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204教学手记——视频课并不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

疫情之际,开学延期,教育管理者细心周到,开通各种平台,要停课不停学。精神传导到学校,各种录屏软件受热捧:大家纷纷在录课。

视频课真的那么管用吗?

视频课,就是老师把知识内容讲一遍,让学生听,也就是最老套的讲课,是标准的满堂灌。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满堂灌,许多学生还昏昏欲睡,何况是搬到电脑屏幕上呢!我们反复提倡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学习理念在视频课里全不能落实。

视频课适合于讲信息点,告知一些事项,比如,产品发布会,会议通知。对中学生的学习来讲,可以起辅助作用,比如,讲解一些知识点。其目的是,我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其价值仅止于此。

听蒋勋说《红楼梦》的人永远是不会读《红楼梦》的人,通过听蒋勋的讲,他了解了《红楼梦》,但他自己还是不会读《红楼梦》;有很多人听叶嘉莹说了很多唐诗宋词,他自己仍然不会自己来说一首唐诗宋词。原因何在?因为,他在被告知,而不是在学习。因此,国外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阅读,而不是听老师讲解。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可以说,课本上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熟知识,并不需要他重新认识。而真正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把教材的结构、脉络贯穿起来,形成自我的认知建构。最关键的是必须通过自我研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施以援手,但绝不可代替。经过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的同学,一开始,可能要慢一些,成绩未必太理想,但经过一段时日坚持,一旦拥有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形成了自我学习的观念,并慢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真正学会了学习,这才有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视频课恰恰是违背这一学习规律的!

另外,再说说名师的视频课。教育部搞了个一师一优课工程,各地为了推动,把其纳入考核指标,用评职称一票否决的形式来完成推送任务,可以说是耗费巨大精力和巨额资本,不是教育部耗费了,而是全国各地的学校合在一起耗费了。其目的是把全国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价值。初衷甚好,动机善良,意图正确。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教学,是个体化行为,不是工业化行为。我们教学实践中反复提倡,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班级化授课已是弊端多多了,那么,上海的教师与黑龙江的学生可能对接吗?这样资源对学生来说,意义恐怕不大。如果说作为一个科研资源,那将是非常有价值。不过,据说,下面教育部马上要开放这个平台,让各学校登录这个平台学习这些优课了。至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不想再啰嗦了,我们来看看我学生的一篇作文。

后排居中黑T恤者为洪浩曦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洪浩曦

在吾淳所著的《中国哲学的起源》一书中提到中国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即上古时期古人的思想观念就已经具有了哲学思想的雏形。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与西方哲学并立于世界之林。那是一个传说中的时代,一场场稷下论战,在谈笑中汇聚成千古名篇,笼罩先秦的战火风烟中,熏灼着华夏思想的源泉。

争论能够保持学说的活力。诸子百家如是,佛道之争如是,新儒学新道学亦如是,只有在激烈的学术思想碰撞之间,学说才能够不断前进与完善。当年一家之言,自会被百家评判。

相较于西方,中国古代的哲学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然而,儒家的思想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中国人民千年,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其传播范围之广,根生蒂固之程度,从没有任何其他的学说能够与之抗衡。在数千年的演变中,儒学的“忠”“孝”等思想在人民心中牢牢地扎下根来。魏晋时期盛行道学玄学,又或者是新儒学的产生,但是尽管前者对儒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后者如程朱理学在宋元后更是取代了原本的儒学,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诞生的儒学思想,却作为华夏民族的思想根基长久地保存了下来。

在碰撞的过程中,难免有相互的融合。佛家与道家的融合自不必说。而宋明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儒学宋明理学追究其根源亦与道家颇有渊源。北宋时期的希夷先生陈抟老祖是道教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宗师,其徒孙周敦颐是一位对于儒释道三家都颇有研究的大师,他有一本著作《太极图说》,太极图源于道教,周敦颐将其融入《易传》中,将《易传》中的天地人三方面,演化为天地人三极。《易传》是《周易》的一部分,《周易》名列儒家五经之首。《太极图说》事实上糅合了儒家和道教的学问,而周敦颐的弟子程颐和程颢则从老师《太极图说》中“无极”的理论中抽出了“理”“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也是理学的雏形。后来程颐与程颢在学说上出现了分歧,程颐的理念被后来的朱熹吸收也就形成了“程朱理学”,而程颢的理念则被陆九渊吸收,后人常将陆九渊与王阳明并立而称“陆王理学”,也大都将陆九渊心学与王阳明心学混为一谈,将王阳明心学视作陆九渊心学的发展与继续,实则大谬。宋元后,程朱理学已作为“新儒学”成为主流,而王阳明心学正是从程朱理学中突破出来。明朝前期,思想界沉闷而僵化,科举取士都以宋朝经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作为考试课本和标准答案。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以朱子的思想为思想。从程朱理学中突破而来的王阳明心学却与其背道而行,自王阳明心学出世明初衰落的书院再度兴盛,阉党当政时,天下书院更是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王阳明死后,其心学学派发生分歧,王阳明的弟子之一王艮创立了泰州学派,反对束缚人心,当时社会自由之风蔚为壮观,艳情小说蔚然成风,如雨后春笋,这是对“人”与“性”的双重解放。自此,程朱理学虽仍为主流,但王阳明心学对后人造成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后世如徐阶,张居正等名臣亦或多或少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百家争鸣,诸子针砭,中国的哲学正是在这陌生得晦涩难宣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后人欲寻根求源,总不尽知其所以然,但仍有些隐影段落,抵得住时代变迁,等待读者写说专属的译解。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谈到,《论语》《老子》《庄子》等中国哲学的著作都不单纯是结论,而推出结论的前提都被丢掉了,它们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这正是中国哲学的魅力,即使再过一千年,依旧耐人寻味,熠熠生辉。

传承怎会是捧起古老的碎片,将先哲锁入神坛?看似更崇显,却少了温度予经典。就算相隔千年,见字如面。

这篇作文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仅就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逻辑思辨来说,这是那些干枯无味的考场作文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文恰恰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老师给指导出来的,老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为了写篇文章去阅读、浏览哪些书,只有他去读了,思考了,才能有自己的见识,才能挥笔而就。这样的学习恰恰需要给学生自我阅读的空间。

因此,我的观点是,少讲课,少放视频课,少看一师一优课,多让学生读书,如果让学生静静地读两年书,不用一次又次的考试折磨他,语文素养会比现在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的教学设计
“历史教育家”微课大赛优秀作品(十八)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4-6课)
【儒道释家】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一讲:从五个儒家入手——学好道理,过好一生
儒家经典文化精神思想解读视频教程42集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评课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