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0410教学手记——《“我们”,一个都不能少》是否少了点啥!

备课组长发来几篇优秀作文,作文题目就是两次奥运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到“我们”的转变给青年人怎样的启发。读了这些作文后,有些想法,供考生及同行参考。

“我们”,一个都不能少

60分

1任谁都记得,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如梦似幻的水墨画卷开场,活字印刷惊艳世界,千人击缶震撼人心。

2总导演张艺谋直白地说,那年,我们是“秀肌肉”。浓浓的中国元素,具象的中国器物,无声呐喊出“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的急切。最终的扬眉吐气,让“我”松了一口气,满满的自豪感。

3但当奥运精神加上了“更团结”的号召,当今年冬奥会各国青年共执手,用脚步展开世界群像——我方体会到这一切的良苦用心,在于“我”之外,更有“我们”。

4当今时代,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们”的姿态,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珍贵。中国态度这样明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5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能够通过先进的科技感知周围,将认知的触角探向世界。俄乌战争一炮打响,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历史渊源,探知世界动荡之脉络,设身处地体会战争之痛;澳洲大火蔓延,我们不再是充耳不闻,只因我们能够从居民的生命之殇感受到人类悲鸣,懂得共情,懂得共勉,是无可逆的时代洪流对当代青年的真切诉求。

6诚恳地说,08年的惊艳,是中国青年向世界宣告:“我”能讲好“我”的故事;22年的震撼,是“我”伸出手来,向世界递一个邀请:我们,能讲好“我们”的故事。

7视角转换,体现的是大国担当,青年觉醒,是“我”的自信,更是“我们”的美好图景。

8想当年中原与塞外之争,长城两侧,且战且和;至南匈奴入塞,战了多年的对手终由“我”走向“我们”,成就当今盛世中国。草原之王的鹰顶金冠饰记录着那段历史,也启示了当代青年,当用更包容的姿态立身处世。

9《后浪》有言,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在于他们的青年。唯愿当代青年体悟冬奥开幕式的悠远深意,从历史中拾取,于当今践行“我们”一起走向未来的中国承诺!开阔眼界,深远格局,这方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模样。

10曾经青年说,要让“我”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时代变换,斗转星移,青年更应说,要让世界之林青葱繁盛,“我们”,一个都不能少!

原评:

以当代青年的身份视角,剖析两次奥运会开幕式由“我”转变为“我们”的原因,由“中国元素”“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到“中国态度”(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明晰坚定,是懂得“共情”与“共勉”。回首中原与塞外之争,既是勾连历史,又是与自我、与世界的对话,视野与情怀兼而有之。全篇卷面清晰,语言老练,说理独到深刻,文风清新自然,故判为满分60分。

晋诺点评:

1.这是一篇审题准确的作文。作者正确地解读了命题材料的表达指向与要求,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命题材料的限制范围,也就是我国从“我”到“我们”的叙事视角变化,内含了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2.这是一位语言素养较好的学生。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规范、灵动与雅致。文章开篇提笔入文,自然流暢,语言雅致,这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3.角度变化意识较强。从“我”之内涵到“我们”之要义,延展到青年角度,层层写来,思路清晰可见。

因此,作为一篇当堂成就的考场作文,确实是比较优秀了!

如果从更高要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也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1.1至3自然段,用200余字引入,实则价值不大,无非在重复命题材料的内容。可以说是赘语。很多考生总是认为不说点这样的话别人就不懂,就没法展开正文。这种思维习惯致使久久不能进入正题,是否属于语言浪费呢。

2.文章以“我们”为核心,而不是以从“我”到“我们”的变化中读出更深刻的内涵为重点,这与命题的核心要求有偏离。命题强调的是从“我”到“我们”的叙事视角之转变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写作的重心与中心都应该是深入探讨从“变化”中所看到的实质、本质。而本文只是蜻蜓点水,简单一提就直接进入“我们”之内涵的探讨了。而在对“我们”的内涵探讨之中,视野又太狭窄,仅仅是从青年人如何了解外部世界这一角度作了简单的表述。6、7两个自然段虽又转入了对叙事视角转变的认识,但也只是简单一提,直接作结论性表达,其中没有完整严密的论证过程,这样致使文章“腰”软。

3.文章内部逻辑有待改进。如果能把6、7自然段调到5段之前,论述从“我”到“我们”变化的内涵,然后再接入第5段,整篇文章形成先述材料命意,转入“我”到“我们”变化的内涵揭示,再从青年角度论述该如何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责任,可能逻辑结构会更好一些。

这篇文章展示了怎样的写作现状呢?

这篇文章代表着中学生的写作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告诉我们,中学生目前写作基本上不是建构的自我认知框架,而只是依着材料说话。笔者批改二百余份作文,基本上是这么一种状态——“按图索骥”。命题给的是写作要求,是立意标准,是思维的触发点,而不是让考生依着材料的框架行文。它需要考生提炼出立意论点后,形成自己的论证框架。比如,从“我”到“我们”的叙事视角转变标志着国民的人类生存认知从自我向他我之关系的转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可以从近年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文化传播等诸方面作出分析论证。这样就拥有了写作者个人对这个话题的独到见解。这样就不会千篇一律,这就不会写成了命题材料的扩写版。

从上面的作文里,我们也能分明感受到,很多地方可以深入探讨,可是总是在轻轻一闪中游离了,好比打井的那幅漫画的样子,这里挖一挖,那里挖一挖,就是挖不下去。“挖不下去”,才是目前大多考生的根本性问题。浅尝而辄止,如何不止步于此,是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还要坚持踏实的思维训练,提升认知能力,而不是在记忆材料、写点排比句上下工夫,那些都是雕虫小技。

当然,在考场上,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挥笔而就,还要求深刻确实不易。但如果,我们真的具有那种认识高度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一挥而就、倚马可待也是可能做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审题从这开始——文章必美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以稳为轮,以进为翼(含解析)
【作文365】攀枝花二模:名言警句化育后世,博大精深彰显文化内涵
高考作文后期复习指导
给作文一个超过50分的理由
寒假作文提高篇——叙事与逻辑要点掌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