸟图腾盆、半坡人面鱼纹盆以及宽带纹缶,绝非一家一户一族的文化,她是几千年一个区域的文化体现。其实作为实物,这些东西是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但是却在关中大范围的存在。所以余认为她是当时关中族群的信物和标识,因为她的存在是以关中为核心的。图腾的同一性是标识的基础,外族不得侵权。西部“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图腾,就体现了族群的别异。标识的内容是具有文化崇拜内涵的,无论是人面鱼图腾、还是鸟图腾、或是宽带纹图腾,都是当时族群崇拜的具体体现。族群的信物和标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互识。试想关中彩陶分布范围那么大,这说明当时关中文化向外拓展几千年一直持续着,前面的开拓者几百年和后来的开拓者相遇,出示信物便可以握手言欢,互相照顾。
观察、讨论和认识三:半坡遗址并不能代表半坡文化的初始点
需要明确一个观点,半坡遗址距今6500年,但是发现和发掘半坡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半坡遗址并不能代表半坡文化的初始点。进一步说,当时在半坡发掘的尖底瓶、夹砂陶罐、红陶缶都已经衍进成熟。而这些器物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衍进遗址,至今没有发现和明确。如果尖底瓶储运液态盐的结论被肯定,那么尖底瓶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衍进,应该在“卤泊滩遗址”完成。况且轩辕黄帝前5000年的爨灶时期考证还没有完全展开,而其衍进过程的展现目前尚是模糊的。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这个衍进过程是在关中地域完成的。
观察、讨论和认识四:大地湾发掘的宽带纹缶、人面鱼纹盆、和庙底沟鸟图腾盆,是关中华夏族群的信物和标识。
因为重要,再次细说,关中华夏族群由关中外扩,是族群行为,是有组织的行为,甚或可以说是国家行为。所以,族群开拓一个定居点,必然有自己族群的信物和标识。进一步推定,当时关中华夏族群已经形成整体,其稳定的农耕文明已经完善和成熟,所以开疆拓土是当时族群的本能和必然。而且这个开拓是国家行为,而非小族群的自由行动。
关中南秦岭岩石坚硬,无法开拓;关中北洛河、泾河流域,因乔山险谷无法跨越。于是,关中华夏族群便成功开拓了西边的千河和东边的黄河湾南的广阔区域,而豫西灵宝“庙底沟遗址”,就是当时被开拓的证据。
以此类推,以关中为核心,彩陶文化与蚩尤的冲突融合、与东夷九黎的冲突融合、与南蛮三苗的冲突融合,以及留下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尧在山西的传说、舜禹在湖北湖南的传说,以及留下石峁遗址、陶寺遗址、殷商王朝的历史史实,则反过来证实华夏根据地在关中。
其实殷商王朝的历史还有非常有意思的一点,这就是其族群在豫因洪水迁徙就达十数次之多,而且在豫无根可考。
所以,应该考虑华夏关中5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族群发展以及以国家形式组织的外扩。其外扩的信物和标志图腾应在彩陶纹饰中找。
大地湾文化非常厚,从半坡的鱼纹陶盆到庙底沟的鸟纹盆,数千年序列清楚而完整,其应该归结于关中华夏族群文化板块。
观察、讨论和认识五:华夏族群外开拓生活圈的认识;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族群由千河上开拓的痕迹
《尚书.禹贡》“渭河北有千山、岐山、荆山。”相对的河流则为千河、泾河和洛河。现在明确,“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族群由千河上开拓的痕迹。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沿泾河和洛河开拓的痕迹?这就要进一步明确衍进一词的实质含义了。上古衍进,是一个生活圈一个生活圈开拓衍进的。这些生活圈相距不应该太远,或是三五十华里,这样可进可退,互相照应。拓展生活圈须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一是必须有可开拓的田园土地;二是必须有能畋猎的莽塬;三是必须有较丰足的水源;四是必须有较便利的通行;五是必须有建爨灶、环壕和居室的硬质土壤。
实地考察所见:由千河到大地湾,具备以上条件。而泾河、洛河在乔山段,均有近百里的深壑险谷,均没有上述自然条件。所以,乔山以北以延安“芦山峁遗址”、神木“石峁遗址”为标志,均为新石器晚期鬲之后的关中华夏文明拓展。这既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很实际的事情。当然,关中向东不可避免,豫西灵宝也可以化为华夏族群区域。但是再向东黄泛区拓展相对就难了,其大范围繁衍的美梦被洪水冲的粉碎。尽管如此,还是有学者根据红山文化的文化符号,沿线路由山西追溯到了西安半坡,关中华夏族群可谓不屈不挠啊!
