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221教学手记——抗疫学习任务之五:思维力在“义捐与逼捐”中提升

知白才能识黑,正能量的作用在负能量的背景下可能会更强大,只有深知黑的危害,才能认识到白的价值。人为地掩饰弱点,往往也是对长处的损害,因为失去了对弱点的反思能力,长处也就慢慢消失。因此,我一直认为,社会上出现的真实事件皆可进入教育教学的范畴,只要秉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就能在这些纷繁芜杂的事件中,看到社会的正向力量,才能产生健康的教育效果,那种一味遮上学生的眼睛,只允许学生看到所谓的“正能量”的教学行为,是不健康的。

因此,在抗疫学习任务之五的设计中,涉及了武汉一所院校“逼捐”的事例。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久已存在的社会现象,里面包含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有必要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从而思考:义务与责任、道义与权利该在怎样的规则下运行。依靠这种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同时,还涉及了给支援武汉的护士剃发的事情,之前,女护士们上前线之前从科学的角度自动把长发剃掉,她们内心洋溢着一种勇敢与自豪激情,她脸的笑容说明了一切;可是,后来甘肃出现强迫性理发的现象,而且有有意制造新闻亮点之嫌,理发的性质发生变化,当然也遭到舆论的质疑。一件事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如何判断,这个事件是多么好的教育材料呢。因此,也把这件事情设计了进来。

具体设计如下。

疫情当前,人人奋战,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比如,拾荒老人义捐,护士为了安全剃发,同时,也出现了被人们所不理解的“逼捐”,也有人对老人捐款、护士去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当更多地了解事实真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真理与正义,秉持合法与逻辑,形成自己的见解。请您结合所给资料,并到网上搜集更多相关信息,以“义捐与逼捐”或“留发与剃发”等为题,题目也可自拟,针对一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观点。

学习进程共四个环节,写作—评改—学习评改—自改。

第一环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

第二环节,教师选点评价。

这一环节有三个要素。

一是具体点评例文。

义捐和逼捐

高一(2) 王昊宇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自愿救世之人,方为英雄。

从全篇表达来看,是论析逼捐的,而这句话把话题定位到义捐上去,与下面所有的表述远离,删掉。)

近期,出现了义捐和逼捐这样的社会现象。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捐款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学校更是其中的典型。它们往往会硬性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教职工都捐款,以博得学校的好名声,殊不知这其实只是道德绑架,或者说得再严重点,这是在勒索。除了学校之外,明星、富豪也经常收到诸如“XXX这么有钱,却不捐款,太没有道德了!”

教师点评:上一段本身的表达存在逻辑错误。前半段说学校集体单位硬性要求之逼捐,说这是一种“勒索”,但下面接着说,“除了学校之外,明星、富豪也经常收到……”这个句子的表达结果是,学校也是被人逼捐的,前文明明说是学校是逼捐的主动施行者,逻辑上显然不通。

前后的逻辑关联错误,上段说一些集体单位硬性要求捐款是一种道德绑架,论述对象是集体单位,段尾又提出明星富豪被逼捐,下面一段承上段直接提出“这类人往往理直气壮”,显然“这类人”与上段的集体单位根本不是一类人,这类人应该指的是逼明星富豪的人,但在原文里的表述主体是“明星富豪”,而不是逼迫明星富豪的人,下面一段里直接用“这类人”来指代,是非常模糊的。这里表现出了语言表达上的逻辑混乱。

这类人往往理直气壮,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钱多的人就应该捐款,有名气的人就应该捐款。关键又在于这类人数量众多,于是他们便变本加厉地斥责辱骂,更有甚者,即使捐了款也难逃其毒手,转而讽刺其小气。最后,受害者不得不“自愿捐款”,而家境没有那么好的,就此名声变坏,人们都会给他贴上没有善心的标签。

教师点评:这段话同样存在表述主体不一致的表达现象:于是他们便变本加厉地……主语是逼捐者,后面的“即使捐了款也难逃其毒手”,表述主体换成了受害者,然后再转回至逼捐者的表述主体,表述主体不一致造成不流畅。

