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馆重迎宾客,“云看展”还约吗?

△ 5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面向游客开放,每日限流3000人,全员线上预约,全天分三个时段入馆。(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随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博物馆等重量级博物馆在五一假期恢复开放,全国的博物馆基本都在长假中重迎宾客。大多数博物馆都采取了预约、限流的措施,但游客对博物馆的青睐依然令人“惊讶”。同时,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云展览”也依然在进行中,成为线下展览的有益补充。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期间户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解禁之后的自然“反弹”;另一方面,得不说是得益于云展览的出现和推广消弭了线下和线上的边界,让大众在更便捷享受到优质的文博资源的同时,更对这种文化消方式更为熟悉和认同

足不出户的“包场”看展
云展览不仅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而且能将所有在现场无法只为你一人展示的细节搬到你眼前,让人们获得“包场”体验,在屏幕上点点,人们可以去到任何一个展厅、可以全方位近距离观察展品,甚至还有音视频可以直接聆听创作者的声音。设想一下,观众可以在365天、24小时中随时走入不同国家、城市的不同博物馆,不仅降低了观众的参观成本,也避免了错过热门展览的遗憾。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仅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1300余家博物馆均开放了在线展览。
“在手机上可以点击藏品,可以360度旋转,能看到那些文物各个角度的细节,连材质、纹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比隔着玻璃看更有那种在我手里细细研究的感觉。”谢佳苗是苏州大学的学生,最近她正“沉迷”苏州博物馆的云展览“不能自拔”,“与以往去各个博物馆现场看展相比,这给了我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的防控需要,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展馆纷纷闭馆。但几乎同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云游”博物馆的热潮。网络直播让各大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打开了与公众互动的一扇窗。馆藏珍宝走进直播间,顺畅互动、高效传播、直观体验,实现了“闭馆不闭展”,让文博爱好者们大呼过瘾。
巴塞尔艺术展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展之一,被誉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原定今年3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但在全球疫情影响下,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史上首次在线上平台拉开帷幕,藏家们只需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参加这次“云展览”。
上海展览爱好者黄巍也是在疫情期间尝到了“云看展”的甜头:“我特别想去香港看巴塞尔艺术展原本想去但因工作安排走不开。往年别说都看完了,就是想看完心仪的作品都累得半死,在时间、金钱、体力上都是不小的成本。没想到这次因为疫情影响,现在只要花四分之一的门票钱,坐在沙发上点点鼠标或是手机就可以看到所有作品。”
“在美术馆暂停开放期间,我们的公共服务平台也一直没有停摆。在云端,依然可以感受大师风采,共享艺术之美。”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介绍中国美术馆“云课堂”时这样说道,“所谓大美,应当是超越表象,直入内心的美,是跨越学科界限在精神层面、哲学范畴、文化意义上的美,并不局限于平台。”
新渠道“破局”
4日14日,商务部印发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
5月11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后疫情”阶段国家文物局将着力构建“云展览”平台,让更多弱势群体和受到疫情影响的民众,能够平等享受到博物馆的优质资源。
“如果说疫情的影响使博物馆暂时关闭是客观条件所限,那么我觉得主观上更好的观展体验也是发展线上展览的动力之一。”谢佳苗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细节和观展体验上,云展览稳赢。”
“如果去现场,肯定比较热门的作品前面人会比较多,就只能匆匆甚至远远地看一眼,现在线上这些作品都可以放大看到所有细节。”黄巍对《中国报道》记者说,他还在家体验了全景故宫云展览,他惊讶地发现竟然能进入各个宫殿看到内部装饰与布置细节,“我去过好几次故宫,但这还是头一回看清宫殿里面,电脑显示出来的画面清晰度高、色彩明亮,而且全景模式也很有沉浸感。”他对云展览的设计啧啧称叹。
客观上来说,线上展览并非新鲜事物,各个相关展览机构其实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基本布局,但是参与体验者人数远不如线下的活跃与火爆。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意外成了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在线展览的破局之机。借助在线VR全景、三维展示等数字技术,游客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意进入展区、自主选择观看内容、远近切换,细节展示,甚至播放效果拓展的音频和视频,享受各种在线下观展无法体验到的乐趣。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杨超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线上展览不仅为展馆方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无限的延伸展示空间,对于参展方来说,也同样拥有了无限的展示平台。同时,这一平台也让更多艺术创作者有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挥自我之地,设计艺术从基于平面的静态的视觉媒介向数字的多维的视听媒介转型,也是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而在更多地参与、交流与互动方面,“云展览”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延伸,线下展览如果安排了互动或沉浸式体验,往往在展区附近会人满为患,排起长队,而在线上观展时技术上则完全可以实现同时满足多人体验,互不干扰,甚至还可以分享展览体验,参与互动话题探讨,由此还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网友。
“云展览”会成为常态吗
线上展览丰富的互动内容与形式使得原本在时间、空间和故事性方面有着强烈壁垒的人与展品之间,产生共鸣与共情。但也有不少人反映,他们仍然对传统的观展方式,对于欣赏实物抱有一些“执念”。除展品本身外,展厅中的氛围、布展的设计,色彩的搭配,都是线下体验的重点。与此同时,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线下展览愈加丰富的社交功能,也注定其无法被线上体验所替代。
“有一次我去苏博,三楼进行了限时书法展的布置,大大小小的偏旁部首和文字挂在空中,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字之美,那种身临其境是在线上完全感受不到的。”谢佳苗也告诉记者这方面是云展览的硬伤,“就像上网课一样,虽然老师一样是讲课,但是坐在教室和坐在家里就是感觉不一样,效果也有差异。”
与此同时,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线下展览愈加丰富的社交功能,也注定其无法被线上体验所替代。黄巍每年去看展都能结交一两个志同道合的藏家,“这也是我和朋友们的一种社交娱乐方式。今年线下展览都取消了,朋友的线下交流也会变少。”巴塞尔线上艺术展为了方便藏家进行交流,也在社交媒体上开展了全球艺术爱好者的交流分享活动,“但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虽然也算是实时,但总不及你们面对面站在一幅作品面前聊各自的理解。”
“可以肯定,云模式肯定会成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常规模式。线上线下各具优势,相辅相成,传播范围更广,服务人数更多,为观众带来更为舒适、丰富的参观体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疫情带来的不便,迫使人们必须找寻新办法、新出路来取代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于是推进了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和发展。
“而且,人们现在已经尝到数字技术和云平台带来的新甜头:第一,传播远,受众面大,如果需要,可达全世界范围。第二,持续时间长,效果无限扩展,展览、展会甚至演唱会、讲座等活动结束后只要主办方愿意,仍然可以在网上回放转发转录。第三,方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参于。第四,成本低。”周文彰预计,数字平台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需要创造了新的天地,新的天地就变成了常态化空间——人类社会生活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岩
责编:何晶

大家还在看
影视业“闯关”106天

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型城镇化下一程怎么走?

疫情冲击下,我们该如何稳住就业
购买电子刊请点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击疫情 | 艺术圈将迎来怎样的挑战?大胆设想行业可能会发生的改变!
风景文创 |线上展览,探索虚拟艺术的无限可能
线上巴塞尔艺术展 | 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
线上对话回顾:疫情后艺术市场上的数字热潮仍会持续吗?
不出门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干什么?
“会展云”引领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