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

  高骏森

 

     一年一度的高考分数出来了,无论是考生、考生家长、亲戚、考生母校、考生户籍县城领导,以及全国各所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在集中进行一个热门的议论话题。

       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敲锣打鼓。有人痛哭流涕。

      这些不同的表情和举动,当然和考生的分数有关。考的好的意味着能上一所好大学,四年后踏入社会,前途一片光明。考的不好的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前途。

      是吗?高考真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大学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答案:是。也不是。

      具体看的是你怎么去看待这件事。

     中国1952年实施高考,1966年因文革停止,1977年恢复。恢复第一年,全国各大校园挂的横幅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两种准备,一种是录取,一种是落榜。

      对于四十年前的考生来说,高考的两种准备的确决定着他们接下去至关重要的命运。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经历了知青下乡,如果盼不来这场高考,意味着自己接下去的人生就真的没有了希望。

      这对当时全中国的知青们没有任何的质疑和辩驳。

       但历史是在演变的。随之刮起的一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大地,紧接着邓小平的一句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给那些未考上大学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再次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下海经商致富。

       如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身价上亿的富豪们,他们功成名就,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未上过大学、甚至有些只上过初中、小学的青年。如果历史不改变,就算他们有再大的商业头脑和本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冠冕堂皇。

       历史的机缘就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历史变了,他们本是一群野鸡在瞬间摇身一变成金凤凰了。和他们同时代考上大学混得一个金饭碗的人,现在和他们比起来,不免唏嘘感慨不已,这是命,是命啊。

       照这样来看,也照这样来分析,考不上大学并非就没有了前途,甚至前途比没有考上大学或不考大学更有一片光明。

       分析的似乎很有道理。

       诸多事例就摆在我们面前,但为什么四十年来,关于高考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仍关系着每一位考生乃至千家万户、整个社会人的心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些复杂。


       但不外乎有两点。

       第一:中国人的性格不同于外国人,相对来讲是温和喜稳定性的。残酷的社会对于没有经历过文革的80后学生,靠自己单枪匹马实干实拼,多数人是不愿意也不敢的。不愿意是吃不了这种苦,不敢是缺乏冒险精神,担心失败,随之担心一无所有,随后担心一蹶不振。若考一所大学四年里刻苦学习,毕业后凭一张学历证书踏入社会进一家好企业从事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待遇不错,环境不错,压力不大,这正是理想中想要的生活。所以,考大学是必然,考一所好的大学是必然中的必然。

       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中国家庭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光耀门楣。光耀门楣最好的来源就是上大学,出来后当官或做一份有体面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家庭,一没后台二没背景,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靠实力走出来。再者,他们也和孩子一样,不愿他们,更担心他们去冒险去吃苦,在这个残酷的社会去做没有任何把握的投资,他们输不起。

      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这一理性的合理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

      借邓小平的话,一部分人能实现。

      另一部分呢?

      我们都知道,凡是考试,就有名次。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

      凡是以考试决定的结果,就一定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成功的人我们不去说,那失败的人呢?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社会总是同情弱者,但同情归终是同情,并不能改变他们什么,人们拥护的仍是强者。

     高考四十年来,每一年都有录取的考生,也有落榜的考生。但他们的命运是不是全部都截然不同呢?犹如题目所说的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来看看作家余华的高考。

      余华和我母亲同龄,他们都是在文革开始那一年读的小学,文革结束第二年毕业的业。属于新三届第一批高考考生。

       余华和我母亲都落榜了(我母亲说她是考取了的,通知书被另一位学生冒名顶替了)。余华落榜后没有再继续参加高考,进了一家卫校学习,毕业后当了一名牙医。几年的牙医工作单调无味,让他时常站在窗口呆呆地看着外面的大街一二个小时,心里涌上一股悲凉,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感到人生没有了前途。从而他改变思维,写起了小说,写出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举世著名的长篇小说《活着》、《兄弟》等名篇。

       我们再看著名打工诗人郑小琼。

       郑小琼是一名初中生,虽然读了中专卫校两年,但文化水平只停留在初中。2001年从四川老家来粤在东莞电子厂车间流水线打工多年,业余时间写诗,以打工人的生活为主,辐射到整个中国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外的艰辛苦难生活,作品直逼现实社会。2007年荣获人民文学奖,作品在全国各大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出版多部诗集,众多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影响力极其大,被入选“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

       这里说的是两个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郑小琼连高中都没有读,但他们人生的命运和前途并不是一片灰暗,虽然在社会上过了一段无光的日子,但他们的梦没有灭,理想没有泯,在奋斗中靠自己闯出了一条光明的路,带给社会的更是不小的财富和影响。

      有人会说,他们会写,有作家基因,加上写的文字刚好能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共鸣,然后就出名了,非常正常。

