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顿饭的教育探讨



“人要有血性,有骨气。不吃这口馒头,也要堵这口气。老哥,您不是吃一顿饭问题,您想激发学生志气、浩然正气,培养优秀的孩子。用心良苦[强]支持您!如果社会、家长、同仁们和孩子们都理解并正确的行动起来,那么再多几顿饭不吃,又能如何?!可惜,正如有的学生作文写的那样,先知先觉者最痛苦。”

在“晋诺工作室群”里大家也展开讨论。

枪手(624301082) 2016/12/21 星期三 下午 12:18:47

孙特在百忙中还是用实在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做法给学生上了一次人生课,价值课。我们也再一次看见了关于培养的案例。在这个浮夸和贱冷的社会里,转变几人是几人,而我们,只需淡定。

郑州翁保萍<shanglan1973@qq.com>2016/12/21 星期三 下午 12:54:32

@孙晋诺(苏中园区校)看完孙特的文章,感觉硬气的学生来自于一个硬气的老师!

河南 孙俊峰(763875671) 2016/12/21 星期三下午 1:04:50

@孙晋诺(苏中园区校)一顿饭不吃,饿不死。一节课没学好,差不了。可是这样一节骨性、血性的课,没有感受到,是学生一生的损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要学会珍惜,更要学习老师身上的拧劲儿和血性。

园区校章艳(170343351) 2016/12/21 星期三下午 2:24:22

有些时候,教育需要让学生有些震撼,有些冲击,非常规的手段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枪手(624301082) 2016/12/21 星期三 下午 2:25:09

传统上是可以的。但现在的学生生长在非传统的另类次元里。老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思维单元里。谁明白谁的世界。他手上可是还抓着法律武器的呀。

周华军(1500280504) 2016/12/21 星期三下午 3:15:54

不拘泥于这件事情,孙特的爱心可嘉,一个没有爱的老师是不会这样做的,从这个角度讲,孙特就是布道,就是宣扬佛法。

十中金泓(464909362) 2016/12/21 星期三下午 1:45:55

孙老师不吃中饭,用心良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不过,假如学生中不认为学习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不想为其投入呢?

一个人有成为优秀的权力,也有不成为优秀的权力。

尽管,我知道,那些“冷”的同学一般是不会考虑到这点的,通常是懒而且馋。

要成大事,必须付出代价。但是有些代价,若干年之后,看看,未必值得。比如当年的铁人王进喜,捞电线杆的金训华。

为孙老师叫好的同时,也来点“冷”思考。

在订阅号平台上也有好些朋友留言。

绿:

我只能说,什么样的家庭出什么样的孩子,那些心冷、麻木的,光靠老师去改变,太难了,教育孩子,老师又能起多大作用,量力而行,别太累了。

钱塘江上潮水来:不在一顿饭,在于对事情的负责和忠诚

百合花开:

一顿饭不吃,饿不死。一节课没学好,差不了。可是这样一节骨性、血性的课,没有感受到,是学生一生的损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要学会珍惜,更要学习老师身上的拧劲儿和血性。

大家的热思考与冷思考给我很多启示。我想简单来梳理一下。

我非常感谢大家给我的支持!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教育行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可取的,同时,又有较多的担忧,担忧的是学生能否理解,与现在的教育环境是否相融;再者,目前学生的状态是否还有挽救的希望。另外,金泓老师的冷思考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即多元社会状态下的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何必这么较真呢,甚至弄不巧,较的这个真还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

我先来说说我这样做的理由。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一无所有。”

这段话我认为绝不仅仅是狄更斯那个时代的写照,应该是人类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特征概括。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这样的两极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时代样貌。现在大家都在倾慕民国时期的教育,一时还把民国时的课本也翻出来,认为那时的教材也比现在的教材好,有的拿陈寅恪先生的薪水来与今天的工资对比,甚至提出西南联大培养的学生也比现在某名牌大学培养的人才多等等。如果这样去比,我们也不妨从下面这个小故事的角度比一比。

岳南《南渡北归》第398页上记载:“室中一长桌,入夜,一多(闻一多)自燃一灯置其座位前。时一多方勤读《诗经》《楚辞》,遇新见解,分撰成篇。一人在灯下默坐撰写。雨生(南按:即吴宓)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纲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定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生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中上课,其严谨不苟有如此。沈有鼎则喃喃自语,如此良夜,尽可闲谈,各自埋头,所为何来。雨生加以申斥,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可勿在此妨碍人。有鼎只得默然。雨生又言,限十时熄灯,勿得逾时,妨他人之睡眠。翌晨,雨生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所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余与雨生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至是乃始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非日常相处,则亦不易知也。”

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相比,西南联大时期绝不是什么美好的时代,而应该是最糟糕的时代。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那么多的人才,我想,既不是教学设备的作用,也不是薪水的作用(西南联大时期教授们的薪水微薄,常常艰难糊口,甚至不得已要到街头经营小生意),而是教授的学问与精神的作用。