逻辑上的失误:关键又在于这类人数量众多,“于是”他们便变本加厉地,“人数众多”与“变本加厉地斥责辱骂“没有必然关系,人数众多,可以导致人多势众的形势,可以使很多人盲从,等,未必就会使人们“变本加厉”,这个表述不恰当。

不能把一个观点阐释清楚,在不同的观点上滑行。这是很多中学生犯的错误。思维散乱,不集中。)

………………………………

二是给学生做出整篇修改示例

选一篇学生作文作整篇修改,把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自我体悟,为什么要这样改。比如,对陈沁悦同学的这篇作文就做了较全面的修改。

 

三是学生学习“评改”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让学生对老师的点评、分析、修改重新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再进一步体会文字变化的原理,与自己的认识融合,达到学习真正发生的目的。

20200220作文修改

张金诺

一、问题:都修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

大幅度增加了扣题程度,增加结论性语言

如原文“因此,用逼的手段,除了引起人们内心不被信任之嫌,与当初的目的恰是南辕北辙。”

一句话概括了逼捐的后果与义捐所崇尚的美德相悖。

改后为“水滴筹等网络平台基于自愿这一基本条件,目前来看,良好的运行,恰恰证明了公德心的普遍性;而“逼”捐忽视了自愿这一捐之前提,除了引起人们内心不被信任之嫌,培养社会公德心的目的也很难实现。”

与上文提及的筹款平台,公德心的普遍相联系,又拓展说明了逼捐可能会适得其反,内容的补充多了,使文章结论性、道理性的东西丰富了,会让读者更透彻的明白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隐藏在大段的论述中,显得过于单薄。

②提升语言的流畅性

如修改后有这样两句:“用一种极高的理想化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人,往往会走向这种理想化标准的背面去。”“善行义举德厚流光,我们受万物润泽,当以德义美善爱之。善无高低,美无厚薄,不以善小而轻视,不以义薄而苛责。”

第一句用大白话说明了大道理,又点明了逼捐行为了弊端,一语中的。第二句非常工整对仗,作为结尾提升立意,将逼捐问题最后落脚在行善上,充满正能量,而非以批判为主,又启迪意味。并且读着这些仔细揣摩过的句子,作者的真情更容易打动读者,文章中有几句这样的点睛之笔,等级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四、完成第二次写作

学生作品示例

从“捐”字说起

高一(2) 钱信诚

捐款,释义是捐出一定的款项。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一行为一定是基于自愿之上的“捐”,否则便失去了这一行为存在的意义。

“捐款”这一词语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的“凡乡丝到行销卖,先由行户扣缴捐款,填给捐票。”本文的释义还不是“捐赠钱财”,而是“税款的一种”。可见捐款本初是基于“横暴权力”之上产生的,是为了国家的运作而所需的税收的一个亚种。是按常理来说人们不愿支出的一笔款项:“钱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为什么要给别人?”这里其实已经出现了捐款的第一个疑问:钱本身就是你的,为什么要给别人呢?

人类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除非能获取更多的利益或者因某些特殊状况,否则难以使紧拥钱袋子的人们松手。而捐款绝大部分都是自愿的,这一付出行为的原因来源于人们内心最深处产生的同情心与人生共鸣。马克思说过:“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就个人来说,捐款使人产生一种安心感,看见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他们也会产生自己也身在那里的错觉,而捐款成了他们缓解这种错觉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捐款也符合当代的社会价值观,顺应社会潮流,“共产”是人类发展的下一个目标,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对金钱的热恋不同以往,精神上的满足也成了重要的财富。

一个社会总会有些有识之士,他们意识到了税收对国家的重要性,捐款对社会的重要性,为了维持现有的生活与产业,他们自发捐款来换取更大的收益,从这里来说,古代的“捐款”也是建立在同意权力之上的。

而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捐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钱财本身,在他们的手中,铜臭气的钞票像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产物则是充满夸赞声的名誉与流量。而这个反应又是可逆的,名誉好的公司,团体,个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与资本,一来二去,在获得名誉的同时赚得盆满钵满,捐款反而成了商业活动的外衣。

