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1127教学手记——小说阅读:“生与死”专题——探讨小说人物结局

任务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死了,琼珊活了;《说书人》中的说书人死了,《百合花》中的小战士死了,《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活了。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让这些人物去活或去死,请以“生与死的理由”为题写篇小论文阐释自己的阅读见解。

设计说明

小说是靠人物的命运变化来揭示主题表达观点的,因而人物命运结局是小说作者最为用心之处,同时,它也是整个小说情节结构布局的必然结果,有时,随着情节的发展,甚至作者也挽救不了人物生命运。因此,抓住这个结局点,就可以解释其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窥探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学段:学生用两节课读四篇小说,写小论文“生与死的理由”。

第二学段:用一课时班内交流。

教师解读

贝尔曼之死:《最后的常春藤叶》(以下简称《最》)的主旨是为了表达精神信念是生命之源,而贝尔曼就是那个举起了生之信念火把的那个人,因此,贝尔曼之死突显了这个生之信念的珍贵,如果贝尔曼不死,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好人好事的平庸故事,而贝尔曼死了,生之信念须由生命来支撑,须以生命为内核的重大主题才能成立。

具体来说,琼珊把生之希望寄托在一片摇摇欲坠的叶子上,而这片叶子却又必然会坠下,作者为此作了详尽的一层又一层的铺垫,一定要让这片叶子落下去。比如,从叶落的速度与频率,“‘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当然,还下面不断地跟踪,叶子不断掉落,再加上狂风暴雨的抽打,这片叶子揪着读者的心。谁能来拯救这片叶子,谁就是琼珊的救命恩人。在这种情境下,贝尔曼用生命画上了这幅生命杰作。为了加重这幅杰作的意义,作者让贝尔曼死去,使其生命的价值放射出无比绚丽的光彩。

琼珊必须活下来,如果琼珊真的死去了,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她得了肺炎,她把生存下来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结果最后她死了,这个故事则成为一种讥讽,讥讽那些不切实际妄想派,小说不再是小说,只是一个街谈巷议的笑料而已。

《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为什么也要死去?小战士必须死,不死,小战士就成了腼腆的小孩子,失去了写作价值;他死了,则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战士,永远活在了读者的心中。

作者一开始,就为他的“死”作了精心的铺垫。

他与我始终“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与我的对话交流“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斗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最后是“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作者反复交待这是一个连给女同志说句话都要脸红流汗的小孩子。而接着的借被子情节,又让人“大跌眼镜”,他转了几圈还是“两手空空”,不仅腼腆,还很无能。作者为什么要啰嗦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如果让这个小伙子仅仅停在这样的情节之中,那么就没有写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写这些无意义、“软处”,是有意义的,这就是要让小战士“死”。小战士为了民工的生命英雄牺牲,生命的境界一下子达到顶峰,而这正与前面的“软”“低”构成强烈的反差,英雄自身构成了自我否定因而成长,他在女同志面前腼腆脸红,可是在生命存亡关头,他坚毅如刚。这恰恰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小战士不死去,就是一个庸人,死去了,揭示了军人战士高尚的风骨和为人民牺牲生命的伟大品格。

说书人为什么必须死去呢?

说书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有着特殊的价值。比如,小说作者专门指出“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世人特准,他于世人有着特殊的价值。另外“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被他的这种职业迷住了。”“实际上我们全被他迷住了。”“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还有什么更令人感动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有顶有光辉”。“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小说作者借“我”的口说出了说书人的价值,他为民众播下了文化的种子,按照道理他应该受到民众的热爱拥护。但是,事实是“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上,它也不曾停留。”我们不能忽视这句至关重要的话,就是这句话,开启了说书人窘迫而越来越艰难的生活:年老的听客死去,年少离去;原先以为雄伟的庙宇现在成了“卑陋”摆设,原来“神圣”的,现在变得“可怜”起来,这一切决定了说书人的命运在急转直下,在这种荒凉的小城里,怎还能有“七侠五义”“精忠传”的市场,怎么还有善良正义而孤苦伶仃的说书人的存在呢?

因此,说书人之死是被冷漠的世人及变化的社会给抛弃了,作者只有让他死去,才能深刻的揭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人情之冷薄这一主题。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历经种种艰难,他活了下来,作者不让他死去,因为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二战时期的苏联每户平均两个人,他不能再死去了。作者让索科洛夫怎样活下来的呢?他让索科洛夫在时时要死去的时刻再活下去,他被俘可以死、听到家人被炸死可以死,看到唯一的儿子被放进棺材时可以被痛苦折磨死。在这些时刻,他“眼前一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感到穿心的悲痛”“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我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他必须经受这样的撕扯、蹂躏、烧灼、挤压,而且在狂暴的打击下,他都默默地接受下来。我们可以看到索科洛夫,从头至尾,没有一句抱怨,他用他的忍性与善良接纳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打击,作者要让读者在他身上看到千百万劳苦大众就是这样被战争迫害而又坚韧地活着的,因此,让索科夫活着,就是让世人看到不论战争又多么残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有多么大,那些最底层的百姓,他们用自己的心承受住了这绝世的悲伤,这个普通的“一个人”该是多么伟大啊!

由以上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一个人活着,或者死去,从小说所要表达的宗旨角度来看,是其价值最大化的表现,因此,作者为了一个人物的生或是死费尽心血。我们必须让学生读懂这些苦心经营之处。

补充:学生的分析极为精彩,还没来及整理,以后再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读出小说“物象”的四个境界 —— 以欧·亨利小说中的“常春藤叶”为例
潍坊学习第五天:《曲径通幽处,语言文字深》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引入叙事学搭建脚手架
绿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