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1009教学手记——我给学生示范读《离骚》

我们在教材所选之外,又增加了若干段落,当然,也只是《离骚》的一个局部而已,我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下来,而且要真正地诵背。为了激励同学,给每个同学的痛诵录了像。

为什么要背诵下来呢?

因为,这种文字,当下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如若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骼强壮些,屈原的作品应该是补精神之钙的最佳食材。

仅止于背诵是不够的,还必须下力气把屈原读明白。为此,给学生示范如下:

离骚》的基本读法

读屈原的精神

离骚,犹罹忧也。遭受忧愁的一种感慨,屈原与十五国风民歌作者的心态不一致。十五国风里的忧愁是对忧愁之事的直言相告,是普通人的日常哀怨,比如《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这种絮絮叨叨的诉苦,正是日常生活的反映。但屈原不是,屈原从来不是一个平民百姓,他的那颗心一直是挂在天下,挂在诗的国度里的。何以见之呢?他的哀怨先从自己的出身讲起,把自己与颛顼这个先帝联系起来,把自己置于无比高贵的血统之中,这简直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但为什么,人们不觉得屈原是在盗世欺名呢,不觉得他虚荣庸俗呢?因为,屈原本身确实拥有一颗圣洁高贵的心,整首诗几乎每个字词都散发着高贵气息。比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种毫不遮掩的自我夸耀,在拥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铮铮铁骨的支撑下,则具有了真实的内心写照,超越世俗的高贵灵魂、强大的心理能量,让屈原的忧愁感慨释放出无比强烈的自我欣赏的心态来,越是注重自我欣赏,则被欺弄后的痛苦就越大,屈原遭受的正是这样一种忧愁,这正是一种贵族精神的可贵之处。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青年,他们在推翻沙皇统治的斗争中失败,他们乐观镇定,英勇不屈。1826712日,彼斯特尔、雷列耶夫、谢尔盖·穆拉维约夫、别斯土舍夫和卡霍夫斯基五人在彼得堡被处以绞刑。121名起义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他们的妻子宁愿舍弃安稳的生活随他们而去。这种舍弃个人安逸生活而为理想、为自由、为他人而不惜牺牲生命、傲然赴死的精神,就是高贵的贵族精神。

真正的贵族精神不是出身高贵享有各种社会特权的代名词,也不是以奢华、富有为标志的金钱奴隶,而是既然出生在社会的高层,就应该为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责任心与牺牲精神,“宁溘死以流亡兮”这种精神才是贵族的精神实质。屈原正是这种精神实质的代表。

读屈原的思维

所有的文字表达都是思维的成果。读懂一首诗的前提是我们读懂了诗人的思路过程。屈原在三百多句的篇幅里是如何延展思维的呢?有人说,诗是想象的结果,似乎可以“随意涂抹”,大错特错了,其实,诗在瞬息万变的想象中,内含着极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论阅读长诗,还是短诗,都需要把这些逻辑关系梳理清楚。比如,选文的第三小节,一开段便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实质上,这是一个思维结果,下面诗人要对这种结果一一阐释明白。首先阐释为何会“太息”而“多艰”的直接原因,即诗人的遭遇。诗人的遭遇是“蹇朝谇而夕替”,不仅如此,“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明屈原所遭受的打击接连不断,层层累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简要地叙述了他一次又一次遭受诬陷的过程,因没有让上官大夫更改宪令而受谗言所害,因坚持杀张仪而遭秦国设计离间,当然,还有“众女嫉余之蛾眉”,而这些嫉妒、谗言竟然都因君昏而生效了,这真是让人无以名状的悲剧。因此,屈原先用“余虽好修……揽茞”四句话叙述个人遭遇。屈原的思维特殊之处在于,他不止于这种倾苦诉冤,而是在阐释自己的遭受后忽然转折强调“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这两层包含着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虽然遭遇了……但我亦然……”这种转折式的思维模式是贯穿在屈原整首诗的表达里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因为,屈原的人格影响了屈原的思维方式,他面对不公正的惩罚,则要表达自己的立场,这就需要不断落实到立场的表达上来。因此,我们阅读《离骚》有时会被拉到屈原内心去体会、感受、理解他那坚定意志的特殊情感的感觉。

读屈原的诗语

屈原的诗有其独有的诗语,他构筑了独属于他自己的诗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以鲜花香草美玉等奇珍之物构成的,独有屈原自己来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朝搴陛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昼夜不息地采摘这些香花美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荷叶荷花作衣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香花美草为饰物披挂满全身,等等等等,屈原用这些特有的意象在营造一个远离世俗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些意象正是这个世界里的通用语言,这些语言的核心就是美与洁,这就是屈原的言语核心,从这个核心出发,屈原不仅创造了鲜花美草的世界,他还给这个世界构建了丰富的诗之意象,单从节选的这几节诗来看,就有“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乘骐骥以驰骋”“鸷鸟之不群”“步余马兮兰皋”等等蕴含着屈原内在世界的诗语。因此,要读懂《离骚》需要用屈原的语言来解读,而不是用解析语言的修辞手法的方式来作游离于屈原世界之外的剖析。

既然如此,解读屈原的诗只能在屈原的言语规则或者说言语世界里解读。

以荷花作衣,芙蓉作裳,披江离辟芷,这些行为并不具有现实性,只能说具有超现实性,在超现实的世界里,我们读到的是诗人对美的追求对高洁的痴爱,如果说这就是浪漫,那么,浪漫的实质并不是手法的运用,而是心灵的飞翔,是为了呈现不同于庸常的必然路径。

读屈原的忠贞之志

从某种角度讲,屈原才是楚国之王,为何,因为,甚至包括楚怀王在内的若干国君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都掺杂着种种不能公之于世的隐私与阴谋,推而广之,这个世界上想称君称王的人而又真正把自己当作国之王者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坦白”内心世界,而屈原是为数不多可以敞开自己内在世界的人之一。他的内心一片光明,只有一个主题——爱国。

他的爱国表现为从始至终的忧虑与惆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几乎成了屈原形象的标志。他的忧虑源于他眼中的君王没有治世之急治国之能,“恐美人之迟暮”,深深的忧虑便由此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由忧虑而引起的种种引导、规劝、奏谏成为《离骚》的主要内容。

他的爱国还表现为怨而不乱。屈原始终没有看穿人生与社会,他身处俗世,也深爱着俗世。你看他“謇朝谇而夕替”,内心是满满的怨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则是对君王的直接告白,怨气不可畏不大;“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对那些小人极度愤恨,毫不遮掩。但这一切的不平与怨恨,都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之志赋予了对祖国赤诚之爱的深深色彩,怨之,恨之,便始终爱之,这才是真爱;永不背弃之爱。

他的爱国还表现隐而不怠。屈原与渔父曾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渔父认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而变,隐入烟尘。屈原不可以,他总是在反问: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种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使他即使去“隐”,也不过是他更好地去“修行”,修行的结果,“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对国家民族的真挚之情不降反赠,越来越浓。这与“渔父”一类的隐者泾渭分明。

阅读《离骚》,可审视的角度非常多,而遵循某一角度不断思考下去,进而形成自己的解读结果,将是阅读的最大享受,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捷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屈原名句理解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我的端午节诗与话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