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1016教学手记——《滕王阁序》学习任务设计及实践(二)

补充说明:

张秋玲教授就上篇推文金亦灵同学的图示作了分析:

@孙晋诺 学生那个图可能存在两种问题:一是你认为的错误理解,一是理解了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和传递符号。你需要先弄清是哪一种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学习支持。

我去问了金亦玲同学,结果真如张教授所说,是属于表达和传递符号的问题。金亦灵同学告诉我,她感觉如果把那个“绣闼”画在楼上,则太小不容易表现,于是她就把文中每个重要的节点都给分离展示了出来。

这让我沉思,对学生作业,我没有作更多角度的揣摩,而是因为与自己想像的不同,在瞬间就判其错误,实在是太草率了。感谢张教授!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 

这张图非常生动,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在语言与图画的转变过程中基本达到了较完美的转换。比如,同学在阐释这张图示时,强调,“俨骖騑于上路”的“上”字,一是地势高,一是逐渐攀高,图示中用船、水、山峦及行车的曲线,较准确地传达了这层意思。“烟光凝而暮山紫”,确实是用紫色作了标志,这是细节,看到了其读书的细致。“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在图示中用山峰和落日作了衬托,画面也非常协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这是一句非常难以呈现的情景,往往被一些读者给忽略,但这位同学,极用心地画了山脚处两处房子,高低错落,虽是简笔画,亦能让人感受到“列冈峦之体势”的情景来。

我让学生指出其不足。发现,图示作了说明,虚线箭头代表足迹,那么图中所示显然是不合原文的。王勃只是站在楼上,“俯雕甍”,如画之景皆是观来,并不是实到其地,这是其一;“落霞与孤鹜齐飞”,在图示中表现不准,另外,是“孤鹜”而不是群鸟。为何是“孤鹜”而不是群鸟的,其实大有学问在。

再来看这张图。


作者自己来说,“太乱”。

我让同学慢慢讲来,发现,这张图表面上乱,实际有序。在混乱中呈现了王勃的表达角度和层次。

去滕王阁的过程全在图的下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是途中所见,为深蓝色;登阁所望,在图的中上部,为黑色。看其本意,他是想使阁前与登阁后鲜明地区分出来的。

滕王阁视点在图的左边。依照举目所望的远近逻辑层次依次排开。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迂其骇瞩”,这是全景式的扫描,目光落在远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山原川泽之中,集中到城里人烟上去,从一个大的范围集中到局部;“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由整个城区,视域再缩小到城外的渡口上去。这个同学虽然作图有些凌乱,但他努力想把这种层次表达清楚的意愿,说明读懂了文本的逻辑思路,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被华丽的辞藻迷惑,能读懂王勃文字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领略这篇骈体文之妙。

当然,这个图示也是有问题的。

有同学指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应该放在距离阁最近的地方。因此,“落霞”应有天际,放目所得,是最远处的落霞。

整个图面确实有些凌乱,如能稍注意使层次清晰,则更好。

小结:

在面对图示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把背诵转化成讲解,非常艰难。有好些同学背书是十分熟练的,可是一旦面对着图示讲解,会产生思维中断、表述不连贯,无法在原文之外作恰当的阐释。仔细分析,会发现:

1.背诵,完全是靠反复语音模拟机械记忆,在大脑里不产生情景图像,而讲解,实质是要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景,这些图景每一帧早已在大脑里完整地呈现在那儿,他才可能顺畅地表达,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地自我知识建构后的输出,而纯粹的背诵,仅仅是一种记忆而已。因此,许多同学到了高三对高一、二学的文言文完全无记忆,因为,那些知识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未能形成自我的语言建构的原因。

2.语言文字的理解需要转化成一些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转化,而我们平时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两遍,理解了一些基本内容,就认为“学完了”,这种认识导致我们拼命地赶进度讲课文,认为学得多就管用。其实,现在看来,那种不能转化成学生认知的学习,再多也无用。因此,阅读教学还要多费点时间与功夫,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才能真正高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滕王阁古画赏析
落霞孤鹜图:一幅画与三个人(100之83)
特级教师陆波课堂实录《滕王阁序》
描写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季去湖光岩,欣赏“秋水共长天”
《滕王阁序》唐: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