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0718教学手记——《红楼梦》主题综述课例是这样完成的

接到根林兄的邀请,为《中语通》78月份合刊做必修下第七单元的“学写综述”的教学课例的任务后, 一直是怀着对学术敬畏的态度和对兄弟信任的心情来思考、计划、实施,从而完成这个写作任务的。
第七单元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个单元的“学写综述”写作练习一定是有关《红楼梦》阅读的综述,而《红楼梦》阅读并不是我们西交大少年班的学习任务,为此,我添加了《红楼梦》阅读的课程内容。
关键是要写什么内容的综述呢?
可选择一部分研究《红楼梦》的论文作为写作素材,但我想,那样除了读《红楼梦》还要读若干论文,而且学生对那些较高层次的论文还有一定的接受难度。为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让学生自己阅读《红楼梦》,然后写出小论文,再依据同学们写的小论文,进行综述写作指导,最后写出《红楼梦》研读小论文的综述。
思路既定,开始实施。
阅读的第一阶段学习任务是: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
让学生用四周的时间至少读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最好读完全书,并补充完整学习任务,写成小论文。
一个月后,同学们完成了小论文的写作,部分题目如下(为了表达的简便,题目中的“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都省去了):
1.“梦”的独特意蕴(黄方平)
2.对立与荒诞(朱家铭)
3.晴雯的独特(刘罗煜)
4.人情世故(夷宽李)
5.伏笔(吴若耕)
6.勾心斗角(韩冠骊)
7.生活的狭窄(毛浩宇)
8.贾雨村(朱屹)
9.封建礼教(胡晓玉)
10.贾府衰落(杜鹏宇)
11.人性的虚伪与社会的黑暗(荆辰昊)
12.悲哀(周子翔)
13.教养(林依铭)
少科一班
14.封建主义体系对人性的压制与其瓦解的必然性(陈悦绮)
15.消亡的“浪漫主义”(周锦赫)
16.作者的心酸(王罗汐)
17.“差异”(张业童)
18.摇摇欲坠的贾府(许程棋)
19.诗词的情感(李陈鑫)
20.“幸福”(黄祉祾)
21.虚伪(薛锦程)
22.讽刺(魏景行)
23.侍奉之道(祝子尧)
24.奢糜(方亦晨)
25.谐音艺术(阙轩昊)
26.一个男孩的成长(陈裕恒)
27.佛教传承(光翔锦)
28.生活美学(蒋展鹏)
对此,我作了点评总结:
突出特色:
视角独特,表达准确:对立与荒诞;消亡的浪漫主义;一个男孩的成长;生活美学等都是极佳的阅读视角,且指向极为鲜明。
观点鲜明,结构清晰:
存在问题:
指向模糊,角度不明,观点不清:读出了社会、时代、世俗,社会指什么,时代指什么,世俗具体内涵指什么,不明晰。
开篇绕大圈,一堆废话,玩短视频播主那一套,占用时间空间。
通篇只复述故事情节,没有观点,没有分析与论述。
根据存在问题,修改小论文。学期末,由阙轩昊、王罗汐同学负责把这部分学习成果编成了《初读红楼梦》这本小册子。

我从两个班近六十篇小论文中选出二十六篇质量较好的论文,作为写作综述稿的阅读样本,印发给同学们。
在通读了这二十六篇小论文后,我实施了,“学写综述稿”的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如下:
苏州大学文学院李教授来我校调研中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语文组抽取十位同学给李教授作汇报,假如你被选中汇报同学们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请你阅读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写一篇综述文稿准备汇报,要求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为了体现这个情境任务的真实性与现实性,我也确实请来了苏大文学院的周生杰院长给我们做了“《红楼梦》十问”的学术报告,在报告后安排了周院长与同学们的交流。


这节课一直是在极为兴奋的状态中完成的,我所说的兴奋,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的兴奋,一是指我的兴奋;因为学生一直处于思辨、争论、互评的过程之中。
整体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 细心研讨,精准把握各家观点
分组阅读10篇小论文,梳理出主要观点及论证依据。
序号
主要观点
论证依据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设计目的:
综述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目标文本的观点及论证过程,为此,细心阅读同学们的读书报告,一方面了解同学的读书状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一方面准确把握目标文本的观点及论证过程,为写综述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活动2 立章建规,明确综述要领
分组讨论,集体完成,综述汇报的基本要求,制订出综述报告的评价标准。
评分标准百分制。
下发给同学的学习任务纸:
《红楼梦》主题探究综述稿写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组别:     
组长     
成员:                               
综述稿写作规则
说明:所谓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这就要求围绕综述稿的写作目的提出基本要求,最多不超过五条。完成后由一位同学在班内阐释制定此规则的理由。

学习活动3 合作探讨,撰写综述
学习活动4 互相点评,修正完稿
本节课是“学习活动3”的课堂实录。限于篇辐,实录不再呈现了,大家阅读语文教学通讯》A刊第7-8期合刊吧。
在这里要声明的是,我有一个原则,实录就是实录,这是我一遍一遍听了课堂录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原稿后,把一些重复、口语等拉杂内容作了简单删减后的原样呈现。我始终反对“模拟课堂”的假教学实录。我认为,学生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即使不太好看,真的总比假的有价值,因此,我拒绝润色实录,这一点得到了根林兄和语通编辑的认可,我甚为感激!

