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0525教学手记——高考前的嘱咐(一):摒弃套路,回归文本

分析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具有以下基本规律:文学类阅读文本以小说为主体,散文较少,近三年考了九篇小说,只考两篇散文;考查指向语义理解、表达的价值判断和表现形式鉴赏;命题原则,因文设题,灵动多变,力主改变答题模式化套路化的弊端。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非常准确地指向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四项十二条“课程目标”,并且紧扣“学业质量水平”的五个层级来分层命题。

比如,2018年的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能把文本内容读明白,即可拿到满分;命题指向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一层级的第三个方面,即“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2019年的第8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对小说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指向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二层级的第三项:“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2020年第9题:涉及“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考查小说表达方式的鉴赏能力;指向学业质量水平的第五层级的第三项:“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面对高考命题思想的转变及命题指向的变化,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式也应随之转变,那种以破解命题、答题规则并借以形成答题套路的复习思想和做法将不再适用于今后的高考。十二条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五个层级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将是最权威的考试大纲。基于这一变化,语文学习、高考复习都要指向真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语境意识

无论是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语用题与写作,语境解读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能力。把握语境大致需要关注语境话题、表述趋向和组合逻辑三个方面。

所谓语境话题,就是指一段或若干段的表述对象。有内涵有艺术的表达,总是在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这个话题有些标志词,阅读者对这些标志词须具有敏感度和理解力,才能迅速把握言说对象。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很多同学并没有这种意识,而且有些话题非常显豁,有些话题有明有暗。2020年全国卷一的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对话的话题是约定滑雪,但这只是真实话题的载体,里面还隐含着另一个两个人都没有点破的话题:对未来相聚的担忧。在这个简短的对话里,作者一连串使用了“也许”“一定”“一定”“希望”等四个表达愿望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失望。阅读者只有依靠这些关键词语把握住隐藏在滑雪之下的真实话题,才能准确理解他们强烈的愿望、不舍的心情和对未来的失望。

语境由表达趋向与语句组合逻辑构成。2020年的全国卷二的第20题,让考生填出语段中空缺的语句,实际上,就是要让考生读明白语境的表达趋向与组合逻辑。开篇明确了语境话题:噪声危害健康。围绕这个话题,表述指向两个维度:时间、强度;两个方向:噪音与乐音。具体表述则运用了时短与时长的相对并举、噪音强度与时长之辩证关系的组合方式让表达富有严密的逻辑关联。

文脉视角

文脉不单指小说散文中的线索,更多的是指隐含在文本中的叙事走向,每个文本都在沿着一定的表达指向和内在逻辑向前运行,因此,有的小说家说,最后他自己决定不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他不得不让某个人物死去或活着。言外之意是说,文本自身具有运行机制,这种机制隐含在文本之中而又制约着文本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文本的发展变化中的机制就是文脉。因此,要读透一篇小说或散文,必须具有文脉意识。

孙犁先生《鞋的故事》为什么要把小书绫写得那么美,为什么要把那双不合脚的鞋当作拖鞋又穿了一夏天,是因为他要表达对大山乡村里那些纯朴自然的女性之美消失的担忧。整篇文章暗含着这样一条隐隐的文脉:美——担心美的消失。同理杨绛先生的《老王》为什么要写自己与老王相隔着一层厚障壁呢?那是因为杨先生要表达的目的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者与不幸者的距离越大,这种愧怍才越有价值,文章才越有艺术的张力。

2020年全国新高考二卷的现代文阅读《大师》,单从题目上看,非常简单,一是理解小说中多次提到“板凳”的用意,一是理解大师的“下棋是下棋”这句话的含义,但要准确答题,就必须读通整篇小说的文脉。小说一开篇就说“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是什么时候不在的呢?我背着板凳出现在开篇有什么价值?其实,这就是本小说文脉的起点。小说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他作了全盘打算。母亲烦感父亲下棋,且为此,不能“活”下去,从亲人的角度,先给“大师”布置了一个不被接纳与理解的家庭环境,大师的出场是孤寂的;但大师的后面跟着一个“我”,这是大师棋艺、精神的传承者。围绕着大师的孤寂,一路写来,群体的、个体的对弈者皆败下阵去。没有对手,对于大师来说,是最大的痛苦。孤寂实则是《大师》的文脉,而在孤寂里保持着大师绝高的精神境界,在“我”的身上得以传承,才是小说的目的。读明白这一点,再思考这些细节与具体语句的含义就简单了。

形式理念

文本的表达形式在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18年全国卷三中的“结合文本,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9年全国卷一的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20提的冰山理论等,都是从文本的形式角度来考查文学阅读的鉴赏能力的。

其实,这种命题方向并不是要让高中生都提前学习大学中文系课程,而是引导中学生学习解读文本的言说方式,建立起从文本的艺术形式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识。这就要求考生具有从“形式”的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所谓形式,大体指叙事的方式、节奏,表达的风格、流派,语言的组合与个性特征等。要求考生能依据平时的学习对“具体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比如《理水》小说有意把现代词语加入到历史场景中去,对大禹等众人形象的夸张性描写,针对各大员的讽刺性表达等等,都是形式因素。这类命题就是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辨识这类形式因素的能力。

如何建立形式理念呢?我们平时要养成“为什么这样说”的追问习惯,“这样”也就是形式。为什么用短句,为什么独立成段,为什么要把故事颠倒过来说,为什么要设置三个人物?等等,要用这样的追问逼迫思维深入文本。

八省联考的《秋雨》难住了许多考生,其实,这篇小说的“形式”非常鲜明,只要我们关注到了开头幻影的价值——从天上降下的小火团瞬间熄灭了,暗示生命美丽而短暂——是对整篇小说表达结构的形象展示;穿着和服夭折的小女孩是一个隐喻性的表达,最后穿上新娘礼服的律子与之一脉相承,完成了小说由显而隐的表达指向——坚韧抗争抵不过生命脆弱,突显悲哀的情调。

语境、文脉、形式,概括起来就是言语组合规则,把这一规则读明白了,高考的那些问题皆会迎刃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尤立增: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评析及2015年备考启示
21年高考语文全国试题乙卷的几个特点
2020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查重点高中语文教和学
终极整理!这些高考独家答题技巧拿走不谢!考前看一遍不吃亏
江苏高考文言文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言运用题备考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