       那我们再看企业家陈发树。

      陈发树是一位连小学都未毕业真正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这个估计在当时还无法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却缔造了如今的商业神话。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国企业家首富李嘉诚,也只是一个小学学历。


       肯定有人会说,他们有商业头脑,加上出生的年代与创业时代不同,那时的高学历人不多,竞争也没什么压力,如今是21世纪,一日千里的变化,到处都在竞争,想成功已不再是早些年那么容易了。

       说的有道理,但不是因为有了竞争压力就没有了创业成功机会。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竞争压力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成功都是属于少数人的。成功不是来源于口头表达和描述,也不是随便行动一下就能得来,与文化有关,但不是与文化全部有关,他与背后超乎常人的努力有关,也与外援的支持协助有关,当然,也与机遇有关。

       但最关键的,无论作家还是企业家,或其他什么家,成功看的不全是细胞,不全是机遇,不全是家境,不全是学历,不全是哪所大学毕业,而是智商,情商、健商、人脉、格局、梦想、欲望和行动。


       不否认,上个世纪毕业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真的是真材实料,尤其是90年代前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过插队在农村体验艰苦的生活,真正懂得生活的味道,学习和劳动能完全结合起来,吸收在肚子里和脑子里的东西也是真材实料,能和实际结合运用到工作中去。社会能有今天的飞速发展,他们那一代有着重要的功绩。

       但现在的大学生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是有学历有文凭无文化,在社会上充其量是一个南郭先生。我这不是贬低、也不是故意打击现代的大学生,更不是说现在的人不要去读大学。

       除特殊因素外,能上大学的,尽量去上,多读一年书绝对比少读一年书要强。只是,现在的中国学生读书都是看的考试分数,以成绩优异受世人青睐和抢手,关于技能操作,落地运用并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或省略,这就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读了一肚子的书却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施展开来的悲剧。以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道德礼仪之邦也因受社会风气传进校园,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有学历有文凭无文化的普遍说。

   

   

       当然,身边也有很厉害很牛逼的大学生同事,方方面面才华施展技能施展的都特别好,真材实料,和没有高学历但能力也不错的人比起来,还是要优胜许多。

      由此可以得出,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并不能一锤定音把他们区分开来,一个人的前途如何,关键看的还是你的实战功能。你的实战功能好,又有高学历,这无疑对你的人生前途是锦上添花。

  


   


      前两天看见朋友圈有朋友发表截图图片,关于孩子高考失利,涉及到是复读一年再考,还是选择一所普通的大学读的话题进行讨论。言语中的意思是普通大学最好不去读,读了没有前途,重点大学才会有希望。但担心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花钱,还担心孩子的心理受到打击。

      我知道家长对自己孩子考分的迫切矛盾心理,但我真的不赞成他们这一想法。一所好的大学与一所普通大写固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一所好的大学也有最后一名,一所普通的大学也有第一名。一所名牌大学有毕业后无所事事甚至成为犯罪的人,一所普通大学也有在社会上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

      一个人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功成名就并非是一所大学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的造化。当今已经不再是毕业包分配的社会,北大高材生卖猪肉的故事家喻户晓,你又怎么说呢?当然,这不是说北大教育或教学质量不好,北大才子能把猪肉卖得风生水起,卖得赫赫有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中午我在论坛看见一位文友写给她儿子的文章,题目叫《儿子,我为什么要你上大学》,文章里说儿子还是一名初中生,就开始给他灌输要好好读书,要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必须要考上好的大学才会有出息,否则这一生就完了。文章里列举了很多例子谈到不读大学的悲剧下场。我看了非常不赞同她的观点,反而为她还是少年的儿子担心他少年青春期的正常成长。

     考不上大学就真的如你说的将来的下场惨不忍睹吗?若照你这样说,中国有多少人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呀,这惨不忍睹的下场该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呢?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并不是看的上一所好的大学所决定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假若所有人都去上大学,毕业后都有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那么,还会有农民、工人存在吗?我们这些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

     当然,能上大学肯定是有利无弊的,但千万不能太强迫。春天摘一朵花未必会在秋天少收一个果,但春天你摘一朵花,秋天就一定会少收一个果。

      愿中国所有家长及学子抱着只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会有前途的心理在心中淡化一些吧。努力考是必然的,考不上也不能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千万不要因为前途奔命而葬了自己如花的青春。



   

       2017.6.26   杭州下沙

作者:高骏森 、廖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儿抱着爸妈痛哭:“我那么努力考了623分,为什么考不上211?”
“我毕业于名校,却连考3年公务员没考上,太丢脸了!”
360doc网文摘手
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成绩差不配复读?高考落榜生的未来在哪里?
小明中高考减压篇之《考前心理总动员》
教育部下发通知,主要针对专科生群体,不少考生表示不能接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