闻一多,吴宓两位教授的治学教学精神,我们与之相比,真是汗颜。现在常常听一些年轻老师高唱绝不把工作带入生活,甚至高调提出教师不过是一种吃饭的职业而已。当然,能听出这句话背后对目前教育管理的愤恨与不平,但因为对目前教育管理不满而就认为这一个最糟的时代,把教育看成一个糊口的职业,显然也是自甘堕落的表现。因为,教育永远不能理解为一种糊口的职业,它不是单凭技能干的活,它需要用心灵来浇灌。

我坚持不吃这顿中午饭,目的是在心灵方面施以影响。前面所举各位同仁的发言可以证明,大家是理解我这一用意的。

至于,这种做法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正像老师们所说,能影响一个人,也功莫大焉。那三个真正没吃中饭的孩子中有一个叫盛政浩的。这孩子,我没想到他能留下来。他家庭条件不错,平时对于背诵默写之类的小活也不想干,他的默写分数较低。但这孩子思想正,他经常到办公室与我交流写作的问题,每次与我聊天,他的两只眼睛总紧紧地盯着我,虔诚而恭敬。这顿饭,他没去吃,我相信在他生命的年轮里会刻上一圈炫目的痕迹,那是他又向成熟迈出了一大步的标记。即使对其他人都没有影响,仅使盛政浩一个人的意志更坚定了,也许这个盛政浩将来就能为这个民族做一点值得人们记住他的大事呢!因此,我觉得,我没吃这顿饭,值,非常值!

然后,再说说金泓兄的冷思考。我想,金兄的冷思考有两个问题需要商榷。

首先,“一个人有成为优秀的权力,也有不成为优秀的权力”,其实,这个问题偏离了我的教育行为的内涵。我让学生立志不背会不吃饭,目的是鼓其志,激其气,而不是优秀不优秀的问题。他可以不优秀,但必须有正气;他可以不优秀,但必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考试多拿几分才这样做,如果仅仅为了一个考分,很简单,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

其次,关于“当年的铁人王进喜,捞电线杆的金训华。”金兄的意思是,让学生默写将来可能变成一种被否定被批判的过度的无意义无价值的行为。其实,这又错了。因为,首先铁人王进喜并不能全部打倒,王进喜身上的精神值得肯定,打比方说,愚忠,不错在忠,而错在愚上;王进喜的精神没错,而错在什么事上使用这种精神。让学生背诵必备篇目,不知将来如何评定,但我的教育本质不在这些背诵篇目上,而在于以怎样的心态精神对待这件事上,我要的是学生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而不是他究竟背了什么。

最后,如果,我只是要求学生不吃饭背课文,那就是带有功利性的限制;而我也陪他不吃饭,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与精神鼓舞。在我陪他也不吃饭的前提下,学生应该更多的是从感情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

一个感情丰富的学生,他不会离开。一个感情缺失的学生,我不吃饭陪他,对他来说无所谓。这样的学生心灵建设是有问题的。

再回到刚才所引闻一多、吴宓的小故事,故事里有个叫沈有鼎的才子,在一次聚会上,他的老师金岳霖先生听人说果德尔的研究很有价值,于是说要买一本果德尔的书看看。沈有鼎当着从人的面说:“老实说,你看不懂。”金先生先是:哦,哦!哦了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这一度被传为佳话,当然,不是沈有鼎的佳话,而是金岳霖先生富有雅量的佳话。这个沈有鼎究竟怎么样呢?

《南渡北归》的398页上还有这样一段话:“然其为人极可鄙。毫无情感,不讲礼貌。衣污且破,服装如工人。饭时则急食抢菜,丑态毕宣。置父与妻于不顾,而惟事积钱。银行所储而外,小箱中存七八百元,一文不肯动用,而惟恐遗失。又或深夜扃户启箱,将银币一再清数,排列展览以为乐。彤谓其似织工马南Milas Marner(注:1861 年出版的英国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所著小说《织工马南》中之主人公)。众于会食或游谈时,恒以沈君种种为笑谑之资。宓有时不能忍,或且面斥沈君之非。沈君则夷然自适,不怒不慊。几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噫,此又聪明自私之另一格耳。”

读到此处,我又想笑,又想哭。想笑的是,我又回想起昨天中午最后一节课下课时,一些同学的表情面目,一肌一容,心态毕现;如沈有鼎君者有几人乎!想哭的是,如果将来他们真的走了沈有鼎的人生模式,跟着他的妻儿父母或是跟着她的先生娇女,岂不难过哉!

打住,写到此,真的是替未来担忧了,唉,这当教师的职业病!

                                               20161222日凌晨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封面故事 | 先生金岳霖
1926年金岳霖回清华创办哲学系,一年就收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学生
大师治学
钱锺书:弟子之青出者背其师,墨守者累其师
钱钟书:早年因狂妄骂过这三人,遭报复吃大亏后他才“懂”了恩师
全44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