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122教学手记——寒假,与其让孩子上辅导班,不如多想想马伊琍

马伊琍在赵忠祥先生驾鹤西去之际发了条微博,结果被赵粉吐槽,认定马伊琍装逼文艺青年。马伊琍的这句话是:那陪伴我们长大的一汪醇然而又沉浸的声音,终于离我们而去了。被网友吐槽的就是这个“终于”,有人说马伊琍“你得多恨他,才说出这种话”。

马伊琍的语言是讲究还是装逼?是一定文学修养的表现还是不注意弄破了绣花枕头?从前句的表达,可以看出她对赵忠祥怀着满腔的不舍与怀念,从后半句看,似乎也没有太大的仇恨,关键是“终于”放在这儿,即使是某些网友所说的那样,是“终究”“最终”的意思,也给一般的读者怪怪的感觉。

看到这则材料,我想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绝好素材。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看他们怎样解读。

有同学对“终于”持否定意见,比如杨蕾同学。她说:

我觉得终于不大好。终于的意思一般只希望已久的事情最终实现了。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就感觉很诡异。马伊琍像是早就在期盼赵忠祥先生逝世,但他作为明星,肯定不会在微博上故意广而告之:我希望赵忠祥尽快离世,我讨厌他。所以这里应该是用词不当,理解错了“终于”的含义。

马伊琍应该只是想表达一种遗憾惋惜,想写赵忠祥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病魔的爪牙。所以,这里的“终于”最好换成“终究”比较好。

大多数同学持相反意见。比如钱信诚同学:

从正常的表达看来,这本应当是一句单纯的,对逝者表达悼念的话语。但在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戾气横溢的人群,层出不穷的网络霸凌,扭曲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暗滋慢长,生根发芽。就“终于”一词的使用,有人故意对其找茬,将其曲解成对已故之人的幸灾乐祸,甚至还搬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确《词典》的注释为:“表示较长过程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终于”所期待出现的情况并不是赵忠祥去世,而是对他摆脱世俗讥嘲的欣慰,以此反讽那些所谓“高尚人士”。俗话说“死者为大”,在我看来,真正应该谴责的应该是那些无事生非的诽谤者,社会风气的带歪者。

显然,钱同学认为“终于”一词是婉曲的表达方式,放在这个境里有其特殊的意味。再来看唐铁峰同学的观点:

“终于”一词,我个人认为在文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于赵忠祥而言的。癌症晚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痛苦的。同时,每天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维持生命的延续。所以,死亡或许对于赵忠祥来说是一场解脱。“终于”也是处于一种对病人的关爱、尊重。第二层,则是对广大的群众而言。也正是在这方面引发了网友们的意见分歧。赵忠祥作为著名的主持人、播音员,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是几代人一生中的最为温馨的回忆。我认为“终于”一词,在句中体现出了这数代人对于赵忠祥的牵挂、担忧,他的逝世,被人们引为一种遗憾,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才会引发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当然,“终于”一词的使用,在乍一看之下,会让人觉得发布者似乎十分欣喜地看到了赵忠祥的死亡,期待的愿望“终于”实现。我想,广大网友一定是在这个情况下才会纷纷指责发布者的吧!可是,他们错了。我们只需看前半句“那陪伴我们长大的一汪醇然而又沉浸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发布者的内心对于赵忠祥的去世其实是充满了遗憾、不舍、怀念、忧愁的。发布者有着从内心对赵忠祥的赞美,“一汪”体现出赵忠祥播音功力之深,“醇然”正是形容他播音声线之动人,“沉浸”也是指他播音室感情投入之深,令观众也能够心神全都沉浸其中。如果那些网友能够仔细再看看,再想想,那么后文“终于”一词的用意也就不难理解以不至于误解了。

本不难理解的句子却引得那么多人误解,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一个人的误解可以用粗疏大意来理解,可是一群人、一大群人呢?都是因为粗疏大意吗?我想不尽然吧。在这些人中,必然有大部分人是跟风盲从的,而在其他一些人中,也一定有人是包藏祸心、故意挑起事端的。撇开动机不良的人不说,那些可能因头脑一时发热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我们整个社会是不是应该思考思考,从网络中透露出的是不是这个时代一场严重的浮躁气息?如果每一个人都冷静地略微推敲一下,那些闹事者永不离多久必然就偃旗息鼓了。但可惜,闹事者准确地抓住了这明显的漏洞缺点。从时伊始至今,发布者未发一言。我想,她是对的。悼文是正确的,并且不需要辩解什么。现在需要的,是那些头脑一时发热的人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纠正错误,作为后世之鉴。

唐同学在细致分析了“终于”的语境义后把剑锋指向了网络舆论,认为对马伊琍攻击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所致,他由网络表现进一步思考了社会心态,拓展了思维广度。当然,也有同学这样认为:

“终于”有表达所希望的目的最终达到的意思,但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因为既然对赵忠祥不满,希望他早日逝去,那就没必要形容他的声音为醇然和沉浸,对其高度赞扬。所以她此处一定有自已的用意。

显然,“终于”这个词用在这个句子里,的确是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她自已何尝不知道,在微博这个鱼龙混杂,黑白不分的地方,会对这句话进行曲解,但是或许正因为知道这样,马伊琍才更想通过这条消息,引起大家对赵忠祥死的关注。