学期末,由周子翔、朱屹两位同学负责编辑了综述稿的合集《昨日之歌》,也算是给我们这节课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
实际上,像实录中所附朱思宇同学一样的综述习作还有很多,在报刊上无法更多呈现,现摘录天一同学的作品,以一斑而示全豹吧。

《红楼梦》大悲基调研究综述
少科二班 孙天一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甚至跨越了国界和语种的限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比肩。因其高关注度、高参与度而逐渐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被称之为红学。
“红学”涉及的研究颇多,其中包含的各种观点一直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对于它的基调的评价却是一致统一——悲哀。一本名著的基调,无外乎悲与乐两种可能。虽说有不少学者认为《红楼梦》中还是存在乐的情感,乐其繁华,但基调不等同于一时的情感,它是全文的主线,是主旨意志的总趋势。所以一时的乐,终究会淹没在悲的基调中。有关《红楼梦》基调之悲的研究集中在“个人之悲”、“家族之悲”、“社会之悲”这三个层面,主要以某一种悲深入研究且成果较为丰富。笔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众多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但是把《红楼梦》只单独阐述某种悲是不够的,而将三大悲归结于“时代之悲”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并且仅用悲字并不足以体现《红楼梦》的内蕴,须以“大悲”方能匹配。
一、《红楼梦》“个人之悲”研究综述
以《红楼梦》中的“个人之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笔者所见有4篇论文。学者们或从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之间悲戚的爱情故事出发,或从贫富尊卑体现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切入,或写各个人物最终的悲剧,或描绘人情世故下悲哀的命运。总的来说,4篇论文与个人之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与总体的系统性,成果较为丰富。
以《红楼梦》中的个人之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分别是:毛浩宇《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生活的狭窄》、杨子羽《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奢华背后的悲哀》、孔一江《我从〈红楼梦〉中读到了个人命运之悲剧》和施阳阳《我从〈红楼梦〉中读出悲与乐》。首先,毛浩宇同学总结关于宝玉、黛玉、宝钗、袭人四人的悲剧爱情的原因是在于生活的狭窄。他提出:“人的思想境遇得不到有效的改变,而一直以原来的面貌持续发展,从而导致无法跳跃出自身的命运,而走向注定的未来。”他认为黛玉无依无靠来到荣国府,与宝玉在过度的亲密中始终隔了一层,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宝钗与袭人注定与宝玉无法结成善果。无论宝钗多么美,多么落落大方,而袭人多么温柔体贴,都注定比不上黛玉的痴。最后总结四人之间的隔阂是由于生活的狭窄而造成的,从而引发个人之悲。杨子羽同学对王熙凤奢华的打扮进行细致描绘后,产生对奢华的深思。再从凤姐的十五个奴仆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底层人民任劳任怨,忍受主家的谩骂与指使,并对此“嗜血的奢华”做出强烈批判。而孔一江同学深刻道出命运悲剧中悲的成因与必然性以及感慨与思索。对秦可卿去世后,她的丈夫贾蓉只在捐官时出面一次的悲剧命运,给予“在残酷斗争中经历虚伪与冰冷”的叹息,归咎为“唯利是图,人性扭曲”导致的个人之悲。施阳阳同学则直抒个人之悲,佐以巧姐在贾府家境没落下被狠舅奸兄所卖,而幸得刘姥姥救出火坑的事例,强调“何其不公”,长叹悲哀。
总之,从“个人之悲”的角度出发,以上四篇论文角度各异,有详有略,对个人之悲的研究详细而深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整体上之悲不够升华,缺乏高度凝结力。
二、《红楼梦》“家族之悲”研究综述
因家族之悲局限性较大,不少以“家族之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因其太过宽泛笔者也只能从论文中节选出几段加以总结佐证。
家族之悲,多由社会之悲引起崩塌,而从个人之悲加以体现,故许多学者多把目光聚集在前后差异与府内的明争暗斗上。对于家族之悲的研究论文,笔者共节选3篇:周锦赫《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消亡的浪漫主义》、朱家铭《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对立和荒诞》、施阳阳《我从〈红楼梦〉中读出悲与乐》。周锦赫同学首先从宝玉的“浪漫”切入,与整个家族的拘谨,刻板与阴险狡诈形成鲜明对比,以当家凤姐的险恶见出府中人的利欲熏心;以侍从与其遵守的教条看出封建礼教的森严;以府内大小人物的明争暗斗体现府内关系不和与混乱。从而归纳为“浪漫”消亡在封建下的偌大家族中,实则是悲哀的。朱家铭同学的第三个论点便是对四大家族的讽刺。揭露他们身上固有的物质信仰与世间无常的对立。“四大家族上下享尽荣华富贵,享受成为生活常态,物质上的富足便成为他们的信仰。”无人不勾心斗角,只为获得更大权力与更多利益。他用皇帝一句话便能收走四大家族苦心经营家产的结局来道出悲哀。而施阳阳同学在家族之悲这一方面,从家族之衰,家风之悲与家政之失三个方面具体综述了贾府在元妃薨逝前后为导火线的中道旁落局面,简洁明了地阐明了家族之悲的原因所在,很有概括性。