逼捐便是这层外衣上的一个小缝隙,通过这个缝隙,不知情的人们得以窥见里面包裹着的东西,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说中国人喜欢搞形式主义,以往单纯的我们还不以为然,但在“逼捐”这类事件反复上演之后,才意识到它已深深的烙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我们儿时已不知听过几回,其中的盗贼也不知被多少人所耻笑,但可悲的是,笑之而不鉴之,现在猛然发觉这个故事就是几千年来我们生活的故事。我们还是不断在现实中做着与那位盗贼一样的蠢事。

捐款诚然是善良的体现,但为了捐款而捐款,我认为就是迂腐的体现。希望形式主义能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逼捐”真的不可取吗?

张金诺

疫情面前,如临大敌。在疫情爆发的一个半月中,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纷纷呼吁并积极响应援助武汉,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危难中散发光芒,但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逼捐”这一新词出现在了大众视野。

普遍理解的捐款,应是出于自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是一种良好积极的社会活动。这里的捐款,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义捐。出于对受困者的同情与理解,出于自己的善意和乐于助人的美德。但因为当今整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家手里都或多或少有余钱,名人明星的收入更是翻了几倍,渐渐的,“捐款”变成了一种象征式的行为,甚至衍生成一个行业。筹款平台的兴起,各类繁多的基金会层出不穷。而对于一些公众人物来说,似乎只要捐款了,捐多了,就是发了张万能“好人卡”,而不捐,捐少了,就是没有良心,只会白赚钱,没有回馈社会。于是出现了“逼捐”。以组织形式发起或网友在网络上声讨,就拿近期出现的,武汉东湖学院强制捐款,SOHO潘石屹被网友声讨,肖战未通过韩红基金会捐款被网友逼捐……种种事件使“逼捐”的话题引起热议,我浏览了很多相关帖子及评论,发现大众对“逼捐”几乎是一边倒,支持义捐,认为逼捐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无理绑架,公德心不应该被强制。我对此保留意见,并想问一问大家,“逼捐”,真的不可取吗?

分析“逼捐”概念,“逼”这一字眼本就带着强制,偏贬义,在崇尚自由的时代就更不受待见,这也许能解释一部分人为什么第一反应是不赞同。但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呢?“逼”也可以表示情况的紧急,逼上梁山,逼不得已,形势逼人,这里的“逼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解释呢?现在不正是火烧眉睫的时候吗?捐款应靠公德心驱使,是不错,但这我认为更偏向于平时自发的慈善事业,如NBA全明星赛胜方获得援助贫困儿童机会,比尔盖茨捐出自己全部财产,田家炳、古天乐慷慨捐献建成学校……全世界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很多人都在为公益事业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但现在不完全一样,武汉多家医院物资告急,医护人员基本的口罩、防护服都必须一省再省,全湖北乃至全国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情况还不够危急吗?都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靠着说不清楚的社会公德心,效率低下地筹资吗?的确不应该评判捐款数额,但“逼着捐款”总有合理之处吧,不然,又有多少人,仗着不是明文规定的义务,钻道德空子,有余力也不出力。他们从社会中获利,生活越来越好,而到了需要他们的时候,反倒站在比逼捐者更高的道德顶峰俯视,这些有能力没有行动的人,比起劝导他们行善的逼捐者们,究竟是谁更冷漠,更没有公德心呢?为什么单单“逼捐”会遭人反感?难道我们不应该捐款吗?捐助不是很应该的吗?不是义务就不用行动了吗?他们如果现在不愿意帮助别人,为什么又指望我们有难时,别人来帮助你呢?这里逼捐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帮助有难方获得更多的支援,能尽快解决危机,逼捐,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