上述原因为主观臆测,其真正原因还可能为自身经历的影响,马伊琍重所周知和文章先相爱,又分手,这是深深刺痛她的心灵的,很可能因为这件事使她对这个世界美好事物存在和消逝的判断产生了偏差。但这却和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存在必然会消失的自然之理相适应,毕竟,当心中一份美好的感情被摧毁时,自然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消失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终于”已成一个结局,在预料之中,这句话深深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悲伤和惋惜,对赵忠祥那醇然而又沉浸的声音处在这样一个黑白混淆的世界被湮灭的心醉。她固然希望那声音长存,但又恐被这世界所污染因此当其终然逝去的时候,是释然和欣慰。悲伤已成定局,对美的维护由于维护尊严一样,它不允许童年陪伴我们的这一美好回忆长逝,只愿它保持清澈地在世界长存。有如文化苦旅中冻结在冰块中的女子,以其最美好的一面与这个世界对面。

陈沁悦同学从马伊琍自身的情况出发,审视言说者的内在心境,让人不仅看到了言说本身,还关注到了言说者的动机及背景,马伊琍经历了婚变事件,一句“且行且珍惜”成为时代话语,这其中也包含了无穷丰富的内涵,面对赵忠祥的离世,她有许多感慨而不能言说,只能用这种似歪实正的方式表达,有其合理性。

也有同学这样认为:

马伊利作为知名公众人物,不可能在微博这样的公开场合发表对赵先生去世的期盼,这显然是及不合适的。网络喷子的特性在于抓住语言中的任何可能会产生误解的细节,加以夸张放大。

这里的“终于”的确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有以下两种解读方式:

①赵先生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离开我们了——不舍、遗憾、惋惜、伤感。

②赵先生终于走啦!——我巴不得你早点儿走。

将“终于”的两种理解情感加以扩充,加上标点,情感内涵一下子丰富起来。对于此次事件,我有以下看法:

1、关于网友的推测。

在不是当事人的情况下,从我们能了解的关于赵忠祥和马伊琍的身份来看,显然理解为第②种是完全的没事找事想引起热点关注罢了。马伊琍想传达给大众的,一定是对一代人的回忆赵忠祥先生的深切悼念。

2、马伊琍的真实想法。

当然也不排除马伊琍与赵忠祥曾有什么纠葛,而马伊琍真正的想法本身就含有第②种感情,这不得而知,也与上一点中她想传达给大众的想法不矛盾,至少“终于”二字中,是含有第①种情感的,故意隐晦地藏在“终于”二字中,不影响正面人物形象。

也有可能,马伊琍想“蹭热度”,借模棱两可的“终于”引发热议,借赵忠祥先生上热搜,在真亦假,假亦真的娱乐圈也并不少见。

我不否定该同学的观点,我们必须让学生始终保持客观真实的思维意识,既不要盲目从众,也不要完全脱离社会的幼稚,真实的现实生活永远是人的生存环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第一土壤。

当然,我鼓励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角度去探求,比如丁曦菡同学这样说:

在这里,我是极喜欢马伊琍的“终于”的。对于赵忠祥先生的逝世,没什么能比这二字更令人痛心的了

有人说,终于是一种迫不及待,但在这里,不是。这里的终于更是一种对悲剧的意料之中。它是钝痛,是分明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却不愿直面的无奈。它似乎带着上帝视角的理智,又带着前生人世间的静默的泪。就像苏轼,“终于”是苦笑着的豁达。

赵忠祥先生的声音伴着几代人走过了他们的童年。当我们望向这些纯真而热烈的日子而泪流满面时,只有这醇然的声音才能带给我们慰藉---------尽管往事早已成烟。先生走了,轻轻拂去了过往,缓缓地掩上了现实厚重的门,门外之人只能叹一句:“终于还是飞走了啊。”

童话的结尾,终于来了。

有的同学为了理解“终于”翻阅了许多资料,比如余清韵同学:

不知道那些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目的,竟将“终于”这个词曲解成另一种含义,这样一个深沉的词却被认为是对赵忠祥先生去世的庆幸,我也深感无奈。其实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并不少见,丁立梅女士的散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语句“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这是对其父亲老去的描写,同样使用了“终于”,难道表示的也只是庆幸吗?

还有陶泓尧同学也提出在马里奥·普佐的《最后的教父》中有这样的句子:

“岁月终于开始毁坏他的身体”,这里的“终于”便也是表达了教父风采已不在,也是无奈、惋惜之情。

更让我欣喜的是周彦伯同学说:

时代是要不断向词语灌输新的意义的,譬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在枪杀自己的的时候,说:“上帝终于赐给了我一颗子弹”,这是饱含着煎熬和释然的,这不是他期待的,这只是他的勇气,这是超出了原义的。再比如说,他是在夏至自杀的,他说:“春天终于过完了。”这不是他希望的,这是他无奈的,而我们又不免从中其中读出审判的味道和释然的感情。这些都不是“终于”原本的意义,只是语境赋予的。“终于”是一个感情吸附力极强的词。

是啊,“终于”是一个感情吸附力极强的词,如果我们的同学能在生活中注意去品味这些词语中所吸附的情感,从而生成自己的语言,那将是多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呢!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辅导班就万事大吉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真正的语文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打开语文生活的大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伊琍悼念赵忠祥却因用词不当遭谴责,“文艺青年”再次翻车?
众星发文悼念赵忠祥,为何只有马伊琍遭网友怒批?原因很简单
十分想见赵忠祥
赵忠祥朗诵诗歌《岁月》,剥去浮华尽是朴实,令几代人难以忘怀
启功先生书写自作诗,赵忠祥配音03
马未都先生为赵忠祥写的悼文,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赵忠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