上述有关于家族之悲的三篇论文在尝试说明时,虽有一定综述与概括性,但对于此主题的研究并不十分深入,缺乏系统连续性,综述过于片面概括,或许还有深入探究其根源或与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催化条件,以及对悲剧结局深入思考的价值。
三、《红楼梦》“社会之悲”研究综述
“社会之悲”可以算是“个人之悲”与“家族之悲”的主要诱因与究极背景。所以在综述这方面的学者大多综合了前两悲的细致内容并辅以当代社会乃至时代的背景。在红学中有不可量数的学者尝试在社会之悲中挖掘出深意,于是旁征博引对其中各种暗示结局命运的意象和线索进行解释。例如说文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名字与各种场景物品的谐音或是开头结局的神话传说,皆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对于“社会之悲”,笔者见于二十一篇文章中选择颇具代表性的三篇论文,如下:郑伊辰《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幻灭》、施阳阳《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悲与乐》、以及笔者为研究时代之悲而撰写的《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封建末路的悲哀》。郑伊辰同学从人物悲惨命运的角度出发,写下孤傲高洁,“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终至花颜憔悴,一命呜呼;同样也写下机关算尽却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凄惨死去的王熙凤;以及因被王夫人撵走羞辱而刚烈自杀的金钏儿……“上尊下卑的等级制度禁锢摧毁了底层人民的尊严”,她用宝玉宝钗办婚礼成亲时孤苦死去的黛玉来表达“黄粱一梦般的虚幻也让人对前途充满忧虑和不信任,对于一切锦绣繁华感到了悲凉和嗟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大观园外黑暗的社会来抨击不公的世道,用幻灭来体现这一社会之悲。至于施阳阳的文章,提到的是关于皇帝奢华的游访。作为皇帝,他动辄数千万银子的行为无疑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一方节度使胡乱判案,徇私枉法,这样的压迫是社会的悲哀。他又从百姓愚昧与趋炎附势的人性等反映社会之悲。至于笔者自著的文章,是为对此封建社会到了盛极而衰的末路时,撰写它体现出来的悲哀。笔者将封建分为三个方面:以为封建制度所带来封建麻木性与因循守旧性,二为封建礼教所带来的封建局限性与矫揉造作行,三为由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归中所孕育的封建思想。同样分别从个人、家族、社会之三悲中,列举书中大量的人物事例,从他们结局无一例外的悲哀命运,佐以当时同时代的批判文学著作中的观点,综合全面的体现“悲”悲在何处。
综上,这三篇关于社会之悲的论文,都上升到了主旨主题、背景深意的地步,并且对于社会之悲的研究有较强的归纳性。这些成果对社会之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可以更进一步,归究时代之悲的大背景,从历史中攫取适当的剪影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举国上下皆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梦中。表面来看似乎太平无事,但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亦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而荣国府便是这封建社会的缩影,从贾府中道旁落,运势衰颓来以小见大。《红楼梦》的主旨便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与黑暗,而荣国府终于到了运终权尽的地步。
基调之悲,悲在何处?红楼开篇便是悲——“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综述上述8篇论文,它们大多用时间前后或物之两极作对比反差,强调突出“悲”,用众多人物在浮光掠影的红尘中幻灭,时代的轮回交替中体现出“悲”。如此悲哀的封建末路,仅用八字概括便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古言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本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阐述,但书中用各种尔虞我诈体现人性中的缺点,由此看出个人之悲,家族之与时代之悲,所以基调一定是悲哀的。
此上为笔者对于《红楼梦》中基调之悲的综述,并且念及仅仅是“悲”不足以体现,故概述为“大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综述性论文怎么写
怎样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转]_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怎么写
2013-2017香菱研究论文与其他
秦川、王子成:经典《红楼梦》与《红楼梦》的经典化
学术写作大讲堂|如何正确做文献综述?|会员资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