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703教学手记——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客观选择题考试模式是对语文的损坏

语文高考马上要全部统一于全国卷了,全国卷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态,是论述类、实用类(非连续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加语言文字运用。

试卷开始的五个选择题基本属于信息筛选、比对、判断类题目,从考试目的来看,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论证思辨能力,应该说,是合乎课标指向的。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目前高考试卷的命题,会发现考试命题与考试目的并不一致,选择题的考查点、干扰项离奇古怪,甚至很多题不过是些文字游戏而已,严重违背了课标考试目的和课标精神。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状况。

过度干扰,导致阅读恐惧症。

命题者为了从一段文字中命出三道九个选项的对错干扰项来,费尽心机,穷思苦想,有意制造一些偷换概念、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来,阅读变成了文字比对。“有些”“全部”“可能”“并非”,逼得考生反复比对,阅读纯粹成了校对工,时间长了,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普遍性的怀疑心态,正像考病句一样,病句专项练习的结果,学生看到所有的语句都怀疑是病句,真是到了无语不病的畸形变态的地步。

答案模糊,终是云里雾里迷。

为了考查思辨力,论述类文本中有推断题型,目的是依据原文内容作出合理推断。从这个目的上看,高大上。可是很多推断题并不是真正在考逻辑推断,而是为了考试而硬憋出来的逻辑。比如,2017年全国卷二关于青花瓷的那段文字,其中第三题的B项是: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关于此项为什么是错的,有专家这样解释:

从时间点看一看:永乐:1402——1424宣德:1425——1435,这是“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 

成化:1464——1487,这是“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可见:永乐、宣德,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这时候“社会变化快”;成化年间,则不是。这时候,只是“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也有同行这样解释:

原文表述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其本意应该这样理解:“时尚兴盛,标志着一种文化过渡到了另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时尚兴盛标志着从一个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时代,这便是一种快速的社会变化”

因此青花瓷的时尚兴盛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明初的永乐、宣德时代快速的进入到了明中期的成化时代。而不是成化年代间的社会变化快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即将一个时间范围较大的“时代”概念偷换成具体的“成化年间”的概念。

也有这样解释:

这个选项本身包含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小前提:成化年间的瓷器兴盛是时尚兴盛。

结论,成化年间社会快速变化。

这个结论要成立的话主要是小前提是否成立,也就是说成化年间的瓷器兴盛是时尚兴盛这个有没有问题。

文本中说“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青花瓷发展的兴盛期是永乐宣德年间,到成化年间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因此,小前提中表述的青花瓷兴盛时间不确切,因此,三段论中的小前提不成立。既然这个小前提不成立,则整个推理不成立。

众说纷纭,不知命题者是如何解释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样的命题究竟能不能考查出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对语文教学是有弊还是有利?

我以为,这样的逻辑推断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力,反而会败坏学生学语文的胃口。这种逻辑推断是人为设计的,本身存在很多逻辑漏洞,既不能给学生一积极的引导,只能让人心生厌倦。当我们把学生带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语言辨识的情境的时候,语文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其实,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辩力,莫过于逻辑思辨的自我建设,一篇作文足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辨素养了,其概念运用、逻辑结构的布局、语言与主旨的契合等等全都有了,我们叠床架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不过给语文学习增加一些无聊与无味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正面价值了。

语文学习需基于对语言的感受与运用,而不是搞文字游戏。现在全国统一命题,这种游戏类题目还有不少,为了应对这些文字游戏,不知又得耗费多少青春时光!

附:原题

2017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清代,乾隆年间(1735年至1790年青花瓷)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
半小时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种重要逻辑关系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精讲
清代青花瓷的种类
康熙青花瓷器为何受到大家青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