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凤梅:《东方早报》关了,传统媒体人就能快速转型到新媒体吗?


律新社CEO|王凤梅

2016年12月5日,认证为“报纸媒体人,纸媒研究者”的博主“传媒老王”在微博发布消息:“上海的《东方早报》确定停刊。”句末加了一个蜡烛的表情。从8月底起就传得沸沸扬扬的《东方早报》于2017年1月1日停刊的消息,在年末忽然得到了证实。

说实话,这条消息,我知道得更早。2013年年底,我之前所供职的《新闻晚报》关门时,上海报业集团很多都市系列纸媒都曾相继传出这样的消息。《新闻晚报》成为第一个先烈,当时几百号人面临下岗、转岗,这也成为中国报业史上一起知名的转型事件,也公开化了纸媒生存的艰难处境。

《东方早报》是我一直很敬重的媒体,事实上,他们2014年就筹划转型之路,准备走新媒体之路;2015年年中,《东方早报》的同一团队开始创立《澎湃》,随后《澎湃》声名鹊起,成为党报新媒体转型的典型。而与此同时,2016年,一大波纸媒接连倒闭,纸媒在这一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寒冬。

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先生曾预言,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有人觉得这个预言有些耸人听闻,但是我觉得,其实没啥惊讶。

我记得逻辑思维曾经分享过一个观点,也说到现在传统媒体关停并转。他说,作为一个内容行业的从业人员,根本不需要忧虑,大家快快乐乐地从原来的单位到另外一个公司上班就行,另外一个公司只要还是做内容,你就还在从事原来喜欢的工作。

我特别同意这句话。2015年8月,我辞职并创立了全国首个法律服务业垂直律新社,一年多来,在市场的大海里游来游去,颇多收获,也颇多感概。律新社创业一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人才和管理。作为内容产业,人是最核心的生产资源。媒体人是一种有特殊气质的人,需要具有极强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谦虚勤奋,乐于交往,善于学习。这样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低,很多具有这种思维能力的媒体人成了自媒体人,比如大号咪蒙、石榴婆报告、六神磊磊读金庸。要找到这样人,真的不容易。

有人说,从传统媒体里找。道理是这样的,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这样的努力。只是在寻找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传统媒体人依然没有从思维上真正转变,或者说惯常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反而并不那么果断。常年朝南坐的心态导致其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吃苦能力、创新能力都处于不断弱化的状态,更不要说市场意识、开拓意识。其实,如果我不是经历过晚报的彻底死亡,我也不会如此彻底上了新媒体的船。早年,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刚创业时曾到报社给我和同事描述过这个行业的前景,可惜我俩都没听懂,后来我还有一次机会,但是我还没听懂,我的脑海里只有传统广告合作或者项目合作,如果不赚钱就无法向单位交待如何推进项目。这种商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相悖,也局限了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网贷之家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三方指数机构,各种蓬勃发展不一而足,懂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市场有多大。不过,我并不因为没有跟徐总去赚钱而后悔,而是感叹自己作为传统媒体人思维如此狭窄僵化。我后来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学习,逐渐悟到了一些规律,回头看自己当时对行业、对产业、对商业的理解都是如此弱智,机会来了也抓不住。当然,你可以埋怨,从学校到媒体单位工作,从来没有人跟你说这个思维,从来没有人跟你谈一个媒体人的职业规划,身边也似乎从来没有当记者赚大钱的先例,其它行业名利双收的愿景在这个行业里几无可能。

但是,现在这个机会又来了。

各个行业的垂直媒体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趋势,大量行业媒体领域都是创业领域。你以前是跑哪个条线的记者,就低头看看自己周围,金矿比比皆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有没有专注投入的勇气。比如律新社,我们正在法律服务领域进行深耕细作,这个全新的媒体领域,市场空间很大,律新社将常年招聘优秀的主编、记者、编辑、市场运营……。