当然,“逼捐”本身也有缺陷,我认为合理的应是逼捐的目的,而非所有逼捐的方式,恶语相对,在网上大开骂口,自然非常不可取。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下关于富人捐款可能性之大及金额问题。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中有句经典台词,“不是既有钱又善良,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富人行善,是他们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戒备更少,也愿意用钱财帮助更多人。特别指出在抗疫中,韩红基金会立下汗马功劳,大家有目共睹,李嘉诚、马云更是相助一个亿……所以对于网友逼捐明星事件,就显的有些幼稚和荒唐,绝大多数(不排除少数真的没有善心,不愿意的,这类人就算强迫,也不见得会理睬)明星是非常乐意做公益的,就算说的功利一些,为了人设和正面形象,他们也会选择主动捐款。关于金额,我们并不清楚了解具体收入,又何尝有攀比捐款数额一说呢?况且,富人所捐,可以说是总量中的中流砥柱,再在富人之间比较数额,其实没有实质意义。关于我们普通人捐款, 尽力而为即可。而对于有组织性的,按身份强制限定捐款金额,实名制,且数额远远高出正常值,这些,才是我们需要真正批判的,而这些事件,才是我们第一反应中的“逼捐”,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了。

综上,由此看来“逼捐”也有两面性,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批判的地方。逼捐的本质也是捐,态度强制,方式特殊罢了,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若大众都能做到自发性的行使善心,无须他人逼迫,这是再好不过了。当然,还需要社会氛围、大众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条件的形成,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捐”之风波

李世博

此次武汉疫情的爆发引来了社会上上下下人的关注,在国家和媒体的大力渲染下,武汉加油,武汉义捐等标语相继出现,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大众媒体似乎都在宣传。但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有人从国外收集口罩捐回武汉,有人却囤口罩发国难财,有善便有恶;有人自愿剃发,便又有人逼医护人员剃发;有人义捐,便又有逼捐来宣传自身道德……

而“逼捐”这一事件是非常典型的道德绑架,就跟现在公交车不让座就是没素质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把权利变成义务,所以这是人们所不愿意接受的。我们说我们有向武汉捐助的权利,但对于一个与这个地方毫无瓜葛的人来说,他没有向武汉捐助的义务。再比如说,现在很多明星演员,捐助的钱或多或少,然而这也形成了很强烈的道德绑架,说哪个明星有那么多钱,捐的太少之类,这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风气,捐钱不是为了捐钱本身,而是为了封住芸芸众生之口,他们不也是被大众逼上了绝路吗?

我们想为什么会有逼捐,难道人们不想捐非要有一个力量去逼他吗?不是的,逼捐是有主语和宾语的,谁逼谁捐,我们会发现这个主语是主动的,他是可以从中获利的,所以逼捐是利益驱使,利益是什么,是名誉。

如果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名誉,义捐的人获得了名誉,逼捐的人也获得了名誉,那么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差别在哪儿呢?是在于义务。如果说,国家有难,作为人民有援助的义务,这没有问题,那如果说,学校要在这次疫情中上新闻,获得美誉,各位师生有捐钱的义务,这就有问题了,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情愿,因为这是被迫,这是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让我买单的事,这不利己,而是利他。

所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从问题本质上讲,在名誉,因为这个社会在歌颂善行,因为这个社会的善行还没有那么的普遍所以才值得歌颂,所以人们希望被歌颂,这是利益,所以才会在意名誉,所以才会逼捐。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社会道德的不断提升。道德不是束缚人的工具,而是让人知道本该如此,这是礼,也是理。而在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上,道德是跟法律一体的,甚至标明道德比法律的约束范围更大。当然这样道德根深蒂固的社会只能在过去,未来更是遥不可及。

其次,在于逼的做法打破了很多人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我想中国人的精神凝聚力还是很强的,大多数人都会愿意为祖国出一份力。而逼捐主要问题在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是没有权利,权利与义务并存,没有了权利,人们不会有义务的想法,所以如果这个学校向师生表示自愿捐款,学校只起中间转手作用,那么我想情况会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内最具震撼的快闪 唤醒社会公德心 加油!
现在这个社会缺什么?
实务点评 | 第4期:两篇作业不及格,虽然有些沉重,但却教会我们许多
专题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分析
【教育读书】把情感发展留给生活教育
公德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