关中华夏族群网状合理布局居住点的理念,是先于族群布局的。一个族群在居住点的生存,火种的保持是生活必须,但是一个单一居住点的火种保存难保万无一失。这样,通过其他居住点重新取得火种,就在生活中自然进入居住条件的安排考虑,这就是居住区的布局先入。而且在关中到大地湾的开拓线路上,肯定是有线路痕迹遗留可考证该布局痕迹的。
观察、讨论和认识六:半坡遗址的上继承当在富平卤泊滩
一个严肃重大的命题不可回避,必须展开。大地湾遗址的时间区间,是前8120——前4900之间。可是关中新石器遗址彩陶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则前6500年。前仰韶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及关中文化的衔接痕迹薄弱,需要审视。
半坡遗址的发掘具有偶然性,她不是新石器遗址彩陶文化源头的发掘。在关中,彩陶文化必定有她的生长过程段。半坡遗址的彩陶、尖底瓶和灰坑已经成熟,这个成熟过程的衍进地,应该是富平县的卤泊滩周围。因为卤泊滩有丰富的食盐资源,该地区应该是先民居住选择的最佳。当然选择地也可以是关中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生活中缺少食盐,居住几代族群就肯定退化了。而居住在卤泊滩的居民,一代比一代健康强盛。所以就由普通盆、普通瓶装运食盐水,衍进为尖底瓶装运食盐。仅这一点,就应该是几千年衍进。至于关中用夹砂陶、红陶缶在爨灶组合做饭,是什么时候定型?尚需考证。但是这个衍进绝对也是几千年的事情。所以关中新石器彩陶文化,由半坡遗址6500年再上推3500年至10000年是靠谱的。
前面提到的“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惟有老官台文化有下延续,其它都没有进入爨灶彩陶历史时期,也没有这个稳定的举足轻重的前5000年(至鬲时期)。这一方面说明文明人类祖先初期繁衍的艰辛,也说明了关中华夏族群的一族独大。
有考古专家把中华民族华夏族群上古时期的鬲定名为西戎鬲,余认为这是有误的,因为鬲的发源地在关中。而甘肃庆阳鬲、陕北石峁鬲、山西陶寺鬲,以及后来的殷商鬲,都应该是关中鬲外扩的结果。相比前期的彩陶外扩效果,关中鬲的外扩更加显著。正是中华民族华夏族群关中上古时期鬲发明,才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帝和夏商周的辉煌,当然这些是需要继续考证和论证的。
最后,浅析“满天星斗说”和“一体多元说”
先论“满天星斗说”。总感觉此为模糊说,因为她没有时空概念。即便满天星斗,也是有恒星和行星的区别的。我们知道行星是动的,恒星是不动的。中华民族历史10000年(含新石器时期),各个族群和朝代是不断产生和消失的。在上古中华大地目前考证明确的族群,就有中华、蚩尤、东夷、苗蛮、戎羌、猃狁等,而且他们的生灭也不在同一时间点。关中“杨官寨遗址”有900多座灰坑,晚其1000年后的“石峁遗址”有300多座灰坑,他们之间绝对有必然联系。而且可以肯定的说,“石峁遗址”是杨官寨后辈开拓的结果,要不然石峁先民的爨灶鬲是从哪里继承的?诺大一个关中,彩陶文化的中心,几千年密密麻麻的原始爨灶(灰坑),是一颗星呢还是多颗星?彩陶文化外扩,范围九州之外,恐怕也不是一颗星还是多颗星形容的事情。但是关中的彩陶,绝对是片状的而且历时数千年。所以定态的满天星斗现状,与中华民族动态的上古史迹情理不符。
再辩“一体多元说”。首先是语言概念不清。“一体”是什么?“多元”又是什么?我们假定地球一体吧,同一个地球,庙底沟和半坡是一元还是多元?同样在关中,有扈国和邰国是一元还是多元?商代的安阳和周朝的沣镐是一体多元还是多体多元?所以“一体多元说”把还没有发掘清楚的中华民族上古先民繁衍融合脉络,搅成为了一锅浆糊。上古谁繁衍发达了?谁落后消失了?谁被吞并了?谁被驱逐了?仅“一体多元”是说不清的。
不得不抬点杠了,我们存在的宇宙,我们生存的地球,都可以认定其为一体。那么这个一体中,秦朝和汉朝,可以说其为多元,齐、楚、燕、韩、赵同样也是多元。荒唐一点,秦朝的一群猪和汉朝的一条羊,同样也是多元,甚至岭南的树和漠北的风,也是多元。但是说明不了问题。还混淆了问题。
 “一体多元说”模糊了关中彩陶5000年的中华民族特色史,起了上古史研究负面的作用。全球人类上古,片状生存则存,星状点状生存必亡。九州多片,关中一华独大。之所以一华独大,关中的特殊地理条件世间无二。爨灶的数千年定居生活,进而升华鬲,支撑五帝三代,一元一体一片(关中),故历史文明唯一没有中断。有些已经一目了然,有些尚待继续发掘考证。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发掘考证上古,定是否,定兴亡,定来去而已。也就是说,一个遗址,是什么,不是什么,一个族群,是兴了,还是亡了。是怎么来,又怎么去,如此而已。
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华民族的上古史研讨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走出仰韶:庙底沟文化的胜利
新石器晚期(三-四)·大河村文化与遗址
120件(组)史前文物亮相半坡 讲述先民们为何“筑室于兹”
中国彩陶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史前文化明珠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 史前人类文化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