看到东方早报关门的消息,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是时候思考一下媒体人应该如何培训和成长了,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中的需要,也是对整个媒体业发展的反思。我自己做传媒业,我希望这个行业和产业能持久发展好。

今年12月初我曾应邀为复旦新闻学院财经方向硕士班的同学们做了一次分享课。从复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3年了,踏上这里的讲台百感交集,做新闻工作14年,3年的新媒体以及创业经历颠覆了我在学校以及报社被传授的新闻技能。我分享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法律服务明天产业》。我想通过法律垂直媒体的发展和探索跟大家分享社会发展与媒体的关系。如果无法认知这一点,你根本无法认知媒体在社会中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同学对法律服务业还不太熟悉,他们很惊讶中国法律服务业已经发展到这么深远的地步,上亿资本已经进入,万亿市场正在开发中,媒体的表现形态已经到了这么多元的地步。他们关心的是,随着国外越来越多海归同学回来,面对更激烈的竞争,自己的职业前景如何规划,如何安排?我的观点是,只是消息记录者和搬运工的媒体记者必然消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媒必然是价值领先,实用领先。

我一直在思考伴随着微信兴起而出现的另一种民间舆论场现象。2014年,全国主流媒体阵营开始跑步进军新媒体之后,拥有传媒正规军队伍的主流媒体和民间媒体开始了信息大pk,一些传统媒体的优势正在丧失,这些现象值得现在所有的媒体从业人员思考。

及时性被颠覆。时效性,一向是新闻媒体人的追逐的重点。记得几年前我在做晚报的时候,大家一直对出版时间格外重视,因为报纸上午印刷,下午上报摊,大多数新闻都是头一天的,次日晨媒都做了,晚报时段上就吃亏,为此我们很花力气开发过上午时段新闻,一度很骄傲,我们抢的是上午时段最新信息,让读者看到当天新闻。现在这种印刷速度已经落伍到很多报纸直接关门,网络信息可以直达。

去年,我在华东政法大学给人文学院同学上新闻实务课时,曾让同学们观察过一些重大热点事件的新闻来源——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新闻的发生几乎首发都是网络,或者微博爆料,或者微信传出,传统媒体则成为新闻热点的核实者和跟随者。

专业声音丧失。以前传统媒体的光环还来源于经常可以采访到明星、专家,传达专业的声音。现在不用了,随着知乎、得到等知识分享平台兴起,更多专业人士自己开设平台,直接和读者对话。还有很多人开始卖课,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大号,只需要分享专业知识,就可以获得百万收入。缺乏专业度的记者都很难和专业人群对话,尤其是你的专业水平还赶不上一个专业粉丝时。

写作风格颠覆。传统的新闻媒体写作要求客观、中立。我记得以前在报社带实习生时,改稿子时都特意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有自己的观点,否则不够客观,就丧失了新闻的基本特点。但是现在,没有写作者观点和特色的文章很难有温度,越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越容易赢得读者和受众。自媒体的兴起,本身就是对个性的尊重。微信兴起,可以说带动了中国的新文艺和新人文复兴。这和微信的开机广告也吻合: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在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缺乏个性的机构新闻难以让人感受到温度和特色,自然被远离。而传统媒体中,一些被压抑个性的记者脱离体制的束缚后,在自媒体领域里绽放异彩,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新闻传播的一种另类现象。

当然,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些品质优异的媒体依然在坚持着及时到场,客观报道的特色,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是中国媒体的脊梁。

但是写作特色化、个性化的趋势正在兴起,缺乏个性和观点作者都不会有粉丝群,何况媒体?这个现象特别要重视。现在我特别强调要寻找有观点的人士来成为律新社的成员,就算我们做的是行业资讯,我们依然需要人文特色和观察视角,如果你毫无思考和观点,再多的场景和经历都无法激发成长和产生创意。

信息科学性不足。传统新闻采访调查,现场和对话都可以描述得很好,但是涉及到信息和数据综合,经常成为短板。以前我们在做调查性新闻,经常会用“八成市民认为……”的语言。这些数据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科学。更广泛的民意调查已经被新工具所替代。比如大数据新闻,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数据涌现,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便捷使用,人们可以用大数据来确认自己的空间坐标和观点坐标。随着民间牛人和新兴机构涌现,用大数据来呈现事实和调研民意变得特别便捷。随便举个例子,当几千万判决书可以公开查询,对一个诉讼律师的描述会更精准,对某些类型案件的审判变得人人可以参照,这样的数据评论变得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而这些能力,传统媒体还比较缺乏调查人员和调查意识。

缺乏服务意识。以前我们的新闻生产机制是完成采访出版就结束了,后面另有发行部门负责,记者几乎很少去推广自己的稿件。但是新媒体时代,运营推广是一项专门工作。微信公众号解决了传统发行渠道,此外,自媒体人会积极在朋友圈和社群里推广自己的稿件。这些互动会成为一种特色,微信小编们的热情成为读者和平台之间的另一种纽带,带有服务性的媒体平台更让人待见。这一点传统媒体是缺乏的,很多人只管写稿件,缺乏推广的意识,对媒体品牌缺乏理解。

评价体系透明。一篇新闻好与不好,以前主要以编前会的领导评价为主,由此确定记者的稿件是200元还是600元。这种评价缺乏科学性,缺乏特别的引导性,也缺乏特别的危机性。评价管理体系在很多单位里都是难以完全实施,而目前市场化新媒体的运营非常透明,只有阅读数和实际口碑,很残酷也很透明。而你做得好客户自然会找上门。因此,很多自媒体人因为拥有几百万粉丝,动辄可以开价十几万一条稿件,成为一种新评价机制和创收机制。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教育、运行、管理都呈现出种种不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问题。那么是否有解决方案?当然有,世界上解决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第一、传媒专业只学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需要贴合到某个专业或行业。目前是垂直领域媒体创业黄金期,各行各业存在大量细分机遇。

第二、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观察和提出观点。

第三、懂得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传播中的核心文化。纯粹数字和信息传播只是媒体的部分功能,精神守望才是媒体的核心价值。

第四、对技术手段高度敏感。内容传播+技术传播,会营造新型传播业态,这一点正成为趋势。

第五、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应该同步培养。好的内容最终会成就个体品牌或机构品牌,这是媒体机构长期立身需求。

第六、发现那些先天具有媒体情怀的苗苗。这些人以记录和公益传播为乐,这种天赋不可多得,属于珍稀资源。

中国的新媒体之路刚刚开启,机会太多。律新社是基于我多年从事政法新闻报道的经历,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窄很专业的领域切入,事实上其它大众领域的机会更多。欢迎各位有传媒理想的小伙伴快速介入,从中找到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和发热处。

律新社招聘

我们需要这样的你入伙

内容编辑


希望你是这样哒:

熟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法律服务及新媒体运营有浓厚的兴趣;

有较强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性,有采编工作经验者优先;

能独立思考、有创意、有责任,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新闻、法律、中文等相关专业毕业优先。

你的工作是这样哒:

对法律服务行业热点动态进行深度报道和采访;

进行报道选题策划,提出传播报道方案;

提出活动策划方案,负责策划执行。对日常发布的内容进行策划、编辑。

设计师


希望你是这样哒:

熟悉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对新媒体运营有浓厚的兴趣;

掌握Photoshop、AI等设计软件,会设计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融合】媒体融合:从澎湃新闻的实践看传统媒体的创新
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报告:手机阅读近100%
又一家!《东方早报》确定停刊,2018年2/3纸媒将关停的预言将成真?
霸王餐何时休
学者预言2044年传统纸媒媒体即将走向消亡
陆先高:纸媒和网媒都已成为